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健
摘要:“溫暖的教學”主張以“人”為中心,注重在教學的各環節中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給予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讓教學更具“溫度”。基于該理念實施假期項目化作業,是落實新課程方案和“雙減”政策的有效路徑,有利于優化假期作業形式,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關鍵詞:“溫暖的教學”;項目化作業;假期作業
“溫暖的教學”是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育和“雙減”政策實施的教學主張,主要表現在以學生為教學中心、以育人為教學目的,重視教學的人文關懷和藝術魅力。這就要求教師改變重知識輕能力、重智力因素輕非智力因素的教學現狀,從“育分”走向“育人”。基于“溫暖的教學”理念,實施假期項目化作業,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切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學科的育人價值,從而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傳統假期作業的弊端
假期作業是學生假期生活的重要學習任務,也是學生在假期的學習延續,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養成學習品格的重要手段。假期作業的形式、內容、評價等都關系著假期作業的質量,然而傳統的假期作業存在不少弊端,缺乏“溫度”“寬度”“信度”和“效度”,難以發揮作業的育人價值和延續功能。
(一)作業提出的單向性
傳統的假期作業基本是由學科教師單方面布置的,往往伴有強制性,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缺乏作業的“溫度”。
(二)作業形式的單一性
傳統的假期作業往往以試卷、抄寫、閱讀等為主要的作業形式,普遍具有機械性、重復性、識記性等特點,與作業改革理念不相符,缺乏作業的“寬度”。
(三)作業完成的虛假性
單向的、單一的假期作業難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得部分學生對假期作業不以為然,出現了應付、搜題、抄襲等現象,這也導致了假期作業質量參差不齊。由于學生缺乏真實性的思考、解疑,造成假期作業失去了“信度”。
(四)作業評價的無效性
由于部分教師在布置假期作業時,自身存在隨意性、盲目性,所以他們對作業的評價也會敷衍了事。在假期作業上交后,部分教師往往以查閱完成度為主要評價手段,并未對作業做出詳細、深入的批改和講評,使得作業失去了“效度”。
二、假期項目化作業的特征
“溫暖的教學”理念,側重于培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社會性等非智力因素,側重于學習主體意識激發、教學藝術彰顯、組織形式創新等方面,側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基于項目化設計的假期作業,與此理念不謀而合。
(一)項目作業的真實性
項目化學習是以真實情境中的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是以項目作品的輸出為成果的。因此,項目化作業本身的情境和作品都具有真實性。項目化作業的設計要求創設真實情境,是學生可見、可感、可知的,是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項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
(二)項目實施的主體性
項目化學習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是學生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的重要策略。它是從突出學生主體性的思路出發,是以激發學生內在動機為主的學習。與傳統假期作業相比,假期項目化作業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可以在項目中尋找適合自己特點、特長的內容完成作業任務。
(三)項目任務的復雜性
項目化學習的復雜性是指問題的挑戰性、內容的綜合性、探究的持續性、項目的成果性。實施假期項目化作業,需要學生對作業進行分析、解構,以團隊的形式加強合作探究,逐步解決學習中的各項挑戰,從而促進作業的高質量完成。
(四)項目形式的多樣性
基于項目化學習的作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既包括學科項目,也包括跨學科項目;既有文本類作業,也有實踐類作業;既有報告、文章、報刊等文字類成果,也有音頻、視頻、繪畫、表演等藝術類成果,還有小發明、小制作、模型等實物類成果,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避免了作業的單一性、單向性。
(五)項目評價的多元性
項目化作業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使學生輸出的作業成果不一、形式不一,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手段。項目化作業要求教師在評價時不僅要注重過程性評價,還要注重總結性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各要素評價,還要關注項目作品成果的完成度評價。
三、假期項目化作業的設計與實施
假期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能忽略其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基于對傳統假期作業和項目化作業的分析,依據“溫暖的教學”理念,筆者在全校范圍內組織實施了一次寒假項目化作業。
(一)基于本地鄉土資源設計項目化作業
1.確定項目背景
為了保證項目化作業的有效實施,我們選擇了本地社會大事件作為整個項目化作業的大情境。2021年12月24日,寧波舟山港石浦港區沈海高速連接線新橋至石浦段公路正式通車,定塘成了該路段的交通樞紐,徹底改變了無高速局面,優化了交通布局。基于這一事件,筆者將高速時代下的定塘作為項目背景,以此吸引學生進入真實的學習情境。
2.設計驅動問題
好的驅動問題能夠引起學生對項目的好奇心,使項目更加復雜并具有挑戰性;同時,設計驅動問題要符合“激發學生的興趣”“開放”“具有挑戰性”等原則。設計驅動問題要引發學生的高階思維,引起學生的持續性學習。為此,筆者設置了一項驅動問題:“作為定塘人,我們要主動融入高速時代,做鄉村旅游推薦人,宣傳我們‘了不起的定塘’。如果你被選為鄉村旅游推薦人,你該如何推薦你的家鄉呢?”
3.規劃項目內容
鑒于初中生的認知、能力、身心特點以及最近發展區原理,我們在設計項目化作業時,為學生創設了多類型項目內容(見下頁圖1)。這不僅尊重了學生的選擇權,又保證了作業形式的多樣性,避免了學生“無事干”“不知道做什么”。
本項目涉及語文、美術、歷史、道德與法治、信息技術等多門學科,指向了跨學科項目化學習,融合了多學科核心素養。同時,本項目的內容均是圍繞本地鄉土資源實施,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基于學生社會實踐產生項目化成果
項目成果是項目化學習的重要結果。而寒假項目化作業持續時間較長,這種持續性需要學生投身于社會實踐中,有利于提高作業質量,產出較好的項目作品。筆者在設計寒假項目化作業方案時,要求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并為學生制定了操作表格(見表1),要求學生按照操作表所規定的內容有序開展小組組建、尋求指導、項目分工、預期成果和實施心得等任務,并經歷一定的社會實踐、走訪調查、合作探究后,創作項目成果。
經過一個寒假的實施后,學校在開學之初收到了大批高質量的寒假作業。在上交的項目作品中,有以透扇、鑰匙扣、拼圖等為形式的文創作品,有以導游身份撰寫的解說詞,有用手機定格的家鄉美景,有用PPT、視頻推薦的“紅美人柑橘”,有記錄市井生活、人間煙火的短視頻,有圖文并茂的手抄報,有描寫家鄉的美文。筆者又根據學生上交的操作表,發現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對組內成員根據特長進行合理分工,有求助家長、親戚、老師等的記錄,還有自己的心得感悟。例如,《舌尖上的定塘》短視頻作品,記錄本地麥糕、芝麻糖制作的全過程,該作品中的配音、配樂、素材、視頻剪輯等都得到了語文老師和信息技術老師的幫助和指導。又如,在文創作品透扇中,學生先進行實地觀察,再用手機拍照取景,用軟件處理,最終形成作品。
項目化學習強調成果導向,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情感,并通過作品來呈現已經達成的預期目標或學習結果。教師在設計項目化作業時要強調實踐性、綜合性和成果性,注重把學科內容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注重在實踐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本次寒假項目化作業的實施中,學生積極性高、參與面廣,通過實踐完成了形式不一、內容豐富的作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項目成果。
(三)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實施項目評價
項目評價是項目化學習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評估項目成果質量的關鍵一環。通過評價,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學的程度、做的程度以及目標達成程度。為了能夠更加全面地評價本次寒假項目化作業,筆者設計了一張指向核心素養的寒假項目化作業評價表(見表2)。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聚焦核心素養,強調要堅持素養導向,深化教學改革和改進教育評價。新課標指出,在評價方面要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觀察、記錄與分析,倡導基于證據的評價;加強對話交流,增強評價雙方自我總結、反思、改進的意識和能力,倡導協商式評價;注重動手操作、作品展示、口頭報告等多種方式的綜合運用,關注典型行為表現,推進表現性評價。在本次寒假項目化作業評價中,筆者設計了以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三大方面為指向的“人文底蘊”“學會學習”“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四大基本要素的評價項目,并根據各要素的要求羅列了10個評價指標。同時,通過自評、他評、師評3個不同主體進行綜合評價。這樣的評價表注重過程性評價、表現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的融合,考量每一份項目作業的特殊性和差異性。
綜上所述,“溫暖的教學”理念下設計與實施寒假項目化作業,是落實“雙減”政策的有效措施,是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假期作業質量的有效嘗試,同時也是轉變教師作業觀、評價觀的策略之一。讓學生在本地真實情境的創設中、在項目任務的驅動中、在項目實施的角色代入中,通過小組合作、社會實踐呈現了大量優秀的項目化作業。讓學生在參與、體驗、合作、探究、實踐中,感受假期作業的“溫暖”。
參考文獻:
[1]夏雪梅.素養時代的項目化學習如何設計[J].江蘇教育,2019(22).
[2]馬燕婷,胡靚瑛,等.核心素養導向的作業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3]康妮·M.莫斯,蘇珊·M.布魯克哈特.聚焦學習目標:幫助學生看見每天學習的意義[M].沈祖蕓,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
[4]周振宇.項目學習:基于學校的行走[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