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泰來 張秋紅

摘?要:數字農業發展水平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全民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保障。本文以現有研究為基礎,從數字基礎水平、產業數字水平、生產經營數字水平以及可持續發展水平4個方面構建數字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并依據我國當前數字農業發展困境,提出相應政策建議。
關鍵詞:數字農業;鄉村振興;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06
0?引言
21世紀伊始,各國對數字農業發展愈加重視,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轉型成為必然趨勢。發達國家率先起步,在農業大數據、農業物聯網、農業人工智能等方面進行了大量投入,并將農業數字化轉型納入國家戰略發展規劃,在近年來收效顯著。而我國在20世紀初開始重視農業數字化發展,并在前期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助推其與現有農業發展模式相融合。近年來,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標,而建設數字農業發展體系則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在新時期,我國要將數字農業發展作為重點,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積極推動我國農業數字化轉型,到2025年,確保我國農村區域網絡普及率達到70%以上,數字農業經濟占農業經濟總量比達到15%。《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中也指出,加快推進信息產業與現代農業各板塊相融合,盡快完成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在傳統產業模式中的應用,到2025年,基本建立起中國數字農業發展體系。因此,數字農業發展水平或將成為評估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發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而構建數字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也將是一個區域做好農業發展監測和方向性研究的重要依據。
1?研究現狀
當前學術界對數字農業還沒有明確定義,其概念最初由美國科學院、工程院于1997年提出,泛指在現代農業背景下,以信息化、集約化發展的農業生產方式。ACHIM?W(2017)認為,數字農業是第四次技術革命的產物,其本質是農業智能化,其智能化不僅限于農業生產。SCHWAB?K(2018)認為,數字農業是農業產業鏈上各個主體的數字化轉型,其過程覆蓋產農業產業鏈的上中下游。TRENDOV?N?M(2019)認為數字農業的基本特征應包括高資源利用率、高經濟效益以及高環保性。趙春江(2019)認為,數字農業是將互聯網技術整合并逐步運用于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生產方式,也是農業信息化的最終目的。李道亮(2020)認為,數字農業是結合現代信息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促進農業高質量、低消耗、高產能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方式,其本質是“智慧農業”。鄒輝(2021)認為,數字農業是以互聯網,高新技術為基礎,以模塊化、規模化,流程化為發展方式,并實現高智能性、高效性和高生態安全性的農業生產模式。結合上述研究,本文擬將數字農業定義為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現代農業生產、流通,運營各環節相融合,以實現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和農業可持續的發展方式,其特點是專業化、智能化、集約化。
基于國家農業發展的差異性,本文重點闡述我國數字農業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的研究。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數字農業的信息化轉型,賈鋮(2017)通過專家咨詢并將結果提取公因子,從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水平、農業信息化應用水平和農業信息化效益水平3個層面進細分為10個具體指標,并結合數據做出具體水平測度。林海英(2018)從農業信息的資源開發應用、農業基礎設施、農業創新技術應用,農業人才與外部環境4個大類入手,結合當地數字農業發展實際,構建了4個大類9個二級指標的數字農業水平評價體系。當前對于數字農業發展水平的研究則更加豐富。易加斌等(2021)認為,農業數字化發展應構建“環境—網絡—主體—要素”發展體系,其整體發展水平的測度也應包含農業數字環境、網絡技術水平,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環境支撐4個部分。張彥軍(2021)從主要農業類別切入,構建包含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三大行業的農業數字化水平評價一級指標,并細分為29個二級指標。張鴻(2021)參考相關政策性文件,將數字農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總結為發展環境、信息基礎、人才資源、技術支持、綠色發展,產業效益6個方面,并依此構建了包含6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
2?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等報告中對數字農業內涵的基本詮釋,并圍繞“鄉村振興”20字發展目標指導,結合現有研究,認為構建數字農業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應圍繞信息技術普及情況、農業相關產業整體數字化程度以及基礎設施建設與資源儲備是否滿足農業數字化及綠色發展需求等方面。
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創新性、動態性,可量化性原則,該評價指標體系將數字農業發展水平劃分為數字基礎水平、產業數字水平、生產經營水平、可持續發展水平4個準則層,并進一步細分為可量化的18個具體指標,如表1。
2.1?數字基礎水平
數字基礎水平是數字農業發展的基礎。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依靠信息技術對傳統發展模式進行改良,而在發展過程中則需要各類基礎資源的有效協同,包括基礎設施資源、網絡資源,人力資源三個主要方面。因此本文在構建指標層時,將基礎設施資源量化為區域數字農業建設投入,該指標可直觀顯示國家或區域數字農業基礎建設水平。
將網絡資源量化為農村地區互聯網覆蓋率、農村地區光纖入戶率,農村地區智能手機普及率以及農村地區網民數量占比,可反映出農村地區整體網絡建設狀況和網絡應用頻率,同時也能從側面反應農村居民對于網絡的接納程度。
將人力資源細分為農村地區信息技術從業人員占比,農村地區科技型人才占比兩個方面,信息技術從業人員是區域網絡產業正常運行的保障,科技型人才是網絡技術與現代農業技術融合創新的根本推動力。
2.2?產業數字水平
產業數字水平是數字農業發展的核心。各細分產業的數字化才能推動農業整體的數字化,因此,本文選取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數字技術應用占傳統生產技術的比率作為反應各細分產業數字化水平的量化指標;數字企業在農業數字化過程中起引導作用,數字企業的數量直接決定農業數字化水平;企業依靠信息技術進行經營活動的程度可由企業線上經營收入以及網絡業務總量直接反映。
2.3?生產經營數字水平
生產經營數字水平是數字農業發展的關鍵。數字化轉型能夠真正落地需要依靠全方位多層次的數字服務,監測和管理機制,數據信息庫的存在可以將農業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借助大數據技術對信息進行處理,并及時進行傳遞,可使農業從業人員及時掌握動態信息,并對發展方式進行實時調整;智慧農業平臺、郵政業務網點,農業數字基地創新基地則是直接服務于生產、物流,營銷等方面的數字實體,是各產業數字化必不可少的環節。
2.4?可持續發展水平
可持續發展水平是數字農業發展的根本目標,其本質在于高產量低能耗、低污染,低病災率。數字農業技術的應用可改善傳統農業生產中產能問題,各產業單位面積產量與能耗比可間接反映產業數字技術的應用程度;單位面積的污染物監測以及自然災害的有效監測,也是數字農業技術應用的主要目標之一。
3?結論與政策建議
3.1?結論
根據當前研究可以看出,數字農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且數字農業在經濟效益,生態效率方面的優勢逐步顯現,這也將會是現代農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但結合當前農業發展狀況來看,數字農業的全面普及仍面臨諸多困境。
首先,數字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的銜接問題。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及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程度并不理想,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2021年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第48版)顯示,我國農村地區的網絡普及率僅為59.2%,相比全國平均網絡普及水平及城鎮地區網絡普及水平差距較大,分別相差12.4%和19.1%。專業人才相較于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缺口較大,且區域管理者對于數字農業發展推動滯緩,這會逐漸造成農產業后發動力不足,形成發展降速,數字化轉型停滯等不良局面。
其次,數字農業發展模式對于我國農業經營體系會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目前來看,小規模農業合作模式依舊在我國農業發展模式中占主導地位,僅有少部分行業標桿或龍頭企業能夠在短期內進行全面數字化轉型,而多數小規模農業組織將會面臨資金,技術及生產經營風險等多種挑戰,資源的過度集聚也將會在兩者之間形成“數字鴻溝”,迫使小規模農業主體在發展中陷入被動。
最后,數字農業發展素養有待提高。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農村非網民規模占比為50.9%,較低的網絡普及率和文化技能素養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甚至電商經營技術的普及,這也將成為農業數字化發展正在面臨的主要困境之一。
3.2?政策建議
(1)夯實數字農業發展基礎。
當地政府應結合區域農業現實條件,形成一套完整的區域數字農業發展建設方案。
一是從網絡基站布局、4/5G網絡覆蓋率,光纖入戶率等基點入手,盡快完成相關設施建設,并及時進行跟蹤監測,確保網絡普及率能夠滿足區域農業數字化轉型需求。二是對現有網絡資源進行全面升級改造。針對不同地區網絡狀況,對傳統網絡基站、計算機系統,智慧平臺以及創新園區進行改造,使之能在保有當前作用的情況下,與新型網絡技術有效銜接,形成完整的區域數字農業發展體系,推動區域農業產能進一步提升。
(2)加快專業人才培養。
人才是發展的保障,加快培養數字農業專業人才,可以對區域農業形成引導效應,人才質量的提升可以帶動當地農民更快速的適應數字農業生產模式。
一是培養專業人才,積極與對口高校,科研機構或科技型企業合作,利用政策或資源優勢吸引人才入駐,并建立數字農業人才服務站、創新園區,智慧園區等人才集聚區域,形成產業創新發展合力。
二是實行專業技術培訓制度。借助人才集聚效應,建立數字農業技術培訓長效機制,定期對農民進行網絡知識、信息檢索,專業技術實踐等全方位培訓,并定期組織考核,以此保障農村勞動力數字化素質穩步提升。
(3)創造良好政策環境。
政策的落地直接影響數字農業發展效果,各級政府應實時跟蹤監督政策實施情況。
一是在主體發展規劃之外,也應出臺一系列“惠民”政策,包括設置專項資金、產業營銷綠色通道、電商融合發展、教育醫療,法律服務等。
二是形成政府監督機制。構建政策實施水平指標體系,由區域管理者牽頭,形成專業監督部門并長期存在,定期對各類政策實施情況進行監測,并量化為分值在政府網站上進行公布,組織區域評比,對相關負責人進行通報并納入政績考核機制。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OL].(2018-02-05).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spbd/201802/t20180205_6136480.htm.
[2]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EB/OL].(2020-01-20).http://www.moa.gov.cn/xw/zwdt/202001/t20200120_6336380.htm.
[3]ACHIM?W,ROBERT?F,ROBERT?H.Opinion:?smart?farming?is?key?to?developing?sustainable?agriculture[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17,114(24):?61486150.
[4]SCHWAB?K.Die?vierte?industrielle?revolution[M].Munich:Pantheon?Verlag,2018.
[5]TRENDOV?N?M,VARAS?S,ZENG?M.Digital?technologies?in?agriculture?and?rural?areas:?status?report[R/OL].(2019-06-25).http://www.fao.org/e-agriculture/news/read?digital?-technologies?-agriculture?-and?-rural?-areas-report.
[6]趙春江.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及戰略目標研究[J].智慧農業,2019,1(1).
[7]李道亮.面向需求協同推進我國智慧農業發展[J].國家治理,2020,(19).
[8]鄒輝.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困境及解決方略[J].農業經濟,2021,(2).
[9]賈鋮,夏春萍,蔡軼.我國農業信息化水平的區域評價與提升研究[J].南方農業學報,2017,48(8).
[10]林海英,李文龍,趙元鳳.基于農業科技創新視角的農業信息化水平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8,36(2).
[11]易加斌,李霄,楊小平,等.創新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農業數字化轉型:驅動因素,戰略框架與實施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1,(7).
[12]張彥軍,李道亮.農業生產數字化率測度方法及實證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21,53(6).
[13]張鴻,王浩然,李哲.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國數字農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測度——基于2015-2019年全國31個省市數據的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