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宏 吳巧華 王金平
一直以來,校園文化建設備受關注,文化立校,以文化人,已然成為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的目標追求。作為特殊教育學校,江蘇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學校也不例外,多年來,學校推行融合教育,把融雅文化作為學校特教辦學的核心文化追求。“融”需要愛心,需要胸懷,需要智慧;“雅”需要造化,需要修煉,需要積淀。尚“融”尚“雅”,融合著理念與行動,孕育著優雅與大氣,融雅互促共生。多年來,學校堅持用文化引領課程,用文化引領綜合實踐活動,用文化引領學校的發展方向與育人目標,鑄就了特教人的包容大度、志趣高雅的價值取向與追求,激勵著師生陽光生活、有為發展,實現了用文化引領特教辦學品質新提升。
《薩拉曼卡宣言》指出:每個兒童都有其獨特的特性、志趣、能力和需要。依據這一理念,江蘇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學校凝練出辦學核心價值觀——融而雅,以“融·雅”文化建設為著力點,融入學校管理、校園文化、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等各個方面。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融·雅”教育已在學校落地生根,培養出眾多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殘疾學子。
“融·雅”文化,建塑精神之魂
“融·雅”文化統領學校的發展。學校維度是環境典雅大氣,設施完備得體,教育教學活動組織行為精致高效;教師維度是專業素養得心應手,甘于平淡與寂寞,與學生融為一體;學生維度就是莘莘學子心智健全,知感恩,能擔當,融于社會,服務社會。“融”需要愛心,需要胸懷,需要智慧;“雅”需要造化,需要修煉,需要積淀。尚“融”尚“雅”,融雅互促共生。我們圍繞“讓每個生命活出豐盛”辦學理念,廣泛征集、論證、修改、再論證、再修改,致力培養目標、一訓三風、校徽、特教工作者誓言、《儒雅教師標準》《文雅學生標準》的建設,塑造學校精神文化之魂,引領師生朝著目標前行。
“融園·雅韻”,潤澤顆顆童心
“融·雅”的孕育離不開文化環境的熏陶滋養。仿漢白玉的升旗臺,圓底座四面臺階拾級而上,莊嚴氣魄,與自然和諧相融;富有人文氣息的“德香閣”文化長廊,四季常青的白玉蘭,爬滿薔薇的綠墻,挺拔的水杉,用綠色將校園盡情裝扮;四季更迭皆有花,金黃色的迎春花,嬌艷的月季、玫瑰,樸實的山茶,傲寒的四季海棠、五色梅,飄香的桂花引來了無數的蝴蝶和蜜蜂;“有機果園”里的枇杷、梨、桃、柿子交替著為大家帶來驚喜,采摘時節一到,果園就成了歡樂的海洋;無障礙通道、無障礙衛生間、電梯讓使用輪椅的同學生活、行動與常人無差別;還有那一面面師生作品裝扮的廊道墻、櫥窗……這樣賞心悅目的環境是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在墻壁會說話、靈石能勵志、草木也怡情的育人環境中,師生的幸福感不斷增強。
“融·雅”課程,培育文雅少年
培養健全人格。我們著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愛”等主題教育。將德育工目標融入所有學科,有機滲透至實踐活動之中,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開展小小保潔員、廚師、志愿者等體驗活動,突出感恩、責任,培養自尊、自信品格。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障礙和缺陷,懂得如何通過頑強的努力,克服生活學習中的種種困難,應對生活的挑戰。
“三化”課程提高素養。創設開放環境,社會教育資源校本化。“藍天下共成長”系列普校與特校文明共建活動、社會各界愛心助學活動讓學生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創建社會實踐、實訓基地將校本課程社會化,通過社會適應體驗性活動讓特殊學生獲得與人溝通交流,與同伴協同合作的機會。堅持學生課程個性化,為每個孩子選擇適合的學習環境、特聘指導教師、特供學習資源。定期進行聽力檢測,建立個人聽力檔案,開展聽力補償訓練;為有語言康復訓練需求的學生制定語言康復訓練計劃,促進他們的口語發展,為他們融入社會順暢溝通交流打好基礎。
“融·雅”隊伍,成就出彩教師
學生發展、學校發展,歸根結底是教師發展,以教師之“融·雅”養學生之“融·雅”。在融合優先的安置選擇下,我校多重殘障的學生越來越多,教師需要有大愛之心。大愛之心是一種教育情懷,亦是特教人必備的職業素養。我們開展爭創“愛心示范崗”“師德模范”評選、師生結對幫扶等活動,激勵全體教職工悅納學生,親近學生,精心呵護他們的快樂成長。
每一個生命都具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性,為了幫助孩子們飛得更高、走得更遠,學校支持教師參加音樂治療、心理治療、作業治療、感統訓練、蒙臺梭利、自閉癥及多重障礙康復的培訓,提高專業技能。“融·雅”文化承載著激情與夢想,鑄就了我們包容大度、志趣高雅的價值取向與追求,激勵著師生陽光生活、有為發展。
(文/ 吳巧華)
江蘇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學校秉承“仁愛自強有為”的校訓,努力建構適合聽障學生的課程文化。學校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打造仁愛之師;關注聾人文化,倡導自強意識;面向學生未來,培養有為少年。
重視師能建設,打造仁愛之師
教師是學校課程文化建設的中心力量。以“請進來走出去”為指針,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育科研活動,開闊眼界,更新觀念,提高整體素質。一是,開展教學微創新活動,不斷優化教學方法。以“培養良好習慣,優化學習方法”為目標,開展教學微創新活動,著力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小問題,激發全體教師深化課改的動力和智慧,讓每位教師都成為學生發展的引領者。二是,開展特殊兒童個案研究,促進個性發展。個案研究基于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和特殊的發展需要,讓特殊學生獲得個性化、個別化的教育,解決突出問題和關鍵能力發展問題,讓每個特殊兒童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在研究中讓教師更加了解特殊兒童,更加關注特殊兒童的潛能,在為特殊兒童設計有針對性的課程中不斷提升服務能力。
面向學生未來,培養有為少年
一是重視學力提高,培養良好學習習慣與優化學習方法。關注課堂教學與管理的細節,聚集課堂教學,努力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不斷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畫數學”“微寫作”“錯題集”等一批“微創新”項目有力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是重視個性發展,精心打造符合學生發展的社團課程。著力建設校本化、個性化的社團課程,以舞蹈、手工和書法為重點,全力打造適合學生的社團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促進觸類旁通,培養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良好社會適應能力和具有卓越動手能力的特殊學生。社團課程體系以學生的自主選擇為主,教師的指導為輔,充分尊重學生的特點與潛能,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充分地展示自己,從而為成為有為之人打下基礎。
三是重視未來素養,建設能夠促進學生融入社會的活動課程。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封閉性,為了學生能夠掌握融入社會的基本能力,我們著力打造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的活動課程,開展了系列研學活動。組織學生前往北京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首都之旅”,讓學生了解北京,熱愛祖國;組織學生前往周邊城市,擴大學生視野;組織學生到市內的紅色教育基地,了解黨的奮斗歷程,更加熱愛中國共產黨;組織學生到科技館、博物館以及相關紀念館,讓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與變化,更加熱愛家鄉。
關注聾人文化,倡導自強意識
一是尊重學生主體,充分發揮聾生主體作用。手語文化課程服務的對象是聾生,在聾人手語文化方面他們最有發言權。經過學生們的討論,形成共識:有了手語,我們也能唱歌;有了手語,我們也能講故事;有了手語,我們還能表演。通過學生的“能”提升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培養“自強”文化。
二是重視學生體驗,開展豐富的手語文化活動。聾人在聽力上有損傷或者缺陷,他們主要以視覺為主導來獲得外部信息,用眼睛來觀察周圍的人、事以及外部環境。這種獨特的視覺認知方式使得獨特的藝術活動應運而生。學校開展了手語故事會。各班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活動,結合閱讀舉行手語故事比賽,并推薦優秀選手參加學校的展示活動;開展了手語歌曲節,歌曲中蘊藏了豐富的語言、情感內容,是一個有待開發的教育資源,聾生雖然聽不到音樂節奏,但他們擁有享受歌曲的權利;開展了手語課本劇展評,課本劇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對于聾生來說,通過表演課本劇讓他們更加直觀形象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課文情感,從而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促進聾生語言能力提升與情感發展。通過系列手語化文體驗活動,培養和激發了學生的自強意識,做到潤物細無聲。
課程是一所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在打造適合聽障學生的課程文化的過程中,我們努力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激發教師進行課程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們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人作用,逐步樹立課程育人的理念;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課程文化的重要性,未來將在這條路上不斷前進。
(文/ 吳巧宏)
一直以來,我們尊重每個特殊孩子的個體差異,關注他們的特殊需求,挖掘個體潛能,在活動中為特殊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豐厚每個生命,努力讓每個生命都精彩。
在活動中賦予成長能量
我們堅持以實踐能力為抓手,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立足校園,堅持開展慶“六一”游藝活動、端午節主題教育、武術操比賽、病魔面前無“特殊”、“童”心繪畫戰疫情、手語歌、課本劇展演、枇杷(柿子)采摘節、體藝文化節、陽光校園 輕“武”飛揚等,積極參加全市中小學合唱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參與學習。學校堅持開展安全主題體驗活動,舉行“校車應急疏散演練”“守護生命、‘救’在身邊——急救知識進校園活動”和“消防安全進校園 自防自救保平安”等活動,讓學生體驗生命安全的重要性,在活動中提高安全意識與能力,為學生融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每年組織學生參加全國殘疾人排舞公開賽,《少年郎》等曲目均取得了全場最高分,并獲特等獎,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
在活動中發展未來素養
學校培養的是未來公民,是未來社會的勞動者,因此必須關注學生的未來發展。我們開展了“統計圖表說疫情”活動,讓學生通過測量體溫、關注疫情發展,從而對疫情有更為理性的認識,克服恐懼心理,科學防控;開展了“雙11,嗨起來”跳蚤市場,讓學生把手里的閑置物品拿出來交易,各班建立賬冊,從而培養學生的財經素養;還開展了社團活動,培養和發現學生的興趣、特長。我們重視職業技術教育,針對特殊學生的實際開設了烹飪、糕點、工藝制作、汽車美容等項目,為特殊學生未來的就業打下基礎。
在活動中豐厚生命品質
綠色與生命,實踐與成長,讓校園顯出不一樣的生機與活力,讓教室變成“百草園”,為特殊學生創造美麗的學習生活環境;讓聾生成為“園丁”,認識植物,參與活動,在實踐成果展示中獲得自我認同感、提高自信心;讓聾生感受生命,在植物的枯榮之間促進學生對生命的認識,體驗生命的意義。一是體悟生命成長之意義。在“教室里的百草園”活動中,不僅僅是打造綠色校園,美化教室環境,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在與綠色植物共生共存中感悟到更多的生命之意義,植物生長的過程也是孩子們心靈成熟的過程。二是感悟勞動創造之美麗。將植物園搬到教室,讓聾生和綠色一起成長,在植綠、護綠、感綠中體驗勞動樂趣、提高環境意識、增強動手能力,感悟生命意義,生活之美、勞動創造之美。
在活動中筑牢理想信念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堅持將德育工作的目標要求融入相關學科和主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樹立理想信念,培養“有理想、有境界、有廣博興趣、有責任擔當的時代少年”。充分利用晨周會、升旗儀式、傳統節日及校外實踐等活動堅定師生理想信念。注重法治教育,開展憲法系列活動、民法典進校園活動、法治課本劇、“校園防欺凌”等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法治征文活動、開展法治副校長進校園活動,培養學生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開展學生道德講堂專場,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擔當。借助“家校共同發展委員會”,完善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教育網絡,放大“家校共同發展論壇”教育作用。堅持德育課程化,將德育工作的目標要求融入思品、社會、生活、家政、交往等校本德育課程開發與實施,并有機滲透于各門課程教學之中,融合于一系列文化實踐活動之中。
在豐富多彩的校本化活動中,孩子們被賦予了無限成長的能量,理想信念得以堅定,未來素養得以發展,生命品質得以豐厚,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文化追求在適性的活動中得以實現。
(文/ 王金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