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亮
【摘要】以《端午日》為課例,從概念界定、思維模型、核心要素、設計模塊、實施策略等角度對學程單進行了全面解讀,明確語文“學程單”教學方式,從思教走向思學,從假備走向實用,從耗時走向研究,從重復走向優化。
【關鍵詞】學程單;語文教學;實施策略
“學程”相對“教程”而言,指向的是學生,即學生學習知識、發現知識的過程,主要包括五個要素:學習者(誰學習),學習時空(何時何處),學習內容(學什么),學習過程(怎么學),學習標準(學到什么程度)。學程單,就是按照學習的程式編制的學習方案。
針對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諸如備課重復勞動多、教學過程不合理、課堂效率低下等一些問題,我們通過對學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語文“學程單”教學方式,從思教走向思學、從簡單備課走向實用、從耗時走向研究、從重復走向優化。
一、學程單設計的思維模型
在學程單設計過程中需要設計者多反問自己,如:這些教學環節的設計科學嗎?我的設計有沒有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針對學習的重難點,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達到怎樣的水平?
還可以進一步思考:這個問題的提法得當嗎?如果我是學生,會怎樣思考?怎樣作答?學習中可能遇到哪些障礙,怎樣突破最為有效?按照怎樣的步驟,運用哪些方法,才能夠順利達成學習目標?該如何審視和評價自己的學習呢?
二、學程單設計的核心要素
學程單設計的核心要素有三個,一是目標,二是任務(問題),三是要求(方式)。
目標是基于學生的實際學情和教學內容而共同確定的,是基于“以學定教”的基礎上而設定的,這個設定能較好地為學生與教材之間建構橋梁。
任務是達成目標的紐帶,可以大問題為大任務的紐帶,問題鏈是分解的子任務。在任務的鎖定下,借助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鏈,鎖定學生思維的生長點和思維盲點,幫助學生將這兩個點進行鏈接,以此服務于任務的達成。
要求是在落實任務、回答問題的過程中,要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而教師就要用適宜的教法啟發學生展開有效的學習。
為此,從重教法到重學法,是教師教學理念的根本轉變,是學程單設計的核心理念。經常做這樣的思考,才能真正落實“以學定教”,使得教法為學法服務。
三、學程單設計的基本模塊
學程單設計的基本模塊有三個:學習目標、學習過程、作業布置。
在學習目標的確定上,應該抓住下面的思維鏈,以學生的原有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為起點,以學習目標、教學目標為重點,以突破教學重難點為契機,最終達成目標。
下面以《端午日》為教學課例,談語文“學程單”的設計和操作。
1.學習目標
首先是對學情的準確了解,這是起點的確定。當前我國傳統節日文化因世界多種文化融合和現代化大潮的沖擊,許多重要的節日失去了原有的內涵。許多七年級的學生對民俗文化的認識是淺薄的,甚至對自己家鄉的一些節日風俗知之甚少。受生活范圍狹小的影響,學生對《端午日》課文中端午節民俗風情的了解是有限的。
其次是對課文的準確解讀,這是終點的明確。《端午日》是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民俗風情”中的一篇課文,作家沈從文憑著對湘西端午民俗的細致觀察和深切感受,介紹了家鄉湖南湘西端午節的一些習俗,意在體現傳統節日的價值,讓我們在了解淳樸民風的同時豐富生活體驗,感受傳統節日給人們帶來的愉悅,表現了奮發向上、合作爭先的民族精神。
第三是對課文重難點的把握。沈從文的《端午日》整體上有許多民俗的介紹,局部有某個節日場面的正面和側面描寫,其中賽龍舟、趕鴨子兩個場面的描寫是學習的重點,這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講,從整體上概括并不難,但對于描寫方法的把握卻是一個難點。
另外關于學習目標的語言表述也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施學程單的主體是學生,因此語言表述的主語是學生,不是被動的“使”“讓”等詞。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對第一模塊作了如下設計—
(1)學習目標:
①了解湘西及當地端午日的風俗習慣,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
②感受并說出描寫賽龍舟場面語言的精彩之處。
③體會槳手的風采,探索其中蘊含的人生道理。
(2)學習重點:
①品味精彩的場面描寫。
②思考傳統節日的價值。
(3)學習難點:
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相結合的方法及虛實結合的方法寫好一個場面。
2.學習過程
學習過程要根據課文學習需要,一般以5個板塊為宜,板塊與板塊之間層層遞進、相互聯系,而且每一板塊都是:目標+任務(問題)+要求(方式)。
舉例如下:第一板塊:問題自學;第二板塊:合作交流;第三板塊:點撥提升;第四板塊;訓練反饋;第五板塊:拓展延伸。
語文學程單的第一板塊是自學;主要解決字詞、朗讀、對作家、作品內容背景知識的了解、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掌握,一般課前獨立完成。
《端午日》學程單學習過程的第一板塊設計示例:
目標:掌握課文生字詞,了解作家,了解不同地方的端午節習俗,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任務: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蘸酒? 茶峒? 泅水? 擂鼓? 老鸛河? 吶喊? 戍軍? 槳手
(2)填空:
《端午日》作者_______,_____代小說家、散文家,代表作有《? ? ? 》《? ? ? 》等。
(3)請查找關于端午日的知識,把你認為需要掌握的寫下來。
(4)朗讀課文,思考:
①湘西的人們在端午節這天有哪些風俗習慣?
②作者是以什么為順序來介紹這些風俗習慣的?
③其中哪些風俗習慣是詳寫?哪些風俗習慣是略寫?
(5)向年長者了解當地端午節的民俗;進一步思考:我們過端午節時哪些風俗得以繼承和被遺棄?
要求:熟讀課文,查找工具書,上網搜索,詢問長者,獨立思考。
第二板塊是合作交流,學生就第一板塊的問題進行展示、交流、補充。合作交流的時間一般為教師導入新課后的3~5分鐘時間。
《端午日》學程單學習過程的第二板塊設計示例:
目標:解決自學問題。
任務:小組交流自己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
要求:自學形成小組統一意見,組長匯總組成條理清晰的文字,全班交流分享。
第三板塊是點撥提升。這一板塊是課文學習的重點,以學程單為藍本,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進行學習,時間在20~25分鐘左右,教師的點撥不局限于學生自學的問題,還要就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適時的引導學習。
《端午日》學程單學習過程的第三板塊設計示例:
目標:品味文字,探究表現手法。
任務:沈從文在賽龍舟部分具體寫了哪些內容?用了什么手法?表現出什么特點?
要求:研讀文字,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及時交流。
為再現這一板塊,課堂實錄如下:
師:好,那接下來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共同去尋找沈從文在賽龍舟部分具體寫了哪些內容?找到內容概括后,再想想寫這個內容究竟能突出賽龍舟活動什么特征?
8~10分鐘討論,教師走下講臺巡視,參與學生的小組討論。
(現象:不斷有小組舉手,拉教師進入他們的討論,并企圖由教師來幫助他們解決小組討論過程中無法解決的難題)
師:讓我們來看看你們的發現吧!
生:我們小組找到了這個句子,可以讀嗎?
師:請!
生:“每只船可坐十二個到十八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這個說的是分工,船員的分工。
師:分工怎樣?
生:很細。
師:干嘛分工這么細啊?說明賽龍舟這個活動怎么樣?
生:很激烈。
師:對嘛,下一次嘗試自己往下一步走。(板書:“分工精細”—“激烈”)
(示意學生繼續討論)
生:“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只的進退。”這寫的是槳手和坐在船頭的人的動作。
師:除了動作,還寫了什么?
生:哦,還有外貌。
師:(微笑)(板書:“選手動作”“外貌”)
師:需要我針對你的答案進一步提問嗎?
生:不需要,這部分體現了賽龍舟的激烈。
師:聰明!還有小組補充嗎?
生:就在這個句子下面,寫了鼓聲、吶喊聲。這個是從聽覺角度來側面烘托比賽的激烈和緊張的。
師:很棒,吸取了前面同學的教訓,同時還增加了寫作手法的判斷,學習能力可見一斑吶!(板書:“聽覺側面烘托”“鼓聲”“吶喊聲”“緊張”)
師:不過,老師有一疑問,為什么是很“單純”的敲打?不能“復雜”點敲嗎?
生:這個鼓聲是用來調整下槳節拍的,復雜的話,會亂的,龍舟也就劃不快了。
師:文本看得真仔細。明白了。好,還有補充嗎?
生:“莫不到鎖了門”,就是寫了觀眾,觀看的人很多,從而體現這個活動很熱鬧。(板書:“觀眾很多”“熱鬧”)
生1:還寫了船的形狀,還有船不用時放的位置。
師:后面那個能概括一下嗎?
生1:能叫船只保養嗎?
(哄堂大笑)
師:好吧!(板書:“船只保養”)
生1:說明人們很重視賽龍舟這個活動,這個活動在人們心目中地位很高。
師:(點頭)(板書:“重視活動”)
生2:老師,這個船放在洞穴里,讓我想到可能已經有很多代的茶峒人做著這樣一件事情了,這個洞穴的地面也已經很光滑了,因為走的人多了。感覺像是一種傳承。
師:說得真棒,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你的人文性挖得真棒!
生3:老師,還是剛剛那句話,我怎么覺得這個不能叫保養啊,就放在洞穴里,算什么保養啊?
師:那有哪位同學可以幫助他解決疑惑?
生4:那個洞穴是干燥的洞穴,說明是經過精挑細選的,龍舟大多都是木頭做的,干燥的洞穴比較適合它。所以可以叫保養。(掌聲雷動)
師:老師很欣慰啊!各位同學在這節課進步很快啊,從答題不完整到完整,到補充寫作手法,現在已經有針對答案的質疑出現了!文本解讀就該如此。現在我們已經看到了這個龍舟活動是熱鬧的、重要的、緊張的、激烈的。
第四板塊是訓練反饋。通過朗讀、背誦、口頭表達、書面訓練等多種形式鞏固所學內容,逐漸形成語感。
《端午日》學程單學習過程的第四板塊設計示例:
目標:用朗讀提高感知文字的能力。
任務:通過朗讀,讀出賽龍舟“熱鬧、緊張和激烈”的氣氛。
要求:在小組內輪流讀,相互評價;小組齊讀;全班齊讀。
課堂實錄如下:
師:我們此時此刻是賽不了龍舟了,我們來賽一賽,誰能讀出這個熱鬧、緊張和激烈吧!
生1朗讀(見投影)
師:誰來評價一下?
生2:緊張讀出來了,但沒有讀出激烈的感覺。
師:那激烈的感覺體現在哪些詞上啊?
生3:“嘭嘭鐺鐺”“鼓聲如雷鳴”。
師:那你來讀一下!
生3朗讀
師:誰來評價?
生4:好像好一點了。
師:那我們來一起讀讀,感受一下這種激烈、緊張與熱鬧的氛圍吧!
全班齊讀片段。效果不錯,趁熱打鐵,再讀一段。
(投影:梁紅玉老鸛河水戰—當時兩軍打得是昏天黑地,一時間殺聲遍野,血流成河。面對已無退路,不得不做困獸斗的敵軍,宋軍將士英勇作戰,卻也沒賺到好處。突的只聽戰鼓雷動,回頭一看,只見一名身穿金絲紅甲的女將正在奮力擂動戰鼓。一樣的戰鼓卻被擂出不一樣的聲音,這鼓聲初如猛虎咆哮,后如蛟龍翻騰。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宋軍統帥韓世忠之妻……)
師:由賽龍舟的場景,沈從文想起了梁紅玉老鸛河水戰的畫面,我們也來齊讀一下,感受一下是不是一樣的激勵、熱鬧與緊張。
全班齊讀,意氣奮發。氣氛達到高潮。
第五板塊是拓展延伸。學習語文僅僅學習教材的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葉圣陶說:“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這就要求教師要以課文學習為出發點,挖掘和課文主題相近或寫法相似的文章進行拓展閱讀,豐富閱讀儲備,打通課內、課外的關系,實現大語文學習。當然,這部分的要求比較高,可以依據學生的能力分層實施。
《端午日》學程單學習過程的第五板塊設計示例:
目標:探究不同文章的異同點。
任務:比較閱讀,備選文章有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周作人《中秋的月亮》,老舍《北京的春節》,劉紹棠《本命年的回想》,琦君的《春酒》等。
要求:獨立閱讀,細細品味,圈畫勾點,尋找文章的異同點。
3.作業布置
語文作業的布置也要注意三個維度,一是知識與技能的鞏固,二是過程與方法的實踐,三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提升。針對學情參差不齊的學生,作業布置要做到分層。
《端午日》作業布置示例:
(1)(必做題)字詞抄寫(略),精彩片段朗讀(略)。
(2)(必做題)參照今天學到的賽龍舟的寫作方法,發揮想象,描寫人們競追鴨子的片段。
要求:①寫出水中軍民等捉鴨子的動作;②寫出岸上觀眾的情況;③寫出這樣的場面使你引起了怎樣的聯想?
想一下,河面上抓鴨子,一般會采用些什么方法?(提示:窮追猛打、迂回包抄、合力擒抓、守株待兔)
(3)選做題①:閱讀沈從文的《邊城》,了解湘西文化。選做題②:思考為什么要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閱讀龍應臺《野火》,尋找答案。
【參考文獻】
[1]龔錦輝.學程有矩 設計無規——對語文學程單的一點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06).
[2]沈榮.學程單設計:小學語文備課的一種探索[J].語文教學通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