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婷
【摘? ? 要】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和2022年央視春晚的舞蹈節目《只此青綠》是較為成功的傳統文化節目,本文以這兩檔節目為例進行對比分析,從年輕化、現代化、娛樂化三個層面闡釋優秀傳統文化節目的故事化敘事策略,以為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借鑒。
【關鍵詞】《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節目創新;敘事策略
2021年春晚刷屏的河南衛視文化節目《唐宮夜宴》讓受眾驚艷于傳統文化的魅力,節目一經推出,更是火爆全網,網友紛紛直呼“河南衛視殺瘋了!”。《只此青綠》是東方演藝集團與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的舞蹈詩劇,2021年8月18日在人民網1號演播廳舉辦首演新聞發布會,8月20日至8月22日在國家大劇院的首場演出即成為“爆款”掀起了一股“青綠浪潮”,于同年9月開啟全國首輪巡演,2022年1月31日除夕夜登上央視春晚更是霸屏各大視頻網站。該舞蹈靈感來源于2017年故宮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圖》展,節目將畫中的千里江山擬人化為少女,賦予平面的山水畫以立體化的舞蹈呈現,耗時一年零八個月打造的文化精品,掀起了又一股傳統文化熱潮。
故事,是對一件事或一系列事件進行有趣的敘述或講述,以吸引傾聽者,無論他們是讀者、聽眾,還是觀眾。[1]獨具創意的故事性敘事是《唐宮夜宴》和《只此青綠》火爆的重要原因,故事化的敘事形式充分迎合了當下大眾文化消費的大趨勢。在一眾同質化的文化作品中,故事情節曲折離奇、引人入勝,帶有獨具創新的表現張力是優秀作品得以突圍的核心要義。阿多諾特別反對“嚴格區分高級與低級藝術的二分法”,[2]《唐宮夜宴》和《只此青綠》可以說是將高雅文化與大眾文化很好結合在一起,制造了巨大的反差效果,以平民化的敘事策略讓觀眾更直觀、清晰地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喚起了大眾塵封的文化基因,其走紅是必然。不同于以往傳統文化節目創作的姿態,兩檔節目打破了人們對傳統文化宣傳嚴肅、不接地氣的刻板印象,它們以新穎活潑的形式,呈現出年輕化、現代化和娛樂化特征,吸引更多年輕人,以培植年輕用戶,真正做到親民,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破圈”效果進一步擴大。
一、年輕化:“國寶帶國風、國風引國潮”的“穿越”體驗
《唐宮夜宴》和《只此青綠》充分融入“國寶、國風、國潮”三元素,以國寶帶動國風、國風引國潮。作為近年來迅速興起的潮流文化,國潮文化以消費產品與文化作品為載體,融合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因素,受到了以青年人為主的消費群體線上線下的大力追捧,形成“現象級”熱潮,并逐漸發展為廣泛而有生命力的青年亞文化。[3]《唐宮夜宴》和《只此青綠》將青年人的審美拉回古代,再現中國風審美,輔以現代化的故事情節,讓枯燥的歷史文化更加生動,真正做到讓文物“活起來”。單一的故事情節難以吸引受眾,在當下的文創類節目中,多表現為故事情節的完整性敘事特征,具有連續性、故事性、娛樂性等多重表現張力。同時,原創性突出,避免同質化,將傳統文化與當代不同產業相結合衍生出文化內涵豐富的產品,更好融入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唐宮夜宴》和《只此青綠》中的“出圈”舞蹈并非簡單獨立的節目,是在進行敘事鋪墊的前提下展開,兩者均善用“穿越”文化,將現代社會的喜好進行敘事編排,從而獲得受眾青睞。在現代舞蹈節目《唐宮夜宴》中,唐朝的樂俑們在一幅幅古籍名畫和現代博物館建筑之間穿梭,將“穿越”這一現代性敘事情節編織進古代的宮廷背景中,用一種生動、活潑的方式展現了我國文化藝術遺產的古風韻致。[4]《唐宮夜宴》以河南博物院內的國寶級文物為情節敘事和表演的載體,賦予沉悶文物人性化特征,使其更添靈氣。
不同于《唐宮夜宴》的文物數量豐富,《只此青綠》是根據故宮博物院國寶級藏品《千里江山圖》進行深入敘事,以故宮研究員(展卷人)打開《千里江山圖》為背景,根據展卷人的視角帶領觀眾“穿越”到宋代,目睹王希孟創作《千里江山圖》的過程,并最終進入“入畫”環節。而“入畫”階段的舞蹈是對《千里江山圖》意境的高度概括,舞蹈最后演員們仿照《千里江山圖》的布局擺出各種造型,錯落有致,和背景卷軸合二為一,恍惚間畫和人已融為一體,分不清是山峰,抑或是人。作為虎年春晚“現象級”節目之一,《只此青綠》不僅還原了《千里江山圖》的絕妙筆法與雋永意境,更是帶觀眾領略了宋代的山水氣韻和文人風骨。《唐宮夜宴》和《只此青綠》將國寶文物與國風文化巧妙融合,不僅贏得一大批粉絲,同時也掀起了對唐宋的仿妝和服飾文化的研究,進一步擴大了國風文化的影響力,更好地推動了國潮文化在國內乃至國外的發展。
二、現代化:高科技+傳統文化+文物+舞蹈的破壁聯合
事實證明,科技愈加成為傳統文化節目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亦是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魂,中國傳統審美和意境是骨,技術舞美是皮肉,三者缺一不可。從《唐宮夜宴》到《只此青綠》都離不開現代科技的大放異彩,節目在舞臺布局、場景營造、鏡頭呈現等各個方面均體現出現代科技感,同時將蘊含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物以舞蹈的形式表現,打破了時空區隔將表演融入技術創造的虛擬時空,帶領觀眾進行沉浸式體驗,營造出跨越千年與古人進行時空對話的氛圍感。
《唐宮夜宴》有三個轉場示范。開場是一個夜幕下星空背景的短暫鏡頭,使觀眾心理上放空并與后續表演形成阻斷,然后將鏡頭聚焦到全體演員,展示演員妝造凸顯人物角色的差異性。轉場一是將傳統文化與舞臺相結合的典范,以暖光色調從兩位演員的身上逐步擴散,最終將整個虛擬館藏呈現出來,整個舞臺運用4K+5G+AR+VR技術,串聯多件國寶級文物和名畫,將河南博物院的文物立體化,把玻璃籠罩的文物放在一側,造成人在“物”中走的錯覺,將博物館的厚重氣息表現出來。節目的運鏡非常懂得如何引導觀看者的視線,在有眾多表演者的情況下保持有章法地分鏡,不至于太雜亂或太空洞,逐次給每個演員打光,觀眾的視線隨著光束移動。轉場二的鏡頭特效是整個節目的畫龍點睛之處,通過一滴墨的暈染特效與舞臺完美契合,把原本只是平面的背景畫變成了立體的舞臺情境,充分契合中國水墨畫主題。轉場三將節目推向高潮,演員排成兩列,依次走進宮門,用正反打鏡頭的方式,反面突出體態和表演服裝,正面突出妝造,然后是俯拍的全視鏡頭,充滿電影質感。同心圓的舞臺設計加上明艷的服裝、大氣磅礴的樂舞與金碧輝煌的宮殿相呼應,非常適合大型晚會的氛圍。節目最后保持敘事的完整性,退場與開場相呼應,用光束照耀造型各異的人物群,將開場鏡頭進行反向敘述,最終整個舞臺歸于沉寂,女俑也變成文物狀態,觀眾猶如跨越時空觀看了一場極盡濃艷的盛會。
不同于《唐宮夜宴》的多轉場,《只此青綠》的場景搭建更為簡約,充分展示了東方意境。節目利用XR(拓展現實)、全息掃描等前沿科技,注重舞臺的全景沉浸式體驗。XR具備沉浸式、可交互、真三維的特性,能夠將虛擬圖形與現實元素融合的同時擴展現實。《只此青綠》以沉浸式體驗為支撐,增強舞臺與觀眾之間的交互感,打造三維立體場景。除此之外,光與影、色彩與氛圍,暗部與亮部的細節處理,營造了理想的氛圍感。如在燈光和舞美設計上,充分將現代科技和光影美學夢幻結合,鏡頭感和電影質感強,注重遠景和近景的調度,近景鏡頭以人物的動作表達情緒,遠景鏡頭像仙鶴翩翩起舞。同時,鏡面舞臺設計加上臺前水紋倒影,充分展示了山水畫的意境,舞臺上的圓拱縮小了背景,展現了天圓地方,而舞者就是群山,舞臺上騰起的煙霧,加上演員的舞蹈,仿佛一幅會跳動的山水畫,文化內涵與舞美設計實現了融合。
三、娛樂化:視覺奇觀建構的“審美想象”
讓藝術歸于藝術,讓美歸于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總能引起大眾情感共鳴,時代的發展提高了國人的審美能力,對于美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審美形態的多元闡釋折射的是審美標準的變遷。視覺是人類認知世界的第一步,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觀眾對于節目的感知,首先是從眼睛開始。《唐宮夜宴》和《只此青綠》以舞蹈為敘事表現形式,以人體為支點向外延展,純視覺的人體姿態具有藝術感,動作精密細致,所有的一切均在舞中,將表演拉到本質上,只關注身體的動作姿態。
如果說《唐宮夜宴》是熱烈的美,恢弘、氣派、艷麗,那么《只此青綠》則是含蓄的美,清冷、簡約、大氣。唐宋兩代的文化氛圍和內涵闡釋不同,故在視覺建構上要符合特定的時代背景,盡可能做到細節上的高度還原,諸如身型、發髻、服飾、妝容等都很有講究,對各種造型的要求不同,這也就導致視覺效果呈現出的差異性。兩檔節目所打造的視覺奇觀是多重視覺體驗的集合,將古代的故事和人物與當今的演員和舞臺技術相結合,引起了審美的全民化熱潮,將文化精品的審美主體觸及普通民眾,構建了全民統一的審美想象。
(一)《唐宮夜宴》的視覺想象
“鬢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唐宮夜宴》的舞蹈展示了唐朝少女們從準備、整理妝容到最終演奏的過程,十四位體態豐腴的唐朝少女懷抱樂器,奏響音樂,還原了一千多年前宮女赴宴前的場景,被網友稱為“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之旅”。
《唐宮夜宴》中的女俑眼部兩抹月牙形妝造取自唐朝“最潮”妝容:斜紅。發型則極像中國漢字“丫”,古人就是從發型獲得靈感創造了詞語“丫頭”用來代指“女孩子”。同時,為體現唐俑豐腴的體態,演員的嘴里含上棉花,服裝也是經過特制塞入了海綿,仕女的造型借鑒了唐三彩陶俑的造型樣式,寬大的裙擺,憨態可掬。服裝統一使用低純度的紅綠配色,既醒目獨特,又不顯土氣,紅綠襦裙,體態各異,俊俏萬千。在一場御水邊的星空場景下,中間的小姐姐從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舀起一勺水潑向身后的姐妹,動作和逼真的臨水特效相結合,大大增加了節目特效的真實感。在最后的高潮階段,慷慨激昂的音樂響起,女俑們結束練習來到飄著金魚的故宮時,演出正式開始,舞臺一改之前輕松歡愉的氛圍,場面變得宏偉壯觀,大唐繁盛華麗的場面被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只此青綠》的視覺想象
宋代尚簡,重神輕形,注重化繁為簡,余韻悠遠。宋代是文人士氣十分濃厚的時代,對于人的想象也是內斂的,如宋代畫卷里的仕女,往往是清瘦的姿態,風姿綽約,瘦而有力。《只此青綠》在服裝和妝容上沒有過多修飾,它的妝容不同于《唐宮夜宴》的艷麗,較為簡潔、干凈,服裝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強調了宋代所崇尚的清瘦感跟留白氣質,肩部和腰部收緊展現女子的線條美,袖口和裙擺的大幅度開合展現動作的飄逸感。實際上宋代貴族女子的發髻承襲的是晚唐五代的遺風,以高發髻為美,作品中發髻的設計更是對國畫中“勢”的巧妙還原。“勢”指的是畫面的視覺方向跟線條走勢,《千里江山圖》中的山峰是上緊下松,色彩也是上重下輕,正好與人物的服裝與發髻的設計相呼應。“青綠腰”是整個舞蹈最“出圈”的一個動作,在做這個動作時,發髻像是書法中的頓筆與收筆,水袖拋出,發髻收回,將山脈的走勢蘊于舞蹈之中,剛柔并濟,張弛有度。
《只此青綠》的演員剛出現時仿佛融入畫中,靜如雕像,舞的色調和風格都與畫作有千絲萬縷的關系,色彩搭配的質感均是《千里江山圖》的濃縮,在動作上舞者上身不動遮住臉頰,腳步移動是在模仿山巒腳下的微塵跟水流的移動,人物前后的高低錯落,也是呼應了畫中山峰的高低錯落。現代融合式舞蹈,完美的踩點,側彎和強有力的彎腰動作,流暢而又不失靈動之美。與此同時,舞者保持氣息下沉,腳踏大地,相對向內的力量感集中在下半身,上半身保持相對松弛;舞者都是半蹲而行,緩慢探步,呈現出宋代的極簡之美。“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大抵不過如此。這段舞不僅柔美,更多呈現的是大氣磅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沉淀,表現的是千里江山的壯美。
《唐宮夜宴》和《只此青綠》呈現出的視覺審美奇觀體現了全民的一種回歸式與自我認同式的文化自信。中華上下五千年,美各有異,比如《唐宮夜宴》給了當下微胖女生以“生存空間”,而《只此青綠》則迎合了清瘦的少女形象,兩者均有各自的潛在受眾,這不僅彰顯了時代的審美變化,更呈現出現代社會的多元審美,美的定義并非一成不變。
結語
《唐宮夜宴》和《只此青綠》的火爆為其他傳統文化節目帶來借鑒,《唐宮夜宴》注重文物的美與文化表達,多實景拍攝;《只此青綠》作為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重點扶持作品,更多的是一種家國情懷的總括,受眾面也更廣。兩個作品有諸多不同之處,但都是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深挖文物的文化內涵,為文物打造了立體多元的形象,通過節目引起情感的互動與共鳴,并尋求敘事突圍。傳統文化要贏得年輕受眾的關注,創新必不可少,現代元素加上文物更能激發受眾的文化基因,讓傳統文化節目符合大眾審美并走得更遠。
注釋:
[1]李代英. 新時代農村紀錄片中故事化敘事研究[D].暨南大學,2021.
[2]曾一果,李蓓蕾.破壁:媒體融合下視頻節目的“文化出圈”——以河南衛視《唐宮夜宴》系列節目為例[J].新聞與寫作,2021(06):30-35.
[3]吳倩.國潮文化影響青年價值觀的邏輯及導引路徑[J].理論導刊,2022(05):116-121.
[4]張國濤,歐陽沛妮.解鎖河南春晚成功“出圈”的密鑰及其啟示[J].中國電視,2021(05):26-29.
(作者: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2021級新聞專業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