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志忠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教材上的知識,而且還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的文化素質,發展學生個性,促進學生終身學習。課程改革深化推進的今天,教師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與應用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整合教學模塊,拓寬學生知識面,讓學生在閱讀中不斷鍛煉自身閱讀能力。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水平科學地開展閱讀活動,讓學生拓寬與遷移閱讀文本,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從而達到運用文本知識的能力。本文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遵循的原則為切入點,探討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遵循的原則
(一)對話性原則
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對話性為基本原則,改革傳統以教師單方面范讀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與感知,從而在升華學生情感的基礎上陶冶學生情操。教師應主動給學生創設師生互動交流的情境,比如以給學生提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讓其主動表達自身的情感或閱讀感悟,全面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與思想內涵,營造優良的閱讀氛圍,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與閱讀共鳴。與此同時,開展閱讀活動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主旨內容、價值取向等進行分析,鼓勵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學生表達能力與交際能力,這對學生學習乃至社會生活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二)自主性原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自主性原則為基礎,這樣才能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其在思考與實踐中發展自身個性。因為每個人的學習能力、智力、閱讀能力、生活經驗都不同,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較大。為了提高閱讀效率,教師應給學生更多尊重與理解,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在賞析閱讀文本中掌握更多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為了體現自主性原則,教師要“以學定教”,突出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改革傳統被動與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與閱讀素養。
(三)讀寫結合原則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為了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教師要重視讀寫結合,避免閱讀與寫作被割裂,因為二者的聯系相當密切。教師要將閱讀與寫作結合,通過閱讀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通過寫作提高學生綜合素養,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在閱讀中掌握寫作技巧,在寫作中應用閱讀素材,通過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其審美能力,從而實現發展綜合能力的目標。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貫徹落實素質教育
新時期背景下,教育不斷改革,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更是閱讀教學效率提高的前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其素質水平聯系相當密切,素質水平的提高以自主閱讀能力提升為基礎;綜合素質全面提升與穩定對提高學生文本閱讀能力又起到促進作用。小學語文閱讀中素質教育的成果具體可以表現在兩點,一是理論知識充足,可以熟練地閱讀文本;二是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應用文本閱讀理解的能力,在接觸到新的閱讀文本時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為了全面發揮閱讀文本的工具性,教師很有必要對學生接觸到的文本進行了解,把握閱讀內容,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閱讀水平,陶冶學生情操。
(二)強化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理解
小學階段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時間不長,在學習語文學科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更多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需要閱讀較多的生字生詞,但學生這方面能力有待加強,容易導致學生對閱讀產生畏懼心理。學生害怕閱讀,加上部分生字的影響,朗讀不夠流暢或者理解不了文章的內容。如此,學生在上閱讀課時興趣不高,這樣不利于教師閱讀活動的順利開展。可見,教師要對閱讀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閱讀,避免對閱讀產生畏懼心理,讓其從以往的被動閱讀變成主動閱讀,這樣才能強化學生對閱讀文本的理解。
(三)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閱讀的內容具有豐富性,學生可以在閱讀中了解歷史人物的故事與性格,切身體會大自然的風景,熟悉不同區域的風土人情,給學生帶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無論詩歌、故事還是其他的文章對提高學生自身閱讀能力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從中積累更多閱讀資源,健全自身知識體系,從而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應用所學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寫出比較優秀的文章,讓其發自內心地喜歡寫作。
(四)幫助學生塑造優良的品格
語文教材是精挑細選出來的文章,這些文本無論在塑造人物形象還是傳遞思想品德方面均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與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與認知能力相符。學生在閱讀環節中受到優良思想品質的熏陶,在高品質文學作品的影響中培養其優良的價值觀。如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幫助學生塑造了優良的品質。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閱讀教學理念落后
課程改革深化推進的今天,教師要改革教學理念,要對教學理念進行深層次的理解,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然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存在主次不明的情況,比如部分教師僅單純地將多種教學方法疊加,不重視學生思考文本的內容,這種錯誤的教學觀念最終只會降低閱讀教學效率。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閱讀教學就是讓學生掌握一些字詞句,在閱讀中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掌握基礎的閱讀方法,讓學生掌握文章中的寫作手法。這樣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相當落后,老師只注重學生對基礎知識與閱讀技巧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與理解感悟,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二)閱讀教學形式單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不可缺少的內容,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始終貫穿“讀”,不要僅關注個別學生,而是要關注全體學生,刺激學生提高閱讀文本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閱讀活動中,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加深入掌握文本內容,讓其在閱讀訓練中讀通且讀準文本,從而將作者傳達的感情讀出來。由此可見,小學語文閱讀中,教師要選擇豐富的閱讀形式,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讓學生切身體會生動形象的語言,這也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范讀糾正學生錯誤的讀音,通過默讀考查學生的閱讀速度,通過朗讀檢驗學生發音的正確性等等。但是縱觀當前現狀,教師在閱讀課教學運用的是單一的閱讀教學模式,沒有創新性,調動不起學生參與閱讀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三)閱讀教學目標不明確
教師要想上好一門課程,必須明確閱讀教學目標。簡單來說,明確教學目標就是教師明確學生要在閱讀中掌握的內容與技能。課程改革提倡的三維目標就是教師制定相應教學目標時必須考慮的三個層次。然而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部分教師設置比較模糊的教學目標,這是無法取得理想教學效果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學目標不明確,缺乏針對性,學生對抽象教學目標的理解不足,很難通過學生的學習情況判斷課堂教學目標是否達標。二是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情況不符,教師沒有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若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較高,學生會產生畏難情緒;若對學生的要求偏低,閱讀教學挑戰性不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不濃。這是教師教學目標不明確不具體的體現,這樣使教師的主體作用無法體現,而且也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提高閱讀教學效果。
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奠定閱讀教學基礎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做好相應的教學準備,以課程改革要求為基礎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明確三維教學目標,全面分析教材內容,認真分析學情,制定與學生學習能力相適應的教學目標,從而提高教師在閱讀教學活動的教學效率。為了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必須以教學目標為基礎,這也是教學方法創新與提高教學能力的前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一方面,明確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教師應以拓寬學生視野為前提設計知識與能力目標,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更多基礎方面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設計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時,教師應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這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設計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時,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優良的學習態度。待教師清晰地認識教學目標設計的目的后,就可以設計貼近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目標,為有序開展教學工作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深入分析教材內容。教師要全面了解教材中蘊含的寫作方法、生詞、情感表達等,在此基礎上設立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這也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關鍵途徑。比如教學《小英雄雨來》時,因文章涉及的情感表達方法與寫作方法很多,這些在培養學生讀寫能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教師要基于學生的綜合能力,立足教材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目標。一是讓學生會讀并掌握文本中生字生詞的含義,了解雨來英勇地與侵略者展開斗爭并保護革命戰士的故事。二是讓學生可以通過快速閱讀文章把握文章大概內容,并用自己的話復述。三是教師要對《小英雄雨來》中所運用的寫作方法進行分析,把分析文章字詞與結構作為教學的重點,從而分析出小英雄雨來身上展現出來的優秀品質,讓學生體會小英雄雨來保護革命戰士的英勇精神以及對祖國的熱愛精神。教師在明確任務的基礎上,讓學生在閱讀中掌握分析文章的方法,讓其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與解決問題,奠定閱讀教學的基礎。
(二)運用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化環境
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時,通過教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學生打造生動的課堂學習環境,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和學生學習壓力,從而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因此,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全面分析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為順利開展信息化教學奠定基礎。同時,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完善與創新,構建優良的教學環境。比如教師可以發揮微課教學的作用,以信息技術為主要媒介,提前錄制教學視頻并給學生播放,讓學生借助微課進行學習。如此,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掌握相應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應用微課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深入地探究文本,從中切身體會文章中的內涵,取得理想的閱讀效果。比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可以發揮微課的作用生動形象地給學生呈現戰士痛擊敵人與英勇跳崖的內容,讓學生在觀看視頻時切身體會英雄戰士敢于犧牲自我與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看完視頻后,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中英雄的動作、語言、行為與神態等描寫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概括出英雄們身上展現出來的高尚品質,從而提高學生向英雄們學習的熱情,調動其積極性,培養同學們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
(三)整合資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正確地利用好信息技術整合好教學資源,并適當進行拓展,給學生呈現其感興趣的內容,調動其閱讀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其綜合素質。互聯網資源相當豐富,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閱讀材料,或者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閱讀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自身閱讀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給學生呈現與教材有關的資料,比如作者的事跡、寫作背景,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閱讀學習。以教學《圓明園的毀滅》為例,教師可以該事件發生的背景為基礎進行資料拓展,讓學生對該事件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全面了解這一事件對我國產生的影響,為學生學好本節課的內容打下基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通過生動具體的歷史故事,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如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學生在初步認識舊中國所處的環境之后,再進行自主閱讀,思考我國被侵略的原因,從中有何啟發等等。可見,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資源,引導學生思考,這也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四)縮寫與仿寫訓練,強化讀寫結合
教師在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活動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閱讀后縮寫與仿寫。比如教學《將相和》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定教學任務,先是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其自主選擇扮演課文中藺相如、廉頗、秦王等角色,然后讓學生在熟讀課文后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并剖析角色的特點,最后小組之間合作訓練,并向全班同學展示。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動手操作,發揮想象力,掌握制作簡單道具的方法,在舞臺上展現小型舞臺劇。通過這樣的分組演練強化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學習這篇文章后學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這篇文章的內容縮寫成100~200字的故事,加深學生印象。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就文章內容仿寫,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讀寫結合中提高自身綜合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針對存在的閱讀教學理念落后、閱讀教學形式單一、缺乏明確的閱讀教學目標等問題明確教學目標,奠定閱讀教學基礎;運用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化環境;整合資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縮寫與仿寫訓練,強化讀寫結合等方面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