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辰
【摘 ?要】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是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推動長三角協同創新的一個關鍵舉措。安慶市雖已具備對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基礎,但仍存在創新能力水平不高、科技創新資源不足、科技創新協同機制不夠完善、科技創新人才資源相對匱乏、科技成果產業化程度有待提升等問題。論文從構建多元主體的協同創新體系、全面提升科技創新關鍵要素的有效供給、聚力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先行區等方面,提出安慶市加快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安慶
【中圖分類號】F273.1;F12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03-0143-03
1 引言
近幾年,區域科技協同創新成為長三角三省一市實現一體化發展內涵不斷向縱深推進的新著力點。2020年12月20 日科技部印發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以“科創+產業”為引領,優化區域創新布局和協同創新生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開放合作,著力提升區域協同創新能力,打造全國原始創新高地和高精尖產業承載區,努力建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1]。承接產業轉移是安慶市現階段重要的任務之一,但是受限于科技創新的整體水平較低,安慶市在吸收滬蘇浙核心城市的技術溢出時,對各類創新資源要素的流入難以有效地消化吸收,阻礙了安慶市科技創新能力整體提升[2]。因此,開展安慶市加快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研究,對加快提升安慶市科技創新競爭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2 安慶市對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挑戰及機遇并存
2.1 機遇分析
2.1.1 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在區域地理位置上,安慶市與長三角核心城市上海市相鄰,但經濟發展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均落后于長三角其他發達地區,究其原因就在于安慶市未能有效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形成合理的跨區域產業格局。安慶市對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能夠提升自身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承接產業轉移效率,推動本地區產業深入融入長三角產業鏈之中,實現一體化發展[3]。
2.1.2 進一步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提升科技創新水平,能夠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從而形成更多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因此科技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驅動力。安慶市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只有積極參與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引進江浙滬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吸引更多的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流入本地區,才能提升安慶市科技創新的能力水平,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2.2 挑戰分析
眾所周知,創新資源總會向經濟發展水平更高的地區集聚,安慶市在經濟實力上與長三角區域中的上海、南京、杭州相比還具有較大差距。因此,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區域內科技競爭程度的加劇會加速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進一步向經濟發達地區聚集,對安慶市引進江浙滬地區高新產業、創新人才、科技資源形成挑戰[4]。
3 安慶市科技創新資源的現狀分析
3.1 企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
近年來,安慶推進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向企業集聚,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創體系,著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截至2021年,安慶市共計487家高新技術企業,相比于2020年增加133家,同比增長37.6%,產值增加值增幅21.6%,產值增加值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5.8%;全市1 71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數682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的比例為39.9%,位居全省第三位,研發經費投入為27.3億元,占企業當年營業收入的比重為1.06%。
3.2 科技機構建設有序推進
科技機構是推動科技創新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載體。截至2021年末,安慶市共有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204家,其中國家級研發平臺4家,分別為固廢危廢焚燒處理裝置及尾氣控制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石油化工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國家高分子材料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安徽華茂集團有限公司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21年,全市組建浙大安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合工大安慶汽車和裝備制造研究院,安慶師范大學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人工智能3個協同創新中心,環新集團、合肥工業大學新能源汽車動力部件和基礎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聯合體7家。此外,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轉移服務等科技服務機構發展迅速。截至2021年末,安慶共有科技企業孵化器14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在孵企業433家,累計畢業企業162家;共有省級以上眾創空間15家,其中國家級2家,常駐創業團隊數175個;生產力促進中心共5家,省級以上技術轉移服務機構2家。
3.3 創新人才隊伍發展壯大
近年來,安慶市加快營造人才發展的制度環境,抓好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為創新事業的發展筑牢堅實的基礎。科技研發人員方面,截至2021年末,安慶R&D人員數12 760人,較2020年增長了 5.1%。創新團隊方面,2021年,全市新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27個,4家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成功獲批,其中永馳嬰童藍曉艷團隊獲評A類,實現安慶市省A類人才團隊“零”的突破。創新人才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為安慶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3.4 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專利授權量增長迅速。2021年安慶市有效發明專利4 485件,較上年增長33.2%,發明專利授權量991件,較上年增長33.4%,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0.8件,位居全省前列。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情況,吸納技術合同數728項,成交額為100.6億元,輸出技術合同數342項,成交額為25.2億元,全市技術合同交易總額125.8億元,同比增長56.7%。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攻關。2021年,全市279個項目納入市科技計劃項目庫,其中汽車、化工新材料等領域項目超過50項。圍繞木本油料產業、竹木產業、中藥材產業等實施林業科技創新專項18項。同時,通過“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研發眾包”“競爭后補助”等方式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凝煉“工業掃碼設備”“功能性光刻膠”等一批卡脖子技術和產業鏈卡點技術項目。科技項目成功通過驗收。一大批企業加大科研攻關,在創新領域取得突破。2021年,安慶安簧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承擔的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增強玻璃纖維復合材料在汽車輕量化板簧中應用研究”,安徽微威膠件集團有限公司承擔的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高性能建筑隔震支座用特種橡膠材料的研制及產業化”,安徽普和電子有限公司承擔的省科技重大專項“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容電池的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通過驗收。
綜上所述,安徽省在科技創新的人才、技術和設施等領域已具備與滬蘇浙開展科技合作的基礎。
4 安慶市加快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創新能力在長三角地區排名靠后
2022年度的《長三角41城市創新生態指數報告》,構建由創新資源、創新產出、產業潛力和環境支撐4個一級指標,12項二級指標和30項三級指標的指數體系,對長三角區域地級以上城市進行創新生態進行綜合評價。在長三角地區綜合得分前十的城市中,基本上是滬蘇浙地區的發達城市,省內僅有合肥上榜,安慶市的各項創新指標在長三角地區排名均處于靠后位次,說明安慶市科技創新環境、科技成果和科技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差距比較明顯。
4.2 區域科技創新資源不足
安徽省絕大部分的科技創新資源分布在省會合肥市,遙遙領先其他城市,分布不均衡。研發投入方面,合肥的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占全省總投入的40%。研發人員方面,合肥市從事研發人員數,占全省比重為34.7%。研發平臺方面,安徽所有的國家大科學裝置均位于合肥市,且其擁有省級及以上研發平臺和國家級研發平臺分別占全省的比重為30.56%和53.81%,安慶市科技創新資源的各項核心指標均遠遠低于合肥。
4.3 科技創新協同機制還需完善
安慶市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研發機構之間的技術特別是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彼此獨立,缺乏協同合作機制,造成技術的重復和盲目研發,造成人力、財力的巨大浪費。一些企業雖與科研機構、高校建立合作關系,但合作層次水平不高,缺乏長期性、穩定性。
4.4 科技創新人才資源相對匱乏
眾所周知,科技創新人才往往會向經濟更為發達的地區集聚,安慶雖然擁有很多科技人才培養單位,但由于地理位置和社會經濟發展的局限,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引進面臨諸多困難,很多科技創新人才在面臨就業時,更多地會趨向于選擇安徽省會合肥市以及長三角地區經濟更為發達的上海、杭州、南京等一線城市,因此安慶科技創新人才尤其是高端創新人才仍相對匱乏,未來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深入推進,人才要素的進一步加速流動,這一問題可能會進一步凸顯。
4.5 科技成果產業化程度有待提升
科技成果轉化能夠實現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有效結合,由于技術市場要素資源流動不暢、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服務機構的發展水平不高以及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創新體系發展還不完善,安慶市創新成果的產業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在科技成果轉化上,2020年度,安徽發明專利授權量為991件,而同期合肥、南京、杭州這一數字分別為9 741、21 568、
22 971;技術合同成交額方面,安徽為100.6億元,遠低于合肥、南京、杭州的431.3億元、752.4億元和875.2億元。
5 安慶市加快融入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路徑
5.1 構建多元主體的協同創新體系
5.1.1 明晰各類創新主體的職能定位,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政府應抓宏觀、抓戰略,強化引領和保障作用,加強協同創新體系的頂層設計,更加注重對創新主體的多元化培育。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將科技創新和提升核心競爭力作為促進企業發展的關鍵,要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大科技創新經費的投入力度,建設和提升企業研發中心,同時骨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應積極參與到長三角科技創新協同共同體的建設中去。安慶師范大學應提高學科建設水平,針對本地區緊缺的專業技術人才開展人才培養。科研院所應重點圍繞化工新材料、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等主導產業的前沿技術領域進行研發。
5.1.2 加強各主體之間的協同創新
在明晰職能定位的基礎上,安慶應提升各類創新主體間的合作水平。例如,產學研合作方面,可以依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慶師范大學等建設一批省級產教融合發展示范基地,為各類創新主體共同開展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提供平臺支撐。
5.2 全面提升科技創新關鍵要素的有效供給
5.2.1 培育集聚科技創新高端人才
安慶市要利用長三角區域人才富集的優勢,對標國內一流標準,吸引國內外人才到安慶就業創業。統籌利用“人才栽樹工程”“宜城精英人才計劃”“宜城創新創業團隊計劃”“宜城戰略帥才計劃”等現有的人才引進政策,架構立體引才網絡,面向全球聘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專家,為安慶科技創新發展提供戰略決策咨詢、技術研發和攻關等服務。
5.2.2 完善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的金融支持體系,多渠道加大研發資金投入
引導各類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針對科技創新開發優質的金融產品,為創新型企業提供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務。建設創業融資服務平臺,依托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全方位融資服務,切實幫助科技型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發揮科創板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鼓勵符合條件的市內科技創新企業到科創板上市融資[5]。
5.3 聚力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的安慶先行區
5.3.1 建設高能創新載體
通過“創新策動”打造“創新之源”,融合創新機制和創新優勢,進一步做強科技產業承載,夯實省級高新園區綜合實力,加速推動安慶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以此為核心建設化工新材料和醫工醫藥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打造安慶大別山革命老區國家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完善“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大學科技園”創新創業載體培育體系,打造梯隊承接、功能互補、產業協同的空間布局。
5.3.2 布局高端研發平臺
以提升企業研發能力和加大研發投入為目標,提升北京化工大學安慶研究院、浙江大學安慶市長三角未來產業研究院、合工大安慶汽車及裝備制造產業研究院等研究型平臺的科研能力水平。推進建設環新集團技術創新中心、華茂集團技術研究院、飛凱新材料重點實驗室。支持北京化工大學安慶研究院與安慶師范大學建設科教融合學院。在汽車及零部件、化工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實施重大科技專項,以“揭榜掛帥”“定向委托”“研發眾包”“競爭后補助”等方式實施科研攻關。
5.3.3 協力培育創新發展帶
以引進大院大所建設創新平臺為契機,重點協同推進布局建設汽車關鍵零部件、大健康、人工智能及未來產業科創平臺,推進化工新材料實驗室和中試基地建設,開展與引進浙大、中科大、合工大等高校院所、科技園區、知名企業的對接,輻射帶動安慶創新發展。充分發揮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區位優勢,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基地,增強長三角地區對安慶科技創新的輻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鮑悅華,王倩倩.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發展背景下的上海五個新城發展策略研究[J].上海質量,2022(5):29-32.
【2】謝國根,蔣詩泉,趙春艷.基于SWOT分析的安徽省參與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建設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21,20(5):9-13.
【3】王澤強.區域一體化背景下長三角區域創新共同體建設研究[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20,42(1):123-128.
【4】宋迎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下安徽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路徑研究[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21(1):15-19.
【5】薛梓晴.安徽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