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帥蒙 馬守臣 郭靈輝 王銳



[摘 要]該研究針對河南理工大學地理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不符合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人才培養對區域發展貢獻不足等諸多問題,聚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新農科建設要求,依托地理學專業開展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探索。通過融合學校的測繪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學、土地資源管理等優勢學科,利用這些學科在農業信息技術、智慧農業、農業大數據、村鎮規劃、土地整治等涉農方面的特色和優勢,對課程設計、培養環節等方面進行革新,從而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將地理學專業建設成為能夠適應新農科發展需要,面向現代農業的新興特色涉農專業,培養新型的、具有深厚“三農”情懷的新型農業高科技人才,滿足現代農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關鍵詞]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3)03-0122-04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關乎國家糧食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是國家基礎性、戰略性產業。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全國涉農高校廣大師生的回信中提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以集約化、信息化、產業化、多元化和管理現代化等新變化和新需求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需要的是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等新農科人才。這就要求新型農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要不斷地引入新技術、新成果、新理論。但我國傳統的農林知識體系已不適應當前“三農”發展的需求,急需把信息技術、遙感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農村現代化治理等方面的新知識和新技術納入新農科專業建設,重新建構新農科的專業知識體系,完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現代農業人才,以便與現實的“三農”問題以及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相呼應和相匹配。涉農高校應基于國家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積極探索各類涉農專業革新與升級的路徑,提升新農科人才的專業能力和水平。
一、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動因
(一)區域新產業、新業態的需求
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建設現代農業對于推進區域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農業競爭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近年來,河南省在農業轉型背景下,三產融合、土地流轉及農村產業結構布局調整給區域農業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升級進程。同時,這些變化對農業從業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支素質優良的現代農業科技人才隊伍。河南迫切需要本省涉農高校積極對接區域農業發展需求,提升高等教育服務區域農業發展的能力,通過加強農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對現代農業結構、新興農業產業的支撐,可以促進農業實現轉型升級,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農業新產業、新業態。
(二)學校相關專業學科的發展需求
河南理工大學(下文簡稱我校)是河南省屬重點大學和特色骨干大學,其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開設有測繪工程、土地資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學、遙感科學與技術、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六個本科專業,這些專業都是圍繞服務地礦類企事業單位而設置的,在行業內享有較高聲譽。目前,學院擁有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測繪科學與技術、公共管理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以及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土地資源管理兩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測繪科學與技術、地理學、土地資源管理是河南省重點學科,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是河南省首批特色學科。長期以來,這些學科借助掛靠測繪學科和礦業院校的優勢,學生就業形勢一片大好,學科也得到蓬勃發展。然而,近年來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全國煤炭行業不景氣,社會對煤礦相關專業人才需求量大大減少,這就給相關專業尤其是地理學專業的學生就業帶來了很大沖擊。因此,地理學專業按照舊版的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學生,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就要求我國涉農高校把握時代脈搏,革新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職能,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現代農業人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與科技保障。我校近年來在強化“三農”情懷教育、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取得積極進展,正在創建新型涉農專業育人與社會服務體系,致力于培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具有深厚“三農”情懷的、新型的農業高層次人才,從而為鄉村振興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三)傳統農業教育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對人才的新要求
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農業教育發展飛速,但仍存在學科結構相對單一、學科交叉融合不足、人才培養結構不盡合理、與農業產業結合不夠緊密、對現代農業發展的貢獻不足等諸多問題,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對高等農業教育的需求?,F代農業離不開科學的管理和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利用遙感、計算機、物聯網技術,動態監測土壤水肥、作物長勢,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建設水肥藥精準施用、農機智能作業、病蟲害測報監測網絡和數字植保防御體系等智能管理系統,實現作物病蟲害智能化防控、水肥藥的智能化管理。這些以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推動農業由傳統生產經營方式向機械化、智能化與信息化生產經營方式轉變?;诖?,我國高等農業教育必須緊扣國家現代農業戰略需求,優化學科布局和知識體系,積極推進新農科建設,全面提升高等農業教育服務國家現代農業的能力和水平。
(四)相關學科的共同需求
當前我國農業已由傳統的第一產業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的第六產業轉變。高等農業教育必須把握農業產業的新業態、新需求,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實施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集約化、信息化、產業化、多元化和管理現代化等為主要特征的現代農業,需要的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的新農科人才。但目前高校大都對理工科專業與農學專業進行分開設置,從而導致涉農企事業單位在引進理工科人才后還得費時費力對這些人才進行農學專業培訓。同時,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生產方式轉變革新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生,社會對農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需求、新標準。然而,當前涉農高校在對傳統農科進行革新和升級從而提高農業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農業能力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現代農業所必需的信息技術、遙感技術、計算機技術、物聯網技術等需要理工科專業的支持。傳統農學專業學生由于對這些農業新知識和新技術了解不夠,很難達到現代農業對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僅靠傳統農業教育難以承擔起引領和帶動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重任,必須充分融合理、工、農科各專業涉農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對傳統農學專業進行革新和升級,打造能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方式等方面新需求的新農科。
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的思路
新農科人才培養必須從傳統農業中走出來,緊跟農業農村發展趨勢,主動滿足現代農業農村產業需求,更新和優化專業知識體系,才能滿足現代農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所以新農科人才培養必須與時俱進,打破固有學科邊界,形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同時還必須體現區域特色。本研究對接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新趨勢,依托我校地理學專業,聚焦國家和河南省重大發展戰略,明確新農科專業定位,融合測繪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學、土地資源管理等優勢學科,構建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利用上述優勢學科在涉農方向上的特色和優勢,如用農業3S技術、農業大數據、物聯網、土地整治、景觀生態、村鎮規劃等新技術新方式豐富農學專業內涵,并在課程設計、培養環節等方面進行大力改革與創新,滿足現代農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同時,通過在農業信息技術、智慧農業、農業大數據、土地整治和村鎮規劃等方面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努力將我校的地理學專業建設成為能夠適應新農科發展需要,面向鄉村振興、智慧農業、鄉村治理等現代農業發展前沿的新興特色涉農專業。如圖1所示。
三、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新農科的具體措施
為了適應現代農業的新變化和滿足其新需求,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必須不斷地合理地引入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因此,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涉及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再造、課程內容革新和調整,還有跨學科的新知識、新技術的融合。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農科的具體舉措如下文所述。
(一)構建多學科融合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
我校的省級重點學科地理學,對接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新趨勢,以現代農業人才需求的新變化為導向,融合測繪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學、土地資源管理等特色優勢學科,利用這些學科在涉農方面的優勢和資源,設計集“新結合、新需求、新方向、新平臺、新標準”于一體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制訂跨學科、跨專業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新農科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深厚“三農”情懷的且具備新知識、新能力和新素養的農業高層次人才,滿足現代農業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
(二)設立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新農科人才的管理機構
依托我校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學院的地理學專業,組建了跨學科、跨專業的新農科人才教育中心,統籌協調測繪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學、土地資源管理等學科的優勢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增強專業教學實力,形成涉農專業特色,以提升新農科人才培養質量和專業核心競爭力。中心設主任、副主任和秘書,主任由相關教改項目負責人兼任,副主任由相關專業的系副主任兼任。同時,該中心統籌調配教師、經費,為學院新農科特色人才培養和相關項目的實施提供重要保障。
(三)構建“+農學”交叉融合型的特色課程體系
構建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前提和關鍵環節。新農科人才培養目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讓學生掌握涉農領域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二是培養學生具備發展現代農業所要求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在“三農”管理方面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實踐創新能力。多學科交叉融合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應圍繞相關專業的培養特色,有針對性、有建設性地構建“+農學”交叉融合型的課程體系,合理引入農業3S技術、農業大數據、物聯網、土地整治、景觀生態、村鎮規劃等方面的現代新技術和新成果,在學生農業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培養方向上設置相應的課程,以適應現代農業對多學科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要求。
(四)建設體現學校特色和優勢的涉農專業課程群
為了培養學生服務現代農業的能力,我校以地理學專業為核心,充分融合測繪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學、土地資源管理等學科在涉農方向上的特色和優勢,構建了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涉農專業課程群,主要包括智慧農業、農業生態、鄉村治理等模塊,根據新農科人才培養的目標,確定學生要培養的專業能力需要哪些核心課程,圍繞核心課程構建課程群,并依據每個課程群的教學目標,對相關課程內容進行篩選和重組,將這些學科的新技術、新成果融入新農科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形成辦學特色,以提升新農科人才培養質量和專業核心競爭力。如表1所示。
(五)建設涉農專業課程群的教學團隊
涉農專業課程群教學的實施需要一支綜合實力過硬的教學團隊,因此我校根據課程群的教學需要,在校內整合各相關專業的教師資源,組建具有跨專業特色的教學團隊。同時,通過聘請校外企事業單位相關領域專業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涉農專家加入教學團隊,提升團隊的教學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服務能力,滿足課程群教學的師資需要。此外,在每個課程群中推選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課程群的“群主”即首席教師,由具有學?!疤忻麕煛薄疤袑W者”稱號的教授兼任,除了負責課程群內課程安排和相關協調工作,使每個課程群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還負責組織開展課程群內各門課程的建設與發展、資源共享與互補,并進行教學質量監督,以保障課程群內課程的教育教學質量。如表2所示。
(六)創新實踐課程體系和實踐平臺建設
開展系統、完善的實踐教學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起到關鍵作用。本研究圍繞新農科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實踐教學項目,利用學校土地生態實驗室、土地規劃實驗室,以及自然資源部土地綜合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研究基地和國土空間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等共享實踐平臺,組織學生開展跨學科專業、校內外的實習與實踐;同時構建校外企事業單位實踐平臺,建立校企合作實踐機制,滿足國家農村農業現代化對新農科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農業人才的需求。
一是構建實驗課程體系。實驗課程建設通過對實驗課程與理論課程進行統籌協調,制訂實驗課程教學大綱以及實驗考核標準,并在進行相關實驗課程內容設計時融入與“三農”密切關聯的教學內容,將我校的專業特色與優勢融入新農科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中,比如結合學校特色在生態學實驗基礎上設置了信息技術類和環境要素多源監測等實驗內容。
二是構建實習教學體系。在自然地理學實習的基礎上,結合專業特色制訂了農業地理信息、農業遙感等實習教學大綱,確定實習內容,并在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等環節加入與“三農”密切關聯的實習內容,將農業技能訓練與相關實踐活動融合在一起,構建適應當前“三農”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要求的實習教學體系。比如,在生態學野外實習中安排學生到實習基地輝縣市聚宏萬畝高效農業生態園農業生產一線進行生態農業模式以及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的現場觀測和調查,從而加深對課本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是促進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的對接融合。進一步優化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實驗實踐基地、野外科研臺站,加強自然資源部土地綜合監測與持續利用野外研究基地在涉農方向上的建設,加快建立輝縣市聚宏萬畝高效農業生態園、河南平安種業、新鄉市花之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走近農村農民,走進農林企業,走進土地整治和村鎮規劃現場。同時,積極推動引企入教,與上述農林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實現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有效銜接。
四、結語
為了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新需求和新挑戰,高校農業教育必須重視多學科交叉融合培養人才,從師資隊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實踐平臺等方面制訂新農科建設標準,培養能解決現代農業問題的綜合能力強、管理理念先進的新農科人才。河南理工大學在多學科交叉融合新農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過程中,依托地理學專業,融合了測繪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學和土地資源管理等學科在涉農方向上的特色與優勢,旨在解決學科結構單一、不符合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人才培養對區域發展貢獻不足等諸多問題,從而滿足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對地理學人才的新需求。
[ 參 考 文 獻 ]
[1] 劉竹青.“新農科”:歷史演進、內涵與建設路徑[J].中國農業教育,2018(1):15-21.
[2] 郝婷,蘇紅偉,王軍維,等.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新農科”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農業教育,2018(3):55-59.
[3] 溫鐵軍,張俊娜,邱建生,等.農業1.0到農業4.0的演進過程[J].當代農村財經,2016(2):2-6.
[4] 陳錫文.中國農業發展形勢及面臨的挑戰[J].農村經濟,2015(1):3-7.
[5] 伊力塔,豪樹奇,王正加.新農科建設背景下林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21(2):99-102.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