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摘 要】兒歌教學需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和階段性發展,對于小班幼兒而言,教師應選擇內容簡單、充滿童趣的兒歌,適合小班幼兒的學習與模仿。在以幼兒核心經驗為前提開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核心經驗進行整合。文章以小班兒歌《水果寶寶去旅行》為例,基于活動開展的目標,基于幼兒發展的需要,基于幼兒的經驗遞進的積累,明確小班幼兒兒歌教學的關鍵方向。
【關鍵詞】核心經驗 小班兒歌 教學策略
低齡幼兒的學習是根據游戲和日常生活中的直接體驗進行的。教師要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為幼兒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核心經驗的存在對幼兒的幫助更直觀,對有價值的事物的學習更直接、更精確、更完善。兒歌教學需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和階段性發展,支持和引導幼兒從原來的層次向更高層次發展。筆者以《水果寶寶去旅行》教學為例,對小班幼兒兒歌教學策略進行闡釋。
一、創設游戲情境,營造輕松氣氛
教育心理學認為,思維活動與情感參與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幼兒只有在一種輕松、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中,才能把自己的特長發揮出來,大膽表現自己與他人不同的觀點,積極探索各種有價值的問題與答案。小班幼兒處于直覺的思考期,建立游戲情境能激發小班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而根據小班幼兒這一特點創設的游戲情境應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提升關鍵經驗,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目前的心理需要才能得到更好的滿足,才能讓關鍵經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1. 聚焦幼兒核心經驗
兒歌《水果寶寶去旅行》內容簡單、充滿童趣,非常適合小班幼兒。兒歌中提到的水果是幼兒在生活中經常吃的水果,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兒歌講述了“水果寶寶去旅行”,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同時兒歌中“香蕉香蕉”“蘋果蘋果”“葡萄葡萄”“喀嚓喀嚓”帶有很強的韻律感,朗朗上口,句式簡單,非常適合小班幼兒學習與模仿。在游戲環境中,幼兒認真傾聽,充分理解,在交流與運用中幼兒的語言能力得到發展,想說、敢說、喜歡說。
2. 分析教學創新點
(1)“神奇果園”的自然背景
基于對兒歌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的理解與把握,圍繞兒歌中的中心事件“水果寶寶去旅行”,教師利用主題背景墻制作成一個“神奇的果園”,利用稻草作為果樹的邊框,在主題墻上添置各種生活中常見的水果圖片,與主題教學活動相融合,讓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直觀地看到兒歌中出現的內容。
教師在布置的過程中充分為幼兒考慮,在尊重幼兒生活經驗的同時,也增加了幼兒現有年齡特點所特有的感性經驗。果樹上不可能長著各種各樣的水果,但是在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我們突出了果園的神奇之處,激發了幼兒更多探索學習的欲望。
(2)“神奇果園”的實物依托
環境中花盆、樹枝、石頭等實物的依托,將整個活動室真正創設成了一個“神奇的果園”。“神奇的果樹”環繞在這里,幼兒喜歡的各種水果掛在果樹上。果園的打造讓幼兒仿佛回到了大自然中,在這樣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下,幼兒產生了表達的欲望。
(3)“神奇果園”為教學服務
教師將兒歌游戲教學與主題墻相融合,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游戲場景來主動學習兒歌。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有些教師為了美化和激趣,未考慮下一環節幼兒所要把握的核心經驗的關鍵。這種關鍵在學習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它讓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提升,為下一步教學進行服務,這樣的環境創設才更有價值。
二、貫穿游戲情境,激發情趣表現
小班幼兒年齡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比較短,所以,教師要給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流環境,鼓勵他們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大膽溝通。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要深入了解幼兒喜歡的水果,讓其明白旅行的意思,前期經驗的鋪墊也顯得至關重要。教師要讓角色游戲化和活動過程游戲化相互融合,以游戲角色與幼兒保持平等的游戲伙伴關系。
1. 教師角色游戲化
整個活動過程中,教師始終以一個游戲角色—“西瓜爺爺”的身份存在,與幼兒保持平等的游戲伙伴關系,能夠很自然地實現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教師找準定位的同時事先考慮的是幼兒,幼兒是否喜歡這個角色,是否對學習兒歌有所幫助。教師角色的轉變也意味著將游戲理念和游戲精神滲透到幼兒學習兒歌的基礎之上,為整個教學活動服務。押韻的兒歌和教師角色的轉變相互配合,使幼兒在感知的過程中愿意參與到跟讀中來。對于幼兒來說,跟讀就如在玩游戲,在正式跟讀游戲這一過程中,幼兒的經驗才逐步發展起來。
2. 活動過程游戲化
兒歌教學活動過程始終貫穿游戲情境,在愉快的歌曲聲中,幼兒跟著“西瓜爺爺”走進神奇的果園旅行。在欣賞果園的時候,認認水果;在休息的時間,幼兒知道水果寶寶們想去旅行。帶著“西瓜爺爺到底要帶什么水果寶寶去旅行”這個問題,教師讓幼兒通過回憶想一想“西瓜爺爺”邀請的“水果寶寶”,看看PPT中所出現的水果寶寶,學學“西瓜爺爺”有禮貌的邀請。在游戲性情境中,幼兒幫助“西瓜爺爺”把更多的“水果寶寶”請上車,在兒歌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水果角色的替換,實現了核心經驗的獲取與遷移。
三、把握有效提問,聚焦重點、難點
圍繞核心經驗的互動依托,教師提問是促進教學層層深入的重要手段。有效的提問可以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有效的提問是支架,能促進幼兒形成核心的語言學習經驗。教師應明確自己的提問對幼兒學習兒歌是否產生幫助。
第一,準確提問引導幼兒理解兒歌。例如,教師提問:“西瓜爺爺邀請了哪些水果寶寶上車?”這是一個回憶性的提問,這個問題是幼兒完整欣賞之后、回憶之前聽到的兒歌內容。根據幼兒回憶的內容,結合PPT進行展示,在收獲正確答案的過程中,充分激發幼兒的表達欲望。
第二,善用提問激發幼兒的語言遷移。例如,“西瓜爺爺是怎樣有禮貌地邀請水果寶寶的?”指導兒童理解兒歌內容,以“請上車,喀琉喀嚓去旅行”的兒歌句式熟悉并學會說兒歌。根據教師的引導在和教師跟學的過程中,幼兒自主邀請“西瓜爺爺”“水果寶寶”上車,從而使幼兒體驗助人為樂的快樂的同時,也重塑幼兒語言學習的核心經驗。
第三,妙用提問聚焦幼兒的語言經驗。例如,在引導創編環節,教師提出:“神奇的果園里還有許多水果寶寶也想去旅行,你想邀請哪位水果寶寶去旅行?”在邀請幼兒的時候,教師以獨立邀請的形式進行示范,并構建過程,對其他幼兒進行深度指導,再用發散的方式讓全體幼兒都去邀請自己想邀請的“水果寶寶”,因為是自己想邀請的,所以幼兒可以更快地在更換水果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
第四,巧用提問把握環節方向。例如,教師提問:“我們要帶著水果寶寶去更好玩的地方旅行,我先邀請誰上車呢?”這是“西瓜爺爺”需要考慮的問題,讓幼兒在聽到邀請的“水果寶寶”時進行自然的分組,在幫助“西瓜爺爺”邀請的同時幼兒之間又相互學習了彼此仿編的兒歌句式,鞏固了整首兒歌的學習與創新點,更具體地歸納了整個教學活動的環節,使整個教學活動在核心經驗的基礎上目標、方向一致化。兒歌教學活動中的提問是激發和推進幼兒掌握關鍵核心經驗的基礎。教師提問的方式可以分為許多種,在分析教學材料時應根據不同的核心經驗設置不同的提問方式。
四、拋出挑戰任務,提升核心經驗
教師準確地拋,幼兒自信地接,如同拋接球一樣,拋、接之間提升幼兒核心經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幼兒的表現合理拋出挑戰任務。
第一,挑戰任務體現價值感。價值感在小班幼兒身上已經有所體現,他們喜歡表現自己,喜歡將一件事情做好,喜歡得到贊美和表揚,即使是一件具有挑戰的事,幼兒也能樂此不彼地盡力做到最好。幼兒希望得到肯定,教師在觸發幼兒挑戰意識的同時,也觸發了幼兒的關鍵經驗,隨之核心經驗得到完美呈現。
第二,挑戰任務體現歸屬感。在游戲性情境中,幼兒幫助“西瓜爺爺”把更多的“水果寶寶”請上車,在兒歌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水果角色的替換,實現了核心經驗的新獲取的遷移。同時,在個別幼兒膽小不敢說或有困難不會說的時候,適時采用同伴示范、引導同伴互助,既關照了個別化差異,也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實現各自在現有經驗基礎上的提升。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機關幼兒園教育集團)
責任編輯: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