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常福
沈陽市教育局深入踐行“兩鄰”理念,在全市加強和改進社區工作“5+1”制度體系總體規劃下,立足貫徹落實幸福教育民生工程,把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送到百姓身邊。沈陽市深入推進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建設,組建工作專班,制定《沈陽市幸福教育進社區行動計劃》,建立工作機制,落實各項舉措,在社區課堂環境創設、講師團組建、課程內容供給、教育服務推送、教育示范引領等方面扎實推進工作,積極培育社區幸福教育場景,讓幸福教育“慧”及鄰里,讓鄰里感受教育幸福,取得階段性工作成效。
一、培育社區幸福教育場景,把學習送到百姓身邊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高起點謀劃幸福教育進社區行動計劃。沈陽制定了《幸福教育進社區行動計劃》,召開推進會,組織拉練賽,加快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建設。2022年,沈陽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實現100%有場所,年底建成首批60個標準化社區幸福教育課堂。高質量服務社區“一老一幼”兩個重點人群,組建中小學社區講師團、社區兼職教師講師團和社區志愿者講師團,為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務課程和個性化服務課程,構建社區、學校、家庭“三位一體”育人環境。實現未成年人離校回到社區后有人看管、興趣愛好有人培養、社會實踐有人組織,促進未成年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老年人老有所學有保障、老有所樂有載體、老有所為有平臺,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共享教育幸福。目前,有場所、有設備、有師資、有課程的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二是堅持夯實基礎,高標準構建社區教育體系。在全國率先制定《沈陽市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機構標準》,加快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區、縣(市)社區教育學院,街道社區教育中心,社區居民學校以及小區睦鄰學習點五級社區教育服務體系建設,為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目前已培育5個標準化社區學院、20個標準化社區教育中心、100個標準化社區居民學校。2022年,皇姑、渾南、于洪、遼中、法庫5個區、(縣)實現了社區學院的場地獨立。新增睦鄰學習點373個,累計達到815個,覆蓋13個區、縣(市),涉及3萬多個家庭,50余萬人次參與其中,成為推動社區基層治理現代化的一支新生力量。沈陽市睦鄰學習點建設先后被評為全國終身學習品牌項目、教育部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改革發展典型案例。沈陽市依托沈河區家庭教育學校,啟動社區家庭教育試點工作,建立健全覆蓋全域的區、街道、社區三級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網絡,培育家庭文化,打造家庭教育品牌,切實讓每個家庭都在學習和活動中相識相知、互信互融,在促進學校、家庭與社會有效溝通、有機結合的同時,營造睦鄰和諧、共享互助的社區氛圍。
三是堅持示范引領,打造高品質幸福教育示范社區。沈陽市培育41個樣板社區,在社區教育基層黨建引領,居民自我服務、自我提升,優質資源服務居民學習交流,建設能者為師、大學生實踐團隊參與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等方面開展創建工作,共開展各類活動1235次,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沈陽市舉辦社區幸福教育課堂示范點建設拉練活動,13個區、縣(市)的教育局主管領導、相關科室負責人現場參觀了各區、縣(市)推薦的13個點位,通過與社區工作人員座談、聽取各地區推進情況介紹,全面了解全市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建設現狀及自身存在的優勢,為今后社區幸福教育課堂示范點建設積累了經驗。
四是堅持多渠道并舉,豐富送課程進社區內容。2022年5月,沈陽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正式開通,同時推出“教育慧鄰”云課堂、沈陽網絡教育電視等線上學習平臺,推送海量優質教育資源,其中開發社區教育微課500個,累計300余萬人次參與學習。沈陽市多平臺共建,深化了“互聯網+教育”辦學模式發展。線下依托社區居民學校、睦鄰學習點,面向社區居民開設社區睦鄰大講堂,搭建社區與職業教育、老年教育互通平臺,幸福教育進社區次數達到675次,送課進社區1.77萬課時,開展各類社區教育活動5000余次,近300萬人次社區居民參與其中。
五是堅持氛圍營造,積極創建社區幸福教育場景。沈陽市舉辦“與鄰為善 、以鄰為伴,和睦鄰里迎新春”活動,面向全市社區居民開設“睦鄰相伴、知識隨行、共迎新春”線上課程,在112個社區開展線下活動,授課500余課時;面向社區居民組織線上系列大賽活動,2596個家庭參賽,豐富了疫情期間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開展“學校放假、社區開學”活動,675個社區設立學習場所,選派教育志愿者開展繪畫、書法等興趣培養,以及環保、勞動、敬老等社會實踐活動2820次,17.2萬人次中小學生參與其中;開通免費心理健康咨詢熱線,接待各類咨詢1000余次;國慶節期間組織全市社區開展“幸福教育進社區,‘一老一幼贊祖國”活動,喜迎黨的二十大,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六是堅持全方位服務,開通教育政策“直通車”。沈陽市組織各區、縣(市)教育局將入學、招生、資助、學校收費等政策匯編成冊,推出紙質版和電子版,在社區幸福教育課堂的顯著位置設立教育政策“直通車”顯示牌,供社區居民線上、線下查閱;出臺《教育專屬網格員工作職責》,選派具有良好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行,責任心強,掌握教育政策,具有較強人際交往、溝通表達能力的教育系統人員擔任教育專屬網格員,負責對咨詢、反映問題、投訴或舉報等事項的接待和處理,確保及時準確地掌握社區居民在教育和學習方面的需求;在全市社區幸福教育課堂開展教育政策“直通車”開放日活動,通過線上集中宣講教育資助政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線下咨詢、答疑等方式,把教育政策服務送進社區。
七是堅持內涵建設,通過培訓提升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沈陽市面向全市社區教育志愿者教師進行培訓,400余名教師通過考核并獲得社區教育兼職志愿者資格;對145名參與教育系統線上線下送課進社區的教師進行了使用相關會議軟件的培訓;舉辦首屆社區教育(老年教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大賽、“SDRC”杯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微課程大賽,以賽代訓,全市有180余名教師參賽,有效提升了社區教育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
二、幸福教育進社區,形成沈陽經驗
目前,沈陽市針對“一老一幼”教育需求,推進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建設,讓“一老一幼”共享教育幸福。
一是把教育服務體系延伸到社區。進一步完善《沈陽市社區教育(老年教育)機構教育標準》,建成五級社區教育工作體系。街道社區教育中心的統籌、協調功能,社區居民學校的實體教學功能,睦鄰學習點的自主學習功能都得到進一步發揮,為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建設提供了體系支撐。在實現把教育服務體系延伸到社區的同時,也為加快幸福教育進社區進程,推進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2022年,和平、沈河、大東、渾南、于洪、沈北、法庫7個區、縣獲評遼寧省首批老年教育示范區;沈北新區社區學院的“稻夢空間:在希望的田野上”、于洪區社區學院的“砥礪前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新民市社區學院的“感受南塔社區的人文情懷”、法庫縣秀水河子鎮社區教育中心的“黨農文教協同發展”等項目,獲評2022年全國助力鄉村振興品牌;睦鄰學習點已經成為基層黨組織的“延伸點”、鄉村振興的“致富源”、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休閑地”、基層治理的“支撐點”、教育進社區的新陣地。
二是把幸福教育課堂開辦到社區。沈陽市基本完成60個社區標準化幸福教育課堂示范點建設,實現了社區教育場所標準化、設備配置標準化、環境創設標準化;目前,700個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實現了有場所;720個中小學講師團實現與社區對接;3500余名中小學教師走進社區為學生課后服務期間參與自主學習、興趣培養、社區實踐提供服務,近2000名社區兼職教師和志愿者為社區老年人送去多元化的課程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滿足了老年人的學習需求,實現了老有所學有保障、老有所樂有載體、老有所為有平臺,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已成為老年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樂園,以及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家園。
三是把特色教育服務推送到社區。通過將“教育政策直通車”植入智能化社區教育服務應用系統,實現教育政策隨手可查;通過設置“教育政策直通車”二維碼桌牌,提供個性化點對點政策咨詢;通過對入學、招生、資助、學校收費等政策匯編成冊,實現線下隨時查閱。3100名教育專屬網格員定期下沉社區,進行教育政策的宣講、解答,轉辦教育投訴和建議,把教育問題解決在社區,受到社區居民的廣泛認可,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面向各類人群學習需求的教育供給特色鮮明,和平區的幸福教育全齡化、皇姑區的“1+N”工作模式、大東區的十大課程體系選課單、沈北新區的“1+1+N”幸福教育進社區模式、沈河區的“一基兩網五品牌”建設、蘇家屯區的“一堂四站”、于洪區的“一區一品”課程建設,均體現出社區幸福教育課堂課程融合、共享、特色、引領的獨有魅力。沈陽市培育家庭文化,打造家庭教育品牌,切實讓每個家庭在學習和活動中相識相知,互信互融,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發展模式在社區教育中更加凸顯。
三、全面推進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建設,高質量服務“一老一幼”
2023年,沈陽市社區將100%實現幸福教育課堂有場地、有設備;開發公共服務課程總量不少于20門,實現社區幸福教育課堂有課程;全市“三大講師團”專兼職教師隊伍人數不少于8000人,全市社區幸福教育課堂100%實現有師資;“教育政策直通車”開設率達到100%;累計建成市級示范點180個。
統籌資源,推進社區課堂標準配置。沈陽市重點推進“三個配置”,實施“一個開通”。一是配置標準化教室。利用社區現有活動空間,提供滿足幸福教育課堂日常教育教學需求的固定場所,配置必要的教育教學設備,創設幸福教育環境。二是配置專業化師資隊伍。組建中小學社區講師團、社區兼職教師講師團和社區志愿者講師團,統籌指導講師團與社區對接,提供各類課程服務。三是配置豐富有趣的課程。根據社區居民學習需求,采取“社區統籌、居民點單、多元送課”的方式,開展送課進社區工作。面向未成年人,開設興趣類課程和社會實踐類課程,輔導課后作業;面向老年人,開設各類培訓課程,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四是開通教育政策進社區“直通車”。將教育政策送進社區,把教育專屬網格員派到社區,通過靈活多樣的政策宣講、建議收集,把教育問題解決在社區。
因地制宜,持續提升課堂建設品質。沈陽市按照“為民、便民、安民”的原則,從社區居民亟須的教育問題入手,在做好行動計劃中“規定動作”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開展好“自選動作”。推進各社區創新教室空間設計,讓社區居民愿意來;創新課堂服務內容,設置特色課程,讓社區居民愿意學;創新課程服務形式,把對未成年人的課后看管轉變為課后育人,實現家庭、學校和社區的聯合育人。
完善機制,全面強化各項任務落實。沈陽成立市、區兩級幸福教育進社區專班。市專班由市教育局班子成員及相關處室負責人組成,包保區、縣(市)名單,負責指導、調度和協調各區、縣(市)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建設工作;區專班由區教育局局長、教研中心主任、分管副局長、科室負責人,社區教育學院負責人、街道負責人組成,統籌推進本地區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建設。
掌握市、區兩級幸福教育課堂建設資金需求情況。沈陽市對市社區教育指導中心,各區、縣(市)社區學院,以及967個社區用于社區幸福教育課堂場所建設與改造、裝備配置、送課、活動組織、日常運轉等基本支出資金需求進行自下而上匯總,并按相應需求安排教育專項經費。
完善社區教育五級體系建設標準。沈陽市在制定社區學院、社區教育中心、社區居民學校建設標準的基礎上,新制定沈陽市社區教育服務指導中心、城鄉睦鄰學習點建設標準,并以市教育局名義印發。
制定社區幸福教育課堂評價細則,每月對區、縣(市)工作進行月考核、月排名、月通報,及時總結工作、分析問題、明確重點、推進工作。沈陽市把社區幸福教育課堂開設情況納入督導檢查范圍,作為評價區、縣(市)政府履行教育服務職責的重要指標,并開展社區居民教育滿意度測評,確保各項工作扎實推進,讓社區居民真滿意、真受益。定期開展拉練活動,每季度通過指定點位或隨機抽查點位的形式,舉辦一次全市社區幸福教育課堂拉練賽,各地相互學習、督促提高。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