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萊·阿布都熱西提 康天锜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明確指出“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進一步規范查封、扣押、凍結、處理涉案財物的司法程序”,將刑事涉案財物處置,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刑法修正案(十一)》于2020年12月26日頒布,加重了集資詐騙、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法定最高刑。以此可見我國現階段對于非法集資類刑事案件從嚴處置的態度。本文立足于司法實踐,運用實證研究方法,通過檢索梳理非法集資類裁判文書,選取其中典型案例,歸納出當前非法集資案件處置涉案財產的情況,并基于涉案財產處置程序暴露出的缺陷,提出相關建議,以求維護被害人合法利益。
關鍵詞:非法集資;涉案財產處置;破產程序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59
1?非法集資案件財產處置現狀
1.1?財產處置以行政程序為主導
我國現階段主要有兩種非法集資刑事案件涉案財物處置方式,其一為以政府為主導的行政處置方式;其二為以法院為主導的刑事處置方式。依據陳醇教授曾做過的一項調查統計,發現在未經法院審判前已經進行財產處置的案件占比為100%,其中只有14.8%的法院對此前的資產處置提出質疑。也就是說大多數法院是不關心涉案資產如何分配,更多地注重定罪量刑。
實踐操作中,司法機關或行政機關處置財產時通常重處置而輕財產管理。部分項目繼續經營可以產生一定的收益,但是通常資產處置部門直接采取強制措施,資產處置部門缺乏管理經驗且亦沒有硬性要求需要管理,導致資產價值貶損。另外通常資產處置部門在刑事案件尚未判決前,就已經開始處置查封的財產。
1.2?集資參與人眾多
非法集資類刑事案件涉眾廣泛,人數眾多,且“投資人”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不同“投資人”參與集資的途徑并不相同,有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仍然冒險投資;有的并不知是非法集資。處置工作中,通常將不同的“投資人”列為相同的“投資人”,常見做法是判決由清算小組將涉案資產返還集資參與人,按比例返還投資款。由于我國現行法律未對集資參與人的訴訟地位做明確的規定,集資參與人的訴訟地位問題在理論界一直沒有定論,尚需進一步明晰。
1.3?刑民交叉現象突出
在我國,由于存在著大量的非法集資犯罪刑民交叉的現象,導致了非法集資案件中的“民”與“刑”的“交錯”。由于許多情況下,非法集資并非單純的借款或信托理財,而是存在于多種金融民事行為之間的復雜交織行為。舉例來說,“北京碧溪廣場”一案,北京碧溪廣場有限公司以支付高額回報、無風險投資等名義,掩蓋碧溪房屋大廈的部分樓面被抵押給了一家商業銀行的事實,并將碧溪房屋大廈的一層部分賣給了市民,非法集資達到了七億六千萬元的,以支付高額回報、無風險投資等名義,北京碧溪廣場有限公司和融資各方簽署了不同的協議,并且房管局簽發了房產證,致使案件偵破的過程中,投資人在十多個民事案件中同時受理民事案件。在對此案進行的刑事審理過程中,部分民事案件正在審理,還有部分民事案件已作出生效裁定,因而與刑事訴訟產生了“交叉”關系。
之所以會出現刑民交叉甚至沖突,這是由于“同一事實”既有民事認定的特征,又有刑法認定的特征。“同一事實”是一種自然層面上的客觀事實現象,而不是相同的法律事實,它涉及確定民間借貸、非法集資犯罪的本質特點。在民間借貸中,不僅存在著“同一事實”,而且存在著“有聯系卻非相同”的現象,從而導致了刑法、民事關系的重疊、刑民并存。相同的事實經過不同的法律準則的調節,可以產生不同的法律事實和法律關系。舉例來說,個人和融資人的貸款是民事訴訟中的一種法律關系,但是,當融資方面對不一定的大多數的債權人時,涉嫌非法集資罪的情況就會發生,就會被認為是違法的融資,借款人會變成非法融資的參與者。簡言之,同一案件根據法律的認定,同時符合我國現行刑法和民事訴訟法,因為兩種法律都以同樣的事實作為調整對象,所以會產生交叉,乃至矛盾。
2?非法集資案件財產處置程序及缺陷
2.1?行政程序處置財產的弊端
通過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可見政府對非法集資類刑事案件的重視程度以及杜絕此類案件發生的決心。但是行政處置程序,并未得到學者的一致支持。行政程序處置存在以下兩點弊端。
(1)無債權人參與,處置程序不透明。從文件內容可知,該程序并無債權人參與制度,債權人無法決定資產變價方案、公司是否繼續運營、分配方案等事項。且涉案公司作為債權人,如果其債權屬于涉案資產,理應得到追償。行政程序行使債權將面臨以涉案公司名義行使債權或是以公安機關直接強制執行的困境,而對此法律并無規定。
(2)有破壞“審判中心主義”之嫌。《操作流程》放大行政機關處置資產的權利,將政府處于資產處置的主導地位,邊緣化法院對于資產處置的權利。雖然清退小組成員包括法院在內,但默認法院的職責在于定罪量刑,政府可以直接將涉案資產返還被害人,對涉案資產進行處置,無需經過法院的同意。法院做出的刑事判決書,通常只是載明涉案財產的處置由相關部門依法清算,退賠、清算小組處置的資產通常未經人民法院審判,有違“審判中心主義”之嫌。另一方面,也違反法律秩序統一原則。
2.2?刑事程序處置財產之不足
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中,通過檢索“涉案財物”“刑事賠償”“國家賠償案由”共檢索出208件案件,筆者按裁判日期順序選取、分析總結100份裁判文書,其中因公安機關違法扣押、凍結,未按規定履行保管責任,擅自處分財物申請國家賠償的占比40%之多。這反映出公安機關在處置涉案財物時存在諸多漏洞。公安機關濫用權力,損害他人權益。公安機關在處置涉案資產時,存在長期扣押、凍結,未妥善保管當事人財產,以及擅自處分當事人財產等問題。比如“葉榮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政府和縣公安局多次延期凍結葉某木個人賬戶款項,但是凍結的款項并未被刑事判決書認定為贓款。后經當事人多次向公安機關申訴,向法院申請國家賠償才得以解除凍結,賠償利息損失。
同時,公安機關缺乏資產管理經驗。刑事程序處置涉案資產,面臨同樣的困境,公安機關僅僅注重收集登記被害人信息,將涉案財產暫時查封、扣押、凍結,等刑事案件判決后再處置涉案財產,沒有統一的分配方案,通常案件持續時間長,容易造成大量財產貶值。例如股票、有價證券等需要專業的人員持有操作,才會將其發揮最大價值,被害人利益才能得到更大的保障。
最后,涉案資產處置工作中面臨大量的合同糾紛,需要援引民商法律規范,集資參與人出庭通常也僅僅是作為證人出庭,對于財產分配幾乎沒有話語權,同時涉案公司或個人存在其他債權債務糾紛,但是通常刑庭法官并不會在審判時將資產處置作為重點審判。法院通常將分配的權利交予公安機關,財產分配工作同樣缺少監督和制約,沒有監督和制約就容易滋生腐敗,被害人資產受償率已經很低,如果中間分配環節出現某些漏洞,只會讓被害人雪上加霜,卻又無從訴說。
2.3?集資參與人訴訟地位不明
非法集資案件的所有“投資人”能否全部列為被害人,不論在理論界還是在司法實踐中,都存在較大爭議。從一種角度來說,集資詐騙罪是指危害金融管理秩序以及公私財物的所有權,當投資人將財物投資到所謂的理財活動中,卻沒有回本,其具有被害人的訴訟地位的合理性。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投資者在明知自己從事的是高風險投資活動的情況下,仍然進行投資,甚至有的投資人直到案發也認為自己所投資的是合法的活動,并沒有涉及刑事案件,那將投資人認定為被害人就缺乏一定的合理性。所以集資參與人的訴訟地位究竟應該是否全部列為被害人,值的進一步討論。
3?非法集資案件財產處置路徑之選擇
3.1?商法清算程序的必然選擇
對涉及的所有資產,都要依照商事法律的規定進行清算。資產能夠償還債務的,應當按照非破產清算程序處理。融資是合同的集合形式,而違法融資問題又以集體的形式出現,也就是大量的集體拖欠,這常常會造成資金鏈斷裂。對于無法清償債務的,此類訴訟應該作為破產清算的過程來進行。如果企業是債務人,則按企業破產程序進行。如果是自然人作為債務人,那么應構建自然人的破產制度。因此,要使我國的自然人破產清算得以順利進行,必須確立其破產程序。不然,由于違法融資造成的大量拖欠債務的爭議,在民事法律的層次上是不能被法律所依據的,因此,民事法律的地位就被行政法和刑法所代替。
首先,對涉及的財產進行清算時,采用商事法律上的清算,有著諸多的優點。例如,在企業破產法中,對破產清算程序進行了規定。優點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選任、組成和監督管理人方面,其優點是顯而易見的。本流程中所列之行政人員規避機制,可有效地防止利益之不公平。管理人人員包括政府機關的專業人員、會計師、律師等。在執行過程中,當執行人員不能依法公正履行職責時,其變更過程對債權人進行監管是有益的。這樣就可以防止因缺乏回避制度、債權人無法提出替換處理機關工作的程序漏洞,而產生的不利影響。
第二,債權人會議制度是一種良好的債權人參加程序。該法律對債權人的組織形式、行為規則、債權人的權利進行了明確,為債權人公平、深入、全面地參與破產清算,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由于我國的行政處理機制不健全,致使債權人不能參與其中,其根本權益也不能得到保證。盡管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已經意識到債權人的作用,但是在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下,債權人的全面、深入的參與卻是不夠的。
第三,管理和處置涉案財物方面。它注重對債務人的經營進行接管與經營,既可以防止債務人的財產受到巨大的損害,又可以實現企業的最大利益,有利于債權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也有利于對債務人的正確定罪。不管是行政處理程序,還是刑事訴訟程序,都有一種“重處置輕管理”的缺陷,資產管理程序在其程度中的設定也存在一定的難度。
第四,該程序中的撤銷權與分配次序制度有助于保證債權人在賠償中的公平。撤銷權是一種阻止選擇性清償的制度,它保證了債權的層次性,從而保證了債權人的公平利益。但無論是行政處理還是刑事訴訟,都是先償先得,剩余財產均分的原則。近年來,我國的刑事訴訟程序立法、司法解釋和地方司法文件都對“分配順序”進行了改進,但是其合理性的水平卻是一個值得質疑的問題。
第五,這一程序要求債權人會議通過變價方案,使其最大限度地發揮價值。在變價過程中,債權人會議擁有變價的決定權,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資產的鑒定、評估和變價的公平性。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處置過程,由于缺乏上述程序,很容易造成資產價格低估、資產賤賣等問題。
其次,如前所述,我國的商事法律制度與民事實體法之間具有同源性、相互依存的關系,而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和民商法則沒有這種同源性和互助關系。涉案財產的處理是對涉案財產、債權債務等的處理,屬于民事、商事財產關系的范疇,必須通過民事訴訟實踐來加以解決。以上所說的“同源”與“互助”在這兩種觀念與體系中都得到了反映。例如,民法實體法與商事法律上的清算程序一樣,都有決議、債權人會議等概念和制度,兩者的起源一致,互為補充。應當指出,“互助”的表面表現為“合作”,但實際上,民事實體法及其程序法的概念、制度等的內涵和外延,只有通過合作,才能逐步明朗化,二者必須遵循彼此的內部規則,才能更好的配合。即債權人保護、決議、債權人會議等概念和制度,只能通過民事法律制度和商事清算程序的運行來逐漸明朗。比如,在民事實體法與商法清算程序的運行和交互作用下,可以逐漸確定破產財產的數額,或者說債務人財產的數額、債務的數額。我國的民商事實體法與刑事訴訟程序沒有這樣的共生性、互補性,許多觀念和制度上的互不相容。比如,民法實體法中的決議權、撤銷權、意思自治等都不能與其內在的關系產生交互作用,這是因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既沒有相關的理念,也沒有相關的體系,更沒有相關的背景。
3.2?涉罪企業能否申請破產
當前,理論界和實務界一致認為破產對于涉罪企業同樣適用。在前文的案例中不難發現,非法集資案件中伴隨著大量的合同違約現象,而刑事犯罪與合同糾紛顯然屬于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企業涉嫌非法集資的違法犯罪行為只是公司被解散的法定事由,不影響民商事行為的法律效力,法院可以對當事人間的民事合同糾紛進行審理,并通過破產清算程序對未履行的合同予以接管,用破產法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所以,刑事訴訟程序不能一味地排斥破產清算程序,而應逐步將涉罪企業納入破產程序中。
3.3?被害人合法財產的認定
當非法集資企業適用破產程序時,辦案機關應當如何對被害人合法財產加以認定?筆者認為,辦案機關應當嚴格按照被害人財產“特定化”的標準去開展工作。被害人財產“特定化”標準是指是否有充分、明確的證據能夠證明非法集資企業通過非法集資方式占有的動產、不動產及其他財產性權利,屬于被害人所有的合法財產。被害人財產的認定,首先,應當審查該財產是不是刑事被告人違反刑事法律相關規定,從被害人處取得的被害人的合法財產;其次,應當以民事法律作分析和判斷依據,審查相關財產的所有權狀態。例如,以非法集資犯罪為例,貨幣是雙方當事人間債權債務關系的主要標的物,然而從物權層面來看,借貸關系中發生轉移的并不是貨幣使用權而是貨幣所有權。這就說明,金錢交付合同滿足合同有效條件時,應當認定金錢所有權歸企業。從法律效果看,財產歸屬的具體認定過程按照上述標準進行時,取回權的適用范圍得以進一步確定,刑事被害人的范圍更加科學,促使全體債權人的債權受償在法律軌道內平穩有序展開。
3.4?涉案財產清償順序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為更有利于全體債權人整體利益的公平,刑事退賠不應當優先于普通民事債權,理由如下:
一是如前文所述,被害人財產的認定應依照特定化標準,即根據民商事實體法的相關規定,審查涉案財產的物權是否發生轉移。對于貨幣來說,在民法上,他的占有和所有合二為一。在雙方當事人簽訂的借貸合同不存在無效或者效力待定的情況時,借貸合同的主要標的物貨幣已經歸涉罪企業所有,不再歸屬于被害人所有。對于動產來說,如果雙方當事人在涉及動產所有權的轉移方面未達成一致意見,也未實施交付的行為,此時,認定動產所有權未發生轉移;但如果雙方當事人已達成有效的合同關系,且存在交付的意思和行為,此時,動產所有權發生變動,不再歸屬于被害人財產。
二是退賠優先在破產程序中不適用。根據最高法關于涉刑案件涉案財產處置的相關規定,執行順序如下:(1)人身損害的醫療費用;(2)有財產擔保的債權;(3)退賠被害人的損失;(4)其他民事債務;(5)罰款等。這與破產清償順位有所區別,《企業破產法》中并未規定人身損害賠償優先于其他普通民事債權,并且退賠被害人損失優先于其他民事債務違反了破產法中債權平等受償原則。站在利益正當性的角度來看,人身損害賠償優先雖然有存在的正當性,但在相關立法方面仍需完善,而退賠被害人優先的規定違背了全體債權人財產受償的正當性。因此,刑事退賠標準不適用于破產程序。
參考文獻
[1]黃貴耕.北京碧溪案鏡鑒[J].調研,2019,(01):3234.
[2]彭新林.非法集資犯罪司法疑難問題探討[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2(01):8192+147.
[3]謝勇,陳小杉.非法集資案件財物處置刑民交叉的規范路徑[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3(02):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