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秋思 吳任清 龍敏琦



摘要:選取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C)資助的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為研究對象,對近十年(2010—2019年)在該學科申報成功的基金項目進行搜集和梳理。通過對獲得資助的項目數量與單位分布等多項指標作統計、比較,聚焦于項目的選題內容,提取關鍵詞,從研究對象的時空分布、要素特征、研究類型與研究方法等方面加以量化統計,在此基礎上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分析并揭示出獲批項目的選題特點及其變化趨勢,借此為該領域的青年學者提供項目選題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建筑歷史與理論;數據分析
中圖分類號:TU-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23)02-0001-0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是我國自然科學研究的重要支持平臺,也是我國自然科學領域國家最高級別科研基金之一,反映了我國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科研究的最新進展。隨著高校對建筑行業的人才培養力度不斷加大,以及國家大力支持建筑類科研項目的宏觀政策實施[1],十年來,建筑學科的基金數量呈快速增長、穩步發展態勢。建筑歷史與理論(E080102)作為建筑學下的兩大學科之一,其發展動態亦受到學界的持續關注。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和面上項目作為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的兩個主體基金類型,勾勒出了學科研究的基本輪廓。青基項目旨在鼓勵青年學者開展創新性和開創性研究,在研究范圍和研究方向上都豐富于面上項目,對青基選題進行研究有助于青年學者
把握學科研究動態,挖掘學科特點。項目標題是項目選題信息的載體,是除正文閱讀外,讀者獲取研究信息最準確、簡潔和有效的方式。故本文利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2] (Internet-based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ISIS)和Letpub中文網站[3],對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領域的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項目進行檢索,獲得2010—2019年項目資助清單(共139項),以此為基礎進行標題讀審做出選題分析,揭示學科的研究重點并發現學科發展的特點和趨勢,以期為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未來的科研和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基金選題意義與分析策略
(一)基金選題的意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作為專業領域內級別最高、影響最大的縱向課題來源,其選題對該領域研究與發展具有明顯的導向作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成功受到選題、論證方案、申報者資質等各種條件制約,其中選題是最重要的因素。要解決什么科學問題是申請者首先要考慮的關鍵問題。選題是指選擇一個具體、明確的科學問題。選題意味著出現新的研究領域,提出新的學術觀點,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或材料。基金選題的意義旨在推動單一學科或者整個科學體系發展,走上基礎研究的前沿道路。因此,對基金進行選題研究,方能了解研究動態和前沿走向,把握研究熱點并發現研究空白,促進研究的深化和發展。
(二)選題及其分析策略
選題與題目(標題)有密切關系但也有著明顯區別。選題指的是一個相對寬泛的研究范圍,是指申請人在對已獲取大量材料進行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確定科學研究方向和目標,既包括科學研究的課題選擇和確定,也包括題目選擇和確定。題目是研究者根據課題研究過程,通過具體材料提煉出觀點后的標題,它直接或間接、具體或抽象、明顯或隱蔽地體現課題中心論點和主要內容。中國國家標準GB7713-87把題目定義為“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報告中最重要的、具有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4]。可見,準確、簡潔和有效是命題的三大精髓,富有信息是題目的重要原則。資深專家能快速地從項目題目中看出項目是否有創新性、技術方法是否先進、研究目標能否實現。本研究重點依托項目題目,提取出關鍵詞,同時結合摘要和基金資助論文等,提煉出研究內容中的關鍵信息,從研究時間、研究地域、研究要素、研究類型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作出展示與分析。從時間變化、數量變化及出現頻次等指標直觀呈現,輔以文字闡釋,分析生成原因,獲取基金研究熱點、動態和前沿信息。
二、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概況
(一)資助單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狀況是衡量各單位科研實力、體現學術生產力的主要標志。對2010—2019年十年間建筑歷史與理論方向上獲批青年基金單位情況做出統計,總共有62所學校獲得資助127項,各學校獲批數參差不齊,最多15項,最少1項。選取獲批數位列前九且數量在4項及以上的單位作為分析對象。從圖1可看出,天津大學獲批15項,占比24.19%,排在第一位;其次分別是東南大學(13項/占比20.97%)、同濟大學(7項/占比11.29%)、重慶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均為5項/占比8.06%)、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深圳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4所均獲得4項(占比6.45%)。從這九所獲批數居于前列的單位背景來看,除了清華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缺席以外,“老八校”中的六所位列其中,其獲批數占總項目數的78.69%,體現出老牌建筑高校強悍的研究實力,培養和產出了大批的青年學者。
從資助單位的地區分布(圖2)看,主要以華東,華北,華南和西南地區為主,尤其是華東地區,其獲批24項,占比38.71%,體現出該地區學術研究的明顯優勢。西南地區以重慶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兩所大學為主要獲批單位,總數量10項,占比16.13%。華北地區擁有獲批項目數量最多的是天津大學;華南、西南和西北地區的老八校均是該地區的獲批基金大戶。這一方面反映出老牌建筑院校對周邊院校的輻射和學術引領作用,同時也體現出學科發展的地區不均衡性。因獲批數量較少(1項)而未計入統計中的單位有34所,超過了單位總數量的一半,這說明國內高校新研究力量的崛起以及對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的關注度提高。總體而言,隨著人才質量的提升和分布狀況的均衡,各大高校之間、各地區之間科學研究呈現出動態平衡態勢,這也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資助數量
從圖3可知,十年內青年基金資助數量起伏變化不定。呈現三段式增長:第一階段(2010—2013年)青基項目數量起伏較大且變幅規律。第二階段(2013—2016年),青基項目數量整體呈現較大的增長變化趨勢,2016年青基項目數量達到這十年的年資助數量最大值(22項),顯示出在一定時期內學科研究的穩定發展。第三階段(2016—2019年)的青基項目數量自峰值后快速減少,2019年有所回升。峰值過后項目數量快速減少,一方面意味著學科發展面臨著人才瓶頸;另一方面與建筑行業逐漸趨于飽和狀態[1]有關。
三、青年科學基金選題內容統計與分析
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科研課題可視為一種話語體系,根據其研究內容或對象,包含多個結構成分,本研究分析關涉其中的五種:一是時間,指研究對象的時代定位;二是地域,指研究對象的地理分布;三是要素,指研究對象的構成要素;四是類型,指研究所涉及的建筑物或其他對象類型;五是方法,指研究過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或手段。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分類方法其目的不是為了將對象進行明確劃分,而是為了尋找選題的集中領域和潛在特征。有的選題可能不便于用同一分類標準來統計,為說明問題而采用混合統計的方式。此外,為了找出聚焦點,分析中會忽略出現次數較少且對整體分析無太大影響的數據,而選取出現頻次在一定數量(具體數量后文針對不同研究內容分析確定)以上的數據進行圖表統計。
(一)研究時間
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之一是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此處指廣義的建筑)展開研究。該學科以本土建筑為研究主體,多數項目標題出現的時段以中國的朝代形式出現,也有采用西方公元紀年的方式,這部分多涉及近現代建筑歷史研究的內容。下文的分析以題目中出現2次及以上的時期作為對象(漢、金、元均只有一項),得出“唐、宋、明、清、古代、近代和現當代”7個時段。為更忠實地與項目標題保持一致,不再進行時段的合并,如將“古代”單列;標題中出現“近現代”時,則同時歸入近代和現當代,出現“明清”時,則同時歸入明代和清代兩個時段來統計,依此原則繪制統計圖(圖4)。數據顯示,研究近代至今的有41項,研究古代時段的有39項。前者研究方向多集中在近代時期;后者多集中在明清時期,且多以單個朝代或兩個朝代作為研究對象,籠統地以整個古代時期為研究對象的項目數為5項。標題中有明確時間的項目數為65項,接近半數。可見,聚焦特定時間的研究是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利于對研究對象展開橫斷面的深度挖掘。
(二)研究地域
對研究地域的統計分析采用了中國行政地理區位
由于華中地區出現頻次與東北地區相同,具有作為單獨一項研究的意義,且為減少數據分析的誤差,沒有將華中地區和華南地區合并為中南地區,故按照七個行政區劃來考察區域的數量情況。來加以歸納總結。從圖5可以看出,華東地區以28項排在第一位,占比31.82%;西南地區21項,占比23.86%;華南地區16項,占比18.18%;華北地區11項,占比12.5%。東北地區、華中地區和西北地區均未超過5項。對比前文中資助單位地區分布后發現,獲批單位的地區分布與其研究內容的地域存在耦合現象,表明獲批單位常立足于本地區及其周邊地域展開研究。
除了對中國本土建筑的研究外,對國外地區的研究集中在中國周邊國家,如日本、印度、尼泊爾、緬甸和柬埔寨等,項目數量為6項。研究類型多樣,比如對國外某個特定建筑類型進行研究,或與中國相應對象進行比較研究,或將其納入國內研究對象的整體系統中來研究。
結合研究內容的時空特點分析后發現:研究時間聚焦于近代至今的地域大多分布在華北、華東和華南等,這與該地區的沿海區位和近現代文化交融相關。該地域擁有相對發達的經濟、便捷的交通、受到殖民文化的沖擊等構成研究選題的重要背景,“基于建造學視角的中英近代建筑比較研究——以上海為例”“文化傳播視角下的珠三角鄉村近代民居研究”“近代建筑材料的運用及其對城市風貌的影響機制研究——以天津近代租界區為例”等豐碩的研究項目回應了多維度對建筑領域的影響。古代時段的研究大多為特色地域和歷史文化條件優厚的地區,例如西南地區因擁有獨特的地域和歷史條件而成為選題的關注點,“巴蜀摩崖石窟中的唐宋建筑形態研究”和“川藏‘茶馬古道文化線路上的傳統聚落與建筑研究”,切入點頗具新意且與遺產保護的拓展方向相契合,是立足本土建筑文化形態的深度研究。綜上,地域獨特性和文化關聯性是兩個重要的影響因子作用于選題的時空內容。
(三)研究要素
結合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的特點,尋找研究內容上的聚焦點,選取項目標題里出現頻次前九(且都在4次及以上)的高頻關鍵詞,歸納出九大研究要素
統計中,對于一個標題涉及多個研究要素(關鍵詞)的情況,將其歸入多個研究要素類別中進行統計。:建筑空間、建筑專類
建筑專類指代以特定類型建筑作為研究對象的類別,如“中尼古道沿線塔廟建筑研究:以加德滿都—吉隆路段為例”等。、建造技藝、建筑思想、發展歷史、保護策略、建筑材料、建筑構件和建筑師。圖6數據顯示,建筑空間研究31項(約占30%),占比最大;建筑專類有20項,遠領先于其他要素的研究數量;建造技藝、建筑思想以及發展歷史位列其后。其中關于建筑思想這一要素中,有4項與遺產保護思想有關。保護策略、建筑材料、建筑構件和建筑師4類均在10項以下。
2010—2019年正是經歷國家“十二五”與“十三五”的發展階段,建筑學科領域回應了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大政方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提出了未來五年“重視新技術與新工藝、新器件與新結構等應用方面的前沿研究”[3]的發展戰略,獲資助單位對新技術、建筑物理環境和工業建筑及遺產的研究即是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發展規劃做出的響應,并形成一定的熱度。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三五”發展規劃,以“建筑形體、空間、平面和構造與綠色建筑評價指標體系的耦合作用規律”[3]作為優先發展領域,對建筑形態和空間的研究是過去、今天乃至未來持續研究的熱點。
(四)研究類型
研究類型是結合青基選題內容中所呈現的形態特征進行歸類后確定的,分為建筑、聚落、景觀(包括園林)、城市和城鎮五大研究類型(圖7)。其中,研究建筑的項目數量遠高于其他研究類型,達到72項,占比51.80%;聚落研究22項;景觀研究12項;城市研究11項;城鎮研究3項。
通過對項目關鍵詞的提取,發現材料、功能和樣式是建筑研究的主題類別,整理繪制出圖8后分析如下:(1)以建筑材料為主題對建筑進行研究的有15項,其中木構建筑與磚石建筑分別為10項和5項;(2)以建筑功能為主題對建筑進行研究有22項,鑒于項目所涉及的建筑功能種類豐富且具有歷史性而難以準確歸類的情況,采取保留標題用語的方式,使用古今建筑類型共現、標準多樣的概括方法,最終梳理出宗教建筑、民居、公共娛樂建筑、皇家建筑、軍事建筑、文化建筑、工業建筑、壇廟建筑和運河管理建筑九種建筑功能類型,其中,宗教建筑與民居數量最多;(3)以建筑樣式為主題對建筑進行研究的有16項,分為民間建筑與官式建筑兩大類,分別為11項和5項。
(五)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特色與創新是基金申報關注的重要內容之一。盡管研究方法直接出現在基金項目標題中的數量并不多,但一旦出現就代表方法的價值。通過對青基項目標題的解讀,甄選出具有代表性、能體現時代前沿科技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未對常規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統計發現,數字化研究和比較研究出現頻次相對較多。數字化研究方法應用于“聚落空間信息采集與處理”“建筑環境數值模擬”“建筑圖像比對識別技術”“多元數據分析的傳統民居演化機制”“基于GIS模式的歷史城鎮形態變遷”“基于ASTER GDEM 數據庫的傳統聚落形成機制與保護策略”“基于CAS的軍事聚落格局適應性生成”等。數字化研究方法作為跨學科數字技術發展的產物,引入建筑學研究,是對傳統研究方法的補充,也是基金項目資助所鼓勵的方向,在越來越多的領域獲得應用。在比較研究的四個項目中,三項為國內外比較,一項為國內南北區域比較。
盡管十年間新方法的出現是或然概率,但研究方法的轉變呈現出一定的趨勢。(1)從單一到比較或關聯。多數項目是以特定對象展開研究的,自2015年出現一項比較研究后,后續每年會出現一至兩項比較研究或關聯研究,總體數量雖少,但數量穩定且略有增加。比較或關聯研究一方面表現為尋找國(內)外同一研究類型的不同地域間的比較或關聯,如“產業鏈視角下的京津冀工業遺產群關聯性研究”(2016年)是探討多地工業遺產群落的關聯性;另一方面表現為探討某研究類型與其他類型或要素之間的關系,如“基于數據可視化的貴州傳統聲景觀與聚落空間的文化關聯性研究”是新技術手段運用下將聲景觀與聚落空間要素相結合的關聯性研究。(2)從局部到整體。2016—2017年出現了三項“整體性”的研究,如“文物本體與環境整體性分析方法研究”“建筑營造工法的整體性”和“線性文化遺產整體性”。(3)從靜態到動態。“演變研究”在2011年僅一項,名為“內地化進程中四川藏區城鎮空間形態演變(1640—1968年)”,隨后的“演變研究”不僅將研究類型拓展到建筑、聚落和城市,更加強了研究深度,關注歷時性變化過程中的背后原因,如演進歷史、演進機制、演進思想和演進規律等。
四、從青基選題管窺學科研究態勢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對學術研究方向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其成果體現了學術研究的實力。分析發現獲批項目的數量和地域分布與院校聲譽、實力成正相關分布。近年來,老牌院校繼續發揮其強悍的科研實力,對其周圍的院校起到了引領和輻射作用,一些高校逐漸崛起加入到科研中來,充實和拓展了基金資助的廣度,但地區研究實力的不平衡性矛盾仍待改善。青基的選題內容呈現出不同時間點的研究面貌,同時也表現出歷時性的發展狀況。因此,著眼于靜態和動態兩個維度的分析,將有助于更準確地把握青年基金所呈現的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的研究特點和變化規律。
靜態特征主要體現在研究內容方面的相對穩定狀態。從研究時空看,聚焦特定時段和地域空間的研究項目在同時段的研究項目中占據主流,受研究條件限制,明清和近現代時期構成了研究的主要時段;從研究要素看,空間要素的研究主題持續拓展且層次豐富,作為學科探討的內核之一遙遙領先于其他要素項;從研究類型看,建筑、聚落、景觀是研究的主要類型。選題還體現出與國家政策的同步性,隨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對優先發展領域的提出,選題中對應出現或增加了在“新技術”“綠色建筑”“工業建筑遺產”等方面的選題,以數字化等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視角為切入,積極回應了國家政策,這也正是基金資助對青年學者所激勵的創新方向。
動態趨勢主要體現在研究內容在歷時性上的變化狀況。(1)前沿性特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發展規劃中對優先發展的領域往往會作為基金研究選題的重要方向之一,申請者領悟基金指南精神后做出選題,將利于提升獲資概率。關注學術發展動態,將跨學科的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視角引入本學科展開新探索是青基所鼓勵的。(2)持續性特征。學術研究往往是長時間的不斷細化、改進和完善的過程,持續性體現了研究的深度,如同一位研究者或院校對同一個或相似研究對象進行的持續性研究成果,陳春紅的“中國古代建筑的天文學特征研究”(青基項目)和“中國古代都城的天文學思想研究”(面上項目);天津大學研究者們先后開展的“清代皇家陵寢建筑營造技術譜系分類研究”“清代皇家建筑裝修及家具陳設設計研究”“清代行宮綜合研究”即是系列成果,形成了良性的科研發展機制。成果充分體現出個人和團隊研究工作的時序性,這一過程往往伴隨著思考方式的跟進和研究方法的突破。技術進步對建筑保護領域的推動作用顯著,“基于預防性保護的北方鄉土古建筑木構殘損耦合判別方法與適宜技術研究”(2019年)即是近年來在保護技術方面的典型代表。(3)整體性特征。宏觀和微觀是歷史研究的兩個維度。宏觀維度所展現的整體性思維模式促進了對歷史的碎片化認知內容的整合,建構體系化知識框架。青基在近十年的研究中,雖然大多數研究是具體而微的,但其研究視角呈現出從微觀到宏觀的轉變。比如從“城市”視角進行研究的項目數量逐漸超過從“建筑”視角思考的項目數量,這也是學科交叉、深度融合的必然結果。(4)交叉性特征。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雖然有相對明確的研究范疇,但其研究視角和方向是寬廣和多樣的,其交叉性體現出研究的寬度。文化地理學、文化傳播、空間信息技術、管理制度運作等多元視角與數字方法、定量統計方法、闡釋性方法等多種方法被綜合運用。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科不僅在建筑學相關學科之間存在聯系,還與人文學科有著密切相關。“基于數字史學的石油系列遺產的情境闡釋研究” (2019年)“基于數據可視化的貴州傳統聲景觀與聚落空間的文化關聯性研究”(2018年)等項目即突破文理學科分野,體現了近年來在挖掘學科中的科學問題和科學發展的新生長點上的實踐探索。
總之,通過對近十年青年基金選題分析,由靜態觀察走向動態演化,從歷時性發展中找尋蘊含其中的規律特點和發展態勢,在前任學者智慧的成果之上,尋找學術的路向,力爭在已經起步的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陶峰.建筑類課題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初步分析[J].合肥學院學報(綜合版),2017, 34(2):106-112.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EB/OL].[2021-10-07].https://isisn.nsfc.gov.cn/egrantweb/.
[3]LetPub[DB/OL].[2021-10-09].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grant.
[4] 國家標準局. GB 7713—19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 [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1988.
Research on the topic selection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 the past ten years:Taking the discipline of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as an example
DAI Qiusi, WU Renqing,LONG Minqi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s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funded by the Youth Science Foundation of NSFC regarding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llects and sorts the successfully declared fund projects in this field throughout the last decade (2010-2019).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the number of funded project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uni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opic content of the project and keywords, quantify statistics and draws charts from the aspects of time and space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element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typ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n this basis, it analyzes and reveals the static and dynamic topic selection features and changing trends of approved projects. This paper is aimed to give citations and references to assist young scholars in selecting a project topic.
Key word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rchitectural history and theory; data analysis
(責任編輯 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