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柳遐
【摘? ? 要】本文以框架理論為理論基礎,對《人民日報》2017-2022年高鐵類交通報道的傳播內容展開研究,運用文本分析和話語分析方法探索高鐵類交通報道的特征,如重視多元議題設置、多元敘述方式;講好交通故事、強調正面宣傳;運用多種表現形式、增強閱讀體驗等。豐富交通報道研究,對媒體優化傳播內容、建構中國高鐵形象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人民日報;高鐵;交通文化傳播;框架理論
隨著中國鐵路的不斷改革和發展,中國高鐵作為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出現在了國際舞臺,有關高鐵的交通報道也成為受眾了解交通信息、把握交通動向、學習交通文化、感悟交通精神的重要載體。
《人民日報》是國內最早進行高鐵類交通報道的主流媒體,同時也是我國極具權威性和公信力的黨報,在“講述交通好故事,傳播交通好聲音,樹立交通好形象”方面起到榜樣作用。本文以框架理論為理論基礎,對《人民日報》2017-2022年高鐵類交通報道的傳播內容展開研究,運用文本分析和話語分析的方法探索高鐵類交通報道的特征,希望能豐富交通報道研究,對媒體優化傳播內容、建構中國高鐵形象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一、研究設計與研究思路
2017年6月26日,我國自主研發、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新一代標準動車組“復興號” 在京滬高鐵線正式雙向首發,標志著中國高鐵由引進吸收到自主創新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以《人民日報》作為研究對象能夠有效把握國家主流媒體對于關系國家大事和百姓民生事件的態度和聲音。[1]本文以《人民日報》有關高鐵的交通報道為研究對象,以其2017年10月21日—2022年9月3日間發布的有關高鐵的193篇報道為研究樣本,運用內容分析法對樣本數據進行量化、系統整理。
本文以學者臧國仁三層次框架為理論依據,從主題框架、結構框架等多角度對所選取的樣本進行系統、客觀、全面的定量統計和分析。同時,為進一步探討《人民日報》高鐵類交通報道的具體寫作思路、特色傳播內容,本文在對樣本進行內容分析的基礎上,從話語框架角度進行話語分析,分析《人民日報》高鐵類交通報道的特點與報道經驗。
二、《人民日報》高鐵類交通報道框架分析
(一)高層次框架:設置多元議題,強調正面宣傳
本研究在《人民日報》官方數據庫,通過高級檢索、時間順序排列的方式搜索到有效樣本193份,其中2017年有關高鐵的新聞報道數量為13篇;由于受“建設交通強國”“復興號”高鐵品牌策略建設的影響,2018年高鐵報道升至60篇;而受新冠疫情及其他因素影響,2019年、2020年高鐵報道數量降至37篇和36篇;2021年28篇、2022年截至9月為19篇。
報道主題方面,本研究將高鐵類交通報道分為中國形象、建設成就、產業發展、高鐵政策、高鐵民生、科技人才6個主題。中國形象主題是指通過描寫高鐵發展來體現中國的整體交通成就、建設風貌的內容;建設成就主題是以高鐵建設成果為主要新聞事實的報道,如高鐵通車、聯調聯試等;產業發展主題是以高鐵產業、行業成績為主要報道對象,如高鐵5G全線覆蓋、定價機制等;高鐵政策主題則主要介紹了新近發布的高鐵政策、與政策相關的行業信息等;高鐵民生主題,主要報道了高鐵對社會民生的影響,重點關注高鐵對人民生活質量、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人才主題則是典型人物報道,通過對高鐵技術工人事跡、成就的描述,彰顯高鐵品質、把握時代精神。
其中,以“建設成就”為主題的新聞報道有119篇,占比最大,達61.7%,如《“復興號”新型動車組亮相》《京張高鐵,冰雪之旅》等,體現了我國高鐵路網建設日新月異、蓬勃發展,鐵路網的不斷完善也彰顯了我國交通強國形象。其次,以國家形象、高鐵民生、產業發展為主題的報道分別有26、18、17篇,分別占比13.5%、9.3%、8.8%。這類新聞報道側重描述高鐵對經濟、社會的宏觀影響,說明交通建設始終與國計民生有關,三個主題幾乎同比例的數量安排也體現了《人民日報》在選題設計上的一種平衡。“科技人才”主題報道數量為8篇,占比4.2%,通過對人物故事的細節描寫,為報道注入人文關懷,體現了“講好交通故事”的傳播要求。而“高鐵政策”主題報道較少,占比2.5%。
報道傾向方面,將“積極”“中立”“消極”作為分類指標,“積極”傾向表現為報道內容正面、情感色彩積極,出現“干勁十足”“領跑”“釋放活力”等積極詞匯較多;“中立”傾向表現為積極詞匯較少,內容相對更客觀,讓受眾客觀解讀高鐵風貌;“消極”傾向表現為報道中反思性內容較多。在所有樣本中,“積極”傾向報道數量達165篇,占比85.5%,“中立”傾向報道數量26篇,占比13.5%,“消極”報道數量2篇,占比1%。由此可見,《人民日報》以“積極”立場報道高鐵最多,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高鐵建設成就較為顯著,另一方面,從積極向上、弘揚主流價值觀的層面對高鐵產業進行報道,也有利于樹立交通文化自信、使受眾正確認識我國高鐵建設成就;而“中立”立場則體現了主流媒體對呈現新聞客觀性的本質要求;“消極”立場的報道數量較少,一方面是因為我國高鐵交通發展勢頭好、重大動車交通事故較少;另一方面,主流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多采用正面報道的形式,能起到定盤星的作用。
(二)中層次框架:多重敘述方式,講述高鐵故事
1.中層框架建構
框架理論的定義最早可以追溯到有關基模的認知,蓋姆森認為新聞框架就是新聞報道建構中,通過對新聞事實的選擇安排體現作者和新聞媒體的中心思想。荷蘭學者梵·迪克認為,可以用新聞格局、語義宏觀結構等專用概念來對新聞文本進行結構分析。[2]關于新聞事實的選擇安排,臺灣學者臧國仁認為在框架理論中,框架的“限定”作用能體現為高、中、低三個層次,中層次框架由主要事件、歷史、先前事件、結果、影響、歸因以及評估幾個環節組成。[3]
結合《人民日報》高鐵類交通報道,本文將樣本內容的中層次框架進行類目建構,分為主要事件、先前事件、結果、經過、評估5類。“主要事件”指以高鐵為核心話題展開的報道,如高鐵路線開通、高鐵產業發展等,與高鐵主題密切相關;“先前事件”指與高鐵內容有關的新聞事實,如高鐵建造背景故事、科技產業等,常作為高鐵新聞的背景展開敘述;“結果”指高鐵作為“建設成就”“產業成績”等出現在新聞報道中,突出強調高鐵產業的成績、經濟民生福祉,如鐵路網建設藍圖等;“經過”指通過對某些過程的描述,展現出高鐵新聞的具體風貌,常以人物通訊、事件通訊的方式表現出來;“評估”指作者對高鐵未來發展、當下成果作出評論或預測,多以時評或引用他人觀點的形式表現出來。
2.內容統計分析
通過類目建構對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發現,以“主要事件”為核心結構的報道有180篇,其中“經過”“結果”“評估”與“主要事件”交叉結合,分別占比9.7%、11.8%、2.5%,即高鐵報道框架主要通過敘述經過、陳述結果以及少量評論或預測的形式展現。如《肉夾饃上高鐵(2018春運一線)》《高鐵司機是怎樣煉成的》是典型的“主要事件+經過”敘述,通過對高鐵售賣特產、高鐵司機訓練過程的描寫,生動形象地講述了高鐵故事,對高鐵春運、高鐵出行的大量描寫也將高鐵民生向人民生活推近。“主要事件+結果”的典型報道有《泉州灣跨海大橋南岸主塔封頂》《京港高鐵合肥至安慶段開通運營》等,此類報道側重呈現高鐵的建設成就、產業成績,通過數據、圖片的形式直觀展現成果。“主要事件+評估”的報道有《持續鞏固我國高鐵領跑優勢》《“雅萬高鐵是我們共同的驕傲”》等,這類新聞的主要內容側重強調權威人士觀點、發言,有時直接以評論的形式出現。
《人民日報》高鐵類交通報道結構多以“主要事件”存在,體現高鐵作為核心話題在議題選擇中的必要性,而“結果、經過、評估”等多樣化的敘述結構則體現了媒體表達形式的豐富性。“主要事件+結果”結構直觀呈現了高鐵建設成就、實時進度,強調了新聞的客觀真實性,記錄成績的同時也為人民群眾的決策提供依據,大大提升了高鐵報道的“時度效”。“主要事件+經過”生動形象地敘述了高鐵發展的有關歷程,在講述故事的同時更加貼近群眾生活、提升受眾閱讀體驗。“主要事件+評估”則體現了《人民日報》作為權威主流媒體的引導作用,對高鐵建設的預測或評估有利于樹立交通文化自信。
(三)低層次框架:客觀呈現本質,增強閱讀體驗
1.標題特征:主題鮮明,內容客觀
在新聞報道中,新聞標題是以最簡潔醒目的形式強調新聞內容,標題的形式、語言、表達特征也是媒體寫作的突出特色。本文對選取的《人民日報》高鐵類交通報道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對樣本標題進行關鍵詞篩選,進行詞頻和TFIDF分析。
在標題關鍵詞的內容分析中,“高鐵”“運營”“中國”“開通”的熱度居高不下,在TFIDF分析中,TF-IDF用以評估字詞對于一個文件集或一個語料庫中的其中一份文件的重要程度,字詞的重要性與它在文件中出現的次數成正比。“運營”“全線”“開通”的TFIDF值均達到4以上,“運營”的TFIDF值達到4.972。
如《3000公里新建高鐵投入運營》《廣深港高鐵全線開通運營》《黃杭高鐵開通運營》《商合杭高鐵合湖段開通運營》等標題多次出現高鐵運營開通等新聞事實,用簡潔、直觀、客觀的語言點明新聞事實、強調了報道重點。除此之外,《高鐵站傍小山村》《京津城際開啟高鐵時代(改革開放40年·40個“第一”)》《“復興號”新型動車組亮相》等標題未有標志性關鍵詞,但仍是強調高鐵開通運營事實的新聞報道,也是能夠直觀體現高鐵路網建設成績的樣本。
此外,主副標題的融合運用在強調重要新聞事實的基礎上,對新聞背景、細節、事實進行補充、說明、升華,如《智能的京張高鐵,什么樣?》的副標題“北斗導航系統→350公里時速→自動駕駛”對高鐵的性能特征進行了說明;《讓中國高鐵領跑世界》的副標題“我國高鐵裝備業唯一的女總工程師梁建英”則體現了該報道是從人物視角出發講述高鐵故事;而《現代綜合運輸 邁向更高效率(構建新發展格局·關注現代綜合運輸體系)》的副標題“優化通道布局,升級物流網絡,強化高鐵貨運和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則對高鐵建設的發展意義進行了升華。一方面,“開通”“運營”等詞的高頻率使用是對我國高鐵建設蓬勃發展的客觀呈現,有助于受眾快速了解新聞事實,具有極強的新聞時效性;另一方面,對交通建設大量的正面宣傳,為我國交通建設描摹宏偉藍圖,有助于樹立交通文化自信。
2.修辭風格:運用多種形式,增強閱讀記憶
在樣本中,運用多種修辭風格的標題、文本內容的報道居多,多采用對仗、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對標題內容進行刻畫,使高鐵類交通報道的標題生動活潑、風格鮮明,增強了報道的可讀性、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比喻是新聞標題制作中常用的修辭手法之一,在高鐵類交通報道中,將高鐵或與高鐵有關的事物比喻成另一事物,具有特殊象征意義。例如,《護衛高鐵的“腦科醫生”(新時代的奮斗者)》中將列車超速防護系統(ATP)把關人比作“腦科醫生”,不僅強調了重要人物對高鐵建設的突出貢獻,也打下講述交通故事的基調。
擬人手法的運用,能夠幫助受眾閱讀理解、提升閱讀興趣。例如,《讓中國高鐵領跑世界》《“東方之珠”,邁入高鐵時代(一線視角)》將中國高鐵比作世界市場強有力的競爭者、領跑人,幫助受眾理解中國高鐵強有力的競爭優勢、發展前景。
對仗的運用有助于增強新聞的可讀性,將“硬新聞”軟化。例如,《一線穿秦嶺 半日川陜還》《高鐵開進沂蒙山 脫貧安上加速器》等對仗式標題將路網建設的事實以詩意的方式表現出來,不僅體現了媒體人的寫作水平,也將高鐵形象具象化,飛馳的高鐵客車形象躍然紙上。
結語
近年來,我國高鐵行業取得突飛猛進的成績,高鐵作為影響國計民生的大業,對其的報道影響著受眾對高鐵的認知。本文通過對《人民日報》高鐵類交通報道的框架研究,總結其報道特征有:重視多元議題設置、多元敘述方式;講好交通故事、強調正面宣傳;運用多種表現形式、增強閱讀體驗等。報道在保證了新聞的客觀真實性的基礎上,運用多元議題細分、多樣修辭手法、多種表現形式將有關高鐵報道生動形象地傳播給受眾。因此,閱讀體驗、傳播價值應是今后考量媒體新聞寫作的重要因素。
注釋:
[1]李虹君.《人民日報》對中國高鐵媒介形象的建構研究(2006-2015)[D].西華師范大學,2017.
[2]馮·戴伊克.話語 心理 社會[M].北京:中華書局,1993.
[3]臧國仁.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M].臺北:三民書局,1999.
(作者:重慶交通大學旅游與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