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摘?要:本文基于職業教育改革與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挖掘提高課堂思政實效性的經驗。在研究方法上將問題分解為課堂思政實施過程中如何做到恰逢其時、滿足崗位切實需求、明確思政發力精準目標、拓展課堂內外思政持續發揮作用,最終以評價促實效以社會效應檢驗思政效果。同時,探索將思政點融合行業知識、崗位技能、職業素質,力圖高效推進職業教育立德樹人“最后一公里”的培養效果。
關鍵詞:思政實效性;思政載體;課堂思政評價;思政效果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1.063
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2020年教育部出臺《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職業教育改革到貫徹落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時代教育的宗旨沒有變,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正與時俱進地創新發展。隨著黨的十九大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加強意見,“課程思政”概念在職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中應運而生,探索職業教育“教學課堂”的思政實效性成了立德樹人的最后一公里突破。當前教育領域對于課程思政的體系研究和案例庫建設完成了高水平的理論基礎,在職業教育“十四五”發展綱要的指導下,用好理論基礎進一步實踐課程思政的實效性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的關鍵。
1?“教學課堂”是思政點的載體
教學課堂不僅是知識及實踐傳授的時空,同時也是思政點傳播的重要載體。將教學課堂的時空情境充分利用,將思政點有效地搭載在教學各環節中,能夠給予學生全方位立體成長提供更多的素質提升機會。職業教育實踐講究文化和工藝的“傳承”,藝術職業教育更離不開紅色基因的發展源頭,藝術設計職業教育的教學課堂傳播講授中華文明的過程本身就是思政點傳播的載體。在職業教育課堂里政治理論知識的運用、行業綜合素養常識的普及與專業技術知識相互融合,可以使得學生在教學課堂情境中更好地接受思想教育的引導。學生通過傾聽、發言、再傾聽的過程驗證了自身的獨特思考,同時也觀摩了其他學生的不同觀點,擴大了思考認識的維度并達到更寬域的認知視角為思政點的傳播奠定了氛圍。教學課堂像是思政種子發芽的溫床,思政點的思考在學生心里生根發芽需要與具體事物相互依存,只有從現實溫床中得以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才有機會觸發思考。思政點與教學課堂知識只有銜接的足夠密切才能穩定搭載教學課堂的載體得以傳播。科學安排思政點會成為調和教學節奏的手段,優秀的教學設計會呈現科學的節奏變化,合理的節奏變化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專注力,還能夠紓解理論知識的疲勞。通過載入思政點環節,將有效地提高專業教學課堂的實施效果。
2?如何提高“教學課堂”的思政實效性
實效性是科學準確且高質量地完成既定目標。教學課程的思政時效性是以符合行業實際需求的實用價值為前提,將教學效果發揮得更為明顯和持久,解決部分學生內生動力不足。在教學課堂中,“實”是指對培養目標的精準把握,行業發展需求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都是人才培養目標制定過程中的重要依據。準確把握切實需要的思政點才是思政教育在教學課堂中實施的關鍵。如果思政點能夠準確對接專業知識點,那么二者之間“捆綁”的記憶效應便會產生記憶聯想的知識喚醒。“效”是指價值結果是否達成既定目標。有價值的目標既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教學評價的落腳點。思政的實效性要具有明確的可量化目標任務。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為例,“教學課堂”的思政目標是:平面設計師的職業道德、專業精湛的設計品位、視覺傳播的圖文規范、原創設計的產權保護等。思政時效性要緊密圍繞教學課堂的具體教學內容,思政點有很多,準確地甄選出符合本堂教學內容的思政點既是對教師統籌能力的考驗,也是促進豐富課程思政案例資源庫的挑戰。
2.1?恰逢其時地出現思政點
提高教學課堂的思政時效性方法有很多,如果能抓住思政點實施的關鍵因素,就會發揮事半功倍的實效作用。提高思政實效性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思政點在教學課堂出現的情境時機。恰逢其時地融入思政點,需要對課程的設計達到精準。“恰逢其時”與“臨場發揮”不同,恰逢其時追求的是思政點的精準融合,重點是時機精準。要達到恰逢其時就需要備課時預先設計好思政點出現的時機才能準確將優選出的思政點水到渠成地釋放效果,達到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都能夠相輔相成的提高。
2.2?甄選切實需要的思政點
提高教學課堂思政實效性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科學選擇思政點。對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而言,教學課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緊密圍繞藝術設計思維、項目設計技能、視覺品牌創作話題。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知識點從理論到實踐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要在專業課程的教學課堂實施思政就要抓住行業對人才素質的迫切需求。以高等職業教育為例,根本任務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背景下的人才培養。那么不同地域范圍內的地方經濟發展特色各不相同,其工業、農業、文化等領域對人才的需要必然與其他地方具有不同特征。我國東北地區經濟發展以現代農業和傳統工業為主要產業,因此這一地區需要高等職業院校能夠輸出適應本地域發展的人才。那么什么樣的學生是我國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那?從東北藝術設計行業角度分析,設計項目服務對象多為農產品包裝而不是科技產品包裝;食品品牌推廣而不是數據服務品牌推廣;冬季旅游文化品牌建設而不是人文旅游品牌名片。切實的職業素質需求是在設計項目中對農產品種植、生態、工藝、口味的深入理解和敬畏。
2.3?有的放矢地聚集思政力
有的放矢地解決人才培養困境的根源問題,首先需要診斷問題原因和并抓主要問題形成明確的目標導向。目標明確才是提高事物發展效率的保障,隨著思政教育融合教學課堂,排除干擾事物判斷的表象因素,深入挖掘事物本質根源才能高效完成思政引導效果。教學課堂的教師憑借對行業的深度參與,將行業需求與學生現狀進行比對分析,利用敏銳的觀察能力找尋學生與行業需求之間的差異,探究其根本原因,進而論證素質培養目標。“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學生在專業選擇時發自內心深處對于專業的熱愛都是源自于價值觀的指引。在教學課堂中提醒學生回顧初心,明確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需求,從內部驅動學生樂于接受教師的輔導和幫助。接受思政與專業之間的共鳴之處,這將會更為輕松地提高思政的實效性。思政目標與教學目標的統一也將最大化地利用好課堂時內的寶貴時間,從專業技術和專業素質兩個維度同時做到相輔相成并行提升,高效率的雙目標達成就像螺旋上升的動力,更科學地適應了新時代快節奏的學習和工作要求。
2.4?持續地發揮思政作用
思政效果的持續性不僅能從教學課堂的時間維度延展到課后,還能從學習場景延展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最為有效率的做功是不停歇的做工,提升思政效果在教學課堂中發揮更高效率,就要開拓思政點的可持續條件。突出顯現思政效果的最大實效需要一個可靠的支撐點和充足的支撐力。對于視覺傳達設計課程而言,思政支撐點出現在設計的前端環節也就是設計的策劃階段,將撬動設計理念和設計實施的中后期環節。突出顯現思政效果要從教學課程開始就預先勾勒出即將顯現的視覺價值,有了思政支撐點才能撬動設計作品的視覺呈現朝向價值目標延伸。達到思想認識的高度將直接提升作品的視覺價值走向,因此思政支撐點要足夠可靠、可信服才能突出顯現傳視覺播意義。顯現思政效果可以從具象和抽象兩個視角體現,具象視角以視覺傳達設計作品形式呈現,抽象視角以設計理念文化傳播形式呈現。
3?如何評價“教學課堂”思政實效性
教學課堂的思政建設是新時代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確任務,同時也是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舉措。課堂思政建設要實現提質培優的目標就要不斷自我反思和優化,然而反思和優化的依據就是科學客觀的課程實驗。課程實驗是檢驗教學課堂思政實效性的科學方法,教學實驗式的評價在教育領域中的研究水平已經非常成熟,傳統教學評價不斷探索評課的方式和具體方法,然而當教學課堂融入了思政教育這一新的教學思路,評課的創新探索也隨即迎來新的挑戰。探索教學課堂思政實效性要解決的是教學課堂中的思政實效性為什么需要單獨評價、由誰評價、評價方法等問題。在新時代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改革背景下又將體現哪些新的評價內涵?這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不僅是教育改革創新的突破點,同時也是行業發展及文化傳承的立足點。課程思政的實踐效果體現在意識形態中,評價機制建立的難點在于成果量化,目標實施的考核和過程的評價方式通常不是單一而是在客觀與主觀之間切換。主觀評價一般包括教師自身視角的評價和學生視角的自我評價,主觀評價通常是一種感性認知。然而客觀評價一般包括企業評價,行業評價,社會評價等視角,客觀評價要充分調度企業人員積極參與,利用三體教師團隊授課機會共同探索評價方法。科學有效切實可行的思政實效性評價,不僅提高當前教學課堂的信息傳授,更能在循環教學中優化改良及時調整未來的思政計劃。
課程思政實施的實踐探索不是對課程體系的改變,而是更加注重原有課程內容結構中思政內容與專業素質之間的科學融入,在課程思政實施中表現為藝術學科培養方案的思政優化。高校教育踐行立德樹人的宗旨與課程思政實踐之間的關系是有機的整體,從不同角度實施的是統一的目標。“立德樹人”中的德育是教育的結構框架,“樹人”是樹立起人的精神靈魂,樹立的是學生的品德要素,從做人到做事,從孝敬父母到實現價值,從社會交往到社會責任,教導學生樹立正義和善的生活方式。美育與樹人同樣是藝術院校教育的靈魂,有了扎實正確的德育結構,才能探索更為細膩的具體環節,以微觀視角具象化引導學生優化意識形態。因此,課程思政實施的落腳點在教學觸手可及的“最后一公里”終端環節。
藝術院校理論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正探索研發新時代多元化教學理念課程思政元素的教材、課件、互聯網教學資源。實踐探索主要在教材中的教學案例的探索更新,以及在微課教學資源制作中探索更新行業動態和新的時代語境。藝術學科中的理論體系發展已經非常成熟,藝術理論教學的源泉多來自中國藝術史和西方藝術史兩個維度。中國藝術史的理論發展以中華民族對藝術發展中的時代、經濟、地域、人文、政治進行記錄,藝術教學理論內容本身就是思政元素。但理論的形成是客觀歷史條件下的思想意識,若是深耕藝術思潮的理論體系變化當以特定歷史條件為前提,抱有對中華民族發展脈絡歷史觀的客觀態度,在平和思想的前提下懷有對本民族的崇敬之心。因此,藝術院校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不僅要緊跟藝術史的發展脈絡,更要抓住藝術風格演變過程中的底層邏輯,充分利用好藝術發展中的關鍵活動找準藝術實踐創作的方向。
4?藝術院校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與社會效應
檢驗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效果與考核機制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是顯而易見卻又無法量化考核的,但科學持續的課程思政效果將會體現在學生各方面成長中。例如從實施結果的反饋周期長短的角度可以體現出課程思政的實施效率,或者從課堂學習氣氛的視角可以體現出課程思政的實施質量。課程思政的過程是細膩無聲的,但卻能夠直觀感受到課程思政帶來的行業認可以及社會效應的變化。課程思政的作用猶如鹽對于烹飪的作用,鹽能夠為美食提鮮卻不能直接食用。對于藝術院校課程教育而言思政方式是隱性教育為主,顯性教育為輔,其思政實施的效果也不然是隱性而非直接顯現。檢驗藝術院校課程思政實踐效果則要著眼藝術創作的隱性變化和藝術觀點。
職業藝術教育的學生和教師在個人形象上通常呈現出不同,形象氣質是表象,文化觀點的理解層次是隱象。在職業藝術院校課程思政環節要關注學生個人形象背后的思想變化,給予學生更有內涵的視覺形象參考幫助學生解讀表象下的隱性文化理解,給予學習更多美的話題和審美空間來完善理解。經過持續的課程思政教育環節的融入,學生將形成正確的學習觀,認識到主動學習與被動學習之間的效果差異。學術通過思政教育的引導,以更廣闊的視角了解自己未來能夠達到怎樣的發展和藝術氣質的目標,就會強化學習動力。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從具體微觀視角來看,學生早起學習準備充分了,個人形象的面容整潔了。這樣的變化也許是因為教師的某一句鼓勵的言語或給予學生積極的肯定,使得學生感受到健康生活的愉悅體驗,一旦激發學生內心對于美的追求的驅動力,將明顯改善學生的素質和氣質。持續細膩的課程思政令校園生活中的學生越來越踴躍于豐富的體育活動中,圖書館的學習氛圍越來越熱烈,圖書資源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課堂上學生發言積極性提高了,表現欲望與自信心明顯增強。總之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表現出更多的需求。
5?結語
“課程思政”概念與“思想思政課程”不同,課程思政是以課程為依托,在課程知識點的授課情境中科學設計思政點,進而實現職業素質養成,完成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滿足新時代藝術行業人才培養的需要。課程思政教學環節的理論基礎已經形成,思政案例庫中優秀創新層出不窮,藝術院校自身獨特之處與課程思政之間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盡管藝術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與實踐的探索偶有深層思考,仍未形成教育藍圖最后一公里的實效性提高經驗。充分發揮職業教育課堂的思政點載體作用,持續開展職業教育過程中的思政探索,以評價促實效以社會效應檢驗思政效果,將對課程思政的實效性提高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2]張亞群.培育完整的人—大學通識教育的性質、課程與影響[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22(3):5359.
[3]張良,靳玉樂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怎樣的教學認識論?—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勾畫[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9,(5):3237.
[4]徐立新.“課程思政”的教師實踐理念與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8,5(15):311314.
[5]鄢顯俊.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實踐誤區及教育評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