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是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雙碳”目標的主要路徑,在眾多減排“工具”里,碳排放權交易(以下簡稱“碳交易”)既能夠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又能夠為減排提供經濟激勵機制,因此成為全球減排的主流工具。
碳交易體系發軔于歐洲,并獲得一系列成功實踐。中國的碳市場建設自地方試點起步,2011年10月,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等七省市啟動碳交易地方試點工作,探索市場化節能減排路徑,這標志著碳交易體系正式引入中國。彼時,對于中國碳市場的各個參與主體而言,無論是地方政府碳交易主管部門,還是企業及機構碳交易相關從業人員,如何參與到碳交易市場中來,都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困境。因此,加強碳市場相關能力建設,加快培養低碳行業專業人才,成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的當務之急。
破解人才短缺痛點 率先搭建碳交易培訓產品線
北京綠色交易所作為中國碳市場重要的參與者、建設者和推動者,自2008年成立以來先后為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碳交易提供交易支持、低碳咨詢等各類服務,具有豐富的理論積淀和實戰經驗。為做好碳交易培訓這一碳市場能力建設的基礎工作,北京綠色交易所率先謀劃,積極研判政策走向,主動開展市場調研。通過調研發現,政府碳市場管理人員、碳市場交易主體相關人員、碳交易相關咨詢服務機構人員以及溫室氣體第三方審核機構人員等四類群體參與碳交易培訓的意愿最為強烈,培訓需求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及國家“雙碳”政策、配額碳資產管理、信用碳資產開發和碳資產管理體系建設等方面。
北京綠色交易所在了解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積極研發培訓產品和構建服務模式。2012年6月,北京綠色交易所與英國標準協會合作率先推出“ISO14064①/PAS2050②評估與核查員”專題培訓課程,這成為北京綠色交易所碳交易能力建設培訓業務探索實踐的開始;2013—2014年,隨著國內試點碳市場的陸續啟動交易,試點地區的培訓需求日益增長,北京綠色交易所在此期間先后推出“碳交易與低碳管理”“碳交易實務”兩個培訓產品;2015年,隨著試點碳市場逐步深入以及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正式納入碳交易履約體系,市場對于培訓的需求也在不斷細分,為此北京綠色交易所又推出“碳金融實務”“林業碳匯管理”等新品課程,助力七省市試點碳市場發展;2015年底,為進一步探索面向社會大眾的具有可持續性質的定期課程培訓,北京綠色交易所聯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培訓中心(以下簡稱“人社部教培中心”)推出“碳資產管理”“溫室氣體核算與核查”兩個職業技能培訓項目,以全新的課程設計、過硬的授課質量為市場提供了更高品質的培訓內容,受到廣泛認可。
在做好培訓產品的同時,北京綠色交易所不斷創新服務模式,逐步形成了服務于地方政府碳交易管理的地方能力建設培訓、服務于企業特定需求的“私人訂制”培訓和服務于社會大眾的標準化定期課程培訓,助力地方政府碳市場管理能力、企業碳資產管理能力以及個體碳市場參與能力的全面提升。
推動地方政府碳市場能力建設持續深入
政府是碳市場主要環節的參與者之一,分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個層面,中央政府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碳市場的基本運行規則,地方政府碳交易主管部門則在碳排放監測、報告、核查,以及碳配額分配、清繳與處罰等碳市場實施方面承擔相應職能。作為一個自上而下推進的新鮮事物,碳交易對于地方政府的相關管理能力和業務水平提出了全新考驗。
2013年以來國內試點碳市場的陸續上線交易,有效促進了試點省市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同時也為全國碳市場建設鍛煉了人才,積累了經驗。2016年,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入攻堅期,開展能力建設成為重點工作之一,各地陸續建立了碳市場能力建設中心。
為進一步發揮碳交易試點地區對非試點地區的幫扶作用,提高非試點地區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的能力,北京市與江西省確立了結對合作關系。作為全國碳市場能力建設(北京)中心的重要支撐單位,北京綠色交易所通過多種形式與江西省開展合作,分享碳市場建設經驗,幫助江西省各級政府、企業和相關支撐機構為參與全國碳市場做好充分準備。
江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江西省發改委”)是當時負責江西省碳交易相關事務管理的政府職能部門,為做好2016年重點控排行業的數據報送工作,同時讓發改系統碳交易各級管理人員和符合國家碳排放管控要求的企業管理人員了解熟悉碳交易業務,江西省發改委委托北京綠色交易所于2016年5月、6月和11月組織設計了三次碳交易能力培訓服務。
2016年5月的培訓對象為江西省發改系統碳交易各級管理人員,此次培訓是北京綠色交易所為地方政府提供的第一次碳交易能力建設服務。北京綠色交易所高度重視此次培訓,積極做好培訓需求調研、培訓計劃編制、課程內容設計等準備工作,邀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清華大學、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北京市經濟信息中心、北京市節能監察大隊和北京綠色交易所的專家組建講師團隊。為期兩天的培訓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國家涉碳政策宣講,也有碳市場基礎理論解析,還有北京試點碳市場管理運行經驗分享,本次培訓使江西省發改系統各級管理人員對碳交易體系設計和碳市場運行有了清晰深入的認識,達到預期效果。
同年6月和11月的培訓對象為江西省重點排放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旨在讓企業管理者了解碳交易、重視碳交易,為參與全國碳市場未雨綢繆。針對與第一次培訓不同的受眾,北京綠色交易所重新設計了有針對性的課程,特邀北京試點碳市場參與企業現場說法、傳經送寶,在強調政策之外更加注重實操性。
三次培訓共計300余人參加,培訓效果良好,北京綠色交易所碳市場能力建設服務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受到江西省發改委的充分肯定。
截至2022年底,北京綠色交易所已累計為江西、河南、遼寧等八個省(區)和大連、南京、鞍山等12個市(州、地區)及河北雄安新區組織地方能力建設培訓25場,培訓人數超8000人。通過“迎進來、走出去”的服務模式,北京綠色交易所為非試點地區的碳市場能力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促進企業碳資產管理能力有效提升
碳交易體系強調“抓大放小”,2013年開始的全國試點碳交易市場將石化、化工、電力等高排放行業納入管控。2016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全國碳排交易市場第一階段將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重點排放行業。
在碳約束時代,碳排放權因其稀缺性而具有一定的財產屬性,碳資產逐漸成為企業繼現金資產、實物資產和無形資產后又一新型資產類型。對于上述重點排放行業的企業來說,碳資產如果管理得當,不僅可以減少企業運營成本,還可以提高可持續發展競爭力并增加盈利。反之則可能造成碳資產流失,增加運營成本,降低市場競爭力,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
作為石油石化行業的特大型中央企業,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化”)在國內碳市場發展的新形勢下,不僅面臨著技術層面節能減碳的壓力,在企業碳資產管理制度建設、企業碳交易人才培養、企業低碳社會責任等層面也產生了新的需求。為了更好地參與碳交易市場、確保碳資產保值增值,中國石化首先從內部能力建設抓起,其中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委托北京綠色交易所對集團系統各個層級的碳管理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培訓。
中國石化第一期碳交易高級培訓班于2014年6月舉辦,北京綠色交易所積極研判企業需求,針對石化行業特點,編制培訓方案并設計課程。在為期兩天的培訓里,邀請了來自清華大學、英國石油公司、興業銀行、畢馬威等機構的多位專家重點圍繞碳交易和碳金融兩大模塊進行授課,并特別組織了碳交易實戰模擬。精心的組織安排、高質量的培訓效果,受到中國石化的充分肯定。
2014—2017年,北京綠色交易所又陸續為中國石化組織設計了第二期碳交易高級培訓班、碳資產管理處長班以及三期碳資產管理崗位能力培訓班。六期培訓共計700余人參加,為中國石化碳交易能力建設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石化只是北京綠色交易所服務企業碳市場能力建設的一個縮影,截至2022年底,北京綠色交易所已為中國石化、中國華電、海航集團、華潤電力、中核集團、龍江森工等大型企業集團量身定制培訓26場,為企業培養碳交易專業人才、有效利用市場手段管理碳資產、確保碳資產保值增值發揮了積極作用,助力企業在碳約束時代搶占市場先機、實現可持續發展。
助力個體碳市場參與能力全面提檔
在服務地方政府和企業之外,服務廣大社會個體也是北京綠色交易所碳交易能力建設培訓服務的一個重要方向。無論是各類涉碳機構的碳交易從業人員,還是一些減排項目業主以及其他相關個體,對碳交易相關內容的培訓需求都十分旺盛。
事實上,北京綠色交易所自開展碳市場能力建設伊始,就在積極探索面向社會大眾具有可持續性的標準化定期培訓課程。2015年北京綠色交易所聯合人社部教培中心推出“碳資產管理”培訓項目,使得“定期課程”成為現實,并從最初的兩月一期、三月兩期增加到一月一期。在人社部教培中心指導下,北京綠色交易所積極發揮自身碳交易平臺經驗優勢和碳市場政策研究專業能力,不斷優化課程模塊、嚴格把控師資力量、持續創新授課方式,將該項培訓打造成為國內碳交易人才培養的精品課程,獲得市場廣泛好評。
截至2022年底,北京綠色交易所共組織面向社會個體的定期課程118期,其中碳資產管理培訓82期,累計有近1.5萬名學員參加培訓并通過考核獲得人社部教培中心頒發的“碳資產管理培訓證書”以及北京綠色交易所頒發的“碳排放管理人才培訓結業證書”,同時獲得北京綠色交易所相關信息和業務咨詢等服務。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截至2022年底,北京綠色交易所累計舉辦各類碳交易能力建設培訓169期,參加培訓人數近三萬人,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碳市場能力建設服務提供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全國碳市場的正式啟動以及“雙碳”戰略的深入推進,相關人才需求將呈現井噴之勢。未來,北京綠色交易所將持續深耕碳市場能力建設服務,為全國碳市場建設筑牢人才根基,助力碳市場有序發展運行。
注釋:
①ISO14064標準: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于2006年3月1日發布的一套溫室氣體排放量化標準,該標準規定了國際上最佳的溫室氣體資料和數據管理、匯報和驗證模式。人們可以通過使用標準化的方法,計算和驗證排放量數值,確保1噸二氧化碳的測量方式在全球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
②PAS2050:中文全稱《PAS 2050:2008 商品和服務在生命周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評價規范》, 是由英國標準協會(BSI)于 2008年10月發布的全球首個產品碳足跡方法標準。目前在全球被企業廣泛用來評價其商品和服務的溫室氣體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