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存在相同之處,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能夠在振興農村、促進市場經濟發展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跨區域經濟發展存在配套設施不完善、城鄉差距加大、產業結構單一等問題。想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相關人員應采取促進區域資源互補、注重城市反哺農村、強化產業融合等策略。
[關鍵詞]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志碼:A
[作者簡介]牛強,男,陜西志丹人,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區域經濟發展就是在市場優化配置和經濟要素有效流動的基礎上,借助動態過程演變完成各個區域間的生產分工和經濟合作。由此可知,跨區域開展經濟活動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在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的情況下,將會產生經濟跨區域發展的需求。我國屬于農業大國,存在很多的農村人口,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我國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進程,改變了城鄉人口結構,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近年來,國家對“三農”問題非常重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該戰略為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1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的價值內涵
1.1 實現鄉村振興
現階段要想使我國糧食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必須充分重視農業發展的問題。由于農村人口在我國總人口中占據較大的比重,因此推動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能夠在建設小康社會和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盡管近年來我國不斷開展城鄉一體化工作,但是在我國整體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仍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減少農村人口必然會增加城市人口,在此過程中也會產生很多問題,如醫療壓力、環保壓力、交通壓力、教育壓力等,對城市的發展進程形成了一定阻礙。而且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勞動力進入城市生活,引發了較為嚴重的“空心村”問題。因此,在此過程中,不得不對相關問題展開研究,在保證城市勞動力供應充足的同時,還需要保證農村擁有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所以,相關人員應充分重視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的問題,其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可有效縮小現有的城鄉差距。
1.2 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在此過程中促進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三大產業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而農業經濟屬于第一產業,若是能夠有效實現農業經濟的跨區域發展,那么必將帶動第二、第三產業的健康發展,進而使我國整體經濟擁有更快的發展速度。市場經濟要求我國從多元化的角度開展經濟發展工作,農村經濟也是其重要內容。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階段經濟發展的要求,這也是影響現階段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的主要因素[1]。想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應該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將新的因素注入農村經濟發展,從而拓寬農民的創收渠道,借助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完成各項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
2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配套設施不完善
我國現階段的城鄉發展格局是經過很長時間形成的,特別是在實施改革開放后,在經濟利益等因素的影響下,城市中流入了很多農村的生產要素,如土地、勞動力等,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優惠政策等方面也向城市傾斜,使得很多農村目前仍然擁有較為落后的配套設施。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的本質就是交流相關的資源,然而因為農村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跨區域發展。首先,在城鄉二元結構下,在資源方面很多農村和城市都具備互補性,但是因為農村存在較為落后的配套建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資源的流通速度,同時也增加了交換資源的成本,此種情況對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阻礙。例如,在農村旅游資源方面,由于環境承載力和農村社會接待力有限,很多農村地區無法充分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再加上農村缺乏足夠的醫療、交通等基礎設施,導致農村無法以旅游資源實現經濟的跨區域交流。另外,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也受到小農經濟的影響。身為國民經濟的重要主體,農村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小農經濟無法實現生產結構體系化的目標,導致其發展主體被自身的自足性占據。例如,當種植經營以個體戶的方式存在時,其大多是在滿足自身需求后才會向市場中投放剩余產品,在農產品交流規模小且組織生產方式分散的情況下,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很難達到較高水平。
2.2 城鄉差距加大
在我國不斷擴大城市化規模的過程中,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城鄉收入比逐漸增大,衍生出了較為明顯的城鄉矛盾,對農村經濟的跨區域發展造成了阻礙。由于市場體系存在城鄉分割的特征,因此其會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農村經濟的跨區域發展。從市場經濟層面展開分析,農村的要素市場和生產市場很難融入城市經濟圈[2]。例如,在勞動力要素方面,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城市中涌入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然而由于農村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和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因此其主要負責體力勞動。在此情況下,農村產業缺乏競爭力,缺少相應的跨區域發展活力。從工業發展來講,農村“離土不離鄉”的工業發展意識根深蒂固,缺乏發展潛能,在此情況下其與城市的發展差距將越來越大,并且會在很大程度上壓縮農村經濟發展空間,使其缺乏足夠的競爭力來應對跨區域市場競爭。
2.3 產業結構單一
在人類參與勞動的過程中,以勞動屬性的差異為依據,進行了專業化的社會分工,在常規社會分工的影響下產生了產業結構,而在我國傳統社會的影響下,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導,此種產業結構同樣延緩了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的進程。第一,農村土地資源非常豐富,在有效結合農村勞動力和土地資源方面的優勢后,形成了社會分工始終朝著農業產業發展的局面。在農業的支持下,我國農村經濟中流通的商品大多為大眾化的農產品,無法滿足創新和特色方面的需求,產品的附加值較低,并且相關人員很難有效提升產品質量和產業規模,再加上種植集約化和生產工業化水平較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的生產效率。第二,農村地區的地理環境和地區資源也影響了農業產業結構的發展,造成了農村產業結構單一化的問題,而且農村地區產業存在較高的相似性,無法完成互補。以北方平原地區為例,在土地資源、降水等方面因素的影響下,當地農村產業以養殖業為主,很多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都較為單一。在產業結構單一的情況下,無法滿足開展跨區域經濟交流工作的要求,只有對現有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使其具有打破區域范圍限制的能力,才能夠真正促進農村經濟的跨區域發展。
3 鄉村振興背景下促進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的措施
3.1 促進區域資源互補
現如今,相關人員想要有效推動農村經濟的跨區域發展,首先需要解決經濟發展與農村配套設施落后的問題。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應制定區域共享互換資源的策略。第一,相關人員應充分借助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的便利,大力開展建設農村基礎設施的工作,以此推動跨區域經濟交流和農村資源多元化開發。比如,相關人員應該以“互聯網+農業”為依托,將先進信息技術成果引入農村經濟發展過程,構建跨區域的農村經濟共享信息平臺,規范落實農村經濟合作信息與產業信息收集和更新工作。同時,在農村交通設施方面,相關人員應兼顧農村地區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在合理利用電商經濟的前提下,構建順暢的工業品和農產品交流途徑,使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性進一步降低。第二,相關人員應以現有的基礎設施為依據,在廣泛的區域內開展資源互補工作,有效地共享和互換優勢資源。農村地區擁有非常豐富的農業資源,其能夠與城市地區形成良好的互補關系,在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的過程中,生產要素的流動速度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農村地區在優勢資源的支持下可發展門戶經濟與樞紐經濟,從而有效擴大農村區域經濟的覆蓋范圍。另外,相關人員應打破現有行政區劃的限制,構建全新的城鄉經濟圈,確保農村能在經濟發展中借助城市的資源要素和生產要素。
3.2 注重城市反哺農村
在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不但需要促進城鄉共同發展,而且需要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進行持續優化,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高質量、多元化發展。在充分考慮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的基礎上,相關人員應該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中心,持續推行城市反哺農村、城鄉協同發展策略,從而提升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能力。詳細來講,首先應該縮小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差距,保證城鄉兩地市場均擁有較高的開放性,以現階段快速發展的電商經濟為基礎,開辟城鄉商品交換途徑。同時,應圍繞城市,構建區域商品流通市場,以此帶動周邊農村地區的發展,推動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相融,進一步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而且,相關人員需要向農村地區引入教育資源,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借助人力資源推動農村經濟的跨區域發展[3]。其次,相關人員應充分利用因鄉村振興戰略產生的資源下沉,借助這一機遇快速提升農村的現代化發展水平,通過實現農業生產集約化和效率化,提升農村地區生產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緩解城市市場資源緊缺的現狀,提升農村工業化生產程度[4]。借助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強化城市企業與鄉鎮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提升農產品深加工水平,確保農村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實現城鄉企業優勢互補。最后,在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的過程中也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自身職能,有效開展農村科技、產業發展、基礎建設工作,借助財政手段和經濟手段將城市優勢資源引入農村,促進城鄉協同發展[5]。
3.3 強化產業融合
近年來,政府部門明確了應以鄉村產業發展助力鄉村經濟發展的方針,要求農村地區有機結合產業發展和特色資源,并不斷對產業布局和利益分配機制進行完善,以此促進“三農”的高質量發展。結合現階段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在產業結構方面存在的不足,相關人員應對產業融合布局予以強化,以工業化思維加快農業發展速度。首先,推動產業融合。在農村產業發展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充分考慮農村現有資源形式,有效融合區域之間的產業,也就是借助當地的工業化發展,促進城市工業與農村產業協同發展。其次,擴大產業規模。在人類參與勞動的過程中,由于社會分工的影響而形成了農村產業格局,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相關人員同樣需要發揮農村原有產業布局的作用,同時在充分考慮經濟效益和市場導向的前提下,強化加工主要產品和建設主導產業的工作,在保證產業結構擁有足夠競爭力的情況下參與跨區域經濟競爭[6]。最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的過程中,應合理借鑒城市工業生產模式的成功經驗,以長遠眼光看待問題,以城鄉鏈式市場為基礎,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生產要素,將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生產技術融入產業,推動農村產業轉型升級進程,為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提供有效保障[7]。
4 結語
綜上所述,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在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與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是一脈相承的,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對于縮小城鄉差距、發展特色產業及優化資源配置具有促進作用。要想有效實現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相關人員應該在正視現階段發展問題的基礎上,從促進區域資源互補、注重城市反哺農村、強化產業融合等方面開展優化工作,提升農村經濟發展能力,使其在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擁有足夠優勢,進而為實現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提供助力[8]。
參考文獻
[1]劉姝雯,楊勝剛,陽旸. 中國農村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測度與評價[J]. 統計與決策,2021(8):73-76.
[2]劉亞平. 來賓市農村電商與跨境電商整合發展模式研究[J]. 區域治理,2021,(51):10-12,136.
[3]梁俊芬,蔡勛,馮珊珊,等. 珠三角地區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程度評價及制約因子研究[J]. 生態環境學報,2022,31(8):1680-1689.
[4]楊尚釗,張宏勝,田丹,等. 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區域發展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 廣西農業機械化,2022(4):53-55.
[5]李帆. 試論基于區域協調發展下我國農村區域發展管理[J]. 山西農經,2021(24):152-154.
[6]周桔. 基于鄉村振興的農村經濟跨區域發展價值內涵與策略[J]. 農業經濟,2021(10):35-37.
[7]常磊,柴守璽.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區域發展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甘肅農業科技,2013(6):45-47.
[8]趙淵. 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規整與要素彌合:跨區域協同發展的視角[J]. 北方經濟,2011(2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