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生態文明教育,人民教師擔負著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光榮使命,生態素養是高素質教師的必備素養。生態文明教育是新時代中國教育的鮮明特色,生態素養是一種綜合素養,要以系統觀念來提升新時代人民教師的生態素養。
一、生態文明教育是新時代中國教育的鮮明特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為新時代中國教育發展提出了新命題,即要大力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教育是新時代中國教育的鮮明特色。
一方面,生態文明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應有之義。沒有生態文明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是涵蓋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等教育要素的系統教育,生態文明教育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內涵,對推動新時代中國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教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生態文明教育是教育強國的重要體現。教育強國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態教育素養水平極大提高,對生態的關愛,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關心,就像愛護眼睛一樣。人們更加關注自然和生態環境,更加堅持可持續發展,更加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現實性體現就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從教育學的視角來看,就是“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共同體教育,這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基本素養與生態文明教育的結合點、融合度,與學校的發展、教師的發展生活、學生的發展息息相關,與教育的未來發展息息相關。
二、生態素養是一種綜合素養
1. 生態素養是具有堅定的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理想信念的政治素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對這一根本問題的科學回答,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根本遵循。“新時代育人三問”的背后,蘊藏著“誰來培養人”的問題,即讓什么樣的教師來培養人的問題。人民教師是教育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必須讓高素質教師來培養人。人民教師必須具有堅定的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理想信念的政治素養。人民教師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必須堅守鑄魂育人的信念,必須履行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使命。人民教師必須牢記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宗旨。
2. 生態素養是具有深厚的立德樹人、五育并舉扎實學識的專業素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根本,是事物的本源、根基,是最主要的部分。教書育人,有很多任務;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 教師的使命是立德樹人,這是教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是教師成長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在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中,不僅要強調教師的學科素養、能力素養、學識素養,還要滿足人民對教師的期待—“專業的技術+未來的方向+大先生的情懷”。人民教師既要有思想高度、信念強度,又要站在學科前沿,有專業精度,視野開闊,更要有審美高度,要表達精彩、心靈通達。
3. 生態素養是具有高尚的愛崗敬業、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的師德素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成為篩選教師、評價教師的第一標尺。師德師風是人民教師的第一標準,優良教風是優良校風的風向標。昆明市滇池度假區實驗學校每年評選“生態名教師”,組織全體教師到西南聯大舊址觀摩學習,汲取被譽為中國教育的“珠穆朗瑪峰”的精神營養;通過參與“國培計劃”以及云南怒江、云南昭通、四川涼山等扶貧支教,傳播生態文明教育理念,讓教師汲取生態營養,建設云南教師隊伍的生態樣板。佛山市順德區陳惠南紀念中學讓順德區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的“好生態、好學校、好校長、好老師”(“四好”)工程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開展“優師強校” 領航名師育苗、家校生態好故事、教師健康管理等十大行動,推動“惠人教育”“惠心德育”,良好的師德師風惠澤每個學子,適性發展再譜新篇章。
三、要以系統觀念來提升新時代人民教師的生態素養
1. 在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教育生態中提升生態素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第一次把科技、教育、人才作為一個整體性的重大問題進行論述,體現了黨的大教育觀、大科技觀、大人才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面臨科學技術“卡脖子”等問題的背景下,強調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一新的重要論述體現了黨對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及其與高質量發展相互作用規律的深刻把握,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新認識。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這一新的重要論述更加凸顯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系。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各有側重,在相互融合中協同配合、整體聯動、系統集成、一體化發展,全面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重要論述體現了高質量教育體系是科技力量可持續發展和創新要素可持續供給的保障,是源源不斷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基礎。沒有教育強國,就不會有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新時代人民教師要辯證把握三者關系,充分認識人才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強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的緊迫感。在教育、科技、人才相互融合的教育新生態中涵養生態素養。
2. 在學校、社會、家庭協同發展的教育生態中提升生態素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教師角色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實現生態化轉型,主動完成教師“進化+創變”。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發展中成長為“生態名教師”。推動人民教師從課堂育人到校園育人到家校社共育的意識強化、專業建設、實踐能力提升,以及從“課堂”到“課程”再到“課程化”的迭代升級。珠海市十字門小學通過家長書籍、家庭讀書、家長學校、家教沙龍、家庭會議、家校溝通、家長培訓、社區閱讀等多功能復合型的“家長書吧”項目建設,在“雙減”政策下實現家校社共建、共治、共創、共育、共享。人民教師的生態素養是辦學治校的“催化劑”,是家庭教育的“強心針”,是家校關系的“潤滑劑”。從生態理論來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處一個教育生態系統中,“育人”能量的傳輸交換、新陳代謝、良性循環,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態系統。從協同理論來看,家庭、學校和社會成為一個協同系統,相互影響又相互合作,產生協同效應。通過加強交流、密切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實現最佳育人效果。生態理論、協同理論所揭示的家校社協同育人中的生態素養為社區教育生態的重建、為千萬人民教師涵養生態素養提供了支撐。
3. 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生態中提升生態素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堅持五育并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突出德育實效的素養,堅定不移地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珠海市十字門小學探索用“52042”生態評價落實五育并舉要求。鼓勵教師進行生態評價微創新,為生態評價植入“小芯片”,為生態評價構建“小循環”,為生態評價智造“小工具”。“5”是指評價體現五育并舉,“20”是指把傳統的日常操行評語有機轉化為“雙減”背景下20條過程評價指標,“4”是指評價必須落實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的精神,“2”是指評價指向“讓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的生態成長文化。
4. 在助推高質量教育體系、素質教育、教育公平的高質量發展的教育生態中提升生態素養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黨和國家持續推進教育公平,著力發展素質教育,以滿足人民群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同時也為教師生態素養的養成提供了“溫暖的氣候”“肥沃的土壤”,為培養造就教育家型教師和“生態名校長”創設百花齊放、競相爭艷、奮勇爭先、人才輩出的環境和條件。關注學生創造力、想象力、好奇心,高質量培養拔尖創新苗子。形成淡化功利、發展素質的生態素養,形成不放棄、不拋棄、不嫌棄和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生態素養,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出彩的機會。高質量教育體系6個方面的內涵有育人為本、公平普惠、結構優化、充滿活力、開放多樣、有貢獻力,必將推動學生發展更加全面,質量水平更加向好,供給方式更加多樣,公平底線更加牢固,發展活力更加強勁。在脫貧攻堅中,人民教師涵養了生態素養。教育部首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工程楊立雄校長工作室成員學校,連續三年承辦云南省“國培計劃”鄉村中小學教學副校長訪名校項目,鄉村校長、鄉村教師來到城市學校的校園、課堂、辦公室,與城市校長、城市教師共同上課、聽課、教研,項目惠及云南省16個州市97個縣320多所學校的20多萬鄉村學生,工作室團隊被譽為“鄉村生態教育夢之隊”。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人民教師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投身于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的教育發展新生態,投身于學校、社會、家庭協同發展教育新生態,投身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新生態,投身于高質量教育體系、素質教育、教育公平的教育新生態。大力推動新時代人民教師從科學發展向生態發展的轉型升級,大力促進新時代人民教師價值生態與內在動力的深度融合,淬煉師德師風,全面提升新時代人民教師生態素養,推動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言傳與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與學術規范相統一的教師成長新生態在新時代發出更加閃耀的光芒。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陳惠南紀念中學)
責任編輯:趙繼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