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
【摘 ?要】小微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發展過程普遍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論文從3個方面剖析其成因,分別是信息不對稱、信用評估難,小微企業優質資產少、管理不完善,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政策支持,并提出完善金融服務及信用評估體系、提高企業自身素質及競爭力、建立多層次政府扶持體系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小微企業;融資難;信用評估
【中圖分類號】F276.3;F83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3)03-0182-03
1 引言
小微企業是經濟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國家經濟的脊梁”“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國家的重要經濟支柱”等稱號,承擔著重要的經濟和社會責任。然而,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卻普遍存在著資金短缺的現象,可獲得的資金無法滿足其資金需求,資金缺口可能會導致小微企業錯失市場機會,陷入經營困境。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困境,對于穩定地方就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2 小微企業的特征及作用
根據工信部及財政部等部門聯合制定的中小企業劃分標準,中小企業劃分為中型、小型、微型三種類型。小微企業是小型、微型以及家庭作坊式企業的統稱。小微企業擁有獨立產權與經營權,同時也是法定納稅人,其營業收入、資產總額及從業人員數量均處于較低的規模,企業組織結構通常十分簡單,在行業中不處于主導地位。
小微企業在解決就業、促進地方經濟增長、調整地方經濟結構、推動領域內技術創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小微企業廣泛分布于各個行業,如制造業、農業、批發零售業及餐飲、運輸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小微企業設立簡單,所需投入資金少,經營靈活,對勞動者的學歷、技能、經驗等要求較低,相較于大中型企業,可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尤其是農村剩余勞動力。
其次,小微企業數量眾多、分布面廣、社會經濟基礎廣泛,對增加地方稅收、穩定財政收支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小微企業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作用,可以促進市場競爭,增強經濟活力,優化地方經濟結構。
此外,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及互聯網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小微企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知識、資本密集型轉變,小微企業經營靈活,轉化科學成果更高效,是技術創新的一支生力軍。
3 小微企業融資現狀及融資難的成因
3.1 小微企業融資現狀
融資是小微企業存在、發展以及擴大再生產的根本保證,通過融資可以滿足企業經濟活動對資金的需要,融資活動是企業多種財務活動中的首要活動。然而,小微企業的融資活動存在著許多困境。
首先,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狹窄單一。融資分為內源融資與外源融資兩部分,企業通常首先考慮內源融資,若內源融資無法滿足資金需求,則通過外部方式進行融資。小微企業由于其規模情況、所有權結構以及資本積累情況,難以通過內源方式獲得充分資金,外部融資是小微企業的主要融資方式。相較于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融資更表現出期限短、數量小、頻率高、需求迫切等特征。由于小微企業資產規模、信用等級、信息披露等多方面的制約,小微企業在股票及債券市場難以獲得準入資格,因而其融資主要依賴銀行貸款,甚至依賴非正規融資渠道,且存在短期貸款缺口大、長期貸款難獲得的特征。
其次,小微企業融資成本較高。相較于大企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高,貸款金額難以形成規模,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其進行信用評估所需成本高,因而對其放貸時傾向于收取更高的融資費用,小微企業所需的資金往往高于金融機構愿意提供的金額。
3.2 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成因
3.2.1 信息不對稱,信用評估難
一方面,經營安全性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重要經營原則,不良貸款率是其十分關注的指標。在經濟下行壓力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盈利空間不斷被壓縮,因而其信貸政策呈現更加謹慎的趨勢。大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通常較為規范且易于量化和傳遞,信息真實程度較高,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主要服務對象。小微企業往往組織管理不夠規范嚴格,欠缺健全完善的會計制度,信息披露較為模糊。信息的缺乏導致小微企業信用狀況難以評估,無論是貸前的盡職調查、貸中審批,還是貸后管理,銀行都要付出更高的管理成本。出于安全性因素的考慮,銀行往往對小微企業惜貸、懼貸。
另一方面,銀行與小微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溝通不暢帶來了信息壁壘。銀行無法及時有效獲取企業的融資需求,且創新能力不足,無法為企業提供滿足其經營發展實際的、具有針對性的貸款產品和信貸政策。此外,目前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還不成熟,缺乏完善的企業信用制度體系。部分小微企業忽視自身信用的建設,信用意識差,惡意騙取、拖欠銀行貸款的現象屢見不鮮。由此引起的信用危機,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銀行對小微企業的信任。出于降低風險和穩健性的考慮,銀行在貸款中會回避小微企業。
3.2.2 小微企業優質資產少,管理不完善
首先,小微企業融資缺乏足夠的抵押物和擔保資產。小微企業自身資產規模較小,資產結構不盡合理,且缺乏優質資產,廠房設備、土地使用權等可形成貸款抵押物的資產少。同時,小微企業抵抗風險能力差,在產業鏈條中往往只占據較小的環節,易受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發展前景不穩定、不明朗。與大中型企業相比,小微企業存續時間較短,且隨著小微企業數量的增長,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停業倒閉可能性也隨之加大。且小微企業大多屬于私營企業,資金主要來源于親族成員,資本總量受限,利潤轉化及資本增值速度難以滿足經營擴張的需求,容易錯失前景良好的投資項目,由此而帶來較高的經營風險。小微企業規模小,融資需求也遠低于大企業,對銀行來講,單次放貸固定成本較高,難以形成規模經濟,考慮到成本因素,也會降低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其放貸的意愿。
其次,小微企業往往人才匱乏,缺乏具有先進融資理念的融資人才,不能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數據處理能力較差。面對來源廣泛的融資信息以及復雜的數據資料,難以及時捕捉到最新的優惠政策和多元化的融資渠道與融資方式。此外,小微企業融資管理意識差,各部門統籌協調能力差,難以掌控全局。融資不是財務部門的專門職責,應由企業各部門交流互動,協調配合。家族式治理是小微企業普遍存在的現象,財務體系不健全、會計信息失真顯得尤為常見,財務信息的不透明使得外部融資機構難以掌握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影響融資機構的決策。
3.2.3 產業結構不合理,缺乏政策支持
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狹窄,我國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小微企業金融支持體系,除銀行以外的地方性民間金融機構發展不規范。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不完善,小微企業的發展缺少有效的法律保護。小微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和擔保體系的建設滯后,社會融資中介機構發展不規范,風險分散及補償制度不完善,擔保機構的擔保能力受到制約。
此外,小微企業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缺少政策引導和幫扶。小微企業往往產業集中度低、分布零散,難以發揮規模效應,在邊際利潤、單位附加值等方面具有劣勢。銀行等金融機構在放貸時偏好附加值高、收益好的大中型企業,尤其是獲得政府政策扶持的重點企業。這些因素均惡化了小微企業融資環境,不能適應小微企業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
4 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應對策略
4.1 完善金融服務及信用評估體系
小微企業的外部融資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然而銀行將業務集中于大中型企業,要扭轉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局面,銀行首先應轉變觀念,加大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不應一味追求經營零風險。第一,將小微企業進行分類,把握政策走向,對有發展潛力、盈利較好、有政策支持的企業提供便利的融資條件。適當提高此類小微企業貸款額度,增加靈活性。改進業務流程,建立與小微企業相適應的信貸審批機制,完善放貸業務流程,下放審批權限,減少冗長繁雜的業務環節,提高放貸速度。引導和幫助小微企業實現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第二,加大金融機構產品創新,開發多樣化的貸款品種,探索以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之外的資產進行抵押類貸款,如應收賬款、知識產權、股權等。銀行與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也應加強融資合作,為小微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服務。第三,完善銀行內部激勵約束機制,減輕權力、職責、收入不對等的情況,提高信貸工作人員對小微企業放貸的積極性,將正向激勵與風險處罰相結合。
此外,建立和完善適用于小微企業的信用評估體系,緩解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借鑒其他國家經驗,如建立“小微企業信用保險公庫”。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搭建征信平臺和小微企業征信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可以將發展良好的小微企業作為標桿,收集其已公開的信用信息,銀行等金融機構可以聯合工商、稅務等部門,將信息整合共享。傳統信用評估過程中主要依賴企業財務報表中反映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等財務狀況的定量指標,在評估標準中增加定性指標,如社會聲譽、供應鏈運營情況,可以避免使用單一定量指標所帶來的評估結果的誤差,降低財務信息不準確性帶來的影響。借助機器學習方法、神經網絡模型等評價模型,加入具體指標,建立小微企業信用評價機制,定期對相關數據進行更新,實時評價,提高小微企業的履約意識,多角度評價小微企業的信用問題。積極推進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的發展,利用民間資本,逐步實現小微企業的信用評級,增加小微企業在公開資本市場發行債券融資的機會。
4.2 提高企業自身素質及競爭力
小微企業的家族式管理模式阻礙了其發展,也影響自身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解決這一問題,小微企業應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明確所有者與經營者的權力和義務,逐步向公司制治理結構并攏,降低人情、親緣的負面影響,提高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按照法律法規、會計準則的要求,建立嚴格規范的財務制度,加強內部控制,加強對原始財務數據的把控,杜絕“多本賬”,減輕財務信息失真現象,提高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和可信性。提高財務人員綜合素質,加強信息化建設,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資源,提高財務人員專業水平以及捕捉政策信息的能力。加強企業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利用信息技術,建立科學合理的融資體系,精準把控企業融資需求及資金流向。建立屬于企業自己的風險數據庫,保證財務管理工作效率,精益化管理。
同時,小微企業應重視自身誠信建設,注重自身形象和社會責任,加強企業信用文化建設,不隨意拖欠貸款、不做失信行為、維護與金融機構及上下游企業的良好關系。企業管理者應從自身做起,起到誠實守信的示范作用,引導企業樹立優質的誠信形象。
此外,小微企業應注重提高自身競爭力。加強技術創新,從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企業中逐步轉型,改善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特色和競爭力,加強與其他企業、地方科研院所的技術交流與學習互動,使產品從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加強品牌認知,注重產品宣傳營銷,提高產品市場滲透能力。降低成本,提高資產周轉速度,提高經營效率,降低經營風險,提高經營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實現利潤積累,增加留存收益,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內源融資。
4.3 建立多層次政府扶持體系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切實保障小微企業及相關金融機構的發展,創造符合小微企業融資的法律環境。規范對金融機構的法律保護,為小微企業創造寬松的融資環境。設立專門服務于小微企業的政策性銀行,校正資源在市場機制配置下向大中型企業傾斜的現象,保證資源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直接有效地對小微企業展開針對性幫扶。加大對地方性金融機構的扶持,融入民間資本,優化資源配置,發展民間借貸市場。民間借貸市場雖然存在較高的信任風險,但若加以規范和監督,建立完善的市場化機制,使其正規化,將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新的路徑。
同時,規范擔保市場,增加擔保產品的種類,建立多層次的融資擔保體系,促進擔保機構專業化發展。在法規政策上,逐步、適當放寬小微企業上市的門檻,為小微企業開辟在公開市場上市融資的渠道。加強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作,完善小微企業信息庫,建立企業違約信息互通機制。完善信用獎懲機制,增加失信企業的曝光力度,嚴格追究失信企業的法律責任,營造誠信的社會環境,改變貸款人對小微企業的偏見。
此外,加強對小微企業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降低小微企業的稅收負擔,扶持其技術創新、出口創匯,增加其產品競爭力,以提高小微企業的盈利能力。設立政府專項資金,幫扶創新能力強、前景廣闊、信用良好的小微企業,為小微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政策支持。出臺相關人才政策,為小微企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引入高素質人才。引導小微企業之間互利互惠,組建“互助協會”等形式的組織,整合優勢資源,降低產業零散程度,提高規模效應。調整小微企業的產業結構,引導小微企業向科技型、創新型發展。小微企業盈利水平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提高,將會增加外部投資者的信心,對小微企業融資難起到緩解作用。
【參考文獻】
【1】姜婷鳳,易潔菲.數字經濟時代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路徑——信息對稱與風險分擔[J].金融論壇,2022,27(05):62-72.
【2】劉蕓,朱瑞博.互聯網金融、小微企業融資與征信體系深化[J].征信,2014,32(02):31-35.
【3】羅荷花,李明賢.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及其融資可獲得性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37(02):52-60.
【4】王馨.互聯網金融助解“長尾”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研究[J].金融研究,2015(9):12.
【5】肖斌卿,楊旸,李心丹,等.基于模糊神經網絡的小微企業信用評級研究[J].管理科學學報,2016,19(11):114-126.
【6】楊琳.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及多方協同破解策略研究[J].中國商論,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