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磊
【摘? ? 要】高校新聞學專業的新媒體實訓課程教學需要根據新聞業界媒介融合的發展趨勢,培養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策、采、寫、編等方面的能力。教師在新媒體新聞編輯實務教學中采用學習場景建構方法,即以項目制教學法、對分課堂教學法等方式構建學生在課堂內外的新媒體新聞采編技能學習和實訓場景,以此促使他們提高專業實踐能力。依托社交媒體平臺的學習場景構建有利于整合網絡學習資源形成實訓情境,增強學生實踐體驗,并且便于學習效果分析。學習場景構建法今后待改進之處是課程建設需要借助學界與業界的合力來聚合更具實戰性的學習資源,以期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實務教學;學習場景構建
【基金項目】本文是韶關學院(2019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新聞采寫編課程的場景式教學法應用研究”(項目編號:SYJY20192021)的研究成果。
當前,媒體融合變革已在新聞業界全面展開,機構媒體與新興自媒體改變了新聞生產的理念與方式。由此,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也需要做相應的革新,以便適應新聞傳播業界及人才市場對人才培養的需求。目前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在新聞實踐教學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媒體融合雖已在業界全面展開,但是“融媒”思維在新聞“采寫編評播”等實訓課程中尚未深度融合,表現在:“‘融媒思維在高校新聞學課程設計中尚未占據主導地位,傳統媒體實訓與新媒體實訓課程轉換之間缺乏科學對接。……‘融媒業務實訓課程在實訓課程設計中處于邊緣境地,占比較小。”[1]
數字時代的新聞學實務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是:傳統新聞教材教學更多面向內容生產的某一特定環節,如采寫、攝制、編輯等;但融合背景下的媒體運營已不再是單線性的工作,單一媒體的各個部門間、不同形態媒體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交集。因此新聞業界要求未來的從業者應具有在新媒體環境下策、采、寫、編的綜合能力。
在當前新媒體實訓課程建設中,除了在培養方案中提高相關課程課時比重之外,可以先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通過教學設計盡快將“融媒”思維貫徹于教學過程,通過對教學效果的分析總結來促進中長期的課程建設。
從教學工作實踐來看,新媒體實訓課程教學與傳統新聞實訓課程教學的區別是后者注重學習場景的構建與應用,即在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通過構建學習場景來貫徹“融媒”思維。
社會學和傳播學視角下的“場景”概念源于美國學者羅伯特·斯考伯和謝爾·伊斯雷爾的《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一書提出的大數據、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傳感器、定位系統構成了網絡時代的“場景五力”,他們認為“五種原力正在改變你作為消費者、患者、觀眾或在線旅行者的體驗。它們同樣改變著大大小小的企業”。[2]由是觀之,場景已成為移動傳播時代物質生產和文化生產的核心要素。
而學習場景的構建得益于數字時代教育業信息化水平高度發達之下所形成的智慧學習環境,其特征是教學活動中對數字技術和數字資源的充分運用。有研究者將學習場景理念歸納為“基于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理念,學習場景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以人為本理念構建的智慧學習環境。”[3]
具體而言,融合了場景要素的智慧學習環境主要由充足的線上學習資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以學習者體驗為中心的教學空間、注重以數據分析教學效果的教學設計等要素所構建而成。現以對《網絡傳播》教學設計過程的分析,探討以構建學習場景的方式來提高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實務教學效果的可行思路。
一、以項目制教學法構建學習場景
《網絡傳播》課程作為新聞與傳播學系的專業課程,著重講授網絡新聞傳播活動發展現狀、理論與業務,使學生掌握新媒體新聞采寫編的基本技能。主要內容有網絡新聞傳播的特性、網絡新聞傳播的準則、新媒體新聞采訪、寫作、編輯基本技能等。
本課程的教學根據當前新媒體新聞傳播工作的實際要求,采取項目制教學,即引導學生通過課程學習,以工作團隊的方式完成新媒體新聞產品的制作。
(一)利用網絡社交平臺整合學習資源形成實訓情境
項目制學習源自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理論,主張將學生置于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以小組協作的方式探究并解決問題。[4]《網絡傳播》課程的項目設計主要內容是,教學班級的所有學生各自組成四至六人的工作團隊,圍繞一個特定主題開展微信公眾號建設、欄目設置、主題策劃、內容制作、網絡發布、日常運營。其流程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見,本項目流程能將學生所需的新媒體新聞采編技能訓練與社交媒體平臺的傳播屬性相結合,為學生的課程實訓打造易學、易練的實訓情境。
(二)利用社交平臺交互功能增強學生實踐體驗與學習效果
新媒體新聞制作與運營的特征是,制作與傳播者需要在線上及時與受眾互動,了解網絡傳播語境中的熱點話題、掌握網民慣用的表述方式、及時收集網民反饋的信息與之展開互動,通過這些方式將受眾培養成媒體用戶,并根據其需求提供相應的信息產品。
就高校課堂的新媒體傳播實訓課程而言,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開展實訓教學有其便利性,但學生的新媒體內容制作和運營能力有限,受眾關注度低,不可能完全按市場運行的模式與受眾進行互動交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設置相應的作品評價指數,指導學生展開互評,先讓各個工作團隊之間進行互評互議,同時,在評價體系中加入對作品推廣、媒體與用戶互動等方面的評分系數,從而推動學生團隊在社交網絡主動推廣其媒體品牌與作品。評價表填寫范例如表2所示。
從表2可見,學生團隊之間的評價目的主要是促使學生能把握評估網絡資訊產品的主要角度,即內容主題、寫作方法、版式編排、互動性特征,并且能有條理、邏輯清晰地表述出來,從而使學生對新媒體新聞作品評價標準有清晰的認知。
二、課程教學場景的內涵建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當前網絡新聞產品生產與傳播中常運用的場景化思維方式之特征。在此基礎上,教師在教學中營造有針對性的教學情境指導進行實踐練習。由此,課程的教學場景得以拓展和充實。
(一)以案例分析法幫助學生理解場景化思維的重要價值
場景化思維是指網絡新聞生產者能關注到用戶的個性化需求,針對用戶時、空、關系、行為、需求與習慣,提供訂制化的傳播內容;網絡信息生產者要洞察網絡輿論傳播場景特征和網民的社交情境特征,以此為基礎了解相關媒體用戶的信息需求,進而提供與之相適配的信息服務。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具體的傳播案例讓學生體會場景化思維下網絡新聞生產的特征。例如,在講解場景化思維理念中的內容生產者與媒體用戶構成強關系連接的方法時,以財經類自媒體“獸樓處”發布的《疫苗之王》(2018-7-21)為例,分析該自媒體對于疫苗造假案中不法商人“發家致富史”的調查報道中所體現的“情感模式”型話語特征,通過新聞背景介紹與文本細讀,引導學生發現作者采用的“獸爺就是租了個攤位賣煎餅的”平民化敘事視角,向學生展示報道將尖銳的揭露式批評態度隱藏于幽默與自嘲式語句的行文風格,揭示該自媒體內容制作上契合了網絡交流通俗接地氣的語言習慣,是其內容產品常在社交傳播中形成“刷屏”效應的重要原因。
在講解新媒體運營者要把握社交網絡傳播場域特征,對內容產品進行跨圈層推廣的方法時,以《南方都市報》移動客戶端首發的深度報道《“裸條”借貸驚現大學生群體,不還錢被威脅公布裸照》為例,講解媒體編輯通過擬定新詞“裸條借貸”來概括報道的核心元素乃至主要內容,使“裸條借貸”成為網絡熱詞,進而使該報道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得以廣泛傳播。
教師通過對業界各種類型實踐案例的分析,可以讓學生切實認識到,場景化思維如何貫穿在相關內容產品的策劃、制作和傳播過程中。
(二)以對分課堂法豐富從教師授課到學生實踐過程的教學各環節
《網絡傳播》課程以項目制教學法串起新媒體的欄目設置、內容策劃、內容制作與發布和內容產品推廣等各步驟的實務教學,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主要由教師講解和學生實踐構成。
教師教學中要解決的問題是既要講解各實踐步驟中的要點,同時又不能變成灌輸式講授,而是要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提問、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理解教學要點。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對分課堂法則可以達到相應的效果。
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分配給教師進行講授,另一半分配給學生以討論的形式進行交互式學習。[5]在《網絡傳播》課程教學中,教師先講授新媒體運行各步驟的相關概念和操作要點,然后布置項目任務,學生經過一周時間準備后,在下節課中展示項目相關環節的工作方案,各工作團隊進行討論分析,對相關方案或者階段性成果進行評價,然后由教師對學生的討論和相關作業進行講解和總結。
教學環節流程如圖1所示。
上述教學環節中,對分課堂教學法主要運用于學生工作團隊競選新媒體號和師生點評與互評各團隊每周作品兩個環節中。例如在每周的作品點評和團隊互評中,教師選取師生評分較高的幾組作品進行分析,然后邀請制作者與師生分享制作經驗與體會,其他各組學生圍繞分享者的觀點進行討論,分析其優缺點,而制作者也可以回應釋疑,最后教師再對討論內容進行點評。通過這種方式,能達到學生取長補短,加深對實踐過程認識和理解的效果。
三、課程教學設置學習場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網絡傳播》課程教學中將學習場景構建的方式貫穿于教學設計、講授、批改作業等環節,其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學生圍繞課程制定項目所進行的內容產品策劃、制作、運營等實踐環節中。
首先,通過對場景化思維方法的學習與理解,學生挖掘新媒體新聞選題的分析和策劃能力有所提高。他們能認識到在社交媒體的傳播場景中,新媒體新聞的選題范圍不止于狹義的新聞范疇,而是涵蓋了與大眾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領域,并且新媒體新聞制作的內容定位與傳統新聞制作相比具有“垂直化”特征,即新媒體新聞選題不追求“大而全”,而是要深挖能滿足特定受眾群體關注的相應領域,從中找到合適的切入角度去確定選題 。
例如,學生的課程項目團隊根據校園網絡信息傳播場景特征,以校園師生為其受眾定位,其微信公眾號新聞作品多以師生關注的社交網絡輿論熱點解讀、大學專業學習與備考的技巧知識、書評與影視劇評、本地旅游和美食推薦評鑒等為選題的主要范疇,這些選題路徑有助于學生團隊在完成項目任務時能做到揚長避短,即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相應的話題,同時也避免了因為社會經驗不足而造成的內容脫離生活不接地氣等問題。
其次,學生能運用場景化思維方式去思考不同類型受眾群體的需求特征,從而確定針對選題的采寫切入角度、報道表述方式、版式編排等因素,從而在實踐中提高采寫技能。
學生團隊能從與受眾相關的“熱點”中找到采寫角度制作相關新聞產品,或者是利用社會熱點的熱度包裝新聞產品從而提升其關注度。
例如,有的團隊能有意識對社交網絡輿論熱點進行深度解讀,為校園受眾提供新聞信息以及深入思考的路徑,他們對考研競爭激烈引發的網絡熱詞“卷心菜人”進行分析,報道熱詞所體現社會競爭“內卷”化態勢,進而引導大學生群體思考如何為未來的求學或就業做準備。
又如,圍繞在校學生即將面臨的英語四六級考試、考研備考等校園熱點,有的團隊能以典型人物專訪、繪本漫畫等表述方式撰寫備考復習技能、準備指南等,用生動形象的內容要點突出實用性;還有主打校園生活技能知識的團隊,利用“劉畊宏女孩”熱點,采用短視頻、圖文并重的方式講解、推廣科學健身知識。
結語
在《網絡傳播》課程教學中,教師構建學習場景的首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主要做法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以項目制教學法構建學習場景的基礎,教學中以場景化思維貫穿始終,以對分課堂教學法強化師生互動、豐富教學手段以提高教學效果。通過近兩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從學生完成的項目作品中可以發現他們的實踐能力都有所提高。
同時教師通過教學實踐也發現這種教學模式存在的待改進之處,教師只能通過各團隊的作品進行評價考查學生團隊的整體技能水平,對團隊成員的個體技能水平的評估不夠精準。在項目的實施方面,由于教學軟硬件條件限制,師生對于項目的設計與執行往往局限在校園范圍內,在今后教學中應該爭取獲得新聞業界合作與支持,在項目中注入更多行業實操內容,從而進一步增強本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
注釋:
[1]信莉麗. 高校“融媒”新聞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青年記者,2017(12中):113.
[2]羅伯特·斯考伯,謝爾·伊斯雷爾.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趙乾坤,周寶曜 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11.
[3]代楊.從數字教材出版到學習場景構建:面向智慧教育的教育出版企業知識服務[J].出版科學, 2022(04):88
[4]馬寧,郭佳惠,溫紫荊等.大數據背景下證據導向的項目制學習模式與系統[J].中國電化教育,2022(02):75-76.
[5]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05):6.
(作者:韶關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