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建峰 盧思宇
[摘要]文章在闡述網絡直播的內涵、分類、特點的基礎上,基于SWOT分析網絡直播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現在網絡直播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領網絡輿情、拓展教育空間的優勢,其也存在網絡直播內容吸引力不強、網絡直播平臺監管力不足的劣勢。同時,隨著全球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受眾多元可接受性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網絡多元文化沖擊和受眾媒介素養有待提高的挑戰。為了增強教育實效,文章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堅持價值引領,強化輿論引導;注重內容建設,創新技術加持;增強網絡監管,提升媒介素養;打造官方平臺,推進網絡育人。
[關鍵詞]SWOT;網絡直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媒體表現形式日益豐富,新媒體內容傳播獲得長足發展,網絡直播應運而生。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網絡直播快速發展,其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發展,也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當前,高校教育教學方式由傳統線下教學向“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轉變,“網絡直播+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時空限制,增強了高校師生的交流互動,滿足了學生自我學習的需求,成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一、網絡直播相關理論問題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03 億,較2020年12月增長8652萬,占網民整體的68.2%[1]。網絡直播延伸至社會各個行業與領域,已成為新媒體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一)網絡直播的內涵
2016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明確界定了互聯網直播的概念,網絡直播即“基于互聯網,以視頻、音頻、圖文等形式向公眾持續發布實時信息的活動”[2]。網絡直播成為發布實時信息的重要載體。筆者認為,網絡直播離不開四個要素:場景、人物、內容、創意。場景主要指網絡直播的場域及其氛圍,可增強受眾的沉浸式體驗;人物主要指參與網絡直播的人物,包括網絡直播博主、受眾,兩者基于網絡直播內容進行互動交流;內容主要指網絡直播傳遞的信息、展示的產品以及營銷的方式等;創意指為了增強網絡直播效果,網絡直播博主采用的吸引受眾注意力的方式方法。這四個要素相輔相成,形成合力,以保障網絡直播的順利進行。
(二)網絡直播的分類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電商直播、游戲直播、體育直播、真人秀直播、演唱會直播的用戶規模占網絡直播行業用戶規模增長的前五名,電商直播和體育直播成為2021年該行業發展最為突出的兩類業態。可見,網絡直播的內容與形式是豐富多樣的。第一,游戲直播。游戲直播指主播將自己玩游戲的過程實時傳播到網絡上的一種直播形式,滿足受眾對游戲內容的需求,凝聚受眾的社群歸屬感,激發受眾的社群樂趣。第二,真人秀直播。真人秀直播最大特點是場景生活化,根據場景細分直播內容,涉及制作美食、戶外運動等生活場域,滿足受眾虛擬社交需求。第三,體育直播。體育直播以直播各種體育賽事為主,面向龐大的粉絲群體,具有較強的用戶黏性,其內容還延伸到體育明星粉絲見面會、體育訓練營和體育后康復與治療等方面。第四,電商直播。電商直播既可以直接向受眾推銷商品,又可以利用明星粉絲效應,為品牌造勢,提升品牌影響力。第五,政務直播。政務直播是通過與大眾展開雙向互動,進行政務信息的傳播,以便民眾參政議政,促進政務的公開與相關政策的實施。第六,慢直播。慢直播是一種以固定機位全方位展示場景的原生態直播,既沒有直播者,也沒有引導解說詞,更沒有后期的視頻剪輯與處理,以長時間的內容持續直播引發受眾情感共鳴。
(三)網絡直播的特點
第一,時效性強。相比傳統媒體的單線式傳播,網絡直播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利用互聯網技術采取多線傳播,通過移動終端等實時傳播完整的內容,并由網絡直播平臺以錄屏的方式進行后臺保留,滿足了受眾隨時隨地觀看的需求,增強了傳播靈活性,豐富了受眾的觀看體驗,貼近新時代人們的媒介生活習慣。第二,便捷性強。當前,5G技術、云計算、AR/VR技術的發展,為網絡直播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一方面,網絡直播以技術為框架,依據算法推送內容,精準定位受眾,聚焦流量,受眾覆蓋面廣;另一方面,受眾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取相關網絡直播信息和內容,并且網絡直播傳播速度快。第三,互動性強。在網絡直播過程中,基于網絡直播平臺的信息共享機制,受眾可以實時發送文字、圖片、語音等,與網絡直播博主或者其他受眾進行交流互動,形成彈幕文化、粉絲效應,其既可全程參與網絡直播內容、更新動態,又在一定程度上縮短自身與網絡直播內容之間的距離,實現真實的交互體驗。第四,直觀性強。通過網絡直播,受眾可以同步感受與了解直播事件和內容,直觀性強,尤其是涉及投票、咨詢、重大事件發布會等內容的網絡直播,受眾在網絡直播平臺的直播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同步知悉內容、同步參與過程、同步獲取沉浸式觀感,整個直播過程呈現直播內容與受眾之間一對一的網絡直播服務姿態。此外,網絡直播的內容沒有剪輯與加工,這種真實、直觀的方式更容易贏得受眾關注與青睞。
二、網絡直播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
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3]當前,在網絡直播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挑戰,也迎來發展契機,筆者認為,基于SWOT分析網絡直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勢、劣勢、機遇、挑戰,對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一定的現實借鑒意義。
(一)優勢分析(S)
1.引領網絡輿情
網絡輿情主要指人們在一定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社會管理和其他社會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的交匯總和。在網絡直播時代,網絡生態復雜多變,信息海量驟增,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多元文化共存,因此正確引導網絡輿情,規范網絡直播信息,營造積極和諧的網絡輿論氛圍勢在必行。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筑牢網絡思想政治育人陣地,有效應對網絡多元文化沖擊,就要直面不同的網絡輿情,一方面時刻關注、高度重視高校大學生的心理表征,采取有效措施分析和研判網絡輿情,抓住事件焦點和關鍵,拆解各方矛盾癥結,正確引導高校大學生理性對待網絡輿情,形成正確認知;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高校思政課育人作用,有效應用高校新媒體宣傳平臺進行網絡直播,采用控制源頭法、換位思考法、權威聲援法等正確引導和有效干預網絡輿情,實現思政內容的有效傳播,幫助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正確應對網絡輿情。
2.拓展教育空間
當前,網絡直播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使網絡直播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教育教學載體,可以激發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潛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率。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課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授課時間比較固定,受教育者的覆蓋范圍有限。隨著網絡直播技術的成熟,“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逐漸普及,這不僅擴大了教育者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擴大了受教育者的覆蓋范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適應大學生發展階段特征的同時,利用網絡直播平臺開展教育教學,有利于提升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二)劣勢分析(W)
1.網絡直播內容吸引力不強
內容是網絡直播的源泉。當前,網絡直播內容主要為“直播+電商”“直播+發布會”“直播+廣告植入”“直播+活動”“直播+日常”,而“直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存在空缺。同時,在網絡直播時代,網絡直播內容存在去中心化、同質化、碎片化等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網絡直播內容形成“信息繭房”,不利于信息的多元化傳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精準定位網絡直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網絡直播形式,挖掘網絡直播潛力,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網絡直播平臺,以思政內容為王,從而滿足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需求。
2.網絡直播平臺監管力不足
隨著網絡直播社會影響力的不斷增強,網絡直播不僅成為社會公眾傳播信息的重要平臺,而且深刻影響社會公眾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網絡直播便捷、高效,受眾可以通過網絡直播進行交流互動,發布信息和內容,發表觀點和看法。另一方面,高校大學生作為網絡直播受眾群體之一,思維活躍,但是其信息鑒別能力仍需要增強,高校應加強引導,使其正確分辨事實,客觀對待網絡事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加強網絡直播平臺的內容監管,有效應對突發網絡直播事件,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話語權,幫助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提升網絡媒介素養,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三)機遇分析(O)
1.全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
當前,全球信息傳播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口語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電子傳播時代、信息傳播時代。隨著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的智能化、創新化、數字化成為大勢所趨,這也催生了各類傳播平臺,包括網絡直播平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網絡直播的時效性、真實性的特征,拓展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與時間,緊跟數字化發展步伐,以高校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發揮高校思政課的創新性與創造性,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與親和力。
2.受眾多元可接受性形成
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興媒體,滿足了高校大學生對信息扁平化的需求。扁平化主要指新媒體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簡化了中間環節,使信息傳播直達受眾。一方面,在大數據精準算法的推介下,網絡直播通過后臺分眾傳播的方式,優化媒體信息,提升內容質量,規避信息同質化,從而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網絡直播通過優化與整合傳播渠道,分類加工傳播信息,從特定的渠道將信息內容傳播給目標受眾,滿足目標受眾的需求,以達到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此外,在分眾傳播的基礎上,網絡直播通過創新形式,與傳統媒體相互借力,大幅度提高受眾對網絡直播的接受程度,從而促使受眾多元可接受性的形成。
(四)挑戰分析(T)
1.網絡多元文化沖擊
當前,一方面,網絡直播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載體。另一方面,網絡直播凸顯了意識形態的競爭。不同國家意識形態、不同地區文化通過網絡直播進行傳播。同時,網絡直播空間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高校大學生重要的聚集、活動和實踐場域”[4]。這既給網絡多元文化提供了新的傳播場域,也使高校大學生面臨網絡多元文化和思潮的沖擊。在此情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依托網絡直播,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輿論陣地,積極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高校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踐行擔當使命,避免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想的不良影響。
2.受眾媒介素養有待提高
受眾的媒介素養主要指在面對網絡海量信息時,受眾能否正確選擇有效的信息內容,通過新媒體提高信息資源的整合能力,包括信息資源的使用方式方法、利用信息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信息資源內容的批判能力等。當前,高校大學生作為網絡直播的活躍分子,其充分利用新媒體正確篩選信息內容等媒介素養亟待提高。同時,高校思政教師也應轉變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依賴,熟練使用網絡直播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大學生實現便捷的雙向互動交流。只有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提高網絡媒介素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依托網絡直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教育質量的提升。
三、網絡直播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路徑
為了適應網絡直播時代的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堅持價值引領,強化輿論引導;注重內容建設,創新技術加持,即以優秀文化為建設內容,運用網絡直播技術創新思政育人內容;增強網絡監管,提升媒介素養,即完善高校網絡直播制度和體系,提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網絡媒介素養;打造官方平臺,推進網絡育人。
(一)堅持價值引領,強化輿論引導
在網絡直播時代,“網絡直播+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堅定正確的輿論導向。第一,“網絡直播能夠在某一話題或社會事件討論中迅速匯集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力,在輿論事件的生成、擴散與建構中發揮核心圈層作用”[5]。要充分發揮網絡直播的作用,高校就要通過官方直播媒體,正確報道輿論熱點,正確引導討論焦點,依據事實形成正確結論,并精心設計網絡直播過程,形成閉環式的輿論處理方案,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高校應在網絡直播中融入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相關的人物與事件等元素,弘揚正能量,發揮網絡直播的傳播力與感染力,并聯合主流媒體,形成合力,共同實現正確的價值引領與輿論引導,增強高校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
(二)注重內容建設,創新技術加持
第一,“網絡直播+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技術加持,以“內容為王”,著眼于長遠發展,精準定位,利用VR等技術將高校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技術化,并精準傳遞給高校大學生。同時,高校可以通過網絡直播技術轉化“網絡直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內容,打造具有吸引力、親和力且實效性較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增強思政輻射效應。第二,高校可以利用網絡直播平臺,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范圍,結合地方特色制作網絡直播內容,向受眾傳遞更有特色和價值的優質信息,激發受眾興趣與情感共鳴,形成對高校大學生、社會大眾等多層面的思政價值引導。
(三)增強網絡監管,提升媒介素養
首先,高校要建立把關制度,進一步完善高校關于網絡直播的相關制度規定。其次,高校要采取網絡實名制,安裝過濾軟件,建立和完善網絡直播的信息檢測體系,提高高校網絡直播人員的法律意識,進一步加大網絡直播監管力度。同時,作為“網絡直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把關人,高校要監管網絡直播內容,保證傳播內容的正確性。最后,高校要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網絡媒介素養,增強兩者的政治敏銳性,從而實現保護他人合法權益的綠色直播和不造謠、不傳謠的文明直播。
(四)打造官方平臺,推進網絡育人
當前,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高校思政育人的需求。首先,網絡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陣地,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絡直播平臺,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體驗,發揮高校人才、資源優勢,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打造高校官方網絡直播平臺,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的靜態傳播實現優勢互補,加強“線上+線下”交流互動,改變傳統的思政教學模式。其次,高校要積極培育高校大學生網絡主播,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展現思政教育內容,實現網絡直播平臺從“帶貨直播”轉向“價值直播”。最后,高校要以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為載體,打造網絡直播精課,邀請專家學者開展講座,增強網絡直播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02-25)[2022-11-03].http://www.cnnic.net.cn/n4/2022/0401/c88-1131.html.
[2]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EB/OL].(2016-11-04)[2022-11-03].http://www.cac.gov.cn/2016-11/04/c_1119847629.htm.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陳志勇.網絡空間治理背景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110-114.
[5]麥尚文,楊朝露.從議題互動到“場景融合”:網絡直播的輿論功能與生態重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3):83-92,170-171.
[基金項目]2022年河北師范大學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新創業競賽課題“嵌入、分化、融合:網絡直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功能探究”(項目編號:BE20223314423)。
[作者簡介]龔建峰(1998—),男,內蒙古鄂爾多斯人,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盧思宇(1999—),男,北京大興人,河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