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為 楊冰潔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單向流動,農村空巢老人的數量也出現陡增。農村空巢老人在生活照顧、物質基礎、醫療資源等方面都處于劣勢狀態,在養老中行動照顧支持不足,在物質和精神支持方面欠佳,養老問題成為農村空巢老人亟須解決的突出問題。本文從社會支持視角分析了當下我國農村空巢老年人的社區照顧困境,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指數,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社會支持;農村空巢老人;社區照顧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36
1?研究緣起及研究現狀
1.1?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現代化進程的飛速發展,中國社會老齡化程度也日漸加深。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老年人人口規模龐大,60歲及以上人口超2.6億。由于經濟社會和人口流動等原因,老齡化水平呈現出明顯的城鄉差異,鄉村60歲及以上老人的比重為23.81%,比城鎮高出7.99個百分點。2021年12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負責人李邦華指出,按照中國老齡協會的相關統計,全國空巢老人比例應該是一半對一半,因為人員流動等各方面原因,農村空巢老人比例還會高一些。故此,如何應對農村老齡化問題備受政府和學界關注。
1.2?概念界定
空巢老人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西方國家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論,該理論也成為空巢老人研究的理論基礎。穆光宗認為,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論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發展的最后一個階段,空巢家庭是指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人家庭。對于“老人”的概念界定,按照國際慣例和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規定,年滿60周歲屬于老年人。本文所討論的農村空巢老人,是指戶籍屬于農村,年滿60周歲,身邊沒有子女照顧、單居或夫妻雙居的老人。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農村青壯年大多都流入城鎮務工,這使得農村空巢老人數量急劇增加。
社會支持理論的相關概念有很多,在不同的角度,對于社會支持有著不同的定義。學者林南綜合眾多學者的討論對社會支持下了一個綜合定義,即社會支持是由社區、社會網絡和親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實際的工具性或表達性支持。社會支持理論普遍認為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社會支持網絡,包括正式社會支持網絡和非正式社會支持網絡。而社會工作本身則屬于正式社會支持網絡,對于服務對象而言,一方面能夠通過社會工作者鏈接的社會資源得到直接幫助,另一方面,可以在社會工作者的幫助下補充和拓展社會支持網絡,從而使自身構建社會支持網絡的能力得到提升。
社區照顧指的是由社區中各方成員所構成的非正式網絡與各種正式社會服務系統相配合,在社區場域內為需要照顧的社區成員提供支持與服務,幫助其過上正常的生活,增強其在社區內的生活能力,從而達到與社區融合,并在此過程中建立一個具有關懷型社區的過程。對空巢老人而言,社區照顧是指集合了社區內各種資源而形成的廣泛支持體系,并由該體系對空巢老人提供服務。本文將從社會支持的視角探討農村空巢老人社區照顧中出現的困境,并提出可行性的對策建議。
1.3?研究現狀
孟傳慧等認為,農村地區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遷移不會淡化子女與老人之間的感情,通過調查發現農村空巢老人和子女的電話交流相對比較頻繁,這說明子女的支持是老人在情感需求的主要來源,以家庭為主的養老保障仍舊是養老服務體系的主流模式。戴利朝等對江西4個市的344名農村空巢老人進行調查走訪,數據結果顯示87.5%的老人表示不愿意在敬老院生活,更傾向于在家養老。部分有子女的空巢老人則擔心入駐養老院會損壞兒女的名聲,除此之外,入住養老機構的花費也是他們擔心的問題。姚金海的觀點認為,家庭一直是我國農村老年人養老資源的核心來源,而現今家庭養老陷入多種困境。具體表現為,農村空巢老人在家庭養老服務模式下,面臨日常生活照料缺位、物質水平低、經濟供養不足等問題,同時空巢老人在家中缺乏精神慰藉,經常感到孤獨寂寞,還有部分老人面臨沉重的生活負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老年人病殘化現象的增多,空巢老人需要得到更周全的生活護理,以及更多樣的養老服務,僅僅依靠家庭養老的照顧是不夠的。
以上研究表明,我國農村的空巢老人生活狀況不容樂觀,多以居家養老為主,有非常明顯的社區照顧需求。從社會支持視角來看,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對于提高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農村空巢老人的社區照顧困境分析
2.1?物質層面
在物質層面農村空巢老人的社區照顧需求主要存在于日常生活和醫療資源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農村空巢老人有明顯的日常生活需求。農村空巢老人中,有的沒有子女或者配偶,有的子女缺乏贍養意識,對于料理農活、家務勞作、健康護理等,老人們只得獨自完成。隨著年事增高,老人們的日常生活需求日益明顯。
另一方面,農村空巢老人在醫療資源方面也相對不足。由于身邊缺少子女照顧,農村空巢老人在生病后無法被及時發現。此外,受個人收入和交通問題等影響,農村空巢老人在患病后主動就醫意識不強,導致他們無法及時獲取有效的醫療資源。
2.2?精神層面
農村地區的空巢老人大多一輩子生活在農村地區,一生中最主要的活動就是農業活動,不忙時,娛樂活動也非常有限,只有串門閑聊、看電視。隨著互聯網的興起,有部分低齡老人學會了玩手機,但大部分老人對于網絡仍然非常陌生。老人的娛樂休閑活動相對很少。這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有關系,諸如文化館、科技館、藝術館和博物館之類的文化場所距離農村地區都比較遠,老年人很少有機會能夠接觸文化展覽、藝術節等,同時缺少他們開展相關活動的專門場所。在現實生活中,農村空巢老人是社會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也有自己精神文化方面的寄托和需求,但目前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另外,農村空巢老人平時都是獨自生活,與外界接觸不多,孤獨成為他們生活里的常態,精神的孤獨伴隨著身體的病痛,很多老人都會產生自卑、抑郁甚至厭世傾向,如果這些情緒得不到重視,最終會導致嚴重的心理疾病。尤其是失獨、貧困和子女常年不在家的農村空巢老人,長期缺乏照顧和關愛,問題更為明顯,甚至出現自殺的可能性。綜上所述,農村空巢老人在生活中缺乏休閑和娛樂活動、有強烈的文化需求,在精神層面需要關愛和照顧。
3?社會支持視角下農村空巢老人的社區照顧困境解決對策
從社會支持角度來看,國家已針對農村空巢老人的社區照顧提供了一定支持,這些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嚴格管控養老機構,大力推動普惠性質的養老服務項目在社區中發展,改善農村養老環境。
第二,提出“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和“黨建+農村養老服務”,推進養老服務在農村的發展。
第三,建立針對農村空巢老人的關愛服務體系。通過這一體系,了解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本文將從政府、社區和個人三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3.1?政府層面
政府層面,以農村空巢老人的社區照顧需求為導向,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提升相關專業人才素養,完善相應配套設施建設。
第一,加大在農村養老服務方面的投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利用政府投入資金大力建設農村的活動設施,建立社會工作服務站,保證“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和“黨建+農村養老服務”等已經開展的養老服務有活動場地支持,引導更多老人參與到農村文化活動中。例如,修建文化廣場、活動中心、圖書館等公益場所,為老年人養老服務活動的開展提供基礎。
第二,在針對農村空巢老人的關愛服務體系中建立培訓、評估、反饋體系。
首先,對關愛服務體系中的工作人員進行督導,開展定期能力提升培訓提供專業指導,提高關愛服務體系的整體質量。其次,評估體系用來評估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情況和需求緊迫程度,以便在工作時能夠“對癥下藥”,提高效率。最后,建立健全農村空巢老人服務反饋體系,根據老人的真實反饋及時從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做出針對性調整,讓關愛服務體系在服務中不斷完善。
3.2?社區層面
社區層面,以正式資源和非正式資源的互補競合為優勢,科學構建關愛農村空巢老人服務體系。
第一,對正式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
加大對養老機構投資的宣傳投入,讓政府有關建立完善農村養老機構的政策能夠落到實處。充分發揮社會工作服務站從事扶老救孤、恤病助殘等民生兜底服務的優勢功能,加強對農村老人的養老宣傳活動,讓他們更加重視自己的生活狀態,建立積極健康的養老意識。合理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組織文化活動,讓養老服務融入農村老人每天的精神生活中去。提高活動的覆蓋面,增強老人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規劃建設老年人活動中心等文體設施,豐富農村老年人的業余活動。
第二,對非正式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利用。
“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是開發利用非正式資源的優秀模板,該服務很好地保護了農村老人的“熟人”心理,同時促進老人互相幫助,可以有效減少空巢老人的孤獨感,提升服務質量?!盎ブB老”能夠讓老人的鄰里親友都參與到養老服務中,社區對此加以指導和幫扶,可以使老人在親戚鄰里的共同幫助下得到有效照顧關愛,建立良好的社區氛圍。
第三,科學構建關愛服務體系。
社區首先要確保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針對工作人員應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分層培訓,使其專業能力穩步提升,提供更好的專業服務。其次要設置多反饋渠道,除關愛服務體系工作人員走訪調查外,還應建立其他行之有效的反饋渠道,鼓勵老人表達自己的訴求。與此同時,應提升工作效率,確保反應的問題能夠及時得到回應,關愛服務體系的工作內容能夠得到相應的完善,服務質量能夠得到提升。
3.3?個人層面
個人層面,以提升農村空巢老人的老年生活質量為使命,發揮黨員和社會工作者的先進性,努力對農村空巢老人提供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支持。
第一,為農村空巢老人提供物質支持。
首先,應詳細了解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境況和經濟情況,切實收集能夠反應老人生活狀況的材料,找到老人生活困難的根本問題所在,及時向社區反饋。加強與農村空巢老人家庭成員的聯系,發動他們為老人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持,加強社會宣傳,發動社會人士對農村空巢老人進行捐助,為老人的獨居生活增加物質保障。
第二,為農村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支持。
引導老人積極主動地參加社區組織的活動,豐富其精神生活。定期聆聽老人的訴求,陪伴老人,減少其孤獨感。日常生活中多與老人溝通交流,幫助其形成健康科學的養老觀念。對于行動不便及患有疾病的老人,多進行心理疏導。發動志愿者在生活上幫助老人、陪伴老人,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
4?總結
農村地區的發展相對于城鎮而言各方面相對落后,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屬于社會弱勢群體,理應得到社會更多的關注。他們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支持缺乏問題,體現了農村空巢老年人在社區照顧方面的困境,他們的社會支持是不完善的。農村空巢老人的社區照顧需要個人、社區和社會合力幫助,滿足其在物質和生活中的迫切需求,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使得他們擁有一個健康舒適的晚年生活。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18.7%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人民網,2021年5月11日,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21/0511/c1004-32100026.html.
[2]如何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關愛服務農村空巢老人?——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負責人答記者問[J].中國民政,2021,(23):4748+50.
[3]聶志平,溫忠文.農村空巢老人問題研究綜述[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04):117121+130.
[4]穆光宗.家庭空巢化過程中的養老問題[J].南方人口,2002,(01):3336.
[5]公益導航項目團隊編.中國農村空巢老人[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31.
[6]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教材編寫組.社會工作綜合能力(中級)[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20:113115.
[7]王薛元.社會支持視角下農村空巢老人社區照顧研究[J].現代交際,2018,(14):41+40.
[8]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考試教材編寫組.社會工作綜合能力(中級)中國社會出版社,2020:218224.
[9]羅瑤,孫建娥.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研究綜述[J].社會福利,2017,(07):1823.
[10]戴利朝,肖守淵.農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與基本需求研究——基于江西省8個村的田野調查[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3(08):4449+54.
[11]姚金海.農村空巢家庭養老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1.
[12]周鑫,姜美艷.農村空巢老人心理問題成因及應對措施[J].統計與咨詢,2021,(06):912.
[13]如何建立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制度關愛服務農村空巢老人?——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負責人答記者問[J].中國民政,2021,(23):47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