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克勇
2014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后,上海、浙江率先進行新高考改革試點,推行新高考模式,截至2022年,已有29個省市加入新高考改革的行列。新高考改革有助于高中生實現全面發展、落實教育公平,是我國素質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也是保持教育生態平衡的必然選擇。推行新高考綜合改革,必然要穩中求進,遵循“時間服從質量,進度服從效果”的原則。筆者所在的中學是西部地區的一所縣域普通高中,下面,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出發,談談教師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進程中做好準備。
一、改變教育觀念是關鍵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立德樹人,即培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的人。因此,教師的教育教學就要實現從“如何教”到“如何學”的轉變,考核評價就要完成從“重知識”到“重素養”的轉變。教師應該如何落實新高考課改理念、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如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怎樣把學生從掌握學科知識的人培養成為具備全面素養的人……這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教師緊跟時代步伐,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去思考和改變教學觀念。這需要教師在不斷提升自我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科課程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科課程定位的根本轉型。教師的教學重點應從學科知識轉變為學科體系結構,從忙于“教知識”轉變為在“教知識”的基礎上更重視“教態度、教方法、教價值觀”。教師更應深入、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二、學校課程建設是根本
面對新高考,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觀念。課程建設是指結合國家教育方針和學生學習情況所建構出來的學校課程。學校的課程建設必須符合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這包括三個方面(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六大素養(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和批判質疑等十八個要點。學校的課程建設要使學生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能不畏困難,形成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形成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使之具有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學校應在深入了解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的基礎上進行課程設置,讓學校課程能夠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學校課程體系的育人功能。例如:科技課程的教學內容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綜合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就要契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健康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僅要兼顧學生體育方面的興趣愛好,更要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要把心理健康課程納入健康課程系統并作為重點課程進行教學;藝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開設藝術欣賞課程,又要針對有藝術特長的學生開設專業性更強的課程,在學校條件允許的范圍內多開設豐富多彩的藝術課程,滿足學生不同的個性需求。學校更要緊扣學科核心素養,根據各校的師資條件進行創設,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優質有效。所有課程的設置既要緊跟時代步伐,又要符合社會需求,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讓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學生發展六大核心素養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其中,“人文底蘊”主要是學生個體在學習、理解、運用人文領域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所表現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包括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等素養;“科學精神”主要是學生個體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表現出的價值標準、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等素養;“學會學習”主要表現為學生個體在學習態度、方式、方法和進程等方面的選擇、評估與調控,包括樂學善學、勤于反思和信息意識等素養;“健康生活”主要是學生個體在認識自我、發展身心、規劃人生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包括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素養;“責任擔當”主要是學生個體處理與社會、國家、國際等關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包括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和國際理解等素養;“實踐創新”主要是學生個體在勤于實踐、敢于創新方面的具體表現,包括勞動意識、問題解決和技術運用等素養。
理解上述核心素養的深刻內涵之后,學校構建的課程才能突出學科本質,體現學科特有的學科思想、方法和知識,避免課程設置淺層化;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科體系和結構,體現學科知識的聯系性和整體性,避免學科知識碎片化;才更能突出課程的整合性,體現課程設置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的意義關聯。如果學校的每一門課程都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那么,學校所構建的課程體系就能準確地承載學科的核心素養目標,進而發揮育人的作用,實現育人目標。
三、教師隊伍建設是重點
教師應該圍繞“未來、社會、生存、發展”八個字厘清教育教學思路,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師生情感交流和信息碰撞的場所,變成學生個體表現、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和尋找快樂的場所,變成質疑探究、創新實踐和感悟道理的場所。要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隊伍的建設必然成為重點。
首先,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語文學科為例,隨著高考改革,群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必將成為語文教學的常態,只有保持長期閱讀習慣的教師才能引領學生的閱讀實踐,才能解答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出現的質疑和困惑,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起到陪伴和示范的作用。其他學科的教師同樣應該注重閱讀積累,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隨著綜合素質教育的推行,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增強,更需要教師具有豐富的、較為全面的知識積累。
其次,教師要形成躬身入局的思想。在新高考改革過程中,沒有局外人,所有學科的教師都要把自己置身其中,直面挑戰,奮不顧身,讓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只有真正做到“我的專業我在行”“我的事情我負責”“我的工作請放心”,教師才有自我發展的內驅力,有敢于擔責的自省力,課堂才會成為學生“心之所向,路之所往”的地方,學校構建的課程,才不至于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最后,建立教師激勵機制。任何職業都有倦怠的階段,學校僅靠制度管理是難以調適教師倦怠心理的,最好的做法是建立教師可觸摸可展望的發展愿景。美好的愿景能夠激發人發自內心的力量,激發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教師的幸福感來源于物質的滿足,更來源于學生的喜歡、家長的滿意、社會的認可。學生的成才與成人、感恩與記掛,都會給教師帶來感動和欣慰。有了學生的肯定、家長的支持和社會的尊重,教師才會找到要為之奮斗的不竭動力、才會找到繼續努力前行的理由。
四、學校精細化管理是過程
學校管理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每一位學校的管理者都必須去面對、思考。新高考改革后,人們更追求高質量教育,面對高質量教育體系的要求,學校管理者必須繼續提高自己的能力,樹立全面發展、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致力于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成為學生的導師和引路人。
(一)學校文化建設方面
學校文化不是單純的“三風一訓”和標語口號,而是浸潤于校園生活的文化精神符號,是師生在日常行為中呈現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風貌。作為管理者,要能夠謀劃學校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指明學校的發展方向,描繪學校的發展愿景,挖掘學校的發展潛力,為學校發展注入動力,讓全體教職工明白往哪里走、怎么走、走到哪里。因此,學校的辦學定位必須清晰、辦學目標必須明確、辦學理念必須科學、辦學特色必須鮮明,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德育活動和教學活動的一致性、有序性,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標。
學校文化應該承載著學校獨特的價值追求、獨特的教育哲學、獨創的學校精神、獨到的教育見解,從而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教育標識,啟迪師生在教與學的活動中發現自己的閃光點,激發生命活力,綻放生命精彩。若學校管理者能以文化軟實力建設為抓手,實現學校文化的塑造與提升,那么學校的高質量發展便指日可待了。
(二)管理者的執行力方面
學校管理者要保證學校的高質量發展,用管理的精度謀求學校發展的高度,全力提升管理團隊的執行力,真正做到“凡事有人負責,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監督,凡事有據可查”。只有這樣,學校的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和每一個細節才會有人負責、有人檢查記錄、有人監督評價。也只有這樣,學校各個部門的各項工作才會有機聯合起來,共同參與到立德樹人的教育工作中,形成完整的育人體系,從而有效完成全員、全程和全方位的育人任務,達成學校的辦學目標。當管理者把想法變成計劃,把計劃變成行動,把行動變成結果的時候,學校的精細化管理也就不再是一句空話。
五、學生積極參與是目標
任何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都離不開學生的積極參與,理念再新、課程再好、教師再優、管理再細、環境再好,沒有學生的參與,就形同虛設。學校管理的著力點就是要把學校辦成學生向往的教育福地和悅動家園,讓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因此,學校要有序開展學科教學活動,更要因地制宜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把“五育并舉”外化于活動中,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收獲各種體驗,學會與人協作和與人相處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成才的喜悅和成人的快樂。
在面對學生自主選擇的學科組合時,每所學校都應全力關注必考學科,因為這將直接影響學生高考的成敗,也將直接反映出學校綜合改革的成效。無論課程體系有多完善,課程設計有多科學,課程內容有多豐富,最后都必然回歸到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果上。在這種狀態下,新高考背景下的學習觀被粗略概括為“三二法則”,即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教師要遵循“以生為本,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三個原則,然后教會學生“超前學習”和“深度學習”兩種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設計師和陪伴者。
結語
林語堂先生曾說:“學校應如同一片森林,學生應猶如猴子一般在其間自由跳躍,任意摘吃各種營養豐富的‘堅果’。”這一形象的比喻讓廣大教育工作者明白,再也不能用過去的知識培養生活在今天的學生,而是要讓其具備未來世界發展所需的核心素養。教師要從評價、反思、實踐等多個層面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引發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覺進行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為幸福而奮斗,讓生命更加鮮活起來。
(作者單位:貴州省大方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