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潔


摘 要:高職院校有著獨特的資源優勢,是開展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陣地。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學校要注重宣傳、推廣非遺文化,開展非遺保護活動,構建持續性、實踐性、科學性的非遺項目,促進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文章將簡要闡述高職院校開展非遺保護傳承的優勢資源,分析非遺保護傳承工作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并探究推動高職院校開展非遺保護傳承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非遺;保護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歷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在于其具有的歷史珍藏性和文化藝術性。高職學生作為社會必需的人才,其自身的價值和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現今時代,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探尋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并將這種精神作為前進的動力,有效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一、高職院校開展非遺保護傳承的優勢資源
(一)豐富的理論教學資源
高職院校擁有完善的教育培訓體系,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陣地。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學校可以組建優秀的教育專家團隊,探究非遺保護傳承的理論方法,構建專業的教育工作模式。高職院校在長期的教育和發展中積累了大量的教學經驗,通過與相關行業專家合作,在學校中建立非遺項目,構建課題型、學徒型、項目型教學理論,指導非遺項目活動的開展。[1]同時,高職院校擁有完備的實訓基地和實踐教學體系,信息化的發展和應用使教學設備不斷更新、教學手段更加多樣、教育資源更加豐富。高職院校要優化非遺教育活動,聘請具有先進教學意識的專業型教師,使學校擁有教學雙師型與專家型的教學骨干,保證非遺項目活動順利開展,提高教育成效,充分發揮非遺文化的育人作用。此外,高職院校擁有系統的宣傳機制,許多學校會定期舉辦技能型比賽活動,將非遺文化滲透到比賽活動中,借助職業技能大賽、校園社團活動等平臺,展示、宣傳、推廣非遺項目,促進非遺的保護傳承。
(二)完備的實踐教學基地
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具有濃厚的區域性特點,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陣地,學校擁有完備的教研系統,與相關的專家、文化企業、文化機構有著廣泛的聯系。在高職院校開展非遺項目,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訓基地和實踐平臺,拓寬非遺文化的學習和實踐空間。一方面,高職院校能夠為學習非遺項目提供實踐機會與就業機會,讓學生能夠學習更多的非遺知識,掌握非遺技藝,為學生的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2]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可以與相關非遺項目企業合作,構建專業化的人才培養合作機制,由高職院校為企業培養相關的職業技術人才,使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由企業為學校提供教育資源,以學校為基地,培養學生完備的知識體系,為企業和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促進非遺保護傳承。
(三)非遺項目開發的優勢
早在2005年,國務院就發布了《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高職院校要著眼于政策要求,將非遺融入職業技能教育中,創新人才培養意識,挖掘地方非遺文化資源,開發非遺項目,組織相關專家研究非遺項目教學理論與方法,探究非遺項目產業化的有效途徑,并融合學校的教育優勢,構建完備的非遺項目教育體系,加深工業生產類專業、藝術類專業與非遺保護傳承的聯系,積極開展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工作。同時,高職院校擁有創業項目孵化機制,加強對非遺項目的資金和人才投入,為非遺項目教育、生產研發提供支持,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提高非遺項目的成功概率。
二、非遺保護傳承對高職教育的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形式存在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即以非物質的形態遺留下的文化、藝術作品等,它們讓人們在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所具有的高貴品質和崇高精神,這些精神都是蘊含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中的。人們可以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解讀和傳承,學習這些精神品質,并用這些精神品質來武裝自己的思想。對于高職學生來說,由于其學業負擔不大,他們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技能的學習上,有些學生難免會出現厭學、逃學的情況,不將學習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予以充分的正確引導,同時利用對非遺的保護傳承,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文化中所蘊含的堅強拼搏的品質,以此來提高思想認識,把學習當作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對于非遺的傳承能力,高職學校應該重視對非遺文化的介紹和教學,讓學生能夠從中體會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精神價值。構建非遺教育體系,實現文化知識的有效傳承,對于激發高職學生學習動力,適應當前教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積極探索,整合創新非遺傳承內容,適應當前高職教育發展趨勢,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
三、高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教育不同于常規的院校教育,其教育的目的性較為明確。為了培養適合社會發展的專業人才,高職教育既要重視學生的文化知識學習,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操作實踐能力。在培養的過程中,高職教育因其特殊性而存在一些客觀問題。
首先,對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視程度不足。在高職教育中,學校將重心放在了職業技能培養上,忽視了對傳統文化與非遺保護傳承的教學,許多學校沒有開設非遺教學項目。同時,學校的辦學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學校在基礎設施和師資力量上存在不足,無法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受教育環境。基礎設施是一個學校的根本所在,只有為高職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實踐機會,才能夠讓高職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其次,學生缺乏實踐機會。高職教育重點關注的是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專業技能的獲取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實現,但專業實踐技能的發展卻需要在客觀的現實條件下才能實現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的培養。[3]然而,許多學校既無法保證在校內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踐機會,又無法與校外各大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機會,這就使得學生在技能培養方面有所欠缺。
最后,人文教育缺乏。在高職教育中,知識和技能雖然占據著很大的比重,但是對人的思想培養也十分重要,因為學生的發展離不開優秀的品質和堅強的毅力。
四、高職院校開展非遺保護傳承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文化視角研究開發非遺項目
高職教育能夠以獨特的視角發現和欣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美,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魅力。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分散在民間,不同非遺項目的文化價值存在一定區別,要想促進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需要專業人員積極研究和考察。因此,學校要構建專業化的專家教師團隊,深入民間,認識、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其當作我國民族文化事業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4]非遺的保護傳承尤為重視活態展示和技能培養,也就是說,其文化價值往往是通過動態表演來進行展示的。對動態表演的記錄包括文字、語言、繪畫、建筑等,其中圖像和影像記錄是最為直觀的記錄方式。雖然古代圖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與現代社會存在明顯差別,但是這些圖像資料卻為研究古代文化的專家、學者提供了較為形象的文獻資料。高職院校要深入探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基于文化視角開發非遺項目,將非遺保護傳承滲透到教育體系中。
(二)以高職院校為主陣地成立非遺項目研究機構
高職院校是非遺保護傳承的主要基地,而非遺的傳承是一項科學性、系統性的工作,學校要加強對非遺項目的教學研究,充分發掘非遺資源,與企業和機構合作,建立非遺項目保護機構,合理利用當地的非遺資源,制定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計劃,明確教學改革方向。[5]同時,高職院校要加強師資投入,建立具有高素質的優秀教師團隊,挖掘非遺的精髓,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創新課程內容,將非遺的理論研究落實到實踐中,以學生為主體傳播非遺文化,對學生因材施教,將非遺資源進行整合分類,以更加簡單、直接的形式開展教育,加強學生的思想認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學校要構建非遺情境,整合文化資源,打造人文環境,讓學生獲得文化的熏陶,落實教書育人的目標。
此外,非遺的保護傳承具有形式與存在狀態的特殊性,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承,強烈凸顯了人的主體地位。從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中發現,許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處于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高職院校作為文化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地,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占據重要地位。對于高職院校來說,要及時分析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聘請專業人士加入高職教育體系中,在教學過程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價值、意義和重要性傳遞給學生,培養系統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職業修養。另外,學校要基于非遺項目開展理論、實踐課程,建設非遺教學資源庫,加強學校與企業、政府機構的聯系,提高非遺項目教學的實效性。
(三)合理利用非遺資源完善非遺項目教學
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實踐活動,拓寬非遺文化宣傳和教學渠道,完善學習資源配置,利用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學校要以課堂為主要渠道,以社團活動為抓手,以網絡平臺為載體,多角度、全方位滲透非遺文化教育,開展豐富的社團活動,打造非遺項目網絡教育平臺,創新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意識,促進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一方面,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學校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非遺教育有效結合,協調各方面的資源,由學校主導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開展教學,設立相關的課程,將非遺滲透到思政教學的每個環節,以研討會、實踐體驗等方式向學生介紹非遺內容。另外,還可以開展專題課程講座,組織學生群體進行專題課程培訓,在培訓課程中進行非遺內容的講解,讓學生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在宣傳非遺的同時,還要重視非遺的現實價值,讓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另一方面,學校要開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了解、感知非遺,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社會生活中將展現出新的生活面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如果一味地注重其原生態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將喪失發展動力,難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從而在發展浪潮中被淘汰。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要保持其鮮明的民族特色,還要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與發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的實踐活動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方式,能夠為其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社會發展相融合。
五、結 語
在高職院校教育中,學校要基于文化視角研究開發非遺項目,以高職院校為主陣地成立非遺項目研究機構,合理利用非遺資源完善非遺項目教學,將非遺文化滲透到職業應用技能教育活動中,以此構建系統的教育體系,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課題項目:教育廳高校哲社一般課題“文化視域下非遺活態傳承數字化構建探究”(項目編號:2021SJA0732)。
參考文獻
[1] 余克泉.地方高職院校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徑探析[J].美與時代(上),2021(9):31-33.
[2] 梁婧,董彥宗,高霞.高職院校在“非遺”保護和傳承中的角色定位及功能重構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24):98-102.
[3] 王愛支,葉洪光.高職院校教學資源與非遺傳承的策略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22(3):73-75.
[4] 劉光平.高職院校開展非遺傳承保護的優勢分析[J].長江叢刊,2017(16):210-211.
[5] 劉光平.高職院校開展非遺保護傳承的優勢資源分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6):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