摘 要:以山東省惠民縣古城為研究主體,以國內傳統民居設計優化相關理論為研究依據,根據其發展現狀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給出有針對性的傳統民居設計優化策略。為確保設計原則優化的準確性,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歷史的原真性等作為出發點,結合古城文化的具體特征,從人文景觀、傳統空間延續和場所精神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為傳統民居優化設計工作的開展奠定基礎。開展此次優化設計的目的是解決當前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存在的問題,實現對山東省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的變革,在保證文化傳承的同時,提升其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度。
關鍵詞:惠民縣;傳統民居;優化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濱州市農社領域科技創新政策引導計劃項目“濱州市傳統鄉村建筑保護及活化工程樣板設計研究”(2022SHFZ022)研究成果。
城市發展是國家建設的一部分,如今國家對于傳統民居、古建筑的傳承與保護更加重視,社會各界對于傳統民居所蘊含的民族性、人文性等特征也尤為關注。
一、惠民古城概述
山東省惠民縣古城位于山東省濱州市,是惠民縣的重要組成部分。北宋時期,惠民縣古城被稱為棣州城。古城歷史悠久,誕生過許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漢代的東方朔、隋朝的展子虔、元代的康進等。惠民縣古城擁有秀麗的自然景觀,歷史人文底蘊厚重,是黃河流經的重要區域之一。除此之外,該區域的繪畫藝術在我國傳統藝術創作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如清河鎮木版年畫、河南張泥塑等,人們至今仍能夠看到這些藝術的蹤跡。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建筑屬于魯北地區古建筑風格。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建筑經過了多次改造,呈現出多樣的建筑風格,但其傳統文化特色逐漸消失,加之空間功能較為單一,難以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要。可以說,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給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建筑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面對這種情況,應對古城傳統民居進行以保護和傳承為主、現代化發展為輔的優化設計,制定出能夠優化傳統民居設計的方案。
二、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設計之弊端
(一)建筑物老化,傳統功能具有局限性
在封建社會時期,由于建筑技術和材料方面的限制,建筑的功能不夠完善,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由于建筑結構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難以滿足現代人對于建筑功能的需求。同時,建筑的表面是受外部因素影響最大的部分,由于當時技術水平較低,所以其不具備抵御風沙、雨水、陽光等外部環境侵蝕損害的能力,建筑表層遭到嚴重破壞。另外,木質建筑本身容易出現受潮而導致損壞。這種損壞不僅會影響建筑的美觀,而且會削弱房屋的傳統特色,降低房屋的宜居性。
(二)歷史文脈斷裂,地域特征不突出
在現代建設活動中,山東省惠民縣古城的一些居民利用自己的資源對傳統民居進行重建,彌補了舊民居不能滿足人口增長需求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其外觀落后的問題。但是,部分重建后的建筑由于缺乏科學、可持續的規劃,破壞了原有質樸、精致的建筑結構和傳統文化風格,而且重建或新建建筑的貼磚、刷漆等現象,導致建筑風格雜亂無章,缺乏當地的建筑特色,從而降低了群眾對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建筑風格的認可度。
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建筑文化傳承、創新之路上困難重重,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也面臨著挑戰。新城外圍的灰白水泥墻與傳統建筑的灰色磚瓦不相匹配,新近改造和修建的建筑特色主要集中在正面,忽略了建筑背面的設計,導致整體風格缺乏統一性。從細節上看,小街的空間結構是具有層次性的,但內部的空調外機網絡和各種水管給人留下無序和雜亂的印象,破壞了小街的歷史文脈之美。
(三)建筑功能較為單一,空間利用率低下
現階段,惠民縣古城的大部分傳統民居只具備居住功能,缺乏能夠體現本地特色的,兼具文化、休閑和旅游功能的建筑,難以有效宣傳當地的歷史和文化,惠民傳統住宅區缺乏活力和現代魅力。除此以外,傳統住宅的街道、小巷和濱水公共空間也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整體設計較為混亂、空間分割不合理等問題,傳統住宅在整體上難以得到有效改造,對其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難以滿足居民的現代生活需求。
三、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的設計思路
(一)取傳統古城之氣質,運用傳統文化元素進行設計
古城位于山東省惠民縣,在經歷幾百年的變遷后,民間傳統在其歷史文化中得以沉淀,城市的傳統文化在城中得以體現。在設計過程中,為最大化突出古城古建筑的特色,利用將符號的采取與抽象性設計相結合的方法對各種帶有魯北文化的圖案裝飾元素進行提煉,并融入當地的人文景觀內容。同時重新規劃街道的布局和對其進行命名,從而使人們能夠直觀地解城市的人文特色。通過將魯北文化引入高層次的規劃信息中,在時間和空間上整合細節,包括色彩、幾何和人文元素,并輔以令人印象深刻的花卉圖案設計,創造出獨特的人文景觀,以古典和生動的形式充分表達古城傳統文化和古建筑的歷史背景。
(二)以傳統空間格局為基礎,加強街道的優化設計
惠民縣古城的大街小巷是一個整體空間,傳統民居中的街巷繼承了古城的主要功能,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承載著城市的文化,最能體現古城的特色。因此,古城區的大街小巷從功能、規模和氛圍上來看是最適合開展城市非物質文化推廣活動的地方。
在對惠民縣傳統居住區進行設計完善時,應將優化街道功能和增強空間的多樣性作為設計重點,通過加強有著不同規模和功能的建筑與當地文化之間的聯系,創造該地區特有的空間環境,用可識別的建筑元素增強吸引力。同時,為使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街道的優化設計能適應城市空間發展的規律,應將其與各種傳統文化和民間活動進行有機結合。老城區傳統街道決定了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的空間尺度,決定了老城區的功能布局,以多組建筑連接著歷史老城區的街景,形成多種功能相結合的內街骨架,形成具有鮮明地方文化特色的街景,能讓生活于此的居民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四、惠民縣古城民居優化設計方案
(一)對新型本土材料的運用
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在建筑方面,應用的材料主要為灰磚,原因在于該地區位于魯北平原,與黃河較為接近,因此黏土等容易獲取,以用于燒磚。應用這種建筑材料,能夠很好地營造出濃厚的鄉土氣息,如果添加過多的新材料,就會使其失去明顯的地域特征。同時,該地區建筑材料面臨著老化問題,這也進一步影響了其功能的發揮。因此,在建筑建造中應合理地利用新型材料。這也是該地民居建設需要注意的主要事項,直接影響著文化的傳承。
在具體實踐中,可采取不同方式解決上述問題。首先,應確定民居建筑的特征,包括建筑材料的質感和色彩等。材料類型有夯土、灰瓦等,要想將這些元素融入新型材料中,還需要結合材料的質樸性等特征,將這些特征充分展現出來,通過合理設計建筑外形,更好地傳達內涵。其次,需要應用多種手法,將兩種材料進行有效結合,從而更好地展現出材料的質感,并融入一定的現代化元素,使二者形成對比,充分突出建筑的特征。最后,應在建筑過程中引入更多新技術,改變傳統材料的性能,使其性能得到提升,如可塑性等。
在設計過程中,對于建筑裝飾等應采用不同的材料,如玻璃飾面磚等。對于建筑內部空間,可采用大量的灰磚,并采用鑲嵌的方式進行布置,改變空間表現形式,同時體現出這些材料的質感,如顆粒感等。對于大量的玻璃磚,可改變粘合方式,主要應用各種黏土材料。這種材料原本主要被應用在灰磚中,可實現兩種材料的對比,展現出不同的特征,而將其用于玻璃磚的粘合中,具有通透性的玻璃與具有質樸感的黏土,會給人兩種不同的感受,從而改變整體的視覺效果。
(二)優化建筑結構,美化建筑裝飾
在傳統民居中,應用較多的結構是木結構。在實際設計中,可應用多種結構,包括鋼材和木材結構,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改變建筑結構,從而實現傳統材料和現代材料的結合,形成獨特的景觀。
設計方法:改變木結構,使其起到重要的裝飾作用,再搭配不同的材料,如灰磚和石材。前者結構較為統一,后者往往存在不同的形狀結構,將二者合理搭配在一起,同時增加水體景觀,可實現傳統與現代審美理念的融合,從而形成獨特的裝飾景觀。對于門窗部分,可以應用各種傳統吉祥紋樣,如卷草紋等,對這些紋樣進行分解、變形的處理,從而形成獨特的鄉土符號。同時,合理選擇門窗色彩,主要的顏色為朱紅色和黑色,采用這種配色方式能夠展現傳統民居的特征,增強其可識別性。同時在設計中,還需要考慮設置相應的裝飾,體現當地民居樸素細膩和質樸的特征,對于室內裝飾應考慮多個方面,包括質感和形體等,需要遵循主次分明的原則。
(三)空間界面的創新性設計
民居的空間布局要考慮原有的空間結構,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調整,劃分好建筑的不同區域,包括街、院落等,同時注重它們之間的聯系,采取聚合院落的形式,改變村落的呈現形式,體現出村落的主要特征。
在設計民居空間布局時,應注重整合原有資源,同時適當地創新布局形式,保留建筑的原有特征,如傳統聚落肌理、較為清晰的魚骨狀路網以及合適的街巷空間等。同時,應合理地設計擴建部分,使其能夠與原有建筑實現良好的融合,避免產生突兀感,主要包括內部和外部空間。要將原本破碎的空間形態合理地銜接起來。除此之外,應綜合考慮道路情況等,通過設置不同要素展現出該地區的特色,尤其是庭院與街巷,重點突出其共享功能等,從而形成良好的交往空間。
在實際設計中,應適當地開發民居附近的濱河休閑空間,并形成空間下沉的結構。將開闊的河面和現代化景觀相結合,營造出獨特的空間,便于人們休息,保證在這里開展商業活動不會影響整體區域的觀感,使其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息,為人們提供宜居的空間,滿足人們的休閑需求。
(四)空間功能的置換與更新
傳統民居應具備完善的功能,不應僅局限于商業旅游等功能。過度突出商業性,會影響傳統民居的整體特征,難以凸顯其文化氣息,也無法很好地傳承文化,應對其進行適度的創新。
應突出傳統民居的地域特征,注重文化的傳承,在此基礎上實現空間功能的置換與更新。例如,可以在庭院中設置相應的裝飾,并組織開展相應的活動,如民俗表演等,更好地展現出居民生活情況和特色文化。對于場景感染力較強的部分,應適當地擴大區域范圍,通過開展豐富的活動,使游客參與其中,感受文化氛圍,了解傳統文化。同時,應突出文化展示功能,使游客處于不同的空間中,加強與游客的互動。這要求合理地設計街道,使其更具開放性。這樣就能夠使街道實現文化、景觀的展示功能,同時可增加互動,借助各種組合景觀展現出民居的特色,呈現出街道獨有的歷史厚重感,使人們置身于不同的場景中,增強人們的歸屬感。
(五)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與回歸
當前,傳統民居已經成為人們獲取傳統文化知識的重要窗口,要發現和展示該地區特有的文化符號,如彩泥塑和木版年畫等,展示該地區豐富的傳統文化和特色習俗。充分利用文化符號、公共設施等展現傳統文化,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民俗活動,從而展現其人文氣息,增強其文化識別性。
對于傳統民居,應考慮塑造場所精神,對大量的外圍的現代建筑加以處理和改進,使其能夠與傳統民居更好地融合,具體可以調整色彩和建筑立面等,從而形成統一的建筑風格,避免其影響傳統民居的整體觀感,防止出現一些現代建筑設計隨意的情況。可以參考明清魯北建筑設計方法,對內部沿街建筑進行相應的調整,采用統一的結構和色彩搭配方式。合理地設計空間布局,使其呈現出傳統文化的特征,能夠更好地展現歷史風貌。重新修葺一些破損建筑,引入各種新技術,并合理地選用材料,展現出傳統建筑的文化符號,避免影響整體建筑的連續性,改變其結構,形成多個節點空間,做到充分利用空間,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體現出傳統民居的特征,同時形成鮮明的空間特征,使人們產生良好的觀感。
五、結語
本文主要分析惠民縣古城傳統民居的設計方法,為傳統民居的改造和調整提供參考,以便相關人員有效實施創新,充分突出傳統民居的特征,包括人文精神等,實現其與現代思想的融合,為具體實踐的開展提供支持。希望能夠通過本次研究為傳統建筑的改造等提供指引,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的有效融合,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
參考文獻:
[1]王宇潔,仲利強.當代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間設計[J].中外建筑,2009(4):119-122.
[2]徐鑫.旅游村鎮的文化空間再造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2012.
作者簡介:
谷守樸,濱州職業學院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