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丹
【摘? ? 要】進入新時代,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深度報道是黨報的優勢所在。作為深度報道形態之一的典型人物報道,承載著弘揚主流價值、樹立精神標桿的重要使命。面對當前新聞輿論工作環境、對象、渠道、方式的深刻變化,地市級黨報記者亟需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關系,從理念認知、思維方式、內容形式等方面,繼承發揚典型人物報道優良傳統,與時俱進、融合發展、自我創新。
【關鍵詞】黨報記者;典型人物報道;守正創新
在全媒體時代,地市級黨報記者采寫典型人物報道如何守正創新?筆者認為,應發揚工匠精神,以優質內容為王,發揮黨報記者優勢,采寫出有本地特色、情理交融、有深度有溫度的典型人物報道精品,以新穎、深刻、獨家內容取勝。還可以借鑒其他媒體典型人物報道特色,采取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內容采制、文本呈現、生產傳播方式,全方位滿足受眾對人物、觀點、價值和思想的深層次需求,弘揚時代精神、突出思想引領,牢牢掌握新聞輿論工作主動權與話語權。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2019年7月22日,筆者在《文山日報·七都晚刊》刊發了一篇深度報道——《有一種追求叫“永遠為人民服務”(主題)八旬壯族老黨員田煥興撿廢品賣向敬老院捐款(副題)》。文中的典型人物田煥興,正是黨員踐行宗旨、不忘初心的一個典范。
一、繼承優良傳統,深挖優質內容,寫活典型人物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要讓先進典型引路,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作為黨委、政府與群眾溝通聯系的橋梁紐帶,黨報記者應強化宗旨意識,樹立群眾觀點,繼承優良傳統,發揚精益求精、創新創造的工匠精神,通過深入采訪,深挖優質內容,寫活典型人物,為黨委政府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學習參考提供重要抓手和典型。
2019年7月1日,文山本地媒體“非常文山”微信公眾號在七一建黨節當天傾情推送了一篇題為《暖心,這位86歲老人足以感動文山》的消息。隨后,筆者緊扣熱點,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冒雨來到小區進行采訪,多次被老黨員田煥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退崗不退責,永遠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仰、大愛精神所感動。從積極響應號召參加土改工作、毅然加入黨組織、堅定信念冒死履職、退崗不退責發揮余熱等方面,對其先進事跡進行深度報道,于當年7月22日在《文山日報·七都晚刊》4-5版見報,當月24日又撰寫“開化時評”《“低頭彎腰”的榮光》進行輿論引導。
該報道運用新聞故事化寫作技巧,通過人物語言與行動,再現溫情故事,寓情于理,巧妙表達記者的立場、觀點、傾向;注重理性與感性兼容、共性與個性交融,增加文章感染力、說服力;獨家新聞價值凸顯,具有鮮明生活溫度、情理高度,體現黨員先進性。其中,特別注重獨家故事采集、首尾呼應升華、個性化語言展示、理想信念挖掘、時代背景烘托、精致結構設計。
獨家故事采集方面:針對社會上對田大媽行為(當過女干部,撿賣廢品捐款)的各種褒貶不一的說法,筆者帶著問題下去帶著答案回來,采集到許多獨家故事。如:田大媽人生座右銘的由來及對她一生的影響;冒著可能被豺狼咬死的危險,完成急件派送任務;為了群眾利益,只身為死者家屬送去撫恤金;退休后看報受觸動撿賣廢品捐款,幫助困難群眾、支持家鄉發展;坦然面對流言蜚語,教育引導干部群眾;一本愛心捐款記事本,寫滿對家鄉、人民的愛。
首尾呼應升華方面:開頭不拘一格,打破常規,突出報道的新、奇、變,善于運用對比、沖突、懸念等多種元素,讓文章生動可讀、引人入勝;結尾巧妙運用比喻手法,用田大媽塞來的一把回味甘甜的橄欖糖,比喻她說過的每一句話能凈化心靈、滋養心田、令人回味,升華精神境界,彰顯人性光輝。
個性化語言展示方面:采集經典語錄,如:“給家鄉、家人丟臉的事不干,不想回去被人罵‘門背后的彎刀——沒用。”“干革命要干到死的那一天,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黨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為了革命、為了工作,就算被豺狼吃了也是光榮的。”“人不能忘本,要懂得知恩圖報,要不是家鄉人民支持我,我不會出來工作,不會每月領著幾千元退休金過上幸福、安逸的生活。”“我當過副縣長就高人一等了嗎?身為老干部,即使退休了,也要按照黨章的要求去做,更應該‘退崗不退休,退崗不退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盡心盡力幫助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永遠為人民服務!”
理想信念挖掘方面:田大媽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了“什么才是真正優秀的共產黨人,什么才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共產黨人”,教育引導大家向她學習。
時代背景烘托方面:加入了“本地土改工作隊進村開展工作、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惡劣、交通不便出行難、工作環境艱苦”等場景。如19歲那年,田大媽報名參加土改工作隊,戴上大紅花,村里男女老少敲鑼打鼓送行;為了防豺狼,當時許多村民都有銅炮槍,女的一般不敢獨自上山干活;下鄉開展工作,得翻山越嶺走八九個小時,行程50多公里。
精致結構設計方面:一句話就是一個小標題,就是一個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小故事。從“出去要好好工作,為我們民族爭氣”“既然選擇入黨,就要將革命干到底”“共產黨員就沒有不敢的”“退崗不退責,永遠為人民服務”“多做好事,就是對黨和家鄉人民最好的報答”“只要我還活著,就要繼續捐下去”6個方面,設計結構、謀篇布局。
報道見報后,大家對田大媽不顧冷嘲熱諷撿賣廢品,27年如一日為家鄉建設、為困難群體捐款的先進事跡肅然起敬,表示深受教育。報道見報當天,被文山新聞網轉載,獲得1萬多點擊量,取得一定輿論引導效果。
2019年7月24日,筆者又撰寫“開化時評”《“低頭彎腰”的榮光》。針對那段時間,八旬老黨員、退休老干部田大媽撿賣廢品向敬老院捐款的事跡引發熱議,“有人說她,一個老干部不好好安度晚年,想錢想瘋了,每天當著眾人的面去撿垃圾,真是丟老干部的臉”的批評,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做好事不分大小,盡心盡力就好。田大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退休了也一如既往地按照黨章的要求去做,為了困難群眾,為了家鄉發展,低下頭、彎下腰,撿賣廢品捐款,這樣的愛心善舉值得點贊。教育引導大家“人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困難,需要大家伸出援手”,在構建和諧社會、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全力奮戰脫貧攻堅、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我們需要更多的像田大媽這樣“大愛無邊、無私奉獻”的人。希望大家向田大媽學習,從身邊小事做起,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相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得更加溫暖,收到了較好的輿論引導效果。
二、更新理念思維,加強深度策劃,實現內容形式創新
當前,新媒體新技術不斷發展,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受眾對象、閱讀習慣、信息需求、審美情趣發生深刻變化,以往的典型人物報道話語表達、呈現方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輿論格局。為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地市級黨報記者要更新理念認知、思維方式,加強深度策劃,進行內容生產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議題設置能力、信息聚合能力,創新話語表達、豐富呈現方式,不斷增強內容的核心競爭力,讓內容與形式同頻共振,實現內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創新。[1]
更新理念思維,要研究把握現代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要強化用戶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三種思維”,從編導主體轉向用戶主體,從單次傳播轉向二次傳播,從抽樣調查轉向全樣本調查。[2]增強用戶意識、技術意識、互動意識“三個意識”,把注冊數、瀏覽量、轉載量、活躍度等,作為評價新聞信息產品的重要指標;把有效聚集用戶注意力資源,作為創新發展的著力點,將融合發展滲透到新聞信息產品生產傳播各個環節,提高用戶關注度、參與度、忠誠度。[3]
加強深度策劃,要圍繞一定的目標,對典型人物報道進行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優化策劃方法、報道形式、互動方式,實現客觀事實的最新化、內容形式的最優化、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從創新報道內容、報道方式、篇章結構、寫作手法、語言表達等方面融合創新,解決好如何思考、寫什么、如何寫、如何表達等問題。嘗試在獨家新聞較難獲得的情況下,努力追求新聞報道的獨家視角、獨家事實、獨家細節、獨家觀點、獨家圖片、獨家背景、獨家寫法,以及版面上的獨家編排。[4]
內容創新方面,應在后續報道中,利用好黨報記者特有的政治、社會資源和社交媒體平臺優勢,針對有些人對田大媽當過干部、撿賣廢品行為的各種褒貶不一的說法,主動設置議題,開展思想討論、網絡大調查。闡釋人物行為的社會價值和意義,發掘典型背后隱藏的深層次“問題”或“矛盾”,引導受眾對社會的發展進行積極思考,以“觀照”整個社會的進程。[5]
如,主動設置以下議題:“一個退休老干部,每天當著眾人的面去撿廢品,到底丟不丟老干部的臉?”“為籌集善款,幫助困難群眾,支持家鄉發展,去撿廢品,到底該不該,這種行為值不值得提倡推廣?”“如果為民初心值得肯定,但老干部撿廢品的行為,不值得提倡推廣,你認為哪種或哪幾種主流方式,更適合退休老干部結合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專長;永葆為民初心,履行黨員義務,是每月從退休工資中拿出一部分來捐款?是主動擔任村(社區)要職,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是大力招商引資,建言獻策,捐款捐物?是發揮‘銀發余熱,積極參加村(社區)志愿服務活動?是成立黨員自發捐款專項救助基金,進行專門化運作,實現更精準幫扶?……”
關注群眾投票、留言情況,在評論區與受眾交流互動,統計公布贊成票、否定票及其理由,眾籌思維、眾籌素材、眾籌角度、眾籌觀點,把留言和觀點變成后續典型人物報道內容的一部分,完成報道內容的再生產、觀點的再完善、價值的再融合、精神的再提升,使報道更具包容性、思想性、啟發性、引導性,以彌補作者個人視角的局限性。
對田大媽及其所涉黨政部門、主管部門、專家學者、受捐助代表(單位)、事件目擊者參與者、各行各業人士等進行面對面或“云端”深度采訪,深入挖掘報道見報后田大媽感人事跡的廣泛影響、事件后續發展、被表彰獎勵情況、宣傳報道效果,以及更權威、更高價值的獨家信息、獨家發現、獨到見解。理清本地典型人物精神譜系,揭示其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精神圖譜、成長歷程,增加報道的情理深度和文化特色。
其中,重點關注田大媽被政府表彰獎勵情況。后續報道中,抓住七一建黨節期間政府部門對田大媽進行表彰獎勵、對其先進事跡給予肯定的有利時機,再次做好深度報道,將上述內容融入文中,聚智聚力統一思想、引導輿論,塑造好、宣傳好典型人物,以揭示“先進人物”這顆種子,如何同人民結合,不斷生根開花。[6]
形式創新方面,可豐富寫作手法,嘗試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敘事寫法,如自述體、對話體、記者手記體、日記體、日記體+報告文學體、口語體敘事寫法等。創新宣傳方式,采取短視頻、動新聞、數據新聞、問卷調查、電子海報、H5、VR、AR、MG動畫、微動漫、微視頻、微電影、圖文圖表、動圖、圖解、個人自述體朗誦體時評體脫口秀體音視頻等多種形式,解決報紙典型人物報道形式單調、手段匱乏的弊端。
報社將記者對田大媽后續采訪過程、田大媽(記者)與網民、與觸動她效仿撿賣廢品捐款老人互動交流過程全程錄像;舉全媒體采編中心力量,制作田大媽原創手繪海報、素描、人物簽名,配上田大媽本地方言版自述體語錄體音視頻、壯族民樂,增強產品的民族特色和吸引力;采制田大媽撿拾廢品愛心捐款微視頻,愛心捐款賬本圖文圖表數據新聞動新聞、見報稿全文(或部分)記者(或他人)朗誦體音視頻、以見報稿為腳本拍攝的微電影微動漫、記者時評體《“低頭彎腰”的榮光》音視頻、“編者按”脫口秀體音視頻;用VR、AR、H5、MG動畫技術,生成文山本地典型人物精神譜系、田大媽一脈相承的精神圖譜成長歷程時代場景,讓受眾變身田大媽,沉浸式體驗、感悟田大媽思想境界、黨性修養生成之道;將上述產品作為背景資料,插入文中相關部位或附在報道后,對田大媽理想信念進行形象化解讀,立體、生動、全方位呈現,使報道有時代氣息、畫面美感,易傳播、接地氣,實現一次采集、多平臺推送。并配以相關報道的鏈接、二維碼,方便受眾對人物事件來龍去脈、時代背景、現實意義、深遠影響、最新進展等進行全面了解。
結語
進入新時代,地市級黨報記者想在典型人物報道上守正創新、出新出彩,應牢記初心使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繼承優良傳統,發揚工匠精神,更新理念思維,加強深度策劃,在理論學習與實踐創新中學用相長,“以歷史眼光和世界眼光,構建與新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思想理論體系、專業知識體系、實踐能力體系,全面提高新聞輿論工作守正創新本領,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7]形成獨特報道視角和判斷,深挖優質內容,創新內容形式,豐富呈現典型人物形象,把內容和技術的結合點放在“人”上,以內容生產的高度、深度、溫度去感染人、啟迪人,以技術支撐的便捷、靈活、精準去吸引人、服務人,[8]生產出有社會影響力、輿論引導力、價值引領力的融媒融智典型人物報道精品,為奮進新時代新征程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占據媒體融合發展制高點,使正面宣傳的用戶規模不斷擴大,在融合發展中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
注釋:
[1][8]雙傳學.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理路與進路[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96.
[2]付曉光.互聯網思維下的媒體融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3.
[3][4][7]趙念民.黨報守正創新思考與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4,114,58-59.
[5]聶茂,張靜.典型人物報道論[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264.
[6]費偉偉 主編.人民日報記者說:典型人物采訪與寫作[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2:65-66.
(作者單位:文山日報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