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星
一、開展幼兒環保教育的必要性
在當前的教育過程中,環保教育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幼兒園開展幼兒環保教育越發成為一個必選項,這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從社會層面來看,工業發展推動了城市化,與此同時,城市垃圾問題也困擾著人們的生活。部分人對環保的認識大多來自電視、廣播或手機新聞,自身的環保意識薄弱,對自己要做的環保工作也缺乏清晰的認識。在這種情況下,環保成為一個必不可少的教育需求,我們有必要將環保上升到新的層面,要求每個人共同維護,環保教育更是要從小抓起,積極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第二,從幼兒層面來看,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幼兒經常會喊“不亂扔垃圾”“不亂采摘花朵”“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等口號,但幼兒隨手亂扔廢紙、瓜果皮、塑料袋的現象依然存在。面對這些情況,教師應開展環保教育,引導幼兒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讓他們了解一些簡單的環保知識,從小懂得如何保護環境,并形成初步的環保意識。同時,幼兒天性向往自然,且思想正處于啟蒙階段,宛如一張未經描繪的白紙,環保意識還處于萌芽階段,此時教師開展幼兒環保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從幼兒園層面來看,環境作為幼兒園的隱性教育資源,一直深受重視。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主張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強調教育環境的和諧發展。教師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積極利用幼兒園的環境開展環保教育,將環保教育目標融入實際的教學環節,可以豐富幼兒對環保的認識,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而言很有必要。
二、當前幼兒環保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幼兒園缺乏系統的
環保教育課程體系
當前,部分幼兒園不夠重視環保教育內容的設計,缺乏系統的環保教育課程體系。幼兒園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幼兒的各項能力、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等,環保教育課程是以上述目標為核心內容,組織形式也以各種類型的游戲活動為主。在此情況下,部分幼兒園并沒有將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作為幼兒教育的一部分,也沒有構建系統的環保教育課程體系。此外,一些教師也只是在特定的情況下會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導致幼兒對環保的認識并不深刻。有些教師會在上課時提到一些關于環保的理念,但是傳授的內容僅停留在最基礎的層面,沒有引導幼兒深層次了解環保的意義。
(二)環保教育方式單一
一些教師在給幼兒傳授有關環保的知識時,往往只采取簡單的口頭教育形式,很少將環保教育融入幼兒的學習活動,教育方式單一,導致幼兒無法明白環保的意義。同時,簡單的形式也無法喚起幼兒的環保意識,導致幼兒對環保的認知停留在表層。
(三)家長和教師缺乏開展環保教育的意識
部分家長沒有認識到環保教育的重要性,也沒有意識到培養幼兒環保意識的意義,認為幼兒在幼兒園能夠學一點知識和鍛煉身體就足夠了,這使得幼兒的環保意識淡薄。家長作為幼兒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幼兒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有些家長平時不注重自己的言行,沒有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這會給幼兒的成長帶來消極的影響。
此外,教師的專業素養參差不齊,也是當前環保教育實施效果不佳的原因。部分教師的專業水平有待提高,環保意識薄弱,不夠重視環保教育,這不利于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三、培養幼兒環保意識的策略
(一)從生活細節入手,滲透環保教育
保護環境并不能只停留在日常的說教中,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將環保教育貫穿于幼兒的整個日常生活中。幼兒園可以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設置更加科學、全面的教育活動,將環保教育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滲透幼兒的日常教育活動,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環保教育,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增強環保意識。
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如在吃飯時,提醒他們不要浪費糧食;在排隊洗手時,告訴幼兒學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不要浪費有限的水資源;在進行戶外游戲時,提醒幼兒要保護環境,愛護身邊的花草樹木,愛護公共環境,為環境保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教師在一系列日常活動中滲透環保教育,能夠讓幼兒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逐漸形成環保意識,更積極主動地參加保護環境的活動。
(二)豐富教學形式,多領域滲透環保知識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教學活動應該具有趣味性和情境性,這樣更有利于幼兒學習和吸收知識,能大大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教師可以豐富環保教育的教學形式,在多領域活動中滲透環保知識。
比如,在晨間活動時,思媛突然發出這樣的疑問:“老師,我們村的文化大院里放了好幾個不同顏色的垃圾桶,但是我們教室里為什么就只有一個垃圾桶呀?”還沒等筆者回答,燁燁就跑過來說:“老師,我們小區也放了好幾個垃圾桶,為什么放那么多呢?”筆者回答道:“那是分類垃圾桶,現在許多地方設置了垃圾分類亭,你們也要學會垃圾分類哦。”
接著,筆者采取了多種方式幫助幼兒學習垃圾分類。例如,筆者在語言活動中借助有趣的繪本故事《小海回家路》,讓幼兒了解垃圾分類的方法和亂扔垃圾的危害,幫助他們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在美術活動中融入環保內容,讓幼兒自主設計環保海報,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美麗家園;在音樂活動中帶領幼兒大聲歌唱,將環保理念深深刻在心中;在手工活動中帶領幼兒學習廢物利用,利用廢舊瓶子和瓶蓋制作魚鱗處理器;在科學活動中引導幼兒通過視頻和圖片,了解垃圾分解的過程、不同種類垃圾的處理方法。
教師可以利用環保節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在每年的“世界地球日”“世界糧食日”“世界環境日”組織幼兒開展相關的活動,讓幼兒通過故事、錄像、圖片、繪畫等多種形式了解環保知識。例如,在“世界地球日”,筆者依托幼兒的年齡特點,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能力出發,運用視頻、圖片、調查記錄等,幫助幼兒了解了與地球相關的知識,培養了幼兒的環保意識。
(三)挖掘資源生成特色課程,打造自然生態的園所
環境為提高環保教育的質量,筆者所在幼兒園創設了自然生態的室內環境,將自然生態元素引入室內環境中。比如,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引導幼兒收集了樹葉、花草、石頭、玉米芯、玉米皮等自然材料,利用這些材料裝飾了室內環境,并生成了“利用農村鄉土資源開展個性化美術活動”,以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又如,筆者所在幼兒園的教師根據幼兒收集的廢舊材料生成了課程“垃圾的一生”,并開展了與垃圾分類有關的一系列活動。在相關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將廢舊紙杯收集起來放進建構區,與其他低結構材料組合開展搭建活動;將廢舊泡沫箱放入種植區種植大蒜,引導幼兒觀察并記錄大蒜的生長變化;設立“環保資源再利用”創意區角,準備了幾個垃圾桶,引導幼兒在日常游戲中學習垃圾分類。這些方法能充分激發幼兒對大自然的探索欲望,加深幼兒對自然生態元素的了解,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除此之外,筆者所在幼兒園積極打造自然生態的園所環境,在園所內種植了蘋果樹、山楂樹、桃樹等果樹,并在果實成熟的季節適時開展了主題活動,如“紅了山楂,甜了童年”,讓教師與幼兒一起了解山楂的特征,制作與山楂有關的美食。筆者所在幼兒園通過開展這些活動,將自然界中的季節變換規律用各種植物生動地呈現出來,讓幼兒切實感受到一年四季的變換,并引導幼兒懂得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四)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環保教育的質量
教師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著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教師需要根據環保教育的要求,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素養。教師還要學習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知識內容,并將環保知識滲透在幼兒園的各項教學活動中,引導幼兒了解并吸收環保知識,從而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
(五)開展家園共育,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
幼兒園要積極發揮家園共育的作用,重視家長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教育作用,鼓勵家長利用休息日帶幼兒到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及時糾正幼兒的不良習慣,時常給幼兒講解關于環保方面的知識,從而使幼兒萌生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積極情感。家長的行為舉止對幼兒環保意識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開展環保課程時,教師要引導家長積極參與,陪伴幼兒共同參加相關活動,鼓勵家長和幼兒嘗試廢物利用。家長要用自身的行動來影響幼兒,豐富幼兒的環保經驗,促使幼兒形成環保意識。
結語
教師應深刻認識到環保教育的重要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并把握時機適時引導,以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教師要重視環保教育的作用,在一日生活、游戲活動、環保節日中滲透環保教育,并及時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從而增強幼兒的環保意識,為幼兒的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中心幼兒園大趙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