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燕 陳昂
[摘要]作為中國式現代化“九大本質要求”之一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形成與發展的關鍵驅動內核,也是分野人類新舊政治文明形態的核心指標。從學理的角度審視,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價值觀上體現了“人民至上”的價值旨歸,在結構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民主觀、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全人類涉及民主問題的共同價值追求的良性互動,在范圍上突破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長期以來對于“民主”概念的話語霸權。不僅如此,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建設道路。新時代需要從堅持黨的領導、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推進依法治國、正確運用新技術等方面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持續發展,不斷開辟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
[關鍵詞]全過程人民民主;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D621?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3)01—0082—06
[作者簡介]金曉燕,女,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陳昂,男,河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提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1的重大理念,并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著眼于我國“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就全過程人民民主做出了全面部署,強調要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推進征程中,不斷豐贍與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個復雜體系,它包括人類歷史方方面面的“新”,人類政治文明發展中的全新形態理所當然的蘊含于其中。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九大本質要求”之一,它內涵豐富、效能顯著并具有強大的示范性,在新舊政治文明形態的分野問題上發揮了核心作用。因此,本文將從理論、實踐方面來探究全過程人民民主何以能成為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核,繼而促進我國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的完善,為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的發展奠定必要的認識論基礎。
一、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區分人類政治文明形態新舊之別的關鍵
政治文明,是指“人們改造社會所獲得政治成果的總和。一般表現為人們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中關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實現程度。”2從縱向的演進角度來看,根據不同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政治文明大致可以劃分為農業政治文明與工業政治文明;從橫向的并存角度來看,根據不同的社會性質,政治文明可以劃分為資本主義政治文明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難看出,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形成和發展于中、西方政治文明之間,或者說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資本主義政治文明之間。縱觀人類歷史,追求民主是不同政治文明之間的一貫取向,但并不是所有政治文明所冀望實現的民主都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梢?,民主是否具有“全過程性”,既是區分不同政治文明之間的關鍵,又是探究人類政治文明形態新舊之別的核心。因此,深入探索全過程人民民主何以成為人類新舊政治文明之間劃分的標準問題,具有極大的價值性。
全過程人民民主自身蘊涵著濃厚的政治文明意蘊,使之作為人類新舊政治文明形態分野核心成為可能。一方面,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追求,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嶄新實踐,“全過程民主”繼承了人類政治文明的共性特征。“民主”一詞最早起源于古希臘,釋義為“人民的權利”“人民統治”??v觀西方民主,從以古希臘公民大會為代表的直接民主為始,再到文藝復興時期“天賦人權”的提出,經過一系列的更替與發展,已經演變至如今以代議制為載體的西方選舉民主。同樣,中華人民歷來重視集體利益,素有“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治國理念,從古至今,對于國家權利的分配問題的探索從未停息??梢?,民主是中西方人民的共同向往,更是全人類古往今來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國家政權內部分人的民主,并不能等同于全過程人民民主。正如習近平所言:“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擺設的,而是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嶄新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踐,具有優于西方民主的真實性、管用性、廣泛性等個性特征,因而被賦予了獨特的政治文明屬性。早前,馬克思恩格斯曾對西方的民主制度進行了嚴厲批判,認為西方以代議制為載體的民主制度是“一種特殊的病癥”,并指出“染有這種病癥的人就變成幻想世界的俘虜,失去一切理智,失去一切記憶,失去對外界世俗事物的一切理解”2。與此相反,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的民主政治堅持“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出發于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打破了西方“選民民主”的狹隘性,將民主的主體擴大到全體人民的范圍,在實踐中開辟了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簡而言之,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取向,但全過程人民民主僅能在社會主義國家生根發芽,僅有無產階級才能成為征得實質民主的階級力量,這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能夠劃分人類新舊政治文明形態的核心原因。其核心性在于三個方面。
第一,從精神根基方面考察人類新舊政治文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現依仗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人民性,而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具有明顯的趨利性與排他性,根本無法發展實質民主,因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便無從談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雖高歌“天賦人權”“主權在民”“人人平等”等民主口號,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的發展具有明顯的趨利性,商品拜物教的產生更導致了“人與人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掩蓋”。在這種條件下,資本主義民主實質上是一種“資本至上”的金錢民主,這種扭曲的民主政治越發展,普通民眾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就越被“邊緣化”,選民也就越來越淪為資本操縱下的“投票機器”。相反,全過程人民民主植根于了中華民族歷來的民本主義思想,它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吸收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與民主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成功打破了“選民”藩籬,將民主的主體范圍擴大到“全體人民”的范疇。第二,從國家形式方面探索人類新舊政治文明,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現依托于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與社會主義公有制,任何體現剝削性質的國家均無法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數百年的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表面上將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發展到極高水準,但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束縛之下,民主的主體、權利行使范圍都僅僅局限于資產階級層面,根本不可能具有“全過程”性,并在社會矛盾與社會沖突問題面前越來越無力。資產階級一邊在形式上把自由和平等灑向人間,一邊在本質上承認民主是少數人的專利,這種名不副實的“二元結構”,實則揭示了資本主義民主生活的虛偽性與不徹底性。正如馬克思所言,“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罷了”。與之相較,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在謀求全體人民共同利益上更具有廣泛性、實質性與徹底性。第三,從人類政治文明形態的嬗遞趨勢方面來探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現與發展影響著人類政治文明形態的終極走向。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上層建筑,它的發展既要以我國經濟基礎的發展水平為基準,又要不斷發揮其積極作用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它通過一系列集民心、匯民意的體制機制,將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落實到社會發展的實踐層面,以先進的社會意識推動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的發展推動民主形式的完善,民主形式的完善反過來助力社會的發展,在民主實踐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中,不斷對我國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進步提出更高的要求。民主的實質化、全過程是否實現以及實現程度,在一個國家現代化發展水平的評估中越來越發揮核心作用,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是一場加速人類政治文明變革與社會進步的重大歷史實踐,也是對人類現代化道路的全新探索,生動展現了人類對于政治文明新形態的全新追求。
總的來看,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價值取向、階級屬性等方面都具有有別于以往政治文明的特殊性、優越性,這種嶄新的民主形式不斷發展,日益成為人類政治文明領域探討的核心。實踐中,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越來越多,因而,能否正確審視全過程人民民主,對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進一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及劃分人類政治文明形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學理意義。
二、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重要內核的學理分析
作為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全新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成功打破了長期以來歐美國家對于“民主”概念的狹隘壟斷,創造性地發展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民主形式,為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的萌生與發展做出了中國貢獻。從學理的角度審視,它之所以能夠成為劃分人類新舊政治文明形態的核心。
第一,在學理旨歸方面,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人民至上”,正確回答了有關民主的“人民之問”。在以往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國家中,“民主政治并不意味也不能意味人民真正在統治”1,人民所享有的民主權利只不過是表里不一的形式民主,而實質上的國家管理權力則被少數的大資本家所挾持,這是因為資本主義民主主要是以票決為機制的“選舉民主”,其高額的競選費用早已將那些無資本積累的普通民眾排斥于國家治理的高墻之外。與此相較,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價值旨歸上強調的“人民至上”,它的“人民性”主要表現于兩個方面:一是人民群眾是民主權利的獲得者。馬克思在《哥達批判綱領》中指出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即人民民主專政。作為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恪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秉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通過完整的制度鏈條,系統的法治程序,切實把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貫通于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公民生活的各個環節。二是人民群眾是民主權利的享受者。全過程人民民主致力于維護和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它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民主載體,賦予人民群眾廣泛的政治參與。通過政治民主切實保障公民的政治權益;通過經濟民主確保經濟發展福澤每位公民;通過文化民主提高公民個體的精神境界并推動文化強國建設;通過社會民主保障與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確保老有所養,幼有所教,學有所成,系統地將民主納入公民政治生活的全領域。
第二,在學理結構方面,全過程人民民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相關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同時吸收了全人類對于民主的共同文明追求,生動回答了有關民主的“中國之問”。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之所以新,是由于它有別于以往的政治文明形態,更有別于社會主義的蘇聯模式,而是植根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生動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在民主領域,體現在:首先,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注重對于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堅持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歷史的看,我國古代著名古籍、先哲的觀點均有先進的民主意蘊,歷久彌新,生生不息,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思想根基。具體來說:一是中國式民主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如“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都生動展示了人民、君權與國家政權之間的因果關系,彰顯了我國歷來的“民本”主義思想。二是中國式民主始終堅持民主的包容性。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庸之道”“以大度兼容,以萬物兼濟”,倡導求大同而存小異,在矛盾的合題之中找到矛盾的特殊性。中國民主政治繼承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求同存異”的包容思維,對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尋求民主的最大公約數,對外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絕不干涉他國內政與民主實踐。其次,全過程人民民主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斷前進,不斷開辟著人類文明政治新形態。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全文貫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續堅守黨的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深刻展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對馬克思“人民至上”觀點進行了守正創新。在民主政治領域主要體現在:一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守正”了馬克思主義的民主觀。我黨立足于社會經濟關系來考察國家政治生活,堅持經濟對于政治的決定作用,同時堅持“階級性是民主的本質屬性”1。在我國,民主絕不是為社會特殊群體服務的工具,而是每個人追尋自由、尋求解放的通道,人民才是國家權力的真正擁有者。二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創新”了馬克思的民主實踐。在馬克思主義的宏觀指引下,我國的民主著眼于本國國情,獨創性地提出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民主的中國方案,獨具一格的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最后,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人類政治文明催生之下的實質民主,是對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的成功蓄力。通過比較中西方政治文明,不難看出,對于國家公共權利的授權與監督,對于公民的權利的發展與保障,歷來都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探索的核心問題。在中西方民主制度的演進史上,我們既可以看到古希臘民主制度的興起與衰敗,又可以看到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輝煌與缺憾。放眼當今,西方民主“一人一票”“分權制衡”仍過分突出民主的制度與規則,而對于民主的實質與終極旨歸,卻避而不談。全過程人民民主起源于中國革命、建設與發展的具體實踐,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實質民主,它既涵蓋了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有益經驗,又有別于資本主義的形式民主,實現了對以往民主制度的超越與發展,深刻體現了時代發展的歷史趨勢。
第三,在學理范圍方面,全過程人民民主打破了西方國家對于“民主”概念的狹隘壟斷,準確回答了有關民主的“世界之問”。一直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借助其話語霸權,混淆公眾認知,利用各類媒體進行文化輸出,將“民主化=西方化”的思維禁錮在各國人民心中。而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中國政治領域的獨創性實踐與自塑表達,成功破除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關于民主問題的話語霸權,充分展示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有獨立自主探索自身民主實現方式的權利,為各個國家的民主建設貢獻了鮮活的“中國樣本”。首先,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結構復合。在社會主義的民主實踐中,始終秉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結合?!包h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始終具有同向性,從而避免了由黨派間利益相悖而誘發的效率低下問題。在我國,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法律作為民主政治的最后防線,是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的有力保障。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之中,三者呈現出積極的良性互動狀態。其次,全過程人民民主覆蓋全面?!爸黧w全”“制度全”“權利全”是其主要體現。“主體全”,即有別于西方票決制與印度瓦爾那制,是遍及全體人民的民主形式;“制度全”,即依托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民主領域的“四梁八棟”,以完整的制度鏈條確保民主工作運行;“權利全”,即從多個方面保障公民的選舉權、表達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完整落實,并且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全過程人民民主與公民“四權”具有同構性。最后,全過程人民民主程序完整。縱觀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程序設計,不僅涉及公民通過投票進行決策的票決過程,還完整覆蓋了決策前的民意收集過程,決策中的政治協商過程,決策后的實現監督過程,繼而使公民的民主權利拓展到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在內的“全過程”,保障群眾的訴求在民主政治的閉環內得到完整體現。因此,全過程人民民主以完整的制度鏈條確保了民主的真實性與廣泛性,以獨樹一幟的民主形式,成功破除了西方國家對于民主概念的狹隘壟斷,回答了全球有關民主的“世界之問?!?/p>
三、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中發展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
從實踐的一面來考量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核,我們既要看到歷史又要兼顧現實,在二者的良性互動中持續挖掘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深層優勢。新時代,我們必須科學把握黨的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與首創精神,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征程中,不斷開辟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
(一)扎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在我國,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行使國家權力集體管理國家事務。因而,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建設之中,我們務必準確把握兩組關系,即黨政關系與黨群關系。只有在黨的領導之下,處理好二者關系,我們的民主建設才能引領政府為一向,團結人民于一體,進一步避免黨政的利益沖突與社會分化,使人民的基本權益與社會的整體利益得到更好維護。第一,應以系統的思維審視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發展的全領域,把握主要脈絡,融匯主要通道,全面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第二,要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建設的全部門中強化黨的領導,落實黨的方針,奮力推進黨和國家的機構改革,確保各級政府、各級人大、政協等向黨中央請示、匯報工作,保證全過程人民民主各項流程的規范化,確保國家權利牢牢地掌握在人民手中。第三,應將黨的領導切實貫徹到公民參與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協商、民主監督等管理國家事務的各個途徑,落實到公民參與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的全環節,不斷維護黨的權威,進而確保人民意志不偏不倚的落實到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全領域、全方位、全鏈條,在黨領導之下,實現人民民主的全覆蓋。
(二)扎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
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中,習近平明確指出要繼續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同時積極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因此,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應繼續堅持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1+3”體系,不斷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第一,要堅持與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改進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制度,通過提高宣傳力度、完善機制體系等措施,切實選舉出站穩立場、忠于人民、能力突出、代表性更強的人大代表,不斷優化人大常委會和專門委員會的人員結構。同時,要在黨的理論與方針指引下,以總結、繼承、完善、提高為原則,不斷推進全國人大的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第二,要堅持與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一是要“舉好旗”“走好路”,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于我國民主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二是要使協商民主的發展更加程序化、規范化,不斷提高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的科學性;三是要在決策前、決策中、決策后的民主過程中,拓展協商民主的形式,拓寬公民直接或間接參與協商民主的體制機制,促進協商民主往更廣泛、更多層、更制度化的方向發展。第三,要堅持與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于民族事務,既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又要從各民族區域內事務的具體情況出發,做出差異性的判斷,切實保障自治區域依法行使自治權,不斷維護好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的法定權益,維護與發展好平等、團結、和諧、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第四,要堅持與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要堅持以黨的集中領導為前提,以多元主體共治共享為原則,以基層政府職能的轉變為保障,以實現基層民主規范化、制度化為目標,不斷拓寬民主渠道,妥善發揮各個團組織與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進一步激活自治主體的活力,進而鞏固人民當家作主的體制機制,推進我國民主政治的接續發展。
(三)扎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依法治國
法律具有規范、確認、促進、保障社會關系的作用,民主與法治片刻不可分離。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的總方針,不斷完善人民參與民主生活的法律法規,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沿著法律的軌道前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有力的法治保障。第一,必須嚴格落實既有法律。“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對于已經頒布的憲法、選舉法、組織法等法律文獻,重在落實。首先,要積極借助新媒體平臺,創新普法形式,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好普法宣傳。其次,要加大執法力度,對于有損民主制度、侵害公民權利、破壞民主公平性的行為加以懲戒與追責。第二,必須加強以憲法為核心的立法工作建設。新時代立法工作要以反映民意、保障人權、激發人民創造力為根本目的,同時積極推動民主化與法制化的良性互動,在堅守法律法規的同時,發揮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顯著優勢,不斷集中民意、體現民情,有針對性的撰寫一些地區性、急需性的法規,堅持對法律法規的立改廢釋纂協同并舉,為我國民主政治的全新實踐提供更加完備的法律支持。
(四)扎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積極運用新的技術手段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社會主義國家,在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之中,民意的傳達與匯集總是受交流成本與交流障礙等客觀條件的制約。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到來,政治領域正醞釀著一種嶄新的民主實踐形態,即互聯網民主。借助“互聯網+”等手段,來自祖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民實現了民意的迅速表達,即時參與國家治理,這不僅提升了公民參與民主實踐的效率,更節約了民意匯集的成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新技術運用過程中,受本身技術不成熟、境外不法分子惡意操縱等因素影響,網絡的民意匯集常受干擾,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只能回歸于傳統的民主機制。面對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要求,第一,要不斷創新民主技術手段,培育相關人才,提高民意匯集的科技供給,以有力防止來自國內外的黑惡勢力干擾。第二,要培育公民公理精神,提高公民獨立思考、理性分析政治問題的能力,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第三,要加強政府的政策供給,既要鼓勵公民通過網絡參與民主生活,又要積極籌建政務互動平臺,在重大事項決策之前利用互聯網進行政務公開,以拓寬公民參與民主管理的通道。最后,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過程中,應妥善發揮大數據的整合、分析功能,更科學的洞察民之所求、民之所念,將人民意志完整、準確的表現出來、落實下去。
四、結語
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九大本質要求”之一,追求的就是民主的廣泛性、真實性與管用性,并在實踐中不斷發揮其優越性,以開拓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的發展前景,成為了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征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動展現了社會主義的根本立場,它在開創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的同時也標定了人的自由發展這一終極目標。新時代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要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創新公民的參政議政方式,完善體制機制,改革一切不利于民主發展的冗雜規則與組織流程,為國家和社會治理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提升民主領域的話語權與影響力,不斷開辟人類政治文明新形態。
責任編輯:張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