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鋒雷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精選繪本,豐富學生的繪本閱讀內容;要引導學生研讀繪本,豐富學生的繪本閱讀方式;要評價學生的繪本閱讀,注重學生的繪本閱讀反饋。對繪本的選擇、內容的開發、學習方式的豐富以及繪本學習的評價等方面展開深度研究,助推學生構建全方位、立體性、多層次的繪本閱讀、學習格局,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繪本教學;核心素養;素養發展
一直以來,我們將“閱讀”作為文科的專屬領地,卻忽視了理科也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對“讀物”的選擇也存在著偏見,總是認為“文字閱讀”“符號閱讀”高于“圖畫閱讀”。這樣的成見,讓不少教師忽視了學生的數學閱讀,更忽視了數學的繪本閱讀。繪本,又稱為圖畫書 (Picture books)或圖畫故事書(Picture story books),是一種圖文并茂、直觀、形象、鮮活的讀物。閱讀繪本能豐富學生的感知、激發學生的思維、催生學生的想象。借助于繪本閱讀,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精選繪本,豐富學生的繪本閱讀內容
繪本閱讀,不僅要注重其內容,更要注重其形式。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來思維的”。將繪本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之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催生學生的數學靈感,促進學生的數學感悟。
當下,書店、繪本館中的數學繪本良莠不齊,這就需要教師對繪本進行篩選。精選繪本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繪本閱讀。首先,要將繪本與數學教材匹配起來、結合起來,從而讓繪本教學助力教師的教材教學,讓繪本的教學富有針對性,這是一種數學化的繪本擇取取向;其次,要將繪本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數學學習興趣、個人愛好等結合起來,以便讓繪本閱讀富有實效性,這是一種兒童化的繪本擇取取向。在精選繪本的過程中,只有兼顧數學本質與兒童需求,繪本的擇取才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否則,繪本教學就會落入低效甚至無效的教學境地。比如教學“認識乘法”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精選了繪本《買賣國的乘法隊長》,創設了買賣王國中的商品買賣情境:一位顧客需要向商家購買12條秋刀魚,如何簡單地數出?由于繪本較為直觀、形象,學生很快就開始“擺學具”探究,并在探究“數12”的過程中找出不同的擺放方式,比如“6+6”“4+4+4”“3+3+3+3”等。這樣的一個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積極尋求已學知識與探究中的相關知識之間的關聯,初步感知到“幾個幾相加”。在此基礎上,我們放大數據,并改變問題形式:如果每串秋刀魚有3條,購買5串是多少條?購買9串呢?通過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其中,有學生試圖用操作的方法、畫圖的方法解決問題,但在探究的過程中,他們發現如果按照這樣的加法去列算式計算,將是非常麻煩的。由此,催生學生創造“簡單的乘法”來解決問題。
在這一過程中,繪本的主題圖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催生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作出積極的猜想并展開主動的驗證。相比較于教材,繪本更為直觀、形象,更有啟發性,是融通教材內容、實施數學教學的重要載體。玩轉繪本,讓繪本切入學生數學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從感性走向理性,讓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研讀繪本,豐富學生的繪本閱讀方式
一般來說,繪本中有兩條線索:其一是繪本的故事情節發展線索,其二是數學知識的形成線索,這兩條線索在數學繪本中是交織在一起的。教師要豐富學生的繪本閱讀方式,讓學生能夠洞察蘊含其中的這兩條線索。比如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研讀、合作性研讀、圖文結合讀、表演性閱讀等。豐富的繪本內容加上多形態的繪本閱讀方式,能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彰顯育人價值。
引導學生閱讀繪本,尤其是要讓學生能夠從數學的視角去觀察、考量,引導學生相互交流在閱讀中遇到的障礙、問題等,研討繪本中的相關數學問題。在繪本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展現學生的繪本解讀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通過繪本的深度學習,能有效提升學生的繪本學習品質、培育學生的繪本學習習慣、生成繪本學習素養等。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引入了繪本《貓咪的一天》,借助貓咪分繩子、做蝴蝶結等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的讀寫方法。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借助系列性的問題,推動學生的繪本閱讀,如“貓咪怎樣玩紅彩帶?”“貓咪怎樣分蛋糕?”“貓咪怎樣折紙飛機?”等。這樣一系列問題能引發學生對繪本的深度閱讀,引發學生對“分數的意義”的核心要義“平均分”進行自主性的思考、探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托繪本的內容創編相關問題,形成練習素材,如“平均分披薩”“平均分棉布做被子”等。通過動手操作,學生能實現對新知識的深度理解與應用。在學生的繪本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跟進、適度介入,對學生的繪本學習進行有效的指導,讓學生消除繪本學習中的問題、困惑、障礙等,從而不斷提升繪本教學質量,優化繪本教學品質。
繪本教學的方式是多樣化的,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讀繪本,還可以引導學生制作繪本、續寫繪本、創作繪本等。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突出數學繪本的“繪本味”,更要凸顯數學繪本的“數學味”。因為在數學繪本中,繪本故事往往僅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載體、媒介,是一個“外殼”,其本質仍然應當定位于“數學”。教師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推進學生的繪本學習,讓學生把握繪本的重點、難點等內容。只有這樣,繪本教學才能引導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斷地從低階邁向高階。
三、評價繪本,豐富學生的繪本閱讀反饋
評價是繪本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繪本教學往往缺少反饋、評價這一環節,易導致學生對繪本學習淺嘗輒止。引導學生的繪本閱讀,要求教師要對學生的繪本閱讀進行反饋、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繪本學習的效能。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畫、剪、拼、演等活動,提升學生的繪本學習質量、品質、效能。
評價學生的繪本學習,不僅要著眼于學生的繪本閱讀結果,更要著眼于學生的繪本學習過程;不僅要著眼于學生對繪本的認知,更要著眼于繪本的情感熏染、品質啟迪。對于學生的繪本學習來說,評價不是為了證明,更不是為了甄別和選拔,而是為了促進和發展。比如教學一年級“認識圖形”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引入了數學繪本《吃了魔法藥的哈哈阿姨·圖形構成》。在這一部分繪本教學中,圖形并不是以純粹、枯燥、單一的形式呈現出來的,而是以一種“面中有體”“體上有面”“面在體上”的整體性、結構性、系統性觀念呈現,如讓學生在繪本的引導下動手創造小魚兒、小房子、大樹等。對于學生的創意性數學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地開展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評價展開積極的引導,通過積極的評價,鼓勵學生創新、創造。繪本引導下的動手操作學數學,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展示,充分展現學生的自我本質力量,充分顯現學生的閱讀狀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繪本的閱讀、學習與繪本學習的反饋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閱讀能提升學生的評價水平,評價能助推學生開展更深入的閱讀。
評價學生的繪本閱讀,要求學生將繪本學習過程中內化的東西外化出來、展示出來。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的繪本學習進行全面性、客觀性、科學性的評價。評價不僅僅是一種結果性的評判,還要積極介入到學生的閱讀過程之中去,讓評價成為學生繪本閱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從目標的適恰性、內容的適恰性、方式的適恰性、過程的合理性、結果的有效性等方面展開,通過評價,不斷地改進學生的繪本閱讀。
數學繪本是驅動學生數學深度學習的重要載體、媒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繪本閱讀、繪本學習。借助于繪本,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喚醒學生的學習自覺。作為教師,要從繪本的選擇、繪本內容的開發、繪本教學方式的豐富、繪本學習的評價等方面進行深度研究,不斷地優化學生的閱讀狀態,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構建一種全方位、立體性、多層次的閱讀格局,讓繪本閱讀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持續增值助力。
【參考文獻】
[1]邵光華.數學閱讀—現代數學教育不容忽視的課題[J].數學通報,1990(10).
[2]高叢林.小學數學繪本教學的意蘊與價值[J].江蘇教育研究,2017(2).
[3]李艷.數學繪本:賦予兒童數學概念學習生長的力量[J].數學教學通訊,2018(9).
[4]朱雅萍.借數學繪本激趣引思,助小學低段概念教學[J].小學教學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