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紅


摘 要: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多元價值,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指明了方向。本文以榆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鎮川干爐傳統制作技藝為例,通過實地調研,分析鎮川干爐傳統制作技藝傳承與發展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策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鄉村振興的良性結合提供一個發展方向。
關鍵詞:鄉村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鎮川干爐;傳承;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產物,反映了一定時期民眾的精神和文化形態,構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時代鄉村是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也為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要更加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工作。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鎮川干爐歷經百年傳承發展,其命運早已與當地經濟的興衰系于一線。當前,鎮川干爐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文以榆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鎮川干爐傳統制作技藝為例,分析鎮川干爐傳統制作技藝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走出傳承斷層以及銷售和口碑下滑的困境,并對鎮川干爐的傳承和發展提出相應策略。
一、鎮川干爐的悠久歷史及傳承發展現狀
鎮川鎮原名鎮川堡,是古代無定河流域有名的軍事城堡之一,地處榆陽區南端,距離市區60公里,210國道、神延鐵路和許多鄉鎮公路經過此處,交通十分便利,歷史上發生大小戰事無數。在和平年代,鎮川貿易往來密集,皮毛生意尤其繁榮,曾是全國著名的商貿重鎮,素有“塞上香港”和“旱碼頭”的美稱。鎮川“干爐世家”將制作技藝代代相傳,有著數百年的歷史。據《鎮川志》記載,明清時期的鎮川,街道兩側商鋪林立,西至寧夏、武威、慶陽,東至太原、北京、天津都有商賈行走于鎮川,鎮川也因此成為“四會五達”之地,躋身陜北“四大名堡”。光緒十二年(1886)編撰的《榆塞紀行錄》記載:“鎮川堡、榆林城等街市肉飯鋪店接踵開設,惟鎮川氏餅(即干爐)甚美。”《榆林志》則記載鎮川堡內飯鋪滿街,而干爐就是供街上幾十家飯鋪招待外來客商的主食,干爐易于儲存、便于攜帶的特點,自然也是外地客商們返回故里時饋贈親友的禮物。民國初年,單是河北、山西、京津地區設在鎮川的皮毛客棧便有130余家,鎮川干爐迅速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期,村民需攜帶糧食供應本排隊才能購買鎮川干爐,但隨著鎮川經濟繁榮發展,干爐進入了老百姓家庭,成為兒女結婚定親的信物和禮品。時至今日,鎮川干爐仍為當地人探親訪友的饋贈佳品。當前,鎮川有干爐鋪40多家,每家最少有兩個火爐,從業人員400多人,每年加工干爐的面粉需要300多噸,產品三分之二外銷、三分之一內銷,年產值近千萬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成為當地村民一項重要的產業收入。
鎮川干爐傳統制作過程叫“打干爐”,是一種純手工技藝。鎮川干爐制作要求嚴格,要經過選料、和面、上壓桿、分劑、放面鹽、手托、上鏊、劃線、入爐翻烤、出爐十道工序制作而成。新人要打出正宗的鎮川干爐,必須向專業的老師傅學習一年的時間才可掌握技術要領。鎮川干爐傳統制作技藝學習難度較大、強度較高、周期漫長、收入不穩定,因此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習傳承,即使學也是一知半解,做不出正宗的鎮川干爐。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鄉村青年進城務工、創業,導致鄉村優秀人才流失嚴重,現從事鎮川干爐傳統制作技藝的師傅大多年事已高,年輕人寥寥無幾,村民對鎮川干爐保護與傳承意識普遍不足。鎮川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工貿繁榮,外地客商多,受市場經濟影響,有些村民急于求成向老師傅簡單學習后便迅速開起了干爐部,導致不符合技術要求和質量標準的鎮川干爐不斷涌入市場,出現鎮川干爐“不吃后悔,吃了也后悔”的說法,鎮川干爐也因此面臨著傳承斷層以及銷售和口碑下滑的困境。
二、鎮川干爐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多元價值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大戰略之一,新時代背景下的鄉村振興是鄉村的全面振興,包含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個方面的整體振興。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如果沒有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沒有共同的情感紐帶和向心力,鄉村作為社會資源、資本、人才、基礎設施匱乏的地方,對產業、人才等很難具備吸引力,鄉村振興也很難達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的活態歷史,是鄉村文脈綿延的載體,其多元價值必將在鄉村振興中產生更多的效益。在市場化、商品化的時代背景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為近年來許多鄉村實現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鄉土文化的精髓,除了本身的歷史價值外,還具有文化和經濟方面的雙重價值。其具有的文化價值可以促進鄉村文化振興,而其具有的經濟價值可以促進鄉村文化產業建設,帶動農民就業,增加村民收入。
(一)鎮川干爐在促進人才振興中的價值
非遺傳承人是熟練掌握獨特技藝、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內具有代表性并有較大影響力的從業者。非遺傳承人自身的制作技藝水平和號召力對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有積極作用。相關部門要積極引導掌握鎮川干爐傳統制作技藝的老師傅們發揮好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消除保守和封閉的思想,開放地進行精湛技藝的展示和傳承,號召更多村民參與進來,帶動就業,吸引更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這對壯大鎮川干爐傳承隊伍、加強鄉村振興人才建設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鎮川干爐在推進產業振興中的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特色資源將是鄉村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的基礎,有助于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鎮川干爐的合理保護和利用將為鎮川干爐產業提供重要資源,在市場化、商品化的時代背景下,提高干爐的質量和產量,把鎮川干爐培育成當地特色的品牌,將有利于擴大產業規模,形成較完整的生產鏈條,進一步擴大鎮川干爐的影響力,從而增加村民經濟收入,提高鎮川經濟效益。
(三)鎮川干爐在建設文明鄉村中的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鄉村人民的智慧,是鄉村人民艱苦奮斗、勤勞勇敢的體現,是精神文明的有力載體。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文化內涵具有廣泛的人民基礎,能有效促進鄉村文明建設。鎮川干爐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遵循著尊師重道、恪守技藝、誠實守信的原則。由最先餅樣式的干爐改成形似古銅錢樣式的干爐,呈圓形中空、形如車輪、邊厚中圓形狀,旨在展示鎮川人做事講究“外圓內方”的品格和“誠在心間、信在人間”的人格內涵,當地人帶著鎮川干爐,如同帶著“通財進寶”的“黃錢”走南闖北。鎮川干爐蘊含著當地人獨特的“干爐精神”,對推動形成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鄉風民風有著積極的作用。鎮川干爐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內涵,歷代傳承發揚,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村民。
三、鄉村振興戰略下鎮川干爐傳承與發展的策略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應當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鄉村振興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是產業振興,通過產業振興提高鄉村居民的經濟效益。鎮川干爐歷經百年傳承發展,其命運與鎮川經濟的興衰系于一線。
(一)加強對鎮川干爐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文化,不能離開傳承人而獨立存在,其傳承和發展始終是由傳承人來完成,因此對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環節。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既要給榮譽,又要給待遇和舞臺,增強他們的職業榮譽感和工作信心;同時,要積極解決傳承人才斷層問題,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新方式,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廣大年輕人理解、接受和欣賞,號召他們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當前需要由當地政府積極引導成立鎮川專業合作社干爐加工作坊,徹底改變過去家庭式傳承模式和家庭作坊式生產模式,積極引導掌握干爐傳統制作技藝的老師傅們發揮好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消除保守和封閉的思想,開放地進行精湛技藝的展示和傳承,號召更多村民參與進來,吸引青年群體返鄉創業,壯大干爐傳承者隊伍。
(二)促進鎮川干爐產品質量的提高
目前當地已經成立了鎮川干爐協會,成立了以身懷絕技的老師傅為主體的干爐傳統制作技藝顧問小組。當下,要積極發揮鎮川干爐協會和制作技藝顧問小組的作用。在鎮川干爐技術與生產、銷售等各環節也要嚴格把關和積極指導,加強鎮川干爐從業人員上崗前的培訓和考查,加強干爐行業自律自檢,提高干爐產品質量,提升服務水平,從而提高鎮川干爐的口碑和銷量,形成大規模高規格的鎮川干爐產業,推動鎮川干爐產業健康發展,為鄉村振興奠定基礎。
(三)打造鎮川干爐的特色品牌
品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到產業化規模之后逐漸形成的具有自己獨特風格并能展現其本身內涵的標志性產物。打造特色品牌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自身特色,形成鮮明名片,更好地展示其背后蘊藏的深刻內涵。鎮川干爐作為當地最具代表性和最具特色的食品,是鎮川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鎮川干爐是不發酵的麥面燒餅,不添加任何防腐劑、色素和香精,容易消化,是一種健康的綠色食品;鎮川干爐在出爐冷卻后可進行回油發酥,經回油發酥的干爐脆而不硬、硬而不干、易于儲存,廣泛流傳著的“吃著香、咬著脆,飽嗝上來干爐味”的民謠就很好地概括了這一特點。利用鎮川干爐這一獨特的風味特點,可以打造鎮川干爐的特色品牌,通過品牌效應讓鎮川干爐走出一條產業化道路,再憑借鎮川便利的交通優勢,促進鎮川干爐產業化發展,帶動村民增加經濟效益。
(四)利用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加大宣傳廣度和力度
針對鎮川干爐手壓成形、純手工制作以及口味純正、酥香可口、易于消化、便于儲存的特點,可以制作精美宣傳冊,廣泛宣傳,也可以運用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和政府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網絡媒體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還可以嘗試打造線上展示平臺,通過線上、線下進行宣傳和銷售,這樣當地村民能熟知并能夠熟練宣傳鎮川干爐傳統制作技藝和其獨特的風味特點,從而形成濃厚的宣傳氛圍,進一步擴大鎮川干爐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加鎮川干爐的知名度和銷量,從而擴大鎮川干爐產業規模。
四、結 語
鎮川干爐因其特色與文化內涵而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多元的價值,也因此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被賦予了獨特的意義,而被歷代傳承發揚。在新的歷史時期,要加強鎮川干爐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壯大傳承人隊伍。提升鎮川干爐產品質量,以此提高鎮川干爐的口碑和銷量。利用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加大宣傳廣度和力度。積極傳承和發展鎮川干爐,正確面對鎮川干爐傳承發展的現實困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也要進一步挖掘鄉土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背后的價值內涵,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做好非遺的保護傳承,通過品牌效應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一條產業化道路。用好鎮川干爐的獨特資源帶動村民脫貧致富,讓鎮川干爐在鄉村振興中綻放異彩。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王紅英.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的多元價值[J].人民論壇,2018(7):136-137.
[2] 崔瑾.鄉村振興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J].農業經濟,2019(6):45-46.
[3] 吳麗美,程國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路徑探析[J].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4):65-69.
[4] 榆林市志編纂委員會.榆林市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5] 榆林鎮川志編纂委員會.鎮川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