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芳 范姣艷
摘 要:全球氣候變暖仍在持續,氣候的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為此,全世界廣泛關注并積極采取治理措施。其中在全球氣候治理領域,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體現最明確規則,該規則還存在如何落實以及相關的條約如何去實踐,各國之間尚未達成一致意見等主要困境,通過對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理論深入剖析,對“區別責任”中的減排義務以及相關資金機制落實進行探討,引導各國積極參與全球共同溝通和技術合作,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更好地完善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相關規則研究。
關鍵詞:氣候治理;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路徑選擇
作者簡介:聶芳(1995- ),女,湖北咸寧人,三峽大學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范姣艷(1968- ),女,湖北應城人,三峽大學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國際勞動法。
一、問題的提出
2021年12月10日,省科協住辦,省國際民間科技交流中心、余杭區科協聯合承辦的科技咖啡館項目——“全球氣候治理背景下的碳達峰和碳中和”主題交流會在余杭舉行。中德科學家們進行深入的交談,兩國在節能減排和碳中和領域技術方面通過線上的方式進行合作交流,共同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出力量。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較大,氣候變化對不同地區國家造成不同的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可能影響到降雨和大氣環流的變化,使氣候反常,極易造成旱澇災害,這些都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發生變化和破壞。全球氣候變化將對人類生活造成一系列重大影響,更為甚者會對一些國家造成毀滅性地打擊,當然也會給一些國家帶來益處。全球氣候變化波及全球各地,總體來說是不利于全人類社會發展的。全球氣候問題急需氣候治理主體共同的認識和行動,現今全球氣候治理主體的內涵和外延在持續變化,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治理主體走向共同體化,相信這將會逐步形成一種規范。但現今氣候治理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存在諸多問題難以落實。
由于氣候問題的產生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國際性等特性,全球氣候治理有各種問題,需要全人類各方多元主體參與治理。其中氣候環境的國際性這個特征決定了我們須從長遠考慮,環境和氣候不僅僅是只有我們這一代人享用,全人類的后代都有權繼續享有其權利。全球氣候治理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和義務,不同于一國國內治理易落實,全球治理在一個國家內部產生了中央管理的政府機構,并由政府進行全方位地管理和治理,只要有社會就會有法律。法律制度是一個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備條件,其對于當今社會也具有非凡意義。面對全球氣候治理存在全球環境規則的執行力不足、聯合國系統的效率不高等困境,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背景下,需要設立一個全球協同治理和管理的組織機構,以便世界各國規范地更好地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工作。誠如美國法哲學家博登海默所言:“任何值得被稱為法律制度的制度,必須關注某些特定社會結構和解決結構相對性的基本價值。在這些價值中,較為重要的有自由、安全和平等。”《巴黎協定》建立了以國家自主貢獻為核心的全球氣候治理新秩序。新秩序促使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從主體、內容和區別方式三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對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相關的規定進行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協同治理思維進行全球氣候治理將會是大勢所趨。
二、全球氣候治理與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法理內涵
(一)引用氣候正義理論,為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奠定正義基礎
氣候正義是在全球氣候變化后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并付諸行動中產生的理論。說到氣候正義必須回歸到環境正義,環境正義運動早在20世紀在美國開始興起,隨后非政府組織借著環境正義的精神,開始對氣候變化進行審視,其實氣候正義是環境正義的在氣候變化的領域的具體體現。該理論既關注全球氣候問題的整體性和普遍性,又關注氣候問題在時間上的代際性,通過氣候矯正正義和氣候分配正義來實現。不同于分配正義,氣候矯正正義更加側重于實質公平的實現,而全球氣候治理正義困境實質是治理主體之間利益和責任的矛盾。全球氣候治理觀念存在各個國家對正義分配原則的分歧,具體體現在:其一是國際上對平等的減排責任分配原則缺乏共識;其二是公平的碳排放權分配原則也存在共識性缺失。眾所周知,氣候資源公共資源的屬性,具有非排他性和外部性的特點。根據學者李志的研究,全球氣候治理正義的困境包括客觀層面的困境和主觀層面的困境,其中客觀上氣候資源本身作為一種“公地”屬性的資源,會導致氣候治理的主體只愿意享受權利而不愿意承擔相應義務。主觀上主要是各國對氣候治理責任主體一直還存爭議以及世界各國國民價值訴求不一致。在氣候正義的理論中,關于正義分配原則有分歧,還有發展中國家的氣候治理話語權不足,氣候治理決策的程序也存在不公平,相關的氣候治理的減排目標分配不公平等,以上均可以表明共同但有區別原則沒有更好地貫徹執行氣候正義理論。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號召下,全世界人民都是一個整體,應該團結一致共同商議全球氣候變化的難題。
(二)重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為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強化理論基礎
2021年4月22日,習近平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講話,指出“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是全球氣候治理的基石。”人類來自自然,在地球生態系統中,人類是一個生物種群,在面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用共同但有區別原則看待問題,首先強調處理全球性環境問題是全體人類共同面對的事件。據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宣言》第7條規定,盡管導致全球環境問題因素不同,但是責任主體卻是全人類,從宏觀具體落實到各國,包括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是新時代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研究成果,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強調,在處理全球性問題時,注重采用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法治觀念。該理論具有豐富、廣泛的內涵,論述深刻、邏輯嚴密、影響深遠。其中全球氣候協同治理中,成本效益分析理論對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有著進一步深刻發展。從經濟學視域下,成本效益分析理論有助于更好量化和評估各國的“區別責任”,細化責任具體范圍和方式。作為成本效益分析理論給參與國際談判決策者提供一項輔助性工具,在各國國內強化落實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這一頂層設計,推進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等領域協同治理能力和水平,明確相關具體工作部門,更好地助力于落實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在各國執行。
三、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實施中困境及分析
(一)總體困境
盡管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已經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確立下來,但是一些國家在意識認同和遵守履行上存在各種問題,例如全球環境治理面臨著全球發展不平衡和傳統的發展模式尚未改變、全球層面缺乏環境與發展的統籌協調、對國際競爭的顧慮成為全球環境治理的瓶頸、全球環境治理缺乏推動力量等挑戰。具體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相關的角度進行分析,共同但有區別責任最明確的領域就是全球氣候變化領域,學者程謐認為,盡管世界上一些國家不贊同這個基本原則,或是對于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基本理解不同,究其原因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利益去解析其內涵,從而導致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比較凸顯。作者認為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切實可行地適用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這一概念,從較為容易入手的全球氣候變化治理領域上開始,從《全球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巴黎協定》(具體的原則)變動就是一大進步。她認為應該在相關的條約議定書中即使不用明白無誤的文字寫下來,但是在具體的權利義務中,在國際社會長期的應用上必須體現其實質精神,就相關的國際法律文件的落實應該注意抓住重點,比如怎樣更科學地分配附件一國家的具體減排義務,以及如何落實區別責任之中的資金機制和技術合作機制,即落實氣候治理具體數額以及技術轉讓方式。同時為了體現發達國家之間的區別、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區別,不同的發達國家提供各種幫助的條件、手段、內容不一樣,發達國家對不同發展中國家提供各種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幫助等。
(二)發達國家減排義務落實困境
在碳中和碳達峰大背景下,實現碳達峰是一個技術問題,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達到的。現如今,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氣候變化應對、經濟發展等多種挑戰,實現碳達峰有一定困難。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要求,發達國家需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以便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可以有所提高。但是根據相關的研究數據可知,國際上一些國家在坐擁高科技技術的優勢下,意圖向發展中國家高價轉讓,漫天要價,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難以承受這一筆購買資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性以及能力。根據氣候變化國際資金機制相關的數據表明,到目前為止發達國家沒完成其在公約中的資金承諾義務,或者是說不完全地履行資金援助義務,發達國家享有的技術,盡管在公約之中對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相關的制度有所規定,但由于國際環境法與國際法具有相類似的特性,可以說國際環境法是國際法的一個學科分支,因受國家主權原則的影響均缺乏一定的強制性。眾所周知,美國歷屆總統多數都是“談氣候即色變”。為此,有的學者就指出從美國的人文因素了解,世界強國和大國,在氣候變化的應對上,依然是堅持“冰山一角”的觀念。具體表現在公約第十一條“資金機制”以及第二十一條第3款的規定發現,公約規定應當建立一個“在贈予或轉讓基礎上提供資金,包括用于技術轉讓的資金的機制”并將全球氣候基金作為臨時資金機制,但是對于締約方大會和資金機制的關系卻含糊不清,況且,該條并未說明資金機制是否可以資助特別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締約方支付適應這些不利影響的費用。《京都議定書》同樣對于資金機制的規定也是不清楚的,不僅是發達國家的自愿,而且對金額等方面也沒有規定。資金機制這個部分主要是該原則具體實現中的實施困境,以上所有論述表明難以督促發達國家履行資金機制上的義務,也就是對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的國際法律文件缺乏可執行力以及執行過程中固定的監督機制,不利于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在全球氣候治理過程中的貫徹落實。還有一個很大的痛病就是國際環境法的軟法性質相關的理論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發達國家履行相應的義務,這個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一些發達國家不愿遵守公約的氣焰。
(三)發展中國家發展與保護選擇之困境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矛盾是一直難以調節的難題,如何兼顧二者,實現雙贏,是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重要抉擇。世界上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較貧窮,有些國家國民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由于經濟發展落后,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社會發展、文化素養、科學技術水平等能力方面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是發展還是要環保是一個對于部分發展中國家來說重大的問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統一的,兩者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類美好的生活需求,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會促進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兩者在此情況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何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各個發展中國家都需要思考的事情。
就世界上發展中國家來看,由于發展中國家實際發展情況、科學技術水平、人文素養以及所追求的利益不一致,為此各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氣候治理之中的表現有所不同。其中就有學者表示可能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其一主要是全球氣候容量資源本身有限,有些發展中國家已經或者有可能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例如全球氣候變化一定程度上就會影響一些小國(如非洲一些國家)的利益,一定程度上發展中國家陣營里對于參與全球氣候變化治理存在難以相對統一的意見。其次,國際資金支持上和新型能源革新上也存在有限性,會導致發展中國家之間因本身就存在分配不均的問題而產生分歧。最后,也存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因為受到某些發達國家的經濟援助,不免會出現暫時的陣營變動。廣大發展中國家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大,因此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一個全球性的挑戰時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標追求,為此一些學者主張所有的發展中國家應該在協調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堅持“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
四、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實現的完善思考
(一)培育全球氣候治理的正義觀念
從人權的角度上來看,國家在保障其管轄區域內的居民生存權,即不受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的影響。但是國家在保障個人人權的同時,也兼顧著維護國家的公共人權,一定程度上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是相一致的,但在某些時刻,國家實現個人權利與公共利益之間的平衡仍然是值得我們繼續去深入探討的論題。地球是一個整體,我們是一個共同體,均屬地球的一部分,從國際人權的層面,面對全球氣候變化關系到各地各人之間的生存利益,尊重自然、保護自然,不僅僅是各國的義務,也是人類生命共同體的義務和價值追求。
氣候變化是環境問題,但歸根到底是發展問題,氣候變化盡管涉及科學技術問題,但是其自始至終都存在正義因素考量問題,故也是倫理問題和價值問題。為此,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在發揮其作用的時候應該要注重關注正義的價值分配,同時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樹立“世界公民”意識,以便更好地構建全球氣候治理的正義制度。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正義理念的貫徹在該原則上十分有必要,培養全人類氣候正義觀念,激勵多主體參與構建公平的氣候治理框架、探索超越國家主權的治理機制,可以更好地履行全球氣候治理的正義實踐,積極實施《巴黎協定》的全球氣候治理部署。通過正確的理念的形成,思想上強化部分發達國家責任意識,盡早由“強制遵約”逐步走向“自主遵約”觀念。思想決定行為,樹立共識,共同抱團解決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事件刻不容緩。
(二)強化軟法規則原則的運用
全球氣候治理存在主體上的多種挑戰,其中關于溫室氣體排放,在涉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責任劃分、氣候差異導致的敏感脆弱區域、部門和團體等方面,國際社會上認知不一致,嚴重的不平等往往使得各國內部和各國部門之間在遏制全球氣候變化的集體行動變得更加困難,在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規則指引下,呼吁世界各國一起商議氣候治理的相關的法律文件地制定和執行。學者張金曉就認為,在全球氣候變化法中,相比較《京都議定書》靠硬法治理,《巴黎協定》采取軟硬相結合的方式,但是全球氣候治理相關的國際法律文件和條約大部分是缺乏強制性效力的,大部分是軟法,而軟法存在過度依賴于國家的自覺,因此相比硬法來說,軟法難以充分確保其實施的效果。軟法相較于硬法更具有靈活性,但也存在例如松散抽象以及義務內容較為空等缺陷。建議通過制定針對性的協作框架協議和實施機制來實現氣候減緩、適應和融資等效果,法更加具體有針對性,一定程度上會有助于相關權利義務落實,更具有可操作性。尊重國家主權原則是國際環境治理的一項重要的前提,根據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相關內涵,對發達國家在全球氣候治理之中的減排義務有著更為嚴格地規定,但是仍然需要在相關的全球氣候治理大會中擬定國際法律文件,活動中也要充分尊重世界各國的意愿,尊重國家主權原則,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發揮軟法相關規則的功能,給軟法加上相應配套實施機制,保障軟法落實。
(三)發揮相關國際組織的作用
全球治理缺乏有效的權威性組織,多中心是全球氣候治理的現狀。國際組織是全球氣候治理的重要主體,它們在全球氣候治理之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國際組織本身既是國家間談判、協調與合作的重要參與者,其運行規則也是國家關系行為準則和國際法基本原則的重要載體。正如習近平在《生物多樣性》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的講話,他指出:“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讓我們攜手,秉持生態文明理念,站在為子孫后代負責的高度,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同建設清潔美麗的世界。”充分發揮國際組織在國際關系法治化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進國際合作,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促成國際法治和全球治理。例如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長期以來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環境保護,其中世界衛生組織在氣候變化方面發揮重要的領導作用,還有全球環境基金、綠色和平國際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等一些國際環境保護組織。充分發揮它們各自的功能,有利于在全球氣候治理之中形成典范作用,在國際組織的推動下,不斷完善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
(四)加強國際技術合作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最具有影響力的風險之一,它的緊迫性和不可逆轉性促使世界各國不得不應對它所帶來的巨大挑戰。發達國家擁有大量的資金和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在履行資金援助和技術相關的規則上,發達國家應該積極主動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氣候治理能力和水平,發展中國家應該就氣候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具體技術難題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做法,在氣候治理領域與發達國家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共同面對全球氣候難題。全球氣候變化是一個動態過程,其中可能出現的諸多不確定的因素存在,在各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前提下,世界各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中,不僅僅只是形式上的關注,在國際合作方面,要在事項商議之中注重事前風險的預測,充分利用國際世界組織收集的信息資源以及各國上報的相關的數據。
五、結語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是人們共同面臨的難題,全球氣候治理需要考慮氣候正義相關的理論,以便更好地落實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鼓勵各國積極貫徹資金援助機制和技術的國際合作形式,同時加強共同體意識宣傳,引導多主體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活動。對于全球氣候治理,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實現路徑還存在一些未解決的難題,這方面的理論研究還需要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程謐.論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5.
[2] 劉晶.全球氣候治理新秩序下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的實現路徑[J].新疆社會科學,2021(2):90-98.
[3] 朱炳成.全球氣候治理面臨的挑戰及其法制應對[J].中州學刊,2020(4):56-62.
[4] 許健.氣候正義視域下的“適應”制度考察[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5] 張金曉.試論國際環境法中的軟硬法共治——以氣候變化法為例證[J].環境保護,2021,49(15):67-71.
[6] 何志鵬,孫璐.國際軟法何以可能:一個以環境為視角的展開[J].當代法學,2012,26(1):36-46.
[7] 朱曉慧,郝海青.中國碳排放權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101-104.
[8] 蓋宇靜.碳排放的權屬定位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20.
[9] 彭本利.氣候正義是氣候治理的法理基礎[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10] 郭冬梅.應對氣候變化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47-280.
[11] 嚴文君.國際組織——國際關系法治化的重要推動器[J].國際法學刊,2021(4):54-78+156.
[12] 任佳嵐.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中美合作與沖突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20.
[13] 周逸江.國際組織在協同治理中的角色——聚焦疫情后經濟復蘇與氣候治[J].國際展望,2021,13(6):124-144+150-151.
[14] 楊娜,程弘毅.國際組織的非核心智能擴展——以世界銀行參與全球治理為例[J].世界經濟與政治,2021(10).
[15] 鄭少華,張翰林.論雙碳目標的法治進路——以氣候變化訴訟為視角[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4):66-79.
[16] 王燦發,張祖增,邸衛佳.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氣候變化應對協同治理的法治進路[J].環境保護,2022,50(8):19-23.
[17] 呂忠梅.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態文明法治理論之核心命題: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2(4):4-15+157.
[18] 邵莉莉.跨國公司環境損害的國家責任建構——以實現“雙碳”目標為背景[J].環球法律評論,2022,44(4):162-176.
[19] 秦天寶.習近平法治思想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的重要論述:整體系統觀的視角[J].政法論壇,2022,40(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