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磊
2011年,我考上特崗教師,被分配到濟源市最偏遠的山區愚公故里——王屋鎮愚公學校任教,扎根山區工作11年多。
在緩慢晃蕩的公交車上,我看著山路十八彎,考上特崗的喜悅散落在了山水間。經過1個多小時的顛簸,車終于在王屋山腳下停下來。我看著暮色中的愚公雕塑,暗下決心:向現實低頭不是我的性格,我要開始屬于自己的“移山”之旅。
牢記愚公移山精神,對困難說“不”
看著教室斑駁的門窗、脫落的墻皮,我推門而入,兩只馬蜂立刻飛了出來,給我來了個下馬威。學生怯怯地望著我,使我從內心發出呼喊:要留下,要改變,就從戰勝自己開始,對困難說“不”!
我從參加工作就開始擔任班主任,2012年至今更是一直擔任九年級班主任。寄宿制學校畢業班班主任的壓力可想而知,我朝五晚九和學生在一起,全天陪護。因為我知道,山區要發展,教育要在前。這不只是掛在嘴上的口號、貼在墻上的標語,更需要教師日夜的付出,需要在一節節課、一道道題、一次次班會中求得學生的進步。
山區留守學生多,他們敏感、孤獨、要強,有問題也悶在心里。作為班主任,我不僅關心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還特別留意一些特殊的學生。一個叫新燕的女生經常上課發呆,成績退步了不少。我問她原因,她說想爸爸媽媽了。我去她家進行了家訪,了解到她是個留守兒童,父母都在外打工。我想辦法聯系上新燕的爸爸,把新燕叫到學校的小會議室,讓她和爸爸用微信視頻通話。她感到十分意外,頓時熱淚盈眶……以后每周,我都會讓新燕和她父母視頻通話一次,平時也經常鼓勵她。她開始變得自信、陽光,上課注意力也集中了,之后更是順利考上了夢想中的學校。那年開學,我收到了她的信,信中充滿了感激和思念之情。有什么比得到學生的認可更重要呢?我感到滿滿的幸福。
我堅持家訪,走遍了王屋山的溝溝坎坎,架起了學校與學生家庭之間的橋梁。尤其在寒暑假,每個學生家我都會去到。王屋山的冬天格外冷,山風呼嘯,但我從未退縮,用行動對困難堅定地說“不”!
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對困境說“干”
想要自己所帶班級發展好、學校建設好,更希望山區發展好。我積極參與學校建設和教育扶貧,讓火熱的青春在奮斗中閃光。
愚公學校進行文明校園創建,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山區學校設施設備落后,但學校決定了,我們就齊心干。學校老教師多,年輕教師少,女教師多,男教師少。于是,墻壁需要刷漆時,我是粉刷匠;需要運送東西時,我開著農用三輪車搖身一變成了司機……大家一起努力,最終圓滿完成了創建任務。
在精準脫貧攻堅戰中,作為共產黨員,我踴躍加入了這場“戰斗”:走村串戶,不厭其煩地給貧困戶講解扶貧政策;多次參加志愿服務,幫貧困戶打掃衛生、賣農產品。“扶貧先扶智”,我為班里的建檔立卡戶建立了班級檔案,對他們格外關注。我一次次為家庭困難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為他們買衣買藥,送教上門。
傳承愚公移山精神,對理想說“行”
特崗教師在山區滿3年就能申請調動,但我扎根山區,一干就是11年多,而且還會繼續干下去。責任成就學生,也照亮了自己的人生。在2013年河南省初中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我輔導的學生獲得二等獎,我也榮獲“優秀輔導獎”;2014年被評為“濟源市文明教師”;2016年,我被評為“濟源市優秀班主任”;2017年,我被評為“濟源市優秀團干部”……
如今,山路已變得寬闊,鄉親早已脫貧,而我依然會用智慧助力鄉村振興,走出一個青年人奮斗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