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創



【摘 ?要】論文基于2006-2019年中國284個地級市面板數據,構建SBM-DEA模型靜態分析城市綠色發展效率,進一步利用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ESDA)方法分析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空間格局,研究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因素時使用空間杜賓模型。結果表明:各城市綠色發展效率存在正的集聚現象。經濟發展水平對本區域的綠色發展效率具有重要驅動作用,并對相鄰區域發展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因此,要因地制宜,加強地區間綠色發展資源的共享,實現地區間綠色發展效率的協同發展。
【關鍵詞】綠色發展效率;空間格局;地級市
【中圖分類號】F124.5;X3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03-0070-03
1 引言
經濟發展和環保的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穩定增長的關鍵所在[1],改革綠色發展模式、改善環境質量變得更為關鍵和緊迫。長期以來,有關綠色發展效率研究的探討已不在少數,其焦點主要集中在對于綠色發展績效的整體評估[2]、考察綠色發展效率的區域差異和時空演變[3]及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因素[4]。盡管目前對于綠色發展效率的探討已成系統,但仍存在不足。大多數學者是從全國層面、省級層面、長江經濟帶以及黃河流域等角度進行研究,缺乏城市層面的研究。考慮到我國對城市發展有迫切需要,文章通過研究,拓展綠色發展效率的內涵與外延,以期為中國城市綠色發展效率協同發展和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
2 研究設計
2.1 數據來源
研究所需的統計數據,大部分來自2006-2019年《中國統計年鑒》及各地市統計局。
2.2 指標選擇
綠色發展效率在投入和產出指標選取上需要體現出關于社會、經濟和環境3個系統的發展情況。投入要素包括資本、勞動力、資源等。選取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代表資本要素,選取年末單位從業人數代表勞動力要素,選取供水總量、全社會用電量、城市年末實有道路面積代表資源要素。期望產出要素方面,選取地區生產總值、城市職工平均工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級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污水集中處理率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非期望產出要素方面,選取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煙塵排放量。
2.3 估計方法
為研究各個影響因素對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狀況,構建如下模型:
其中,i和t分別代表不同城市和不同時間;GDit為第個i城市在t年的綠色發展效率值;PGDP代表人均生產總值;IS代表產業結構;OPEN代表對外開放程度;DEN代表人口密度;ER代表環境規制;?琢和?茁分別為待估線性相關系數和效應系數向量;εit為隨機擾動項;wij為空間權重矩陣。
3 綠色發展效率空間格局
圖1展示了2006年、2010年、2014年及2019年的綠色發展效率空間演變趨勢,2006年、2010年、2014年、2019年佳木斯市、天水市、雅安市等城市均為高效率綠色發展地區,這些城市主要分布于東北、西北、西南地區。較高效率城市大都分布于高效率城市邊緣,包括珠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幾個集中分布地帶。中等效率城市不規則分布于中國廣大地區,分布范圍并無明顯擴大和縮小,但長江中游地區中等效率城市顯著增多。湖南、湖北等省份依然維持中等效率格局,研究時間段內無顯著變化。而低效率的城市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中等效率和低效率城市往往處于快速城市化發展階段,高耗能、高污染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給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費,使得其綠色發展效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
在通過空間計量模型分析中國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因素前,必須首先確定城市綠色發展效率是否具有空間集聚特性。借助Stata14.0軟件,對綠色發展效率進行全局與局部的空間自相關性檢驗,結論見表1。
表1反映了284個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的集聚與分散狀態。可以發現,中國2006-2019年的城市綠色發展效率Moran's I值均為正值,并且均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了從2006年以來,我國城市綠色發展效率具有較顯著的空間集聚特性與空間依賴性,即高綠色發展效率區域與高綠色發展效率區域相互接壤,而低綠色發展效率區域與低綠色發展效率區域毗鄰。從全局Moran's I值的變化趨勢來看,2006-2012年呈上升態勢,說明經濟危機使各區域空間關聯度和依存度增強,改善了經濟發展質量。這種更強的空間關聯度有可能是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的同時上升,也有可能是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的同時下降,總之,這一時段城市的關聯更為緊密。2013-2019年的Moran's I趨于平穩,在0.228上下浮動,說明危機過后,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總體水平趨于穩定。
全域空間自相關性檢驗雖然揭示了我國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的整體集聚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仍隱含著城市空間結構內部聯系,而無法表達具體的城市空間結構自相關特性。為更深入理解我國城市綠色發展效率的局部空間結構特點,選擇了2006年、2012年和2019年綠色發展效率Moran散點圖展開研究。由圖2的Moran's I散點圖可知,在3個觀測時間點上,落在第一、三象限的中國城市數量均最多,表明了我國城市綠色發展效率之間具有正的空間相關性,與全局空間自相關性檢驗結論相符。
4 空間杜賓模型回歸結果分析
從表2數據回歸的結論來看,經濟發展水平、對外開放程度、人口密度對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對綠色發展效率產生了明顯的抑制效應,而產業結構對綠色發展效率產生的作用也在1%的水平下顯著,對綠色發展效率產生了明顯的促進作用,但環境規制對綠色發展效率產生的明顯制約作用并不突出,表明了其對綠色發展效率產生的作用還不夠突出。根據對空間杜賓模型回歸的結果分析,各解釋變量對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效應系數對比于普通回歸的值不一致,表明如果不考慮空間因素的作用,可能會給預測結論造成誤差;而通過比較面板數據回歸和空間杜賓模型回歸的R2值,空間杜賓模型相比于普通面板數據的可決系數數值更高,表明文章的模型選擇更為恰當,進而說明了考慮空間因素的重要性。從表中的回歸結果ρ值看出,綠色發展效率的空間系數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正值,說明綠色發展效率具有正向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果,當本地區綠色發展效率水平提高1%時,也會相應提升鄰近區域綠色發展效率0.167 6%;而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的空間溢出效果均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它們對鄰近區域的綠色發展效率都會形成明顯空間溢出效果;而由于產業結構、對外開放程度、人口密度以及環境規制對綠色發展效率的滯后效應系數并不顯著,因此必須通過效應分解系數結果來體現變量間的綜合效應關系。
從直接效應的回歸結論出發,經濟發展水平對綠色發展效率的作用為顯著負值,影響系數為-0.201 5,即經濟發展水平每增加1%,對應的會降低本地區的綠色發展效率0.201 5%,表明之前的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也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的影響。產業結構對綠色發展效率的作用為正值,并通過1%的顯著效果檢驗,表明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節約資源和降低污染物排放量,促進了綠色發展效率的改善。對外開放程度對綠色發展效率的作用顯著為負值,表明對外開放程度對本地區綠色發展效率的提高起到限制作用,可能是因為“污染天堂”理論,認為對外開放過程中往往產生大量環境污染,如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和高耗能領域污染排放嚴重,不利于綠色發展效率的提高。人口密度對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為負值,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表明人口集聚對綠色發展效率的消極影響明顯,可能是由于人口聚集,城市生活垃圾、交通廢氣等污染源也會隨之增多。環境規制對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為正,在10%水平下顯著,影響系數為0.018 8,亦當環境規制水平每提升1%,就會增加本地區綠色發展效率0.018 8%。
分析間接效應的回歸結果,經濟發展水平對綠色發展效率產生了顯著的負向作用,其系數值為-0.266 8在絕對值上比直接效應的系數值-0.201 5大,表明由于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對周邊區域綠色發展效率的抑制作用超過對本地區的抑制作用;而產業結構對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值,開放程度對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系數為負值,但不顯著,表明由于開放程度的擴大,使得其他地區更易于將污染企業遷移至本地區和鄰近地區,綠色發展效率明顯減弱。人口密度系數為負,且在5%的水平下顯著,本地區人口密度的增加導致本區域污染源增加時,也對周邊區域造成沖擊,限制了綠色發展效率。環境規制系數為正值,但不顯著,表示本地區環境規制的提升對本地區綠色發展效率產生抑制作用時,周邊地區作出相應改變,綠色發展效率有所增強。
通過對總效應的回歸結果(見表3),發現經濟發展水平對綠色發展效率的作用在1%的水平下顯著為負值,表明從綜合考慮,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反而限制了綠色發展效率的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每提升1%,綠色發展效率就反而會降低0.468 3%。產業結構對綠色發展效率形成了了顯著的正向作用,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也促進了綠色發展效率的提高。開放程度對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顯著為負,說明了對外開放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嚴重限制了總體綠色發展效率,人口密度對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也顯著為負,原因是人口密度越高,整體環境污染程度就會上升。環境規制對綠色發展效率的影響為正,但不顯著。
5 結論與建議
各城市綠色發展效率存在正的集聚現象,“高-高”和“低-低”類型發揮著主導作用。經濟發展水平對本地區綠色發展效率有明顯驅動作用,而對相鄰地區有顯著阻滯效果;產業結構的空間溢出效果則不明顯;對外開放程度、人口密度和環境規制對本地區的綠色發展效率均為抑制作用。因此,應當發揮高綠色發展效率城市的輻射促進作用,提升周邊低綠色發展效率城市的綠色發展進度,并以此推動城市間綠色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志江,文超祥.中國綠色發展效率的評價與區域差異[J].經濟地理,2017,37(03):10-18.
【2】段永峰,頊文晴,羅海霞.中國省域綠色創新效率與綠色發展效率耦合協調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7):235-243.
【3】周亮,車磊,周成虎.中國城市綠色發展效率時空演變特征及影響因素[J].地理學報,2019,74(10):2027-2044.
【4】黃磊,吳傳清.外商投資、環境規制與長江經濟帶城市綠色發展效率[J].改革,2021(03):9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