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獨立成章,對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一體部署,重視程度之高、篇幅之大,在歷次黨代會報告中尚屬首次。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毋庸置疑,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重中之重。
拔尖創新人才指知識基礎厚實,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強,并且能在某個領域持續發現和創造、為國家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杰出人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基礎教育階段的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內涵是,一方面,要提升全體學生的創新素養,為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要發現具有拔尖創新人才潛質的學生,并因材施教,進行早期培養,為他們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著眼點是學生,著力點是教師。為做好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工作,教師應著力提升以下幾方面的素養。
一、強烈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1]。創新意識是創新人才必備的素養,是創新活動的起點。創新意識主要包含問題意識、變通意識、突破意識、求新意識等。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敢探未發明的新理,即是創造精神;敢入未開化的邊疆,即是開辟精神。創造時,目光要深;開辟時,目光要遠。總體來說,創造、開辟都要有膽量。在教育界,有膽量創造的人,即是創造的教育家;有膽量開辟的人,即是開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2]42對廣大教師而言,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既包括大量未發明的真理(如拔尖創新人才早期發現、早期培養的模式與規律等),又是一塊未開化的疆域,為教師成為“創造的教育家”“開辟的教育家”提供了寬廣的實踐平臺。
研究表明,教師的創新意識是創新認知、創新情感和創新動機三個維度的有機統一[3]。首先,教師對創新的本質以及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要有一定的認知,擁有對為什么培養創新人才以及如何培養創新人才的認知則更為重要。其次,教師要以強烈的創新情感投入常態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激情和熱情,引發學生對創新的高峰體驗,促進學生形成創新情感,這是創新能力的形成與提升的紐帶。最后,教師自身要始終保持旺盛的創新動機,在教育教學中要注重時時、處處、事事上不拘一格,營造創新氛圍,設計創新情境,提供創新條件,激發與保持學生的好奇心、挑戰性、冒險性及想象力等,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別出心裁、標新立異,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
教師的創新意識會深刻地影響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與實踐。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育,促進學生的發展至少應包括:自然發展—合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育教學規律、人才成長規律;自由發展—為學生提供學習目標、內容、方式、評價、時空等要素的多種選擇;自主發展—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自主性;自覺發展—創設良好的有利于創新的氛圍和文化,促進學生發展的文化自覺。
二、深厚的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注重人的發展與完善,強調人的價值和需要,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實踐這種價值、需要和意義的素養。人文素養既是對人的價值、人的生存意義和生存質量的關注,也是對他人、社會和人類進步事業的投入與奉獻;既是對人類未來命運與追求的思考和探索,也是對個人發展和人類發展的終極關懷。總之,人文素養是一種對人的關注與尊重、對人之為人的思考、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2]42。教師的人文素養主要包括思想品質、道德觀念、政治素養、文化素養等。教師提升人文素養的主要路徑有:更新教育理念;閱讀經典名著,與思想家、文學家、科學家、教育家對話,對教育實踐反思等。
人文素養理應成為教師教育實踐的基本價值追求。審視今天教師的教育實踐,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和科學教育的興盛,教育教學的功利主義價值取向愈來愈突出,教育常常遠離人文精神,遠離人性的豐富與完善。“沒有現代科學技術,一個國家一打就垮;然而,沒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一個國家不打自垮。”人文精神是立德樹人的根本、立國強民的根基。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踐行人文精神就要突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2]42。
同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對學生加強人文素養的培育。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是創新人才的“一體兩翼”。教師培育學生人文素養不能止步于知識傳授,而要發掘知識的符號屬性、邏輯屬性和價值屬性,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不能止步于書本和課堂教學,而要將現實世界(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學世界)當作教科書、社會當作大課堂,幫助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接觸并了解社會,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個體責任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情境下的復雜問題。
三、過硬的能力素養
教師過硬的能力素養是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關鍵要素。教師能力素養包括教學能力、研究能力、課程開發能力、創新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合作能力、師生互動能力和家校溝通能力等。
知識是教學的“阿基米德支點”。教師教學要善于從只關注知識本身的解釋性的教學變革為以下三個層面的逐步深入: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科知識符號屬性的“認知”層面,還要深入邏輯屬性的“思維”層面,即知識產生的邏輯過程和邏輯思維,引領學生認識知識從何而來、是如何產生的,從而幫助學生挖掘和領悟知識內在的思維方式,走進學科本質,更要升華到意義屬性的“精神”層面,因為任何知識都蘊含對人的思想、情感、價值觀乃至整個精神世界啟迪的普適性或“假定性的”意義,這使學生通過知識習得建立價值觀成為可能。教師教學還要從彼此割裂的“知識點”的教學轉變為以學科大概念、大思想、大邏輯構建知識結構體系,以真實情境的問題為引領(用以致學),實施大單元主題教學。在知識習得的過程中,認識知識背后的思維與思想、精神與價值,經歷“發現”和“創造”新知識的過程,形成“發現”和“創造”的體驗,掌握“發現”和“創造”的基本方法,提升“發現”和“創造”的能力。
教師過硬的能力往往體現在對兩類學生的教育和引導上。一類是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通過個案研究,發現學生學習困難的真正原因,繼而不斷嘗試合適的方法,與學生一起鍥而不舍、百折不撓,最終克服困難、迎頭趕上。這樣,會帶給學生極大的自信。另一類是“早慧型”學生。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為這些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比如,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考試方式、學習的時間空間等方面,獨辟蹊徑,給這類學生更多的個性化的選擇;同時,以挑戰性的任務引領學生,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難題,在獲得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突出個性發展,為其后繼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教師過硬的能力素養只有在常態的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形成和提升。其中,“頂天立地”要成為常態—教學理念頂天,教學基本功立地。我經常和教師們算一筆賬:一位教師,如果教學基本功每天進步1%,那么一年下來,他的教學基本功是年初的37.8倍;如果每天退步1%,一年下來,則是年初的0.03倍。一位基本功每天進步的教師與一位基本功每天退步的教師,他們基本功的商是1260!滴水穿石,久久為功,方能真正“頂天立地”。教學基本功即為最基本的教學能力。那么,教師的教育教學基本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一般地,至少包括解題基本功(語文、英語教師寫作基本功)、說課基本功、教學設計基本功、板書基本功、論文寫作基本功、微課制作基本功、了解學生和研究學生的基本功等。
四、扎實的知識素養
知識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要素。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既要將自己掌握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以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又要教會學生自己獲得知識。教師知識素養主要包括超常兒童和超常教育專業知識、一般教育學知識、心理學及心理輔導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和社會知識等。
教師扎實的知識來自終身學習。會學的人不一定能成為優秀的教師,但優秀的教師一定是好學善學的人。教師是教學生學習的,因此教師自身的終身學習尤為重要。杜威曾言,如果我們用過去的方式教學生過去的知識,就是在扼殺學生的未來。這也說明了教師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因此,教師要鉆研最新的信息技術,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要了解科技的前沿發展,善于進行課程開發,為學生提供學習內容、學習方式甚至考試方式的多種選擇,啟迪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志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基礎上的個性發展。
教師扎實的知識還來自教學實踐和反思。教師將理論知識運用于教學實踐,形成教學體驗和經驗,再用理論反思經驗,總結提煉其中的教學規律,形成個性化的知識表達,這無疑會豐富教師的實踐知識和實踐方法論知識,進而促進教學實踐創新,促進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未來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五項重大原則。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以及教師素養提升,也必須將此作為科學指導和基本遵循。第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這是教師素養提升的根本保證。第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注重引導學生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教師素養提升的方向引領。第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追求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和人盡其才,分別指向教育起點、過程和結果的公平,這是教師素養提升的根本立場。第四,堅持深化改革開放,熔鑄中外教育精華,堅持綜合創新,這是教師素養提升的動力支撐。第五,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任務更加繁重,需要自我革命,在極限邊緣奮斗,不斷增強與困難作斗爭本領,這是教師素養提升的重要法寶。
參考文獻
[1] 周春煦,林偉,史譽州.“雙創”背景下高職建筑工程專業學生創新意識培養路徑探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1):23-25.
[2] 周建華. 教育家辦學視野下的校長專業發展[J].中國教育學刊,2013(6):41-44.
[3] 劉宇.創新人才培養與大學教師勝任力對接模型構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4(9):71-75.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聯合學校總校常務副校長、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