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比特的《課程》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本課程理論專著,奠定了現代課程理論的基石。博比特認為課程的核心是經驗,課程的目的是服務于未來生活,課程的實施需要拓寬視野,重點關注職業體驗、游戲教育、閱讀能力、語言交際等方面。只有牢牢把握住“經驗”這個與兒童、與課程聯結的紐帶,才能讓課程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課程;經驗;兒童
1918年,約翰·富蘭克林·博比特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課程理論專著《課程》,他也因此被稱為“現代課程理論之父”。他在書中提出,課程應使學生為現代工業社會的成人生活做準備;課程既要滿足個人的需求,也要兼顧社會的需要;課程的編制應當以廣泛的社會調研為基礎,凡是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用不上的東西,都不應被納入課程。作為課程論的開山之作,本書的出版深刻影響了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關于“課程”,后來也有很多個性化的解讀。美國學者古德萊德對課程的層次做過具體的闡釋,他認為存在五種不同的課程:理想的課程、正式的課程、領悟的課程、運作的課程和經驗的課程。其中,“經驗的課程”指“學生實際體驗到的東西”。這與博比特的課程理念是有所關聯的。
一、課程的核心:經驗
博比特設想的課程“以社會為最終指向”,這和斯賓塞“教育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教育理念一脈相承。博比特的課程觀念多少有些實用主義,他認為:“人類生活,無論種類多么復雜,其組成部分都是各項專門活動的完成。教育為未來生活做準備,實則就是明確而充分地為這些專門活動做準備。”“課程”在拉丁語中是“跑道”的意思。而博比特的界定包含兩個方面:(1)它是整個的經驗,既包括無指導的,也包括有指導的,都旨在拓展個體的能力;(2)它是一整套在有意識的指導下開展的訓練經驗,而學校使用這套經驗,主要可以使得個體能力的施展變得充分而完美。他認為,教育界主要取第二個含義,關鍵詞就是“經驗”。
二、課程的目的:服務于未來生活
博比特認為,教育應當盡可能用一種精確而詳盡的方式將許多社會缺陷收集起來,這實際上基于他對“教育目的”的理解—“教育的目的是生活的能力,而不是實用的從事生產的能力”。應該說,這種生活教育觀摒棄了功利思想,于人的發展有好處。他很明確地指出:“一個人的能力得到充分拓展,是為實際生活所做的最初準備。一個人所需的能力、態度、習慣、鑒賞力和知識,那就是課程的目的。”
關于生活和學習的關系,博比特比較認同在集體生活中學習。他在《啟蒙的大團體意識的發展》一章中提到:“(閱讀)其目的是生活,并且是通過生活來學習,如果那些動人時刻的集體生活,能以一種正確的方式重新活過,那么便不會缺乏真正的學習。”這一點和陶行知強調集體生活的教育力量是類似的。
對課程的設計、推動和執行者—教師來說,同樣不能脫離生活。博比特在《體育鍛煉》一章中說道:“教師或者別的青年訓導者,首先成為成人社會的一分子,與家長,與社會的領導者保持聯系……這是為了使教師從教室里抽離出來,進入更大的生活事務中……這是為了讓他們將教育視為生活,在教育與生活真正的聯系中看待教育。”由此可見,一定程度上,博比特可謂生活教育理論的先驅。
此外,博比特的課程論具有很明顯的社會性目的(職業教育),他所要求學校設立的不是一套新的課程,而是基于現有的課程加以修訂和進一步發展,從而使“社會目的”更為清晰。當然,用現在的觀點來講,人的教育本來就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而關于“學習”的教育也應該是學生社會化的過程。
三、課程的實施:需要拓寬視野
博比特的課程思想,實際上是有獨特的背景的。他著眼于當時的公共教育,旨在培養有良善品質、服務精神、社會評價、同情心的人,以及高效集體行動所必需的心態,也就是“公民生活”所需。所以,他認為,課程實施要關注職業效率、公民教育、休閑活動、社會交際等,特別要在職業體驗、游戲教育、閱讀能力、語言交際方面下功夫。
(一)職業體驗
博比特認為,社會生活的任何領域一旦發現某種缺陷,學校都會被號召去克服或者阻止這種缺陷。作為社會進步的動力,學校應當提供高效的服務。
他在《專業技術的訓練》一章中對農民、外科醫生工作所需要的技術都進行了分析,說明了強化技術訓練的迫切性;又對鞋匠、教師的工作特點進行分析,指出了通才與專才的不同。在《職業訓練的社會層面》一章中又強調:人不是通過學習抽象的、關于這個集體的文字記錄,而是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像那個集體一樣去做事,才能真正懂得這件事。他列舉的具體的職業體驗活動有很多,如木工活動、金屬加工、電力實際運用、應用美術和設計、皮革工藝、黏土和相關土制產品、紡織、商業……簡直包羅萬象。雖然在邏輯上看,這些體驗途徑并未系統規劃,但談的都是人的“經驗”增長,所以說,他的課程思想核心是“經驗”。
(二)游戲教育
游戲教育現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同。羅素曾說:“游戲和假扮是童年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定得給孩子提供進行這些活動的機會,這樣他們才能快樂和健康……”[2]實際上,這些游戲和假扮正是兒童社會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博比特敏銳地觀察到游戲對兒童的重要性。他說,對兒童而言,游戲絕非學習的反義詞。相反,游戲是兒童體驗這個世界各個方面最直接、最有效、最健康的一種方式。當這些經驗沉淀下來之后,才能為下一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他在《游戲階段的教育經驗》一章中指出,“游戲就是大自然活生生的教育模式”,加入游戲“會發展他的社會屬性,形成他的社會習慣”。
(三)閱讀能力
在博比特看來,閱讀的目的遠不止于信息,而是經驗,“因此孩子們需要能生動重構他人經驗的書籍”。他在《作為一種休閑活動的閱讀》一章中指出:“我們仍能感覺到經驗教育依舊是個體的最佳訓練方式,如果這個原則成立,那么閱讀的目的就是經驗的重建,閱讀也應當是一種生活方式。”他甚至說“閱讀應該像在戲院看一出戲,這出戲會呈現出人類生活的一個投影”。由此可見,從閱讀中可以間接獲得生活的經驗,閱讀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取知識那樣簡單。
博比特比較注重培養學生世界大同的意識。他認為,除了跟隨團體去行動、觀察和參與,閱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經驗”,“服務于這一目的的閱讀包括歷史、傳記、游記、地理和文學”。當然,他更強調活的經驗,“活生生的經驗才是至關重要的東西,而不是記憶的經驗”。把閱讀提升到生活方式的層面上去觀察,自然也就是課程的實施方式。
(四)語言交際
在博比特看來,母語訓練其實是一種語言交際生活。他說:“孩子們和青年們最主要的是需要有機會在一個拼讀正確的環境下生活。”而這種生活其實也體現了他的“課程即經驗”的思想。“要讓他們擁有在各類正式或非正式的交談、討論、口頭或者書面的報告中,用語言表達自身經驗的經驗。”
當然,博比特也十分注重外語的訓練。他從職業效率所需求的語言、公民活動對語言的需要、家庭生活所需要的外語、外語與休閑活動等方面來闡述,提出“在閱讀中學會閱讀”“要讓經驗成為核心,詞匯量自己就能擴充起來”等觀點。這些觀點都充分地表達了他以“經驗”作為核心的課程觀。
總而言之,博比特的課程思想基于社會實踐的視角,他的課程規劃的原則是基于社會的需要。他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一個施展個人潛能的過程,并且是在與社會的特殊聯系中完成的。
四、課程的目標:為了每一個兒童
博比特在一個世紀以前提出的課程理論,如今看來依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依然可以給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很好的啟發。
(一)以“經驗”為原點,為每一個兒童設計課程
課程是服務于兒童的,而每一個兒童都是獨特的存在,這就需要學校及教師設計適合兒童經驗生長的課程。“經驗”是課程設計的“原點”。完善、優化課程時,我們要秉持“為每一個兒童設計課程”的理念。在課程目標設定上,要以“兒童經驗發展”為旨歸,尊重兒童的獨特體驗,發現兒童、成就兒童。在課程設置時,要菜單化、圖譜化,注意豐富性與可選擇性,讓兒童在課程探究中不斷收獲“經驗之花”,成就一段獨特的生命旅程。在課程實施時,要溝通兒童與生活、與世界的聯系,充分彰顯主體性,激活經驗體驗,引導兒童在任務情境中學習,在主題活動中學習,在游戲活動中學習。在課程評價時,要注意突出表現性評價、即時性評價和展示性評價,特別是要促使兒童自由表達,在表達中形成自我效能感。
(二)以“生長”為羅盤,引領兒童揚帆遠航
兒童是未成熟的人,也是自己的創造者。要秉持生長理念,珍視兒童經驗的發展在生命成長中的作用。每一個兒童體內都蘊藏著強大的精神能量和獨特的發展潛質。首先,生長需要發現,發現兒童的生長本能,保護兒童的社會本能、制作本能、探究本能和藝術本能,讓本能不斷發展為興趣、經驗和能力。其次,生長需要培育,從經驗的“胚芽”開始,逐步發展兒童的個體獨處經驗、群體融入經驗、集體生活經驗,以經驗為圓心,構建整個生活世界。最后,要懂得激活,通過創建典型的學習情境,讓經驗性知識轉變為能力和素養。要如陶行知先生所說,兼顧“親知”“聞知”“說知”,聯結兒童當下的學習與原有的經驗,在具體情境中觸發,建構課程的生活意義,讓課程學習成為一種探險遠航般的生命體驗歷程。
(三)以“足跡”為畫筆,繪制兒童的課程地圖
兒童經驗對課程的獨特價值在于為課程生長提供了一個原生態的空間。美國教育家霍爾特明確指出,兒童生來就具備一種十分自然、有效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應當充分相信兒童的課程學習能力。一方面,課程不應該是預先設計好的“施工圖紙”,而應該是由兒童的雙腳繪制出來的“活地圖”。兒童在課程中行走,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時記錄他們的足跡,研究并優化兒童經驗生長的環境,為兒童記錄“生活歷”,繪制“成長日志地圖”。另一方面,我們要讓兒童的足跡走得更遠,要充分發揮社區和社會課程資源的作用,將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場館資源、人文資源融為一體,形成“課程資源地圖”。當然,繪制兒童課程地圖的過程,也離不開導師的全程參與。導師即經驗,無論是在職業體驗還是游戲活動,抑或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中,都應當把各領域的精英請進來,使其成為課程最寶貴的人文資源。
總而言之,博比特的“課程即經驗”的思想意味雋永,我們只有牢牢把握住“經驗”這個與兒童、與課程聯結的紐帶,才能讓課程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袁德潤.課程與教學:新手教師的視角[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121—122.
[2]伯特蘭·羅素.教育與美好生活[M].張鑫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184.
(唐劍峰,江蘇省無錫市洛社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