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璇
自然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兩者融合將會發揮更大的價值。幼兒天生就有著對自然的熱愛,帶領幼兒在大自然中學習,可以促使他們更好地探索自然,釋放天性。教師要努力創設環境、引入自然游戲,使幼兒在氣息濃厚的大自然氛圍中學習和成長。筆者所在幼兒園通過和著名幼兒教育機構合作、邀請國內外專家講課,在課程教學中融入了國際化教學理念,并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了個性化課程,以期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幼兒園教師也應該做好相應的設計與整理工作,帶領幼兒在不斷探究中提高多方面能力,包括觀察能力、合作能力、專注力、創造力和欣賞能力等。
一、幼兒園開展自然教育的意義
在幼兒園開展自然教育活動可以培養幼兒的環境保護意識,加強幼兒與大自然之間的聯系,給幼兒奠定良好的基礎,從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同時,這樣既可以讓幼兒認識并理解自然規律,了解植物的名稱與形狀、動物的習性與特征,又可以使幼兒建立起關愛自然、尊重生命、保護環境的正確理念,對幼兒自然觀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因此,幼兒園要充分利用學前教育資源教學自然教育課程,讓幼兒喜歡上自然教育,通過自然教育課程獲得自然知識,并能夠在自然環境中充分感受自然萬物的美,開闊眼界和心性。
二、當前幼兒園開展自然教育實踐的問題
幼兒園作為幼兒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幼兒園的教學質量與幼兒早期智力的開發和學習習慣的養成息息相關。在實踐中,雖然我國大部分幼兒園在進行自然教育實踐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一些幼兒園因為多種原因,常常會忽視對幼兒進行科學有效的引導,導致教學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限制了幼兒園自然教育實踐工作的順利開展,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部分教師缺乏自然教育的系統性課程訓練,自身專業知識不夠全面。這種疏漏與不足,導致教師在自然教育課程教學中,不能及時運用相關內容向幼兒講述自然教育知識,從而削弱了課堂教學效果。而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師沒有重視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或忽略了開展自然教育的價值,這樣無法給幼兒提供一個高質量的教學環境,不利于幼兒全面、健康地成長。
另一方面,幼兒園和教師創新自然教育方法的積極性不高,導致幼兒的學習熱情不濃,進而降低了教學質量。對學齡前幼兒來說,教師在自然教育課堂中應該注意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和趣味性,這樣才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幼兒在自然課堂中的注意力。傳統自然教育課堂的教學模式只會導致課堂教學單調、乏味,影響自然教育課堂的教學質量。
三、幼兒園開展自然教育實踐的策略
(一)結合多種觀察方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幼兒對自然現象比較敏感,教師在帶領幼兒認識自然的過程中要予以適當指導,使幼兒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多種感官進行觀察。比如,在觀察園內的花草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對花草的顏色、造型等進行仔細觀察,充分調動嗅覺感官,聞聞花香,或者指導幼兒用手指去觸碰花草,感受植物的奇異特性。又如,在下雨天,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欣賞雨景、聽聽雷聲,這都有助于幼兒形成自然意識。當幼兒進入深度觀察階段,教師還可以從觀看方式上予以一定的指導,使幼兒在觀察、認知的過程中產生層次感和邏輯性。例如,自然景觀在不同視角具有獨特魅力,在看遠處風景時,教師可以指導幼兒以不同視角去觀看,捕捉景觀的特征和變化規律,這些有利于幼兒對自然產生整體性認識。幼兒認識事物的視角與成人有很多差異,幼兒的目的性很強,這要求教師具有整體性意識,指導幼兒學會從不同角度觀察,并幫助幼兒樹立立體式觀念,更仔細、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大自然。
(二)引入自然游戲,發展幼兒合作能力
幼兒對大自然具有獨特的感受,教師可以在課程中開展銜接式教育,讓幼兒在游玩中與自然環境產生良性互動,逐漸豐富幼兒的認知體驗。幼兒園的室外游玩項目比較多,教師應該進行篩選,合理評估幼兒園的自然條件,并根據活動類型加以創新,幫助幼兒順利進行戶外活動,并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合作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大自然中,給幼兒準備一些觀察性、操作性、探索性強的游戲環節,使幼兒在集體性的活動中逐步形成合作意識,發展人際關系。
戶外活動的游戲項目有很多,這就要求教師合理地運用幼兒園的自然資源,為幼兒引入更多合適的協作類游戲項目,讓幼兒在愉快的游戲中樹立合作意識。比如,在泥工活動中,教師可以先給幼兒介紹自然材料的特點,然后讓幼兒根據自身興趣,以小組為單位捏泥人。教師可以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幫助能力弱的幼兒,給他們創造相互學習的機會,使他們在小組中互相溝通、互相幫助,從而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又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到草坪上,讓他們尋找同類花草。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拿出一些花草向幼兒具體說明它們的特性,讓他們利用這些特點,分組尋找同一個品種的花草,看看哪個小組找得快、找得準。在活動的過程中,幼兒會遇到許多相似品種的花草,他們會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探究,并傾聽他人的想法,這可以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發展幼兒的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教師帶領幼兒走進自然環境,運用游戲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為幼兒提供大量合作、交流的機會,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極大地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對于幼兒來說,這些能力是最寶貴的財富。
(三)借助自然活動,培養幼兒專注力
幼兒理解自然的渠道和方式與成人不一樣,教師可以開展多樣的自然活動,為幼兒提供更多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同時還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發展幼兒的專注力。在開展自然活動的過程中,幼兒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自然界的一些現象。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好引導和詮釋工作,使幼兒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能夠順利地將自然認知內化。比如,教師可以讓幼兒利用自然界中的樹葉進行模仿繪畫。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為幼兒進行演示,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促使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在幼兒進行模仿繪畫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必要的引導,但不要過多干擾幼兒,使幼兒能夠全身心集中在繪畫活動中,從而提高專注力。
(四)投入自然材料,培養幼兒創造力
大自然是幼兒學習和探究的天然空間,教師應該借助特定的環境進行具體的設計與整理,結合自然資源給幼兒適當投放一些自然材料,提供相應的學習方法,使幼兒能積極完成探究任務。例如,教師可以帶著幼兒到沙灘上,讓幼兒自己動手創作沙堆作品。幼兒對這類活動的興趣特別濃厚,操作熱情也很高,教師只需要適時給幼兒提供指導,保障沙堆活動的順利進行。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可以充分釋放自己的創造力,通過改變沙堆的形狀,讓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又如,教師可以設計利用自然材料建造鳥巢的活動,給幼兒帶來更多的有趣體驗。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觀看鳥巢的照片或視頻,引導幼兒觀察和了解鳥巢的外形、構建材料;其次,教師帶領幼兒深入大自然,尋找相關素材,準備活動材料;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完成鳥巢的設計與制作。結束后,教師可以就幼兒的制作情況進行點評,這能大大激發幼兒的創新探索精神。
(五)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幼兒的欣賞能力
幼兒對大自然的了解比較少,教師應該利用大自然引導幼兒欣賞美,將自然環境里的一草一木作為教育素材,讓幼兒在思考和欣賞的同時,提高欣賞能力,提高對大自然的認識。幼兒對自然界景物的顏色、物象相當敏感,教師在教授景物鑒賞時,可以創新教學方法,帶領幼兒真正走進大自然,了解自然景色,提高欣賞能力,領悟生命存在的意義。比如,在春天,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去踏青,讓幼兒細心觀察剛發芽的小草,感受生命的頑強,欣賞早春的美景;在秋天,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觀察豐收的景象,體驗豐收的喜悅,并讓幼兒大膽地用色彩表現秋天的多姿多彩,從而提高幼兒的欣賞能力。
結語
教師在幼兒園開展自然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讓幼兒對大自然產生主動了解、探索與認識的欲望,助力幼兒全面成長。教師還應結合生活實際,充分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為幼兒提供更多觀察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現象的機會和空間。這無疑能迅速激發幼兒探究大自然的積極性,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合作能力、專注力、創造力和審美欣賞能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景苑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