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
科學素養的培養要從幼兒抓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開展科學實踐活動,以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培養幼兒自主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本文以科學教育為主題,分析了幼兒實踐活動的流程,主要包括產生探究問題、親身體驗探究、解釋回顧環節、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四個步驟,并結合活動流程開展了以“葉子的奇妙之旅”為主題的科學實踐活動,旨在為教師開展科學教育提供建議,提高科學實踐活動的質量。
一、幼兒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流程
(一)產生探究問題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在開展幼兒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前,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等方式調動幼兒的探究興趣。教師應結合幼兒的實際能力預設問題,根據幼兒的反饋及時調整策略,以此促進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開展科學教育實踐活動應遵循生成和預設相結合的原則,從幼兒當下的生活出發,將他們熟悉的事物作為問題導入的素材,并基于幼兒的發展需求、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認知水平,設計適合幼兒的科學教育實踐活動內容,激發幼兒探究和學習的興趣。
(二)親身體驗探究
探究是整個主題活動中最關鍵的環節。與中小學不同,幼兒園教育中的探究應是在教師引導下,由幼兒自發、自主地進行探究,教師只需要大力支持幼兒的探究行為并做好安全保護工作。另外,幼兒園中的科學實踐探究活動形式比較靈活,教室、走廊、操場等都可以成為幼兒探究的場所,這為幼兒提供了更多實踐的空間和思考的機會,也為接下來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打下堅實基礎,并在這些能力的推動下不斷促進幼兒探究能力的發展。
(三)解釋回顧環節
解釋回顧環節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實驗活動內容,教師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加入解釋回顧環節,能加強幼兒與他人的互動,培養幼兒的交流溝通能力。幼兒可以采取自主思考、與同伴交流、與教師討論的形式,也可以利用作品展示、語言文字等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想法。解釋回顧環節能夠讓幼兒在思考與回憶中不斷將所形成的認知與感受聯系起來,這有助于幼兒在科學探究后積累新的知識。
(四)知識的遷移和擴展
知識遷移是讓幼兒學會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中,或者根據所學知識及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知識遷移不僅是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還可以把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的學習方法,形成的合作態度、科學精神、行為規范和價值觀等以不同的形式遷移到日常生活中,這在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解釋回顧環節后,幼兒就可結合現實生活經驗進行知識的遷移和擴展。幼兒園中科學實踐活動中的知識遷移環節比較靈活,不受時間的限制,教師在前幾個環節中也可滲透知識遷移和擴展的內容,以此引導幼兒不斷豐富知識、遷移經驗,幫助幼兒將掌握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幼兒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實踐
秋天,幼兒園院子里的葉子從樹上落下。滿地的落葉是幼兒探究的主要素材,他們可以在葉子上踩來踩去,聽著葉子摩擦發出的聲音,還可以用樹葉制作創意手工粘貼畫。教師在觀察幼兒行為的同時,也要傾聽他們的心聲,然后收集匯總他們提出的問題或需求,開展“葉子的奇妙之旅”科學教育主題活動,引導幼兒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教師可以采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引入問題,然后引導幼兒帶著問題進行科學探索,制定探索計劃。
(一)產生探究問題
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帶領幼兒收集落葉。為了提高幼兒的積極性,教師還要提前布置觀察任務,讓幼兒結合葉片、葉柄和托葉思考葉子的特點。教師可以給描述得最詳細的幼兒獎勵小紅花,以此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有的幼兒說“我的葉子邊緣像鋸齒”,有的幼兒說“我的葉子像媽媽的手掌一樣大”,有的幼兒說“我的葉子和你們的不一樣,是紅色的”……每一名幼兒觀察葉子的角度都不一樣,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幼兒對葉子形狀、顏色的認知。幼兒初步了解葉子的形態后,又會產生更多的疑惑,如有的幼兒說“葉子為什么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黃色的”,有的幼兒說“葉子為什么會落下來”,有的幼兒說“葉子為什么還會枯萎”……此時,教師要認真傾聽并將幼兒的問題記錄下來。
(二)親身體驗探究
結合幼兒提出的問題和這次科學探究活動的內容,教師可以選擇幾個主要的問題創建探究活動。例如,在戶外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葉子是如何由綠色變成黃色的嗎?”有的幼兒說“因為大樹沒有給它輸送營養”,有的幼兒說“因為秋天來了,葉子就會回到大地媽媽的懷抱”。但大多數幼兒會露出困惑的表情,他們還不理解葉子為什么會變黃。此時,教師進行解釋:“春天和夏天時,氣溫比較暖和,葉片中的葉綠素含量升高,所以樹葉是綠色的。到了秋天,樹葉中的葉綠素逐漸減少,所以會變黃。”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想一想為什么夏天樹葉不會掉落,有的幼兒說“大樹媽媽舍不得它的孩子,想再等一等,等樹葉成熟之后再讓它們落下來”,有的幼兒說“冬天的樹幾乎沒有樹葉,應該是季節的原因”。在幼兒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后,教師可以作出總結:“樹木在春天的時候營養充足,所以長出了許多綠葉,到了秋天,隨著天氣慢慢變冷,樹木的營養不足,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黃了的樹葉就慢慢地掉落了。正是因為這種保護機制,大樹才能一年一年地慢慢長大。”
又如,教師可以向幼兒提出“葉子是如何吸收水分的”之類的問題。教師可以給幼兒提前準備樹葉、白菜葉、透明的燒杯和顏料,與幼兒一起做實驗。在實驗開始前,教師可以先為幼兒講解葉子是由葉片、葉柄和托葉組成的,而且葉片上有葉脈,引導幼兒了解植物是按照“根—莖—葉”的順序來吸收水分的。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將水倒入有顏料的杯子里,通過“變顏色的水”這一魔術激發幼兒興趣。然后,教師將白菜葉放入透明燒杯中,幾分鐘后,大家發現葉子沒有任何變化,教師解釋:“可能因為浸泡的時間不夠,我們明天再來看一看。”第二天,幼兒驚喜地發現葉子變色了,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讓幼兒發現葉子的顏色是從根部開始染到葉子上的,此時教師可以向幼兒解釋:“植物是依靠根系吸收水分,然后通過葉脈向葉片輸送水分的,這就叫毛細現象。”
(三)解釋回顧環節
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帶領幼兒觀察生活中的毛細現象,如毛巾吸水、粉筆吸墨等,這是因為毛巾和粉筆中有很多肉眼看不見的、像毛細血管一樣的小孔。在活動的最后,教師可以為幼兒布置家庭作業,讓幼兒繼續探究生活中的毛細現象,第二天再一起討論。在第二天的討論課上,一名幼兒興奮地說:“我看到‘水往高處流,我覺得這就是毛細現象。”他的話隨即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好奇,“早上洗完臉后,我的毛巾一半搭在水盆邊緣,一半浸在水里,晚上回到家后,我發現水盆中的水少了很多,但是水盆外面的地上多了一攤水,毛巾的邊緣還在滴水。這不就是‘水往高處流嗎?”對于這一現象,幼兒都覺得很新奇并積極地討論起來。
(四)知識的遷移和擴展
這次科學探究活動結束了,但其他幼兒一直對“水往高處流”的現象表示好奇。基于此,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再做幾個相關的小實驗,帶領幼兒探究毛細現象。教師可以用紙巾代替毛巾,將紙巾卷成條狀,一端放進有顏料的燒杯中,另一端搭在燒杯外。幾分鐘后,大家發現紙巾在慢慢地變色。教師通過這一實驗,可以讓幼兒對毛細現象有更深刻的認識。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分析了幼兒科學教育實踐活動的流程與案例,結合幼兒探究性學習的特點與行為表現,并運用合適的方法開展了課堂探究活動,提高了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促進了幼兒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淳化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