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中小學高級教師,常州市特級班主任。曾獲“全國優秀班主任”、江蘇省“年度十佳班主任”、江蘇省“十佳卓越班主任”、龍城“十佳班主任”、常州市“學生最喜愛班主任”、常州市“優秀班主任”等榮譽稱號。
她信奉“教育即生長”的理念,堅持“文化治班,治文化班”,所實施的“農歷課程”等成為班級品牌活動,受到省市區媒體的關注,所帶班級被評為全國新教育“十佳完美教室”。
她的成長始終伴隨著四個“不停”: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思考。多篇文章在《班主任》《中國德育》《江蘇教育》《新班主任》等雜志發表,出版有個人專著《愿你在二十四維時間里盛開》。
上一期文章中,我提到:“傳統的成人對孩子的權威正在快速消失。因此,在日益增加的民主氛圍中,把孩子當作‘下級對待是不可能的,家長和老師再也不能‘驅使孩子守規矩或者順從。當來自外部的壓力已經失去了效力,它必須被來自內部的激勵取代。”面對這樣的現狀,我提出了“教師必須跳出紀律的禁錮,解放學生的天性”的解決之道。這里的“跳出紀律禁錮”和“解放學生的天性”并非指追求一種無秩序的自由,而是尋找在民主環境中能夠產生效果的方法。民主環境不是沒有自由的專制,也不是無秩序的自由,而是自由和秩序的結合。那么,教師如何跳出紀律禁錮,解放學生的天性?又如何在上述情況下讓學生得到適當的約束、管理和引導,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解放天性,還學生以自由,讓學生做自己
什么是自由?尼爾在《夏山學校》一書中說,尊重兒童的自由。他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人的過去與現在都是無罪的,自然就可以給予兒童真正的自由,不去壓制和約束兒童的發展,讓他們自由實現自己的善。
我理解自由的意義是,尊重每個孩子的不同個性與人格,在不妨礙別人自由的情形之下,允許他做自己想做的事,并按照自己的生長方式和節奏成長。
孩子需要自由,因為只有在自由的氣氛下他們才可以自然發展,向好的方面發展。我接班以后,決定放棄自己作為成年人和班主任的“權威”。開學第一天,我就告訴學生:“你們才是這間教室的主人。”因此,無論是給教室取名還是教室空間的設計,我都交給他們。學生給班級取了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貓的國”,他們封我為“貓女王”。但我告訴他們,女王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存在,專制而又獨斷。也就是女王說什么,他們就必須聽,并嚴格執行。我問他們:“你們喜歡這樣的老師嗎?希望自己的老師是這樣的嗎?”孩子們都異口同聲地表示“不要”。于是,我對他們說:“老師只是一個年齡比你們大,經歷比你們豐富的人,和你們是平等的。既然你們都自稱‘小貓,那老師自然就是一只‘大貓咯!”從此以后,“大貓”便成了我在這間教室的專屬稱呼。孩子們無論是日常稱呼還是給我寫信,都稱呼我為“大貓”,這也奠定了一間教室自由平等的基調。
稱呼的改變意味著教師理念的轉變,但要真正解放學生的天性,還需要實際行動。在日常生活中,我不再追求標準化,而是優先考慮多樣性和個性化。我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學生在日記本里記錄真實事件,發表對人對事的看法,表達自己的真摯情感,我都會與他們一一溝通,平等交流;教師如果在課堂上出現口誤或者確實有講錯的地方,學生會指出來并糾正,這或許就是師生共同成長;平時,學生有什么好玩有趣的點子,只要符合班級公約,我一般都會聽從他們的建議……當學生成為一間教室的主人,成為自己的主人,他的主觀能動性就被激發出來了,他的潛力也被釋放出來了,他成為他自己。
制訂公約,給學生以秩序,讓生活有法則
當然,自由不包括放縱和寵溺。外在的自由是基于內在的約束或者秩序。因此,一間教室必須有一套適用于所有人的生活法則,這套法則在我們班被稱為“貓國公約”。公約不是由我制訂的,而是所有學生和我共同討論后制訂的。尼爾說,孩子應該按照他們自己的意志生活,而不是望子成龍的父母或自以為是的教育家的看法,家長與教師的關心和指導只會造就一些機器人。
我們先從“我想要成為怎樣的人”開始討論,孩子們提出要做一個優雅的人。正好,剛剛由二年級升入三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經常搗蛋惡作劇,惹出不少麻煩事兒。于是,“做一個優雅的人”就成為孩子們整個三年級努力追求的目標。隨著教育生活徐徐展開,在從三年級到六年級的四年里,我們又逐漸擁有了“溫暖”“勇氣”“擔當”“夢想”“個性”5個詞語。其中,優雅、溫暖、勇氣、擔當、夢想是學生的培養目標——對于學生的未來,我們無法做出精確的規劃,但可以有抽象的定向。至于“個性”,則既是我對學生的祝福,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希望每個學生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成長為自己的模樣。
“優雅”“溫暖”“勇氣”“擔當”“夢想”“個性”這些詞語對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它們不可能通過口號或者說教就轉化為學生的行為。如何把抽象的詞語化作具體的、可操作的行動準則呢?我又一次組織了討論會。課堂上,孩子們圍繞“什么是優雅(溫暖、勇氣、擔當、夢想)”展開討論,在師生不斷深入的對話中,這些詞語逐漸復活,有了神采,成為一個個具體可感的生動字眼,成了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冰冰在日記里記錄了這樣一段文字——
溫暖是什么?是一種感受嗎?是什么顏色的?
溫暖應該是金黃色的吧!金黃色總是閃亮亮的,照在蒲公英上,讓它茁壯成長;照在露珠上,熱乎乎的,驅散一切陰霾。
溫暖的顏色閃爍在石頭和橙子的臉上,他們在捉螞蚱呢!我想,這個月,他們給我的溫暖最多吧。因為他們幫我一起抵擋了小涵的“欺負大軍”。盡管他們的成績并不好,但我相信他們有足夠的擔當,給人以足夠的溫暖。
俗話說,“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我沒有泉水,但是我愿他們的大腦上能開出帶露珠的蒲公英。不會奉獻的蒲公英不是真的蒲公英。
在學生對這些詞語的內涵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我進一步和學生討論:“什么樣的行為是優雅(溫暖、勇氣、擔當、夢想)的?”孩子們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終,大家達成共識,形成并“出臺”了“貓國公約”。其中,關于“溫暖”的表述是這樣的:
【關鍵詞:溫暖】
1. 別人碰到你,或者你碰到別人,不管自己有沒有錯,都要說聲“對不起”。
2. 別人掉東西,請彎腰幫他撿起來。
3.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別人的事情幫著做。
4. 用小小的貼心為別人制造驚喜。(日常的幫助、節日的問候等)
5. 用自己的愛心為班級(學校、家庭)等所在的地方創造價值。
6. 讓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如果有人要參觀我們的教室,接待者要和他們握手,向他們自我介紹,并致歡迎辭。然后,在帶他們進教室之前,先帶領他們簡單地參觀一下校園。)
7. 外出活動時坐車要坐好,別打擾司機。下車的時候要記得跟司機說聲“再見”,并感謝司機。
8. 外出活動結束后,要謝謝所有隨行的老師和父母及其他提供幫助的人。
9. 多鼓勵、贊賞并幫助那些暫時落后的同學。
10. 在你的能力范圍內做一個溫暖的人。
家校協同,理念方法一致,助力學生成長
需要注意的是,班級公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隨著年級的上升和教育生活的延展不斷完善的。公約的落實僅僅依靠在一間教室的實踐是不夠的,它需要學生在更大范圍內參與,需要更多人支持。為此,每確定一個培養目標,我都會給家長寫一封信。寫信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和家長在思想上達成共識,另一方面也希望在行動上達成一致,這樣的家校共育才能產生“1+1>2”的效果。以下是關于“擔當”的一封信。
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致四(12)班全體家長的第40封信
親愛的貓爸貓媽:
周末好!
我們一起攜手走過了三年級,又即將開始四年級的旅程。或許,今后還會一路走向五年級,走完六年級。既然抱著一同走完小學歷程的心態,那么,此刻,站在四年級的起點上,我們就不得不問一問自己:我們到底想要一個怎樣的孩子?因為我看到部分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很焦慮,這已經帶給孩子一些負面影響。因此,覺得很有必要和大家一起來明確一下貓國的培養目標。
貓國期待孩子們成為優雅、溫暖、有擔當的人。“優雅”“溫暖”是我們通過觀察與梳理才最終敲定的目標。整個三年級上學期,我們重點關注“優雅”,著力培養孩子的文明禮儀,期待孩子們做一個言行優雅的人。三年級下學期,增加了“溫暖”,期待孩子們成為一個溫暖的人。四年級上學期,隨著孩子們的獨立意識越來越強,我們將關注重點定位為“擔當”。
所謂“擔當”即是責任。百度上的解釋是:承擔;擔負(任務、責任等)。我們要做的是學著放手,讓孩子們承擔該負的責任,或者說,讓孩子們為自己的行為“買單”,否則,他們永遠都長不大。關于“擔當”,目前,我能想到的幾個需要你們配合教育的點是:
1. 及時記錄每天每周的家庭作業。教師不再把作業寫在黑板上拍照發到群里,《藍泊灣》上也不再有“作業提醒”欄目,我們提倡孩子自行記錄,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2. 如果孩子忘記記載作業或者作業沒有記載完全,請不要幫孩子在群里詢問。解決的辦法有兩種:第一,讓孩子自己電話詢問。現在孩子打字聊天的能力很強,但口頭表達的能力欠缺,建議讓孩子電話咨詢。第二,索性不要問,讓孩子到學校接受不做作業的懲罰。——你不可能永遠做孩子的保姆,那就試著解放自己吧。
3. 孩子若損壞班級公共物品或者同學的物品,建議他用自己的零花錢賠償。
4. 如需借閱學校或者班級的圖書及其他物品,請在規定時間內歸還。
5. 從本學期開始,貓國將嚴格規范孩子們的行為。值日工作做得不到位的值日生和值日班長,將“獎勵”5天的時間來學習如何規范值日,如何團結合作,如何提高效率。如果仍舊學不會,那么繼續“獎勵”5天,直到學會為止。
6. 作為家庭中的一員,孩子應承擔1到2項家務,并天天堅持。責任與擔當一定是在實踐中養成的,而不是靠說教達成的。
暫時想了6點,至于更多的內容,期待著貓爸貓媽和我一起觀察發現,使我們的關注點更加完整。
需要說明的是,重點關注某個點,并不意味著不管其他點。我們在關注“擔當”的同時,也兼顧著“優雅”和“溫暖”。品質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急不得,躁不得,唯有共同努力。
你們的朋友:***
****年*月*日
最好的成長是自我成長,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很重要的一項任務是給學生營造民主的成長氛圍,激發并釋放學生內在的潛力,引導他們聽從內心的聲音,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