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勝蘭 茶世俊

摘要:“持家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與學校教師和管理者一起,面向青少年實施的以持家知識、經驗、品質等為內容的教育活動。它以提升青少年幸福能力為根本目的,以建設幸福家庭所需知識與經驗為基本內容。其價值主要體現在為學生未來幸福奠基、促進學生家庭建設、引領與深化家庭教育改革以及弘揚中華傳統家庭文明四個方面。持家教育的實施,以家校社共育框架下的梯級遞進、情境創設與綜合評價為基本路徑。
關鍵詞:持家教育 幸福能力 家校社共育
作者簡介:劉勝蘭/《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昆明 650092)
茶世俊/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昆明 650092)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家庭和家庭教育,重視和引領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多次發表語重心長的講話,在新時代背景下從治國理政的高度對家庭教育作了系列論述。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就指出,“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1]然而,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家庭教育系列講話轉化為不斷豐富、日益生動的家庭教育實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研究表明,我國中小學生的家務勞動時間不足[2],不少家庭對于孩子從事家務勞動的意識較為淡薄,對孩子的家務勞動教育存在內容零碎、實施隨意的狀況。因此,作為家庭教育基本內容的家務勞動教育被邊緣化。在新時代背景下,家庭教育面臨新定位、新使命,呼喚著家庭教育理論的深化與創新。本文嘗試傳承中國傳統“持家”思想并推動其創造性發展,提出被賦予新時代內涵的“持家教育”,從概念辨析、內涵建構、價值分析和實施路徑四個基本方面進行探析,希望通過拋磚引玉,豐富我國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回應新時代家庭教育的新要求。
一、“持家教育”的概念辨析
“持家”之“持”,有操持、維持、堅持、保持之意,“持家”涉及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持家”的說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向歷史縱深處考據,“勤儉持家”素來是中華民族優良家庭傳統之一,在歷史典籍和文學作品中,持家的意思主要包含兩方面:一為操持家務,精打細算,維持日常家庭生活和開支。例如,《紅樓夢》第66回寫道:“二姐兒持家勤慎,自是不消惦記”[3]。老舍的《四世同堂》中也提到“她既會持家,又懂得規矩”[4]。二為保全家族利益和榮譽之意。如《三國志·魏書·王昶傳》中提到,“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厭,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祿者也”[5]。這些話語是指導人們進行自我修煉的要求,目標是管理好家庭和家族,成為宗族的楷模和后人學習的榜樣。我國古代持家思想在當代得以傳承,但呈經驗性、碎片化,理論分析和構建不足。在中國知網以“持家”“持家教育”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成果并不多。其中,張旭介紹了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展“勤儉持家”運動的背景、中央政策的發展變化、宣傳方式和內容、各地的榜樣及運動的意義和不足之處。[6]張廣麗在此基礎上,從社會史角度對20世紀50年代末勤儉持家運動中女性角色的塑造進行了研究,探討了女性角色塑造背后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治理過程。[7]劉維芳詳細介紹了“兩勤”方針的提出和在全國貫徹落實的情況。[8]此外,劉光梓分析了《三字經》的思想教育內涵,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9]不過,這些文獻中的“持家”與筆者擬探討的“持家”在時代背景和具體內容上存在一定差異。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持家”可以理解為建設美好家庭,上面所說的操持家務、勤儉持家、維持日常生活和開支、保全家族利益和榮譽等意思,都包括在建設美好家庭這一含義中。在此基礎上,本文還強調家風傳承等新時代倡導的內容。在黨和國家大力倡導加強家庭教育的新形勢下,在家庭作用日益凸顯的今天,重視持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誰來持家,首先是家長。但更重要的,是未來的家長——今天的青少年。不過,青少年的持家能力不是靠自己琢磨就能提升的,而是需要通過由家庭和學校合作開展的協同教育來培養。正因如此,本文首次提出“持家教育”的概念。
所謂持家教育,指的是為提升青少年的幸福能力,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與學校教師和管理者一起,面向青少年開展的以知識、經驗、品質等為內容的教育活動。這里的青少年具體指大、中、小學生甚至研究生,不包括幼兒園小朋友。與此概念最相關的是“家庭教育”。那么,什么是家庭教育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界定,家庭教育是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由此可見,家庭教育是上位概念,持家教育是下位概念,家庭教育涵蓋了持家教育。需要說明的是,持家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包括小學、中學、大學的在讀學生甚至研究生,而家庭教育的對象是未成年人,持家教育的對象更廣泛。
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之外提出持家教育,是想在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之下,建構一個易于被普通家庭接受的中層概念,將家務勞動教育、和諧家庭建設、家風傳承等概念統整到一起。事實上,家庭教育的落實與深化,應當鼓勵、支持大中小學形成自己的特色活動和特色模式。但與學校教育以“某某教育”命名的特色發展、模式提煉與理論探索相比,家庭教育中類似的思考和探索甚少。因此,“持家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理論中的下位概念和子理論,是適合學校借鑒的一種中層理論,因其上“承”法律與政策,下“啟”實際操作。
本文認為,持家教育與勞動教育存在交叉關系。教育部發布通知,2022年9月1日開始,勞動課將正式升級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其所設置的10個任務群中,日常生活勞動占了4個,即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可見,持家教育包含家務勞動教育,與勞動教育有一定的交叉。
綜上,可作兩點小結:首先,從總體上看,持家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下位概念,二者重合的部分即屬于家庭教育中的持家教育,但因持家教育可對作為成年人的大學生和研究生實施,在對象上超出以未成年人為主體的家庭教育概念;其次,從內容上看,持家教育與勞動教育有交叉關系,交叉點是生活勞動或家務勞動教育。三者之間的概念關系如圖1所示。

二、持家教育的內涵建構
前文對“持家教育”這一概念及其與家庭教育等概念的區別與聯系進行了辨析,下面就持家教育的具體內涵進行建構。
(一)持家教育的根本目的
持家教育的目的是提升青少年的幸福能力,教育的對象包括小學、中學和大學學生。為什么強調要提升青少年的幸福能力?這是因為當前有的家長對孩子幸福的理解窄化為讀好書、考好學校、找好工作,但對其是否真正幸福以及未來如何獲得幸福關注不足。有的學校只強調智育,忽略了對青少年幸福能力的培養;有的學校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時,忽略了學生個體未來的幸福需求。實際上,國家、社會與個體需求兼顧才是全面的教育目的觀。并且,只有個體具有感受和創造幸福的能力,才能提升民族、國家、集體的幸福感。所以,幸福能力作為個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關注和培養。
不同的人對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借鑒國內學者的兩個觀點:一種觀點是謝青松教授的中國傳統幸福觀,他認為幸福不是向外獲取財富、權力、名望,而是“向內探索、安在當下、開啟智慧”,這是“中國傳統幸福觀的三個精神向度”;[10]另一種觀點是彭凱平教授提出的“幸福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是人們向目標前進過程中溫暖而持久的體驗。[11]綜合這兩個觀點,筆者認為,所謂家庭生活中的幸福,是指家庭成員在快樂而有意義的家庭生活中獲得的溫暖、安寧的內在情緒和情感體驗。相應地,所謂青少年的家庭幸福能力,指的是能夠在追求快樂而有意義的家庭生活中感知溫暖、安寧的內在情緒和情感體驗的能力,它所指向的實踐是家庭生活。持家教育,就是教育家庭成員特別是青少年產生經營快樂而有意義的家庭生活的能力,能自覺維護家庭乃至家族的利益和榮譽,這是從孩子一生的維度去看待幸福。通過持家教育,父母及其他監護人把對分數、學校、工作的追逐轉為引導孩子回歸自己的身心感受,保持對當下生活的覺知,增長面向未來生活的智慧,幫助孩子獲得寧靜而長久的快樂,感受親人之間守望相助的人生意義。如果從希望孩子幸福的角度考慮,家長對持家教育的態度會更為積極,也更有動力配合學校實施持家教育。相比來說,以往研究在家庭教育目的上對孩子幸福的關注和討論不夠,本文希望在此方面進行拓展。
(二)持家教育的基本內容
內爾·諾丁斯教授認為,持家作為私人生活領域的幸福來源之一,在西方社會普通教育中,卻從來沒有被認真考慮過。[12]我國雖然有不少持家的傳統,但對持家內容的系統研究不足。本文認為,有助于青少年獲得幸福能力的持家教育內容可概括為以下5個方面。
熱愛家務勞動。家務勞動是一個私人生活領域的概念,但近幾年國家層面開始關注這一問題。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指出“學校和家長要引導學生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是國家從政策層面對家庭責任的指引、推動與保障。教育部規定,從2022年秋季學期開始,勞動課將正式升級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家用器具使用與維護等日常生活勞動成為勞動課程的內容。[13]這些都是持家教育的重要內容,對提升青少年生存技能和幸福能力很重要。在實際生活中,家務勞動還包括照顧老人、照顧寵物、規劃家庭出行等內容,其內涵隨著生活方式和范圍的變化而不斷豐富。比如,2021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家政服務員”職業下增設“整理收納師”工種。[14]
踐行勤儉持家。勤儉節約不僅有助于孩子克制對物質的欲望,而且可以增加個人修養,還可以提高家庭應對重大變故的能力。然而,以何種方法教育孩子勤儉持家,避免孩子養成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是勤儉持家教育的難點。筆者認為,一是可以引導孩子樹立自食其力的意識,讓孩子認識到即使父母收入高,自己也要勤儉節約,長大后要自食其力,這是勤儉持家的前提;二是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財富價值觀,即要合理使用金錢,力所能及地幫助弱勢群體,積極參與公益事業,提升個人精神成就感;三是要居安思危,現在的經濟寬裕不意味著未來能一直維系,平時注意節儉和積蓄,增強應對家庭事業危機的能力。
建設和諧家庭。對青少年來說,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學習建設和諧家庭:一個層面是在當前原生家庭中學習和踐行的知識和經驗,包括學習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彼此關愛、良好溝通及換位思考等良好家庭關系,具體體現在親子關系、兄弟姊妹關系和親戚關系上。在這些關系中,如遇到矛盾要注意克制不良情緒,減少對彼此的傷害。面對父母最終難以維持夫妻關系的狀況,要學會尊重父母的選擇,并減少“站隊”的思想,平等對待父母;而父母也要從關愛孩子的角度平和地處理相關問題,不在孩子心中播種仇恨的種子。另一個層面的知識和經驗是未來家庭和諧所需要的,包括從戀愛走向婚姻、結婚后的夫妻關系和婆媳關系、養育孩子等。青少年基于當下的原生家庭來學習、積累建設自己未來小家的知識和經驗,是非常有必要的。人們常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了,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基礎”,而這種由家到國的社會運行邏輯,起點在原生家庭的和諧。因此,基于原生家庭和諧氛圍而產生的實踐性知識是最基本的家庭和諧教育內容。
傳承良好家風。傳承家風一般指由父母或祖輩通過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約束和規范家庭成員的風氣、風格和風尚。家風的兩個重要標簽是“世代相傳”和“生活作風”,生活作風可以分為價值認同、生活方式兩個方面。價值認同是生活方式的思想指引,生活方式是價值認同的表現形式。比如,清正廉潔是一種價值觀,而勤儉持家便是這種價值觀在生活方式上的具體體現。諸如信仰堅定、愛國報國、忠貞不渝、克己復禮、艱苦樸素、寬厚待人、詩書傳家等,都是中華民族家庭優良家風的具體表現形式。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有強大的感染力,是家庭倫理的集中體現。家風正,則后代正。家風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家風的建設和傳承,他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家風好,子女教育得好,社會風氣好才有基礎”。[15]家風傳承是美好家庭建設在思想和精神層面的教育,是持家教育的核心內容。
維護家族榮譽。古代“持家”中的保全家族利益和榮譽這一含義,對當今城鄉家庭或許有不同的傳承價值。家長對孩子進行維護家族榮譽的教育非常必要,在精神層面上,能夠讓孩子正確面對由眾多親戚組成的家族,樹立正確的家族觀,能夠從家庭的興旺發達和社會聲望層面反觀自己的言行。
三、持家教育的價值分析
持家教育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為青少年特別是在讀學生未來幸福奠基、促進青少年原生家庭建設、引領與深化家庭教育改革以及弘揚中華傳統家庭文明四個方面。這些價值由小到大、從微觀到宏觀,形成了持家教育多重立體價值。
(一)為青少年未來幸福奠基的個體發展價值
讓幸福成為個體發展的底色或基石,是持家教育的核心價值。換句話說,持家教育具有奠定青少年幸福生活的基石、實現更高層次個體發展的價值。持家是青少年未來獨立面對生活的前提。通過持家教育,青少年可以獲得精神上的自得與豐沛、能夠提高生活技能、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助推良好家風的形成。內爾·諾丁斯認為,持家帶來的一種重要快樂就是對美的創造。[16]持家教育能夠激發青少年的生活幸福感,家庭成員特別是青少年通過做家務勞動、協調家庭關系、傳承良好家風等體驗自身價值。而且,持家教育對青少年完整人格的構建很重要,有助于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教會他們獨立、自信、自強,形成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塑造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這些都是受益一生的財富。在持家教育中形成的觀念、養成的習慣、培養的態度會在孩子后續的家庭生活中得到延續。美國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曾對波士頓地區456名少年兒童進行了長達20年的跟蹤研究,結果顯示,愛干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后的失業率比為1∶15,犯罪率比為1∶10;且愛干家務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不愛干家務的孩子20%左右;此外,愛干家務的孩子在離婚率、心理疾病患病率等方面也較低。[17]
(二)改善青少年原生家庭氛圍的家庭建設價值
《家庭教育促進法》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及其他家庭成員應當注重家庭建設,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這意味著家庭教育從傳統“家事”上升為新時代的重要“國事”。成年人的人格障礙、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往往與原生家庭有關。過去我們更關注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即青少年對原生家庭的改善也是有責任的,不能“等靠要”,而應積極、主動改善家庭關系,成為原生家庭建設的主人翁。但孩子要做到這些,是需要教育的,加強持家教育就是一個重要方式。如果在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孩子接受持家教育,愿意做家務勞動,能主動疏通父母的矛盾,自覺繼承家風等,就一定能改善原生家庭的氛圍。比如,一項基于六省市城鄉居民的調查表明,家庭事務參與少會帶來家庭地位的邊緣性、與家人的疏離感、親情缺失等弊端。[18]而“男性參與家務勞動被看作是性別關系、家庭關系走向民主與現代的一個重要標志”。[19]可見,如果孩子在家中積極參與家庭事務,包括從事家務勞動、幫助家人分擔家務事項、主動調節家庭關系,其所在原生家庭愛的氣息、快樂的情緒與內在的幸福感就會增加,這對于構建和諧的原生家庭關系大有裨益。
(三)促進家庭教育有效落實的價值
隨著《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學校和家庭面臨家庭教育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由此需要對家庭教育理論進行重構與創新。高書國曾撰文指出,要通過對中國傳統家庭教育理論的批判性吸收重生價值、重建體系、重構理論,以實現中國現代家庭教育理論的創新和理論自信。[20]《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一條規定,“國家鼓勵開展家庭教育研究,鼓勵高等學校開設家庭教育專業課程,支持師范院校和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加強家庭教育學科建設,培養家庭教育服務專業人才,開展家庭教育服務人員培訓”,這對家庭教育理論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和系列政策法律的出臺,對學校及家庭實施家庭教育提出了宏觀目標和基本要求。接下來的工作是研究如何指導、幫助學校和家庭結合實際有效落實,本文所做的正是這方面的思考和探索。持家教育有助于促進家庭教育政策與法律的有效落實,因為它既體現了國家政策和法律要求,又蘊含具體操作性內容,使得國家法律規定和政策要求更容易得到學校、家長的理解和認同。而從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特色打造的角度,持家教育也是一個極有辨識度的概念。
(四)發揚中華傳統家庭文明的文化傳承價值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持家教育的根基與魂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家庭美德有很多,諸如仁愛禮信、溫良謙讓、尊老愛幼、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克己復禮、誠實守信、勤儉持家、忠厚傳家、勤勉嚴謹、詩書繼世、耕讀傳家、知書達理、家和萬事興等。持家教育可以從中汲取精華與營養,取時代之需,將傳統家庭文明一代代傳承下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春節團拜會上說:“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同樣,沒有千千萬萬家庭幸福美滿,就沒有國家繁榮發展。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提倡愛家愛國相統一,讓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作出貢獻。”[21]可見,發揚中華傳統家庭文明,是持家教育在文化傳承方面的重要價值。
四、持家教育的實施路徑a
要實現中國傳統“持家”思想的傳承,結合新時代要求的創造性發展并實現向實踐行動的轉化,可通過學校、家庭、社區的教育活動來落實。家庭、學校、社區作為三類實施主體,應發揮各自優勢,分工負責,合力推進。在家庭層面,父母或其他監護人作為持家教育的主要實施者,應根據學校要求或指導,在家中實施好家務勞動、家庭和諧、勤儉持家、家風傳承等方面的持家教育,同時以家長身份參與學校組織的持家教育培訓,或應邀擔任持家教育校外教師。在學校層面,要加強中小學持家教育的課程建設和實施指導,日常管理建議由德育處負責,具體實施則由年級主任、班主任負責。德育處通過制定課程要求、組織家長培訓等與家長建立聯系,日常實施由班主任與家長及監護人保持溝通。涉及場地、素材、裝備、講解員等要素時,學校其他相關部門參與協調。在社區層面,社區工作者應重視和支持家長實施持家教育,在家庭教育指導師的協助與支持下開展持家教育活動的經驗交流、評優表彰等,營造持家教育的支持性氛圍。在分工負責的家校社共育框架下,具體可采取梯級遞進、創造情境與綜合評價三條基本路徑。
(一)梯級遞進,保證持家教育內容的難易適中
圍繞上述5個方面持家教育內容,學校可以構建持家教育課程體系,既可獨立設置,也可融入《勞動》《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等相關課程中。持家教育要考慮不同學習階段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參考國家對勞動教育課程的內容設置方式,對處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等不同階段的青少年提供逐漸加深的持家教育內容,大致順序為:家務勞動教育、家庭和諧教育、勤儉持家教育、家風傳承教育以及家族榮譽教育。在各個學段內還要進一步進行細化,如把小學階段的家務勞動按小學一到六年級制定由低到高的技能指標,下發年級組和班主任作實施參考。到大學階段,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可以對孩子開展婚戀、經濟支出等較高層次的持家能力培養,同時,大學班主任、輔導員、學業導師將持家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學業指導。家長或其他監護人也可與班主任、輔導員及學業導師聯系,就落實持家教育的個性化內容進行必要溝通。
(二)創造情境,增加青少年持家教育的實施效果
持家教育的主戰場是家庭,但又不囿于家庭。一方面,父母及其他監護人在家中要教孩子做家務、尊重家人、營造和諧關系、做好家風傳承等,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有意識、有計劃地實施日常化的持家教育。另一方面,學校和社區可以通過“課程+活動+競賽”的組合方式,開設家政、烹飪、手工、園藝、“我愛我家”演講等多樣化的課程及活動,要求學生在學校、家庭或社區完成。其實,無論在家庭、學校還是社區,這些教育的實施都需要創造情境,即設置真實或模擬的家庭生活情境,通過父母、監護人和教師、社區工作者的行為示范,讓青少年在其中模仿、體驗、操作、互動。這樣的課堂符合李吉林老師強調的情境教育“真、美、情、思”四大元素[22],青少年可以在真實或仿真的情境中接受美的熏陶,感受生活的美好與意義,與家長、教師在溫情中互動。當然,有的教育內容如家庭理財、超市購物、蔬菜種植等家務勞動,需要專門的場地和專業人員講解,這就應由家庭、學校、社會合作解決。
(三)綜合評價,增強持家教育的實施力度
評價是對持家教育的良性引導,更是督促與推動。中小學校可考慮將實施效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以了解每一個年齡段的孩子是否掌握了相應的持家技能。首先,學校可以將評價指標納入“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合作與實踐”“運動與健康”“審美”“表現能力”等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再由班主任具體納入班級學生評價;其次,對反映學校持家教育特色的內容單獨加以測量與表彰,比如設立“我愛我家”演講的獎勵。高校對大學生的評價有別于中小學生,一般難以將持家教育內容納入評價,但也可請班主任、輔導員、學業導師在日常留意典型案例,作口頭表揚等評價。總之,評價是一個重要的方向和杠桿,會增強持家教育的實施力度。
綜上,為了豐富我國家庭教育研究,本文對持家教育的概念及其內涵、價值分析及實施路徑進行了初步探討。由于精力和水平有限,這些探討仍稍顯粗淺,還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完善。同時,筆者也希望讀者和家長朋友親身躬行持家教育,讓更多青少年因為接受持家教育而提升家庭幸福能力。
【參考文獻】
[1][15][21]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3,23,71.
[2] 顧建軍.居家勞動也是一種教育[N].三亞日報,2020-3-19(7).
[3] 曹雪芹著.脂硯齋評石頭記(三)[M].北京:線裝書局, 2013:922.
[4] 老舍.四世同堂[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4.
[5] 陳壽.三國志(下)[M].北京:中華書局,2011:620.
[6] 張旭.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勤儉持家運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
[7] 張廣麗.1950年代末勤儉持家運動下女性角色的塑造[D].山西大學,2014.
[8] 劉維芳.中國婦女工作“兩勤”方針的前前后后[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6):100-107.
[9] 劉光梓.治國、安邦、持家之經典——《三字經》的思想教育內涵[J].語文建設,2015(5):57-58.
[10]謝青松.中國傳統幸福觀的三個精神向度[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139-145.
[11]彭凱平,閆偉.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20:自序1,Ⅷ.
[12][16]內爾·諾丁斯.幸福與教育[M].龍寶新,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97,117.
[13]教育部.關于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通知[EB/OL].(2022-03-25)[2022-11-05].http://m.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14]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于對擬發布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信息進行公示的公告[EB/OL]. (2021-01-15)[2022-11-03].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gggs/tg/202101/t20210115_407761.html.
[17]王亞珺.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J].早期教育(家庭教育),2020(1):45-47.
[18][19]馬冬玲.家務勞動與男性氣質的構建———基于六省市城鄉居民的定性調查[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 2019(5):42-50.
[20]高書國.中國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論缺失與自信重構[J].教育發展研究,2020(2):9-17.
[22]李吉林.40年情境教育創新之路[N].中國教師報, 2018-12-26(11).
Discussion on “Housekeeping Educa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Famil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LIU Shenglan CHA Shijun
Abstract: “Housekeeping education” refers to educational activities on the knowledge, experience, character and other contents of housekeeping jointly implemented by parents, other guardians, school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to improve the happiness of adolescent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housekeeping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the happiness ability of adolescents, and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required to build a happy family are the basic contents of it. The value of housekeeping education is mainly reflected in four aspects: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adolescents future happines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dolescents original families, leading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family education,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amily civilization. The cascade education,? situational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home-school education are the main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housekeeping education.
Keywords: Housekeeping Education; Happiness Ability; Home-School-Community Education
(責任編輯:李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