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燁
【摘要】通過采用讀寫結合的方式進一步研究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優化策略,以此帶動學生參與度和思維度的同步提升。
【關鍵詞】習作;讀寫;小學語文;策略
小學語文課堂不僅是教授學生語文知識那么簡單,其在對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培養、人文情懷培育、發散思維訓練等多方面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催生出了更為精彩的教學方式,以新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語文課堂學習興趣,從而豐富學生的見識、開闊學生的思維。許多小學生往往對習作訓練不感興趣,此時教師可以利用“讀寫結合”的方式,激發小學生的習作興趣,引導學生愛上寫作,從而提升語文習作課堂的教育成果。
一、從閱讀入手,積累習作素材
1.利用數據平臺,尋找優質閱讀素材。讀寫結合的第一步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閱讀入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沉浸在文學體驗中,理解優秀文章的寫作手法、寫作思路后,再由教師進行分析,從而真正完成讀寫結合的訓練。因此教師需要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為切入點,為學生尋找更多優質的閱讀素材。在進行素材挑選時,教師應注意以學生的興趣點為主,從學生更感興趣的文章類型入手,挑選出具備優秀寫作邏輯、寫作手法、文學藝術性的作品,帶領學生進行閱讀,使其充分理解文章中的含義。
教師可以在互聯網平臺上尋找適合小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比如我國著名兒童讀物作家鄭淵潔先生的作品具有極強的故事性、文學性,作品中的修辭手法眾多,邏輯體系清晰。教師可以將鄭淵潔先生的兒童文學作品進行篩選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為學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寫作方式,這有助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豐富知識體系。
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盡量要尋找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經歷的內容,以便提升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教師尋找的素材可以包括古今中外,帶領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讓學生了解世界的不同文化,真正做到創設有趣的語文閱讀課堂,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2.引導思維訓練,改善傳統閱讀方式。閱讀課堂除了引入豐富的閱讀素材以外,教師可在閱讀中進行思維訓練,讓學生養成在閱讀過程中思考的習慣,從而鍛煉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也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強化自身的邏輯思維。在閱讀過程中帶領學生思考,強化思維訓練,讓學生將思考代入到平日的閱讀當中去,可以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如在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上)《觀潮》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文章的寫作邏輯。作為一篇優秀的敘事文章,《觀潮》的文章結構以時間作為開篇,詳細描述了觀潮的過程以及錢塘江大潮的現場情境。此時教師可以在解讀課文內容后提問,如“同學們有沒有周末出游看到什么美麗景色的經歷呀?我們一起來講一講吧!”等,同時可以要求學生用類似《觀潮》的邏輯結構來進行表述,以此鍛煉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與進行思維邏輯的訓練。
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幫助學生找到更加高效的閱讀方式,指出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重點注意的問題,便于學生能夠快速理解文章內蘊藏著的深層含義,讓學生在閱讀中學到更多的知識。同時閱讀本身也能夠極大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二、培養學習習慣,創建讀寫空間
1.優化讀寫模式,變通讀寫結合順序。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模式的調整,找到最好的方式,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適當調整讀寫順序,讓讀寫結合下的習作練習課堂有了不一樣的改變,也能讓學生在不同的教學方式下更好地吸收知識,優化自身的思維模式,提升寫作能力。
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火燒云》一文,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閱讀課文之前,找到有“火燒云”景象的相關視頻材料,帶領學生觀察這一種天氣現象,之后讓學生根據所看到的景象進行描述,寫一篇短小的作文。當學生完成寫作訓練以后,再對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并在學生習作中挑選出優秀作品一并講解,讓學生在閱讀之前充分發揮自主思考能力與想象力。
2.創設讀寫環境,開展讀后總結訓練。在教師帶領學生閱讀了大量的優秀文學作品以后,除了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方式、寫作邏輯以外,也可以讓學生練習寫讀后感。學生在閱讀不同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往往會有一定的感悟與體會,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將這些較為模糊的感悟與體會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并提醒學生可以將其記錄下來,形成書面文字。
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田忌賽馬》一文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本篇課文書寫一篇讀后感。田忌賽馬的故事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處世哲學,教師在進行課堂講解時應重點提醒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記錄下感悟與聯想,在課后完成讀后感作業。寫讀后感的過程是學生對之前閱讀內容的總結與復習,同時也是學生建立語言表達能力與清晰的邏輯思維體系的重要途徑。
三、強化讀寫結合,引領讀寫課堂
1.依托教材入手,嘗試教材擴寫練習。在進行寫作訓練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優先從教材入手,在教材中選取一篇敘事型文章,以此文章為基礎,讓文章的結尾變成另一個故事的開頭,為學生提供一個故事的開篇情節。同時教師也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故事中的思維邏輯,并為學生找到相關材料,之后讓學生根據該故事的開篇進行擴寫訓練,完成后續情節的補充內容。在訓練小學生寫作能力時,擴寫、續寫訓練也是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在完成課本內容教學以后,可讓學生充分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完成內容續寫。
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海的女兒》一文,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閱讀后讓學生進行擴寫與續寫的訓練,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課本內容的結局是小美人魚化成泡沫,再次回到了大海之中,教師可以此為題,讓學生自由暢想,小美人魚回到大海之后又發生了什么故事呢?小美人魚會不會在大海中復活呢?讓學生自由想象后,將這些內容記錄下來形成書面化的內容,從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升學生對寫作的基本興趣。
2.閱讀優秀例文,進行課堂仿寫練習。除了針對課本內容進行擴寫以外,仿寫也是一種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方式。在進行仿寫練習時教師應注意例文的選擇,要求選擇有仿寫意義的文章。如優秀的寫作手法、寫作邏輯、多種修辭方式等。進行仿寫練習之前,教師可為學生分析例文的整體結構與特殊的表達方式,在學生充分理解例文的寫作方式后,再帶領學生進行仿寫練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的第四單元主要以動物描寫為主,且本單元的習作訓練是《我的動物朋友》。以《白鵝》為例,課文從“鵝的高傲”“鵝的叫聲”“鵝的步態”“鵝的吃飯”四點對白鵝進行了生動形象的描寫,其中運用了多種擬人手法。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仿照本文文章結構來進行習作訓練,讓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慢慢掌握各種修辭方式的使用,在鞏固教學成果的同時,也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3.常態讀寫訓練,養成微型讀寫習慣。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但是學習的主要陣地卻是在生活中,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的途徑不僅在于課堂的教,更在于常態化生活中的思與悟。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小學語文的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積累素材,積極開展讀寫交融的常態化訓練,讓微型讀寫訓練成為學生學習生活的一種習慣、一種愛好。
比如,鼓勵學生在出去逛街、旅游、實踐的過程中,善于采集生活中、場所中的文字信息,如經典的廣告語、文明宣傳、景點標語、建筑簡介等,然后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景物、文字采集起來,進行個性化的整合與改寫。比如我市正在開展創建文明城市,周邊有很多文明宣傳的標語等,此時,教師就可以開展以“保護城市環境、爭做文明小市民”為主題的文明標語創作競賽,讀寫微型訓練就可以在生活的場景中進行。
總之,教師要積極創設生動、有趣的讀寫結合習作課堂,讓習作課堂變得更為精彩,提升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小學語文習作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國宏.關于小學語文習作生活化教學策略的思考[J].天津教育, 2022(12).
[2]張雨.小學語文部編版習作教學策略例談[J].新教育,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