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新文科中的新興專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擔負著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任。傳播學概論課程作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基礎課程,在新文科背景下需要實現創新發展。文章通過介紹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的總體概況,對傳播學概論教學改革的必要性進行分析,提出其教學改革的優化路徑,以期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文科;網絡與新媒體;傳播學概論;課程改革
2018年,黨中央明確提出,“要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和貢獻水平,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2020年,《新文科建設宣言》的發布為新文科建設的全面啟動指明了未來發展方向[1]。《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出,“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大繁榮,增強國家綜合國力,新文科建設責無旁貸”[2]。在互聯網和新媒體催化下應運而生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既是新時代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文科背景下的新興專業。因此,基于新文科背景,文章以傳播學概論課程為例,分析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的發展方向,以創新專業發展路徑,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一、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發展概況
2012年,教育部將“網絡與新媒體”(050306T)專業列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新增專業,并于2013年在全國招生。2013年至今,全國已有307所高校開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其中廣東20所、北京11所、四川20所、湖北24所,開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高校數量也在逐年增加。雖然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起步較晚,發展僅有10余年,但是發展勢頭不容小覷。
作為伴隨互聯網信息技術而產生和發展的一門新興專業,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建設正處于持續上升期,很多新興產業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復合型人才需求量較大。而人才的培養離不開高校專業課程的建設,目前來看,新文科背景下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一)較強的實踐性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本身就是為了適應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興專業。與傳統的新聞學、傳播學專業不同,其發展更偏向于實踐,更要做到與時俱進;而新聞學、傳播學專業更偏向于研究。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產生背景不同,也就注定了其課程的體系不同、對師資力量的要求不同。如果專業課程的教師無法與時俱進,那么其傳授給學生的理論知識也容易與社會脫節,無法有效地被運用到實踐中。
(二)專業的交叉性
與傳統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相似,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也同樣從屬于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但其和傳統的新聞傳播學類專業有所不同,其典型特點是專業的交叉性。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是文科和理科的交叉、藝術與技術的融合,正是這種交叉和融合,使得網絡與新媒體人才的培養更復雜,更具有挑戰性。
目前來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課程建設還不完善,如專業課程存在廣而不精等問題。目前,大多數高校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雖然豐富,但是涉及內容較雜,主要有傳播學概論、新聞法規、新聞評論、數字媒體技術與應用、廣告創意與策劃、網絡營銷策劃與創意、微電影創作、網站設計與制作、數字產品創意與設計、動畫創意與設計等課程。從該專業的課程設置來看,學生需要掌握多行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但很難學精、學透。總之,由于起步較晚,目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各方面還有待完善。文章以新文科建設為契機,以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必修基礎課程—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改革實踐為切入點,探討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改革和創新發展路徑。
二、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傳播學起源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更是一門處于“十字路口”的學科,其誕生和發展過程中涉及信息科學、心理學、符號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另外,作為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學科,傳播學對理論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且實證研究偏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畏難情緒[3]。
如果教師對這門課程的講授仍沿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則容易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難以將所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甚至產生“傳播學無用”的錯誤認知。另外,由于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偏向實踐性,一部分學生會產生“重實踐、輕理論”的錯誤認知,難以形成較高的專業素養和系統的專業技能。在新文科背景下,該課程如何創新發展,成為學生愿意積極參與的課程以及與業界保持對話的課程,是高校亟須解決的問題。目前,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學形式單一
傳播學概論課程仍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失。例如,教師對傳播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講授僅停留在介紹層面,教學內容較枯燥,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加上該課程的經典理論大多源自國外學者的著作,學生對其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困難,長此以往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二)教學內容未與時俱進
一些經典的傳播學概論教材雖然覆蓋了大部分傳播學的經典理論和代表性成果,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但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本身是伴隨互聯網技術發展而產生的專業,其專業基礎課程必須與時俱進。但目前大多數傳播學概論教材缺少基于網絡與新媒體背景下對新型傳播現象和傳播形態的論述,甚至一些經典的傳播理論無法解釋當下的傳播現象。對這部分內容的缺失,如果教師依舊照本宣科,不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勢必導致學生所學內容與現實脫節,影響教學效果。
(三)重理論而輕實踐
與實訓課不同,傳播學概論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其學習課時也多于其他專業基礎課。但由于其理論知識較多,大多數課時都需要花費在理論知識講解上。因此,其教學過程仍以理論講授為主,學生很難有機會“動起來”,易對理論知識“消化不良”,不能有效地運用所學理論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傳播現象。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作為偏應用和實踐性的學科之一,承擔著培養復合型應用人才的重任。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建設帶來新的挑戰。作為網絡與新媒體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傳播學概論如何在原有學科的基礎上以及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導下實現創新發展,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三、新文科背景下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
新文科對傳統文科而言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在傳統文科建設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以適應新時代新技術環境下的發展需求。我國的新文科建設應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建設具有中國本土特色和體現中國文化自信的新文科。這就要求高校在新文科教育中要形成正確認識,適應新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的新變化。另外,新文科的內涵和背景使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建設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因此,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優化過程要考慮以下幾點:首先,新文科建設要與高等教育發展相互促進;其次,教師要在認清時代背景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網絡與新媒體的專業優勢進行教學;最后,高校不僅要培養符合行業需求的人才,更要培養符合國家需要的復合型應用人才[4]。
(一)更新教學理念:以人為本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職責,更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新文科教育理念不僅在于知識技能的培養,還在于注重對人的塑造。這要求新文科建設最終要回到人的培養問題上,即“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命題,也是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任務[5]。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本身是為順應時代發展而誕生的一門新興專業,其實踐性和應用性較強,因此高校對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的培養很容易陷入純粹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的誤區,而忽略了對人的塑造。雖然工具性導向的人才培養是對有效性原則的貫徹,本身無可厚非[6],但是我們并非要培養“工具人”,而是要培養有文化、有道德、有正確價值觀,能夠獨立思考的“完整的人”。傳播學起源于美國,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引入我國,因此其大多數經典理論都是立足于國外的政治和經濟背景。而現在的大學生接觸的外部事物更多,個性也更加鮮明,因此,教師在教授傳播學相關理論時不能強制輸出價值觀念,而要注意通過引導的方法,讓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讓學生建立“你所看到的全部是事實,但不是事實的全部”的全局站位[7];引導學生形成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在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教師要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培養一批具有人文關懷和家國情懷的“完整的人”,最終實現“人的回歸”。
(二)優化課程內容:動態調整
縱觀傳播學概論課程的專業教材,大多是按照拉斯韋爾的“5W模式”延伸出的傳播學五大研究領域進行建構的。雖然“5W模式”建構的框架非常清晰,但是傳統教材缺乏專業契合度。因此,高校在優化傳播學概論課程內容時,提高傳播學和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契合度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地方院系的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還應注重地方性拓展,關注本學科的前沿問題,動態調整相關課程內容,實現內容的優化。具體來說,首先,教師應根據傳播學概論課程的特點進行內容的優化和整合,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其次,在新媒體語境下,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應與時俱進,在課程內容上適當增加鮮活、與時俱進的案例。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能將傳播學理論運用到案例教學中,從而提升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的專業契合度。最后,在課程的地方性拓展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傳播學理論知識來解決一些地方性的實際問題,如“自貿港背景下海南對外傳播策略研究”“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跨文化傳播研究”等問題,另外,教師還可以將地方的熱點問題與課程內容相結合,讓學生深度參與其中,能夠學以致用。
(三)完善教學手段:課內課外、線上線下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雖然教學理念和內容是核心,但是教學效果的好壞也取決于教學手段的運用。“傳播學既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又是一門應用性學科。沒有基礎理論性,傳播學就不能支撐起學科的架構;沒有實際應用性,傳播學就會失去對社會現實的指導意義。”[8]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應做好“課外+課內”的教學設計,將基礎的傳播學理論知識放到課內教學,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可以放在課外教學。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來學習與傳播學有關的書籍、視頻等資料,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校園媒體資源如校廣播臺、校新媒體、校記者站等,獲得實踐機會,提高自身實踐能力。
在數字技術和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校的教學方法也要與時俱進。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師應充分利用慕課、學習通、微課、學習網站、新媒體平臺等資源,利用線上學習平臺發起傳播熱點的討論活動,采用“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手段,將翻轉課堂引入教學,擴展教學空間。此外,為了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教師還可以利用微信、QQ等渠道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教師不僅可以與學生在線上進行互動,還擴展了課堂內的教學內容,由此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教學手段可以使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時間,同時教師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和正確教學方法可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四)健全考評機制:綜合全面
傳統傳播學概論課程的考評辦法以閉卷考試為主,在新文科背景下,這種考評辦法顯然不能適應復合型應用人才培養的要求。傳統的閉卷考試容易將學生局限在教材中,因此,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應建立綜合、全面的學生考評機制,以學生為主體,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全面測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學習小組的形式,在小組內部及小組之間形成互評互改機制。傳播學概論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這就需要教師在考評過程中實現理論與實踐考核的平衡,比如,理論分值和實踐分值的比重問題,針對理論和實踐內容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評分標準等。
綜上所述,如何在新文科背景下找準專業課程的發展方向,讓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教學,是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作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基礎課程,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應與時俱進,對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考評機制進行優化,以達到新文科背景下傳播學概論課程的良好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樊麗明.新文科建設:走深走實 行穩致遠[EB/OL].(2021-05-10)[2022-11-02].https://theory.gmw.cn/2021-05/10/content_34831619.htm.
[2]新文科建設宣言[EB/OL].(2020-11-03)[2022-11-02].https://baike.baidu.hk/item/%E6%96%B0%E6%96%87%E7%A7%91%E5%BB%BA%E8%A8%AD%E5%AE%A3%E8%A8%80/54676761.
[3]田俐.應用型人才視域下傳播學教學改革路徑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9(01):178-179.
[4]趙紅勛,李孟帆.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學課程的優化路徑[J].青年記者,2021(18):97-98.
[5]蔡斐.學科賦能、跨界驅動與人的回歸:論新文科背景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J].中國編輯,2021(04):77-81.
[6]陳凡,何俊.新文科:本質、內涵和建設思路[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1):7-11.
[7]閆冰.基于OBE模式的“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J].新聞傳播,2020(12):118-120.
[8]陳先元.傳播學教學中若干關系的思考[J].當代傳播,2005(05):68-70.
[基金項目]2022年度瓊臺師范學院文學院培育項目“新媒體時代傳播學理論課程教學改革探析”(項目編號:WXYXM202212)的階段成果。
[作者簡介]黨寧(1992—),女,河南駐馬店人,瓊臺師范學院文學院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