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小學生正處于心理和人格養成的關鍵階段,營造良好的氛圍對他們形成健康心理有著重要的意義。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指導家長正確處理家庭關系、正確處理親子關系、正確開展家庭教育。要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包括良好的教室環境、良好的班級成員關系、良好的育人氛圍。要營造良好的學校氛圍,堅持正確方向,堅持開放辦學,堅持不斷創新。
[關鍵詞] 教育;心理健康;氛圍營造
心理健康是當前教育關注的重點內容,追求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做到身體健康,而且做好心理健康,是每一個教師的基本任務。從當前小學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促進學生心理走向健康,還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由于教育評價無法對心理健康形成量化評價機制,其導向效果遠沒有分數導向的學科教學那么明顯;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很少有家庭關注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多的只是從身體、考試分數等外在表征來對孩子的成長提出要求。所有這些現實的問題都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去解決。而對于一線教師而言,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尋找相關的突破口,成為一個重要的教育教學使命。
心理學研究表明,環境對人的影響巨大,心理的成長在某種意義上是環境影響的結果。小學生正處于心理和人格養成的關鍵階段,營造良好的氛圍對他們形成健康心理有著重要的意義。良好的氛圍既來自家庭,也來自學校和班級。下面就從良好的家庭氛圍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營造以及良好的學校氛圍營造三個角度分別進行闡述。
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由于種種原因,相當一部分家庭無法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氛圍,有的家庭甚至會導致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和性格。筆者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當前很多家庭對于小學生的成長關注比較片面。由于家長所受教育水平的差異、考核評價機制等原因,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孩子的考試成績,在與教師交流時往往也都是圍繞孩子的成績來進行。很多家長常常會因為孩子的成績不理想而處于焦躁狀態,卻忽視了孩子在成績不理想時內心的焦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缺乏心理健康的意識,那么與家長所探討的話題會被約束在較為狹窄的范圍之內,這顯然無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因此,作為學校,要充分利用好家長學校這一平臺,多渠道、多方式地開展家長課堂,切實指導家長做好家庭教育。
1.指導家長正確處理家庭關系
現在小學生的家長大多數都是90后,而且多半是獨生子女,從原生家庭到新組建家庭,出現了更多、更復雜的家庭關系,不少家長不能適應這一變化而導致家庭氛圍不和睦。首先是父母之間的夫妻關系。夫妻之間要和睦相處,互相包容,彼此理解,平等對待,并認真承擔各自的家庭責任,讓孩子感受到一個互敬互愛、積極向上的父母關系。其次是家庭的親戚關系。任何一個家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親戚,有的甚至差異懸殊,在處理親戚關系時一定要恪守公平、尊重、友好的原則,讓孩子感受到來自親戚的團結溫暖。最后是家庭的社會關系。父母要盡量遠離缺乏正能量的社會人員,允許來訪的社會人員、帶孩子參加的社會活動等一定要是正面的、有意義的,讓孩子感受到一個美好陽光的成人
世界。
2.指導家長正確處理親子關系
健康的心理必定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往往與親子關系不和諧密切相關。我們很遺憾地看到,近年來,受各種教育思潮的影響,不少家長在親子關系方面出現了或多或少的偏頗。比如,有的認為孩子健康就好,其他聽之任之;有的認為自己孩子什么都好,時時事事“護犢子”;有的則把分數作為對孩子唯一的要求……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親子關系關鍵在于處理好三個“度”。首先是嚴與慈的度。該嚴則嚴,該慈則慈,嚴與慈之間轉化自然,銜接順暢,無論是嚴還是慈,要始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其次是教與育的度。不能越俎代庖,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主要是品格與人格的引導與塑造,不要在學業上下太多功夫,那是老師的職責。最后是期望值的度。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或過低都不適當,要準確地認識自己孩子的長處與不足,給孩子適宜的未來規劃。
3.指導家長正確開展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具體情況復雜多樣,小至一個眼神一句話,大至一場沖突一場危機,都蘊含著教育的智慧與藝術。學校在指導家長正確開展家庭教育時,既要講清原理與原則,也要傳授方法與技巧,這就需要學校科學地組織與合理地安排。要組建專門團隊。在教師隊伍中挑選專業較強、政治素質過硬的人員組成家庭教育宣講團隊,并對這一團隊進行培訓,制定出工作計劃及教學計劃,使這支隊伍成為推動科學家庭教育的生力軍。要大力開展家長課堂,組織家長課堂教學,明確教學內容,采用家長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做到有針對性、有實效性,讓家長切實掌握家庭教育技能。要組織交流探討,家長之間的互動有助于共同提高、共同成長。要適時舉辦家長家庭教育研討會,給家長們提供交流、學習與成長的平臺。
二、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班級是學生成長的另一重要環境。我們注意到,絕大多數小學生對老師及學校有信賴和崇敬的思想,所以,班級環境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同樣巨大。尤其是當學生從一個熟悉的家庭來到陌生且人多的班級中時,班級中的一點一滴都有可能對他們產生影響,因此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尤為重要。
1.營造良好的教室環境
教室是學生在學校學習的主要場所。心理學研究表明,環境能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良好的環境能使人心情愉悅,產生積極的心理狀態,反之,則產生消極的心理狀態。教室環境最基本的要求是干凈整潔明亮,溫度濕度適宜。學校要制定教室衛生標準要求,班主任要嚴格按照這一標準抓好落實,把清潔衛生、物品擺放作為常規工作常抓不懈,同時做好教室通風。其次是室內色彩要符合兒童心理。墻壁、課桌、講臺、窗簾等色彩要合理搭配,以柔和的暖色調為主。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臨時性張貼的公告及室內黑板報也要注意與教室整體色調協調和諧。要注重教室內的文化氛圍布置,合理擺放綠色植物,對教室墻壁進行科學分區,布置適合小學生的教育及展示內容,使整個教室充滿文化、充滿活力、充滿正能量。
2.營造良好的成員關系
班級是一個大家庭,班主任是這個家庭的家長,科任老師是助理,學生們是家庭成員。正如前文所述,家庭成員要和諧,班級成員同樣要和諧友好上進。作為家長的班主任,首先要以身作則,帶頭營造并維護良好的師師、師生及生生關系。在師師關系方面,要做到團結友愛互助,不能在學生面前批評或指責其他老師,如果有學生投訴其他老師,班主任要科學正確處理。在師生關系方面,要做到平等尊重,尤其不能動輒批評指責學生,不能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要真正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愛和教導。要公正、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偏袒優生、漠視差生。在生生關系方面,要耐心教育,科學引導,使學生學會與他人文明交流,正確與同學相處,不恃強凌弱,不妄自菲薄,平等友好相處。
3.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當前,幾乎是從小學開始,不少學生感受到來自學習的壓力。過度的壓力會讓學生從小就產生厭學心理,進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要著力在班級中營造良好的學習及育人環境。首先要進行教育教學模式改革。要切實樹立起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徹底改變滿堂灌、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將知識生動化、生活化,并努力做到化難為易,引發思考,把強迫式學習轉變為自覺式學習。其次要改變評價模式。要徹底摒棄單純的成績評價模式,以綜合評價引導學生不斷成長進步,在評價方式上以鼓勵式和正面引導為主,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再次要積極開展班級活動。通過活動增長學生見識,緩解學生壓力,增進同學感情,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三、營造良好的學校氛圍
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而言,學校是一個整體,是學生成長的大環境。有良好的家庭氛圍、班級氛圍,也需要良好學校氛圍的支撐。而學校良好的大氛圍也必然會影響帶動家庭、班級的小氛圍,共同為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提供有力的支持。
1.堅持正確方向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關系民族和國家命運的國之大計。作為學校,絕不能因為短期利益和小團體利益而忘掉為國育人、為黨育人之責任使命。要堅持社會主義全面育人的方向,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讓學校每一名教師明晰這一方向,明確肩上責任。唯其如此,才能避免教師在教育教學行為上出現偏差。要在學校中大力營造全面育人、全面發展的氛圍,樹立一批優秀典型,實現典型示范、榜樣引領,在全體教師中樹立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就是教育成績的理念,避免教育的極端化功利和短期化功利思想的出現。要制定學校自我評價與糾偏機制,及時發現并糾正方向性錯誤。要加強對學校辦學的督導監督,對出現問題的學校要責令及時整改。
2.堅持開放辦學
學校不是封閉的象牙塔,也不是遠離塵世的深山老林。關起門來抓質量,聽起來冠冕堂皇,實則偏離航向、不負責任。教育學生成長,不是閉關修行,也不是閉門造車。教育是與時代相隨,與社會相伴的鮮活的育人活動,只有緊跟時代步伐,踏準社會節奏,才能育出面向未來的人才。開放辦學首先要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的聯系。要不斷豐富學校課程,增加社會實踐類課程的比重,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目的。要充分發掘課程中的社會性元素,加強學科與社會應用之間的聯系,堅決拒絕培養書呆子,堅決拒絕紙上談兵。其次,要加強多方合作,加強學校與各相關部門的聯系與互動,組織學生走出去,了解豐富多彩的社會。也可組織相關部門走進來,進行相關知識的教授與體驗。不把學生封閉起來,其視野自然開闊,心胸自然博大,心理也自然健康。
3.堅持不斷創新
創新是所有事業走向成功的不竭動力。一所不斷創新的學校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學校,也是讓學生喜愛并愿意學習于其間的學校。這樣的學校也必然能給學生的心理以正面引導,培養其健康心理。要堅持環境創新,不斷優化校園環境,使之成為學生樂學、會學的樂園。近年來,一些學校在這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嘗試,提出重構學習空間的觀點。比如,改變學生座位方式,建設學科教室等。要堅持方式創新,不斷革新教育方式,按照學生心理和學習規律,采用學生更喜歡、更易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避免學生產生厭倦和抗拒心理。目前,正在全面推廣的教育信息化2.0工程就是一個很好的做法。要堅持評價創新,用新的理念、新的標準評價學生,把評價作為促進學生全面成長的重要抓手。
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工程,需要良好的氛圍,以起到正面熏陶、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唯有全面發力,系統建設,才能真正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形成的良好環境,那些所謂的心理問題自然也會迎刃而解。
[參考文獻]
[1]葛魯嘉.對心理學研究中環境的理解[J].人文雜志,2007(05).
[2]劉家訪.有效課堂管理行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李欣欣?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