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茜
關鍵詞:“內卷”;“躺平”;大學生;高等教育;青年焦慮
在我國“十四五”計劃穩步推進的過程中,高等教育目前面臨著“無發展的增長”“無強盛的繁榮”“無公平的效率”“無幸福的改善”的內卷化增長。“內卷化”在學術上的主要內涵是一種社會或者組織機構的發展并不是有規律有計劃的,也不是突飛猛進式的,而是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始終是在簡單的層面上不斷重復。反映到高等教育上就是高等教育在難以實現向外發展的條件下,內部組織不斷地復雜化和機械化,但整體效益并沒有實現有效發展。
這一現象從宏觀層面看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發展整體上的不平衡,從微觀層面看是作為個體存在的各高校間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而要走出“高等教育內卷化”的困境,就必須要重視學生工作,從學生主體、高校制度和國家政策等方面強調大學生的合理增負。
近年來,我國高校規模不斷擴大,但部分高校并沒有實現和規模的擴大相匹配的“質的提升”。雖然有了量的提升,但創新活力和發展后勁不足卻與我國發展高等教育的目的有所背離。在英國《泰晤士報》等機構發布的世界高校排名和學術榜單中,我國的高校很難進入前100名,這說明了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在規模上擠入了世界前列,但是從質量和水平來看,我國總體上還距離世界高等教育大國存在有一定的差距。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大,高校辦學條件得到極大地改善。但同時各高校發展不平衡、教育資源分配合理性欠缺仍然是棘手的問題。以首都高校辦學資源的比較為例:從生均產權占地面積、高校產權校舍建筑面積、生均教學可言及輔助用房面積、生均運動場地面積、生均綠化面積等方面來看部(委)屬高校都要比市屬高校條件優越不少。
除建筑面積之外,在圖書收藏、教學用計算機等硬件設施配置上,部委屬高校也要優于市屬高校。資源的傾斜導致了各地培養人才的質量存在差異,高校優秀畢業生之間的差距仍舊較大,致使我國人才培養跟不上社會發展需求,長久以往,形成了對我們從人口大國向人才資源大國的轉變中的阻礙,不利于增強我國人才資源在國際社會上的競爭力。
高等教育體系作為一個社會系統,由不同地方具有不同特色的高校組成。因為各地經濟發展狀況不同,各地高校發展狀況差距較大。
大學的利益相關者,包括國家、學校投資者、領導層和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家長、地方政府部門、用人單位、社區、校友、特殊利益集團等利益群體。在價值創造過程中,他們分別投入了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資本必定想要得到利益,“良禽擇木而棲”,自然而然的,資本會找尋能夠創造更多價值的地方發揮作用,為了吸引到更多的資本,各高校之間就會在學校硬件、軟件設施方面下大功夫,在這一階段中產生的內卷是不可避免的。
學校在安排分配各類資源時,會適當考慮各二級學院發展的狀況和前景進行分配,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分配不均的情況。在資源有限的背景下,二級學院自主發展空間有限,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各二級學院一般會根據學校考評機制的規定來辦事,而當中可能就會存在的大量無意義的活動,不僅占用學院學術研究的時間和資源,也無利于行政權力的獲取,與現代高等教育所要求的主體性和多樣性并行的發展方式不相符合,是無意義的,并且時常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和控制造成資源空耗和浪費。
人才培養是高校最主要的職能,在加塞特的《大學的使命》當中就指出“大學作為一種機構,目的是讓幾乎所有的人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從學生的角度看,寒窗十年埋頭苦讀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自己獲得幸福生活的可能。然而隨著招生人數的激增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這種改變命運的可能性,大學文憑從稀缺品變為必需品,從“敲門磚”變為“墊腳石”。從“敲門磚”到“墊腳石”的轉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普及形式下大學生們的內在焦慮,競爭力的下降致使他們產生錯誤的競爭意識,最終滑向“內卷”的洪流。
要破解高等教育的愈演愈烈的內卷化,首先就要滿足高等教育發展所需的物質基礎,合理加大教育資源投入力度,平衡各高校間的資源分配問題。通過高等教育內部的利益協調以及與外部的良性互動實現高等教育的優化發展。而在關注可利用資源合理增長的同時,更需要注意資源的分配。可以制定更加實際合理的高校教育資源管理條例和分配原則。實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一切從我國高校教育發展需要的實際出發進行合理分配。
在高等教育的利益鏈中,正確處理教育系統與其他社會系統的關系,一方面減輕了名校在獲得資源的條件下既要理論研究又要實用探析的高壓,另一方面增加了普通高校可獲得的教育資源,提高其自主發展的動力,能夠有效地提高我國教育資源的回報率。
高校可支配資源是有限的,需要對已有資源進行層層分割。在這種情況下各二級學院缺少自主發展的動力,反而為了占有資源而不斷進行無意義的內部比拼。為了緩解這一現象,學校應適當放寬對二級學院的限制,讓其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合理有效的發展。
這也就是要求二級學院在資源分配運用、課程設置、學生培養計劃制定等學術方面擁有自主權。放寬二級學院的發展限制。
1.更新高校學生培養觀念,開拓新思路
在以往的培養觀念當中,由于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和資源的限制,學生工作這一部分呈現了“工業化”的影子。大學期間的培養方向是將少年培養為成熟的、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大學生,高校選擇與中學期間相似的培養辦法讓本應該在大學期間修煉出完整認知體系和邏輯結構的青年學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工業流水線上的大學生更是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想要有所改變,就需要學生端正學習的態度,避免投機取巧的分數把戲,進行廣泛的、深入地、全面的學習,客觀看待教育評價體系并淡化分數對于自身行為的影響。
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高地。現在,我們強調的是培養“多邊形人才”“不規則人才”,不要求面面俱到,但是要有特點、有長處、有不可替代性。所以高校培養理念要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意愿和需求,從管理到引導,把握人才培養辯證法,構建起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
2.簡化高校學生管理制度,明確大方向
高等教育體系愈發展,牽涉方面愈多,各高校的行政化傾向愈嚴重。大學生是具有完備心智和思考能力的成年人,對其過于嚴苛和繁復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會限制他們的發展,所以要適當地放寬對其的管理,簡化管理制度,在保障其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他們接觸到社會的機會。所以,為了擺脫內卷困境,就要將管理置于教育之中,將大學生亦步亦趨、隨波逐流的狀態轉為開山辟路、固本拓新。
3.完善高校學生評價體系,正視大學生的需求
高校學生內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校考評機制的不完善。大部分高校現有的學生評價考查體系多為單一的、可量化的分數評估。實際上,這樣單一的評價機制很可能導致“唯分數論”,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挫傷學生參與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的積極性。
完善大學生評價機制,建立起科學的考察體系,就要從多方面、多層次進行設計和考量。不僅是學生的學業知識水平,還有法治意識、思想教育、實踐教育、道德教育等全方位地進行考察,任何一方面都不能落下。對于如何豐富高校學生考評層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科專業能力
由于高校招生人數增加,軟硬件設施難以協調,師資力量跟不上,現存很多高校的專業教育有專業涵蓋不足、綜合能力缺乏的缺陷。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學科專業能力,增強其在社會需求中的不可替代性,就要增強他們的學科專業能力。一方面加強課程設置,另一方面要以考評機制的設置來倒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高。
(2)社會實踐能力
“唯分數論”已經被實踐證明難以滿足現代高校學生發展的需求,所以就需要建立起一個更加完善的考評體系,既要從學生的學業知識方面進行考查,也要兼顧學生社會實踐方面的成就。
要在學業合格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開展情況的要求,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從行動中感悟,在行動中成長,豐富其社會閱歷,增強其動手能力。通過將社會實踐能力納入學生考評體系中,倒逼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使其能夠滿足社會對其的期待和需求。
(3)思想政治教育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要全方位全過程增強大學學習觀的正確性,使其樹立健康的學習競爭意識,正確對待學習競爭,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不斷發展完善自身。逐步化解由不正當的學習競爭演化的“內卷”之風,真正做到學習的質的提升,而非無意義的量的無限累加。
項目基金:湖南文理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S202110549021;項目基金: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項目編號:Q45021002。
參考文獻:
[1]夏駿.高等教育內卷化增長探討[J].教育評論,2012(3):12-14.
[2]趙新亮.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系列——首都高校辦學資源的分類比較(2020年)[J].北京教育(高教),2021.08.
[3]夏駿.高等教育內卷化增長探討[J].教育評論,2012(3):12-14.
[4]苑津山,幸泰杞.“入局與破局”:高校學生內卷參與者的行為邏輯與身心自救[J].高教探索,2021(10):123-128.
[5]黃僑彬,劉桂昌.高校學生工作內卷化研究[J].合肥學院學報,2019(2):36-1.
[6]劉海峰,李木洲.構建“四位一體”功能互補的教育評價新體系[J].中國考試,2020(9):1-4.
(作者單位:湖南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