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煥臣
摘 要 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可采取教學策略:宛轉悠揚,三復斯言——誦讀感受詩韻;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煉字體悟詩情;抽絲剝繭,知微見著——聯想領會詩境。這些詩歌鑒賞策略旨在讓學生以反復誦讀、仔細推敲、捕捉意象的方式實現對詩歌語言、韻律、思想、意境之美的充分感知,在得到思想情操陶冶之時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 詩歌鑒賞 教學策略 感受詩韻 體悟詩情 領會詩境
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鍛煉,既有提升詩歌鑒賞教學有效性之用,同樣也有陶冶學生審美情趣、提升學生藝術品味、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之效。鑒于此,筆者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對充分開發詩歌教學育人價值與美學元素的鑒賞教學路徑展開探究。
一、宛轉悠揚,三復斯言——誦讀感受詩韻
誦讀是鑒賞詩歌的起點,也是領略與感知詩歌獨特音韻美、格律美、語言美的主要手段。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中,若想讓學生通過誦讀領略與感受到詩歌的別樣風采與無限魅力,語文教師就要從多個層面、多個維度上引導學生進行反復誦讀,以此將詩歌中的詩情畫意毫無保留地呈現出來。
一方面,教師需注重多樣性的詩歌誦讀方法的傳授與指導。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與詩歌的篇幅長短、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范讀、帶讀、齊讀、賽讀、研讀……等多種誦讀方法實現對詩歌情感與內涵的體悟;另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把握好詩歌的字音、語氣、音調與節奏。
以《短歌行》一詩為例。這是曹孟德所作的一首政治詩,詩歌采用抒情言志相結合的方法表達了自己求賢若渴、廣招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大愿。詩歌中雖然充滿了深沉的憂嘆,但同時也洋溢著積極進取的精神與慷慨激昂的情感。因此,在引導學生誦讀《短歌行》前,教師就要向學生滲透曹操創作此詩的背景,讓學生結合曹操的心境展開自由誦讀,并通過小組合作探討的方式將詩歌分成前后兩部分。前半部分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后半部分為“明明如月,何時可掇?……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前半部分主要描繪的是詩人曹操對賢才難求的憂思,所以感情基調應是沉郁且蒼涼的,讀時應放慢語速,以深情舒緩、惆悵輕柔、凝重蒼涼的語調緩緩道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以此來表現出詩人曹操對賢才的思慕與渴求,對人生短暫的惋嘆與求賢不得的憂愁煩悶;后半部分主要描繪的詩人曹操招納賢才,建功立業的宏圖偉愿,所以感情基調應是慷慨且激昂的,讀時應加快語速,以深情激昂、急促高亢、慷鏘有力的語調將“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雄心壯志表達出來,以來讓曹操廣納賢才的胸襟、不屈命運與時勢、統一天下的豪杰英雄本色得到淋漓盡致地彰顯。
二、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煉字體悟詩情
詩眼往往是詩歌中最凝練傳神的字詞,同時也是詩人精巧構思、情感態度的載體,在詩歌中起“畫龍點睛”“化腐朽為神奇”的重要作用。例如,賈島《題李凝幽居》一詩中,“僧敲月下門”的“敲”便是全詩的詩眼所在,道出了人所未到的境界;而在陶淵明《飲酒》一詩中,“悠然見南山”的“見”則將詩人悠然自得、物我合一的心境表露了出來。
因此,在引導高中生鑒賞詩歌時,教師同樣也要讓學生通過咬文嚼字、反復推敲的方式提煉出詩歌的詩眼,以此實現對詩情詩意的充分領會與全面把握。例如,在李商隱《錦瑟》一詩的鑒賞過程中,教師便可在誦讀把握詩歌幽怨悲涼情感基調的基礎上,讓學生思考:“《錦瑟》一詩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此詩的說法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愛情詩,有人認為睹物思人的悼亡詩,有人認為是詠物詩,有人認為是影射政治的愛國詩,還有人認為是詩人的自傷詩。那么你們認為這首詩是一種什么詩?”以此驅動學生展開對詩歌的反復推敲與字斟句酌。如此,學生便會在自主探索與小組討論、集體交流中把握到本詩的詩眼“華年”,感知到詩人李商隱在詩中對自己青春年華的追憶,對自己不幸遭遇的傷感,在詩中所傳遞的悲慨、憤懣之情,對莊生夢蝶、杜鵑啼血、滄海珠淚、良玉生煙等典故也會生成更為深刻的感悟與領會。
三、抽絲剝繭,知微見著——聯想領會詩境
意象是詩歌的主要情感來源,詩人常借意象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思想意識或是揭露人生哲理。因此說,詩歌中的意象是聯結情感、思想與景物的紐帶,把握詩歌的意象便可實現對詩歌意境的領會、詩人心境的揣摩、詩歌情感的感知。例如,閱讀鑒賞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便可通過把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多個意象,領會到作者所描繪的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感知到漂泊天涯旅人的思鄉之情;而在王維《相思》一詩中,則可通過把握“紅豆”這一典型意象,領略到詩人對友人的眷念與思念。
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抽絲剝繭、細致揣摩的方式進行詩歌意象的捕捉,并以此為抓手展開深度的剖析與合理的想象聯想,從而在有效發散與活躍學生思維的同時,促使學生通過詩歌意象展開對詩歌深遠意境的探索,達到知微見著的目的。
以陸游《臨安春雨初霽》一詩為例。陸游是我國南宋時期的著名愛國詩人,《示兒》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等富有強烈愛國情感的詩句讓高中生對陸游的詩作、陸游的思想精神有了深度的把握認識,而反觀《臨安春雨初霽》一詩,如果隱去詩人陸游的名字,反而會產生出自李煜、晏殊、柳永等婉約派詩人之手的錯覺。因此,為讓學生在鑒賞本詩的過程中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教師便可引導學生展開對詩歌意象的有效捕捉,讓學生透過“杏花春雨”的意象對詩人陸游的形象、剛直不屈的氣節形成更為全面的認識、更為清晰的把握。
首聯直言“世味”之“薄”,借“誰令”這一驚問表露了陸游對世態炎涼的悲嘆、對壯志難酬的憤懣;頷聯借“小樓”“春雨”“杏花”三個意象描繪了閑適恬靜、明艷生動的春光景色,大有《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十八員外》詩中的春光明媚之境,但又在“一夜”兩字中隱喻了作者一夜未眠、憂思不斷的郁悶與惆悵;頸聯以“矮紙”“作草”“晴窗”“分茶”隱藏詩人的無限感慨與牢騷,國家正值多事之秋,抱有“鐵馬金戈”“氣吞殘虜”之志的陸游卻在以作書品茗消磨時光,真是無聊又可悲!于是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心頭的怨憤與郁悶寫下尾聯“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道出了羈旅風霜之苦與京中之惡濁。陸游雖身處“人間天堂”江南臨安,但卻只是應召入京,匆匆而過,以反意進行了自我解嘲。由此,學生便會通過捕捉意象的方式感受到愛國詩人陸游惆悵徘徊、嘲弄風月的內心世界,對《臨安春雨初霽》的意境也會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與領悟。
總之,若想讓學生通過鑒賞詩歌得到思想的啟迪、情操的陶冶與人文素養的提升,教師就必須及時轉變功利化的教學思想,以挖掘詩歌育人價值與美學元素為目的優化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的方式感受詩歌的無窮韻味,通過斟酌詩眼的方式體會詩歌的無盡深情,通過捕捉意象的方式領略詩歌的深遠意境,從而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境界。
[作者通聯:山東泰安市英雄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