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慶鴻 喬翠利 黃靖輝
摘要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讓人們吃得更好、對自然資源消耗最少,既能滿足當代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又能給子孫后代留下足夠的資源以供其后續發展所需,是種養結合模式解決的重點問題。本文分析了當前種養結合生態農業發展的現狀,對國內和國際上推進種養結合的做法進行了研究,指出了種養結合生態農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 種養結合;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號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06-0012-04
現代農業追求的是規?;I化生產,而很多企業放棄了生態肥料的使用,選擇了更易獲得且成本更低的化肥。據統計,我國化肥使用量從1949年的7.8萬t增長到2019年的5 403.6萬t[1]。由于化肥施用量增加,部分地區養殖業廢棄物隨意排放,缺乏配套政策約束,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吃得飽、穿得暖,而是“吃得健康,穿得環?!?。基于此,生態農業應運而生。生態農業是以自然環境、生物之間相生相克原理為指導,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起來的,可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的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產業。
生態農業經濟是指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經濟,讓經濟發展變得可持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其他部門健康發展的基礎。農業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必將影響農業生產,不利于農業經濟的永續發展。要保證農業經濟的長久健康發展,首先要讓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經濟共同發展、相互促進。種養結合就是促進共同發展的嘗試,可以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其次,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要做到位,不僅要發展農業經濟,也要為后代留下足夠的自然資源和綠色健康的生態環境。
1 國內種養結合生態農業的技術模式
1.1 作物種植與畜禽結合
作物種植與畜禽結合是較常見的種養結合模式,畜禽的糞便是植物天然的肥料,而植物可以成為畜禽的口糧。以湖南“山地葡萄+草雞”模式為例,該模式原理可以用生態共生系統理論來解釋。在果園生態系統中,子系統包括陽光、土壤、雞、葡萄、農民等。雞的糞便是葡萄的天然肥料,這樣就有效減少了化肥用量,提高土壤基礎肥力,節約了資源又保護了環境;雞給葡萄園除草除蟲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有利于葡萄的生長,而且減少農藥的使用使果實更加安全;葡萄園可以給雞提供蟲子等高蛋白飼料和葉子、雜草等青飼料,減少了雞飼料、人工除草、農藥的成本。同時,葡萄園給雞提供了相對寬敞的生活環境,節約了養雞場地。
從“山地葡萄+草雞”模式可以看出,作物種植與畜禽養殖可以有效節省土地資源、提高作物單位面積的產量及質量,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是種養過程中缺少精細的量化指導,種養流程中缺少對于糞污處理的工藝流程[2]。這些不足還需要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使其更加完善。
1.2 作物種植與水產養殖結合
常見的作物種植與水產養殖結合的模式有稻田養魚、稻蝦共生、稻蟹共生等,相互作用的機理和“山地葡萄+草雞”模式差不多,本節主要講的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的稻魚螺模式[3]。
稻魚螺模式是在一個稻田內既種稻又養魚和田螺,魚在稻田里可以吃掉害蟲和雜草,幫助水稻的生長,同時魚和田螺的活動可以流通水源,營造健康的水下環境,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量,節約成本,對環境保護也有一定促進作用。魚和田螺吃害蟲和雜草,肉質也會更加鮮嫩肥美。稻魚螺模式符合現在的市場需求,可以滿足人們追求綠色飲食的需求,比起傳統的規模養殖,更能實現資源合理利用。
1.3 其他種養模式
將技術手段滲透到種養模式中去,常見的有將農場產生的畜禽糞便進行堆肥,在其中添加有機菌、養料,為種植作物提供養分。種植作物產生的一些植物剩余物也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加工成飼料給養殖的動物食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以糧—中藥—蚯蚓—肉羊模式為例,該模式以定西市通渭縣部分地區家庭養殖肉羊為樣本,其中糧食作物是玉米,中藥是黃芪,具體步驟是用黃芪桿、玉米飼料、玉米秸稈代替部分飼料,肉羊的部分糞便發酵成沼液、沼渣,沼液、沼渣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另一部分糞便用來養蚯蚓,蚯蚓是肉羊的高蛋白飼料。該模式構建了以資源化利用為主線的生態有機型畜牧業。
沿淮淮北的稻—鴨—蝦—草—鵝周年種養結合分季節進行,這種模式是春夏在稻田里養綠頭鴨,綠頭鴨可以吃草吃蟲,秋冬種紫云英和養鵝。另外,紫云英的殘枝可以作為水稻的肥料,鴨的糞便部分作為水稻的肥料,部分糞便放入養殖田當浮游生物的飼料,增加的浮游生物又是小龍蝦的食物。在周年的循環中,發揮單位土地的最大承載力。沿淮淮北的種養模式也符合農田冬季休耕制度,在維持土地再生力的同時,增加農業經濟收益。據統計稻—鴨—蝦—草—鵝周年種養效益是水稻—小麥輪作的2.14倍[4],種養結合模式能有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2 國際上推進種養結合的做法
2.1 荷蘭實施綜合養分管理,促進種養循環
20世紀80年代以來,荷蘭面臨著畜禽糞便污染嚴重的環境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荷蘭政府開始調整農業政策,從以增產為主的政策轉變為“以地定畜、種養結合”的理念去應對畜禽糞便污染問題。首先是對畜禽養殖數量進行嚴格管控,測定適合土地發展的畜禽養殖數量,并規定相應的標準,農場主不得私自擴大規模。養殖畜禽的公司需要進行登記,在一定范圍內可以免費排放糞便,超過規定標準的需要繳納糞便的處理費。同時,為了促進區域之間種養殖場分布均勻,政府還建立了專門的糞便交易市場,幫助農場主處理多余的糞便,促進畜禽糞肥在國家區域之間的流動,最終實現糞便的資源化利用[5]。
2.2 丹麥多元化施肥服務模式
歐盟境內以丹麥為代表的北歐國家實現了多元化施肥服務模式的引入,有效打通了種養結合的“最后一公里”,對奶牛場的種養結合循環機制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這一切也取決于用肥方和供肥方對糞肥價值的理解程度,他們認識到糞肥施用是提供高產優質粗飼料來源的重要保障[6]。丹麥政府在農業上制定了詳細的化肥、農藥標準。就算是在冬天,也要求農場主至少種65%的田地,來吸收田里還未吸收的肥料。同時,有機肥只能采用注射和軟管澆施2種方式施用。丹麥的多元化施肥模式使肥料得到有效地利用,推動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協作發展,形成了生態循環農業。
2.3 美國歐盟有機農業發展,提高農業附加值
最早提出有機農業概念的國家是美國,美國政府對生產有機農產品的農場主給予了相應的補貼政策,例如《有機農業法規》《農業改革、食品與就業法案》,隨著各項政策的頒布,美國對有機農業幫扶的體系逐漸完善健全,建立了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有機生產體系。
歐盟各國為了支持有機農業的發展,制定了多元化的農業補貼政策,讓有機農業生產者有更高的積極性去從事生產銷售工作。歐盟的法規中規定:有機農場在生產過程中用的飼料必須有機,最好是農產內部的資源循環利用,畜禽的飼養質量是關鍵,數量沒有要求,使得畜禽生產各個階段的營養需求要得到滿足。2013年,挪威、瑞典和瑞士有機食品市場分別增長了16%、12%和12%。歐盟的有機農業補貼政策加快了種養結合的步伐,使傳統農業向有機農業轉變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農產品安全保駕護航。
3 種養結合生態農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
3.1 種養結合生態農業面臨的問題
一是種養結合布局的結構性矛盾。農場主追求利潤最大化,發展規?;r業,忽視了種植和養殖結合發展的相互促進作用。一是養殖場缺乏配套措施去處理畜禽糞便,大量堆積造成環境污染。二是種植業需要的有機肥由于渠道運輸問題得不到充分供應,大量使用化肥形成更多潛在的食品安全問題。
二是種養業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不健全,沒有明確的條例約束,也沒有專門的人員維護。一是初級堆肥的質量標準不明確。堆肥就是將畜禽糞尿與秸稈、生物菌劑等原料混合,在農場內堆漚,發酵成可以直接還田的有機肥料。現行標準只有對商品有機肥的規定,未對堆肥有明確的標準,導致種養結合流通中堆肥不規范造成的有機肥安全隱患。很多學者[7-8]對于畜禽養殖糞便還田進行了跟蹤監測研究,在土壤中發現了重金屬、抗生素等污染。二是缺少專門的人員來維護。種養結合需要有專門的人員來進行維護,減少運輸距離、成本、技術等因素限制,提高農場主推進種養結合模式的積極性。要不斷完善各項政策使農場主有利可圖,愿意去推進種養結合,形成良性循環。
三是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廢棄物利用率不高。糞肥施用難度大。據測算,與50 kg化肥同等養分含量的普通堆肥需要將近1 t,對于大田作物,目前還缺少高效的糞肥施用農機,對于山地種植的經濟作物,搬運難度大。
3.2 發展種養結合生態農業的對策建議
3.2.1 加強生態農業的教育宣傳。通過有關單位組織學習、在媒體上宣傳、組織宣講活動、設置宣傳欄等形式來加強種養結合的宣傳,提高農民和農場主對生態農業的認知程度,強化他們保護環境的意識,不僅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且追求農業的永續發展。
3.2.2 合理規劃農業布局??梢越梃b荷蘭“以地定養”的理念,從養殖場層面來看,養殖場要有足夠的田地去吸納畜禽產生的廢棄物,保證種養結合有效推進。從地方層面來看,堅持跨區域主體的協調,一個區域內養殖業和種植業分布均勻,方便肥料的運輸。
3.2.3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可以解決沼氣發電并網難、糞肥施用難度大等問題,從科技創新層面為種養結合助力。推進種養結合,實現畜禽糞便還田,對現有的農機技術提出新要求,我們需要完善農機具補貼制度,不僅要加大創新力度,還要將現有的農機技術全部推廣施行,降低有機肥施用難度,提高農戶使用有機肥的積極性。
3.2.4 加強種養結合產業園區建設。我國的農業經營模式以小農戶為主體,這種傳統小農模式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要求,需要專業的種養結合產業園來提高組織管理能力。種養結合產業園可以解決新技術推廣難、產品提質增效慢等問題,產業園應該適度遠離居民區,規模也要遵循因地制宜、種養結合的原則,產品需符合市場的需求。
3.2.5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政府應加大種養結合領域的資金支持力度,這是可以長久發展的模式,對社會、生態、經濟都有良好的影響。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針對不同農戶的需求,采取貸款免息減息、以獎代補等手段鼓勵農業工作者發展生態農業,推進種養結合有效施行。
4 參考文獻
[1] 金書秦,張惠,唐佳麗.化肥使用量零增長實施進展及“十四五”減量目標和路徑[J]. 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3):66-74,112.
[2] 呂世益,曾玉華,毛壽林.“山地葡萄+草雞”生態種養模式初探[J].現代園藝,2019(11):61-63.
[3] 葉新,劉璐.稻魚螺綠色生態種養結合增產增效技術[J].福建稻麥科技,2020,38(2):19-20.
[4] 張從宇,詹秋文,汪建飛,等.沿淮淮北稻—鴨—蝦—草—鵝周年種養結合技術探討[J].安徽科技學報,2020,34(1):21-24.
[5] 張斌,金書秦.荷蘭農業綠色轉型經驗與政策啟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0,41(5):1-7.
[6] 王淑彬,王明利,石自忠,等.種養結合農業系統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實踐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農業,2020(3):92-98.
[7] 張廉紅.豬場糞污重金屬污染控制措施[J].國外畜牧學(豬與禽),2021,41(4):72-73.
[8] 楚天舒,王柄雄,高思程,等.基于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風險篩選值的畜禽糞污農田承載力估算[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1,26(2):125-138.
(責編:王慧晴)
基金項目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基金資助項目(AHSKZ2018D02)。
作者簡介 余慶鴻(1996—),女,安徽安慶人,碩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