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剛?翟力
【摘 要】中國和西方都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教育,兩者都圍繞著古典著作而存在,有著十分相似的屬性和呈現形式。在19世紀之前,傳統教育一直作為中國和西方教育的主流模式存在,西方由于工業革命引發了對傳統教育的反思,并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現代教育;而中國則受到外部力量的刺激形成了現代新學制,成為世界教育思潮的一部分。這一轉變過程是新時期國學教育價值和定位的基礎。國學教育在教育理念的屬性上是一種居于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之間的教育形式或教育理念;在時間上,國學教育處于現代社會之中,屬于現代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理念上,國學教育除了在教育內容上以古典化的內容為基本取向之外,也應擁有獨立的教育目的和教學方法。
【關鍵詞】傳統教育 國學教育 現代教育 西方教育
近年來,國學教育或傳統文化教育①成為教育領域一種重要思潮,無論在民間,還是在國家政策領域,都受到了廣泛關注,然而不少人對國學教育的價值與定位的認識仍存在一定偏頗。
過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國的國學教育在經歷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中,曾有多次激烈的爭論,大力提倡者與激烈反對者之間一度變得水火不容,不過大部分人在討論國學教育的價值與定位時,往往是以近代中國歷史的背景為基本討論前提的。反對國學教育者認為,自“五四”以后,白話文逐漸取代了文言文,這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歷史選擇,已經是早有定論的問題,在當前時代,再提倡國學教育是一種對歷史的“反動”或者“倒退”。提倡國學教育的人則認為,“五四”以后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種過于偏激的行為,正是因為“五四”以后在教育方面的過激做法,才開啟了當代中國文化日漸衰微的局面,所以必須重新思考國學教育的問題。
一、討論國學教育必須關注中西方教育從傳統向現代的變革
一般人都能感受到國內關于國學教育的爭論很多,也很復雜。然而不少人對現代教育、傳統教育、西方教育等概念一直存在層層誤解。在討論新時期國學教育的基本問題時,必須清楚的一個簡單的邏輯是,中國的教育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也在近代以后經歷了革新,近代以前的教育可以被稱為傳統教育,近代以后的教育可以被稱為現代教育。與此同時,也應該注意到,西方教育也經歷了上千年的發展。19世紀之前的西方主流教育也是西方意義上的傳統教育,19世紀以后的西方教育逐漸變革才成為現代教育。也就是說,西方教育不等于現代教育,中國和西方都有自身的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在近代以后都經歷了從傳統教育到現代教育的轉變。
對于這一問題,可以站在世界教育變遷這一更為廣闊的角度進行討論。畢竟,近代以來中國教育的變革不僅是中國教育文化發展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教育發展潮流的一部分。一個常常被忽視的重要背景是,近代以后,中國教育的方方面面固然是在模仿西方,然而被模仿、被學習的西方教育在19世紀后半期本身也在經歷著從傳統到現代的大變革。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中國新學制的制定者看來已經成為“定論”的西方教育制度,在西方自身卻并非定論,而是一直發展變化的,尤其也正在經歷著與中國類似的從傳統向現代的變化過程。
中國和西方的教育都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傳統,而中國的教育更為悠久。兩者的傳統教育在一些方面有很多共同點,而兩者在從傳統教育到現代教育的變革中也都出現了一些問題。在這一背景下,與單獨考慮中國自身教育發展相比,同時從中西方兩者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關系來討論,能對新時期國學教育發展的價值與定位有更清晰的認識。
在近代時期,西方社會經歷了從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轉變。出現這一過程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傳統教育在工業革命之后的社會結構下產生了諸多不適,并由此引發持續的爭論。19世紀后半期以后的西方現代教育并非在推翻原有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另起爐灶,而是以西方傳統教育為基礎的。
二、中西方有相似的傳統教育
中西方的傳統教育有十分類似的特征。在中國,自孔子及其弟子將“六經”作為教育的內容開始,這種將早期經典著作當作最核心,甚至唯一重要教育內容的教育模式就開始在中國蔓延了。自漢代以后的兩千多年里,所謂的接受教育就是學會閱讀早期經典著作,并模仿其語言方式進行寫作。在一些時候,考慮到剛入學的學生年齡很小,還沒有能力閱讀早期經典著作,于是教育的內容便是為閱讀早期經典做準備。在古代,所謂的教育方法,往往被經典著作的閱讀方法所代替。閱讀的更高境界便是要模仿早期經典著作中的語言、思想,將經典著作中的話語思想滲透到受教育者的心中,讓受教育者學會用這樣一種“古典”的語言、“古典”的方式來思考、做人、做事,甚至建設社會。
早期經典在中國古代讀書人的心中有不可質疑的地位,當時對社會問題的分析和批判的方式往往是:若是某種制度、某種問題與經典著作中的描述不同,不考慮其與經典著作所處的時代不同,便認定是有問題的。中國古代的學術著作,最核心的部分也是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早期經典,而中國古代學術的不同流派便是由于解讀早期經典著作的方法和角度有所不同而產生的。漢代以后的兩千多年時間里,中國的書面交流、官方文書大多是以經典著作及其所在的時代所使用的語言為標準,即使中國的口語已經經歷了復雜的變化,中國各地已經形成了五花八門的方言,但是所有讀書人寫下來的文字、寫出來的文章,都仍舊以早期經典為標準。
對于中國古代的讀書人來說,學習經典著作便是學習一種經歷過思想積累的語言的過程。任何一個字,也就是任何一個概念,自早期經典著作所在的時代開始,到讀書受教育的人所在的時代,已然經歷了復雜的變化。經典中的每一個字都是遙遠的,或者說是“死”的,但是每一個字都疊加了不同時代的人所賦予的含義和思考。可以說,學習這些遙遠的、“死”的文字和著作,便是學習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發展的過程。所以,所謂的學會了早期經典著作,學會了使用以早期經典著作中的語言來寫作、交流,不單單是學會了早期經典著作中的思想,也是學會了兩千多年來積累下的強大而多樣的思想。
與中國類似,一直以來,西方也擁有這樣的教育模式。自古希臘時期開始,當時的亞歷山大城便成了學習和研讀古希臘著作的中心,在古羅馬的初期,古希臘著作便是歐洲意義上的“六經”。在中世紀,教育的內容仍是以“經典”為主,只是“經典”由古希臘著作變成了宗教經典。所謂的“文藝復興”對教育活動來說,便是學習的內容從宗教經典再次回歸古希臘經典,古希臘經典文本的重要性被再次發現。所以近代西方的學術著作曾一度以拉丁文為主要語言,而近代西方的主流教育也是以學會古希臘文和拉丁文、能夠吸收古希臘經典文本中的思想為主要目標。
三、中西方的傳統教育的不同遭遇
中西方在近代以前各自擁有的主流教育模式可以被統稱為傳統教育,不過兩者在近代的遭遇則略有不同。中國并沒有在自身的文化體系中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文藝復興乃至后來的工業革命和城市化變革,因此教育的變革主要是受到外部刺激,而在西方不是如此。對于西方教育活動來說,伴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歷史出現了根本性的變革,以培養有實用技能的工人為目標的、相當于現代教育中小學階段的教育開始在歐洲出現,隨著工業結構對人才質量的專業化產生了更高的需求,人才培養也需要更長的教育時間,小學階段之后的教育便開始陸續出現。這種以培養擁有某種專業技能為目標的教育,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傳統教育,對當時的人來說是新式教育。當時的傳統教育仍以學習古希臘語、拉丁語或者古典語言的準備性學習為主。
19世紀的西方,傳統教育與新式教育是并列存在的,然而傳統教育是主流,這種模式被后世的教育史教科書稱為“雙軌制”。在英國或者法國,以培養實用技能為主的中學被稱為“實科中學”,而以傳統教育模式為主要形式的中學則被稱為“文科中學”或“文法中學”。文科中學的學習目標之一便是對拉丁語要達到“三會”,即會說、會讀、會寫。在1900年之前的德國,只有在保持著傳統教育模式的文科中學中就讀的學生,才有資格進入大學學習。大部分文科中學的課程除了古希臘語和拉丁語之外,都是圍繞著古希臘思想而存在的,具有濃厚的古典味道。在當時,學生們只是象征性地學一點近代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作為點綴。
自19世紀后半期以后,中國和西方的傳統教育在各自的文化環境中均遭受了質疑。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批評自己的傳統教育無法制造出“堅船利炮”,以抵擋外部侵略;西方的部分人也在批評自己的傳統教育,認為古希臘語、拉丁語的內容學習難度大,且不實用,無法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從傳統教育到現代教育的轉變最早出現在英國,這可能是因為英國的工業革命開始較早,而主流思想一直受到經驗主義、功利主義的影響,相對而言對“感覺”而不是“理性”更信賴。
19世紀后半期以后,隨著古希臘語、拉丁語的西方傳統教育模式自英國開始退出主流教育的舞臺,這一思潮很快進而擴展到歐洲大陸以及美國。在很短的時間里,古典語言教育不再是唯一重要的內容,進而不再是重要的內容,再進一步成為邊緣化的內容,而分科化存在的近代人文科學、自然科學逐漸成為教育的主要內容,甚至于成了教育中唯一重要的內容。教育模式也從圍繞著早期思想家留下的經典文本展開,逐漸變成了圍繞著由當代人編寫的教科書來進行。
在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初期,有許多中國人走出國門,對世界各國的形勢做出了調查和分析,一批外國來的傳教士也給中國帶來了關于世界各國社會制度的信息。從現在可以看到的日記、調查記錄來看,無論是走出國門的中國人,還是來到中國的外國人,他們所介紹的外國教育無一例外都是外國的新式教育,而選擇性地忽視了西方正在經歷的從傳統教育到現代教育的大變革,這些認識影響到了后來中國的發展。比如,在王韜看來,“英國以天文、地理、電學、火學、氣學、光學、化學、重學為實學”[1]。京師同文館總教習丁韙良在《西學考略》中寫到“高等教育的大學預科,其課程廣涉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及法律學、經濟學、哲學等”[2]。
其實,在古代中國,既存在著以儒家經典為主流的教育模式,也存在著實用技能教育,如繪畫技能、商業技能、醫學技能,以及建筑、紡織等手工技能教育。很多孩子上學并不是為了學習儒家經典以考科舉,而僅僅是為了認幾個字,很多地區為此專門編寫教材。比如,《莊農日用雜字》這樣的讀物便是專門為這樣的孩子編寫的:“人生天地間,莊農最為先。要記日用賬,先把雜字觀。你若待知道,聽我謅一篇。開凍先出糞,制下镢和锨。扁擔槐木解,牛筐草繩拴。抬在南場里,搗碎使車搬。”這些內容沒有被視作主流教育,卻也是廣泛存在的。
近代以后,世界格局的發展要求中國融入世界,成為世界的一部分。1904年,中國頒布了完整的現代學制,盡管這一學制對教育實踐的影響十分有限,但是至少在制度上已經消除了傳統教育的限制,逐漸開始建立現代教育制度,開始形成具有嚴密的學級、學年制度的教育,開始將近代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作為最主要的教育內容,將學術研究與職業技能作為教育的目標,將教科書,而不是經典著作作為主要的教學材料等。可以看到,在時間節點上,中國的腳步只是比西方慢了一點點,西方教育的革新也影響到了中國,而在總體上,中國近代以來的教育變革也是世界各國自19世紀后半期的教育大變革的一部分。
四、國學教育與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的關系
近代以來西方的教育變革雖然造就了當前以近代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為主要內容的教育狀況,但是近代西方的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也都是在古希臘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甚至可以說是古希臘思想的一部分。人類社會的歷史不斷發展,前人的制度與模式已經成為過去,無法復原,但也無須再做過多的批評。教育也是如此,現代教育與其說是在批評傳統教育之后形成的,毋寧說是脫胎于傳統教育而形成的。20世紀以后,西方人很少再會去批評以古希臘文、拉丁文為主要內容的教育模式,而只會將其作為功利化時代里的一種“高不可攀”的教育模式來對待,至今美國和歐洲也有少部分學校保留了一些古典教育的模式。
近代以后,中國教育思想出現的問題在于,大部分中國人只是看到了西方教育中“新”的一面,并且想當然地將西方的全部等同于了“新”的、現代的,同時也在邏輯上將中國的教育—主要是中國傳統教育—認定為是“舊”的,并且將中國“落后”的根源歸結于“舊”事物上。于是,西方現代教育便被看作了“正確”的象征,而中國傳統教育便被看作了“錯誤”的象征。這樣,本來是現代教育需要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再發展的問題,卻轉變成了拋棄中國傳統,簡單照搬西方教育的問題了。也就是說,本來是革新傳統的問題,卻轉變成了簡單模仿,同時反對中國傳統的問題。在一些情況下,這些問題甚至變成了“先進”與“落后”、“對”與“錯”的問題。
自中國的新學制頒布以來已經有一百多年過去了。在此期間,現代教育已經在中國發展起來,而傳統教育在中國幾乎消失殆盡,新一代的人已經很難明白古人學習文言文的實際意義。但是,無論是中國還是外國,教育活動中問題還有很多,當前的教育還遠遠不是人類社會所追求的完美教育。傳統教育的模式曾經在人類社會中存在了上千年時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受教育者的心靈,也曾經留下了許多成果。在未來,現代教育的再發展、再完善也必然不能忽略、不能離開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傳統教育積累下的模式與方法。
對于當代社會來說,現代教育作為“果實”,本身便是脫胎于傳統教育這一“種子”,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只有不斷地回顧和思考傳統教育這一“種子”,現代教育才能在復雜、迷亂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找到方向,變得更加完善。
基于上述的認識可以看到,當代中國人所講的國學教育在教育理念的屬性上是一種居于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之間的教育形式或教育理念。在時間上,國學教育處于現代社會之中,屬于現代教育的一部分。但在教育理念上,國學教育與現代教育又有一些不同之處。除了在教育內容上以古典化的內容為基本取向之外,國學教育也應擁有獨立的教育目的和教學方法。也就是說,國學教育不單單是一種以國學為內容的教育形式或理念,還是擁有獨立的思想體系的教育形式或理念。這主要是因為國學教育以傳統教育為思想來源,而傳統教育曾經在中國存在上千年,在長期的制度積累之下,傳統教育形成了獨立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與現代教育在諸多方面有較大的差異。
所以,總的來說,國學教育是處于當代的國學教育,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傳統教育,必然不同于19世紀及以前的中國古代的傳統教育;在時間上屬于現代教育,但又有獨立的理論體系;脫胎于傳統教育,又不同于傳統教育。在19世紀之前,中國教育的主流內容是古典文本,在那個時代,完全不存在以課程化形式存在的現代分科、分級的教育形式。一句話,19世紀之前,不存在現代教育,也就不存在國學教育這一說法。所以,國學教育是在現代教育出現之后形成,是現代教育出現之后對傳統教育的繼承。
當代的國學教育所處的時代與傳統教育的時代已經完全不同,國學教育不可能替代現代教育,并且也不以替代現代教育為目的,所以國學教育與傳統教育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教育形式。同時,國學教育與現代教育不完全相同,但也非絕對矛盾。國學教育在現代社會的存在價值在于繼承傳統教育的精華內容,使之融入當代教育,成為當代教育的一部分,但又必然要汲取傳統教育的精華,如此才能對現代教育有所裨益,以幫助人類社會在未來不斷尋找和接近更加完美的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 王韜.漫游隨錄[M]//鐘叔河.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岳麓書社,1985:116.
[2] 丁韙良.西學考略(卷下)[M]. 總理衙門印同文館聚珍版,1883(光緒九年):17.
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2021年度教育科研規劃課題“中小學傳統文化教學案例庫研究”(課題編號:202100600201B)成果。
(作者單位:1. 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2.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