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軍 蔣濤 陳磊



【摘要】本文從課堂教學發展歷程、概念內涵以及實踐探索等三個方面深入剖析“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以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素養為本 “教—學—評”一體化 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05-0064-04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2021年秋季學期,廣西全面進入新課程改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廣大教師要積極開展“素養為本”的課堂教學實踐,主動探索“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問題為導向,設計和開展多種形式的實驗或實踐探究活動,設計基于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任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一、我國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百廢待興,這一時期的課堂教學主要強調“雙基”教學模式,即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傳授“雙基”——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讓學生獲得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基本技能,認為教師講授是學生掌握知識、獲得技能的主要途徑。以“雙基”為導向的化學課堂教學重視化學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和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具有扎實的化學基礎知識、化工技能的優秀人才,進而促進了我國化學專業及相關領域的發展。
進入21世紀后,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在此背景下,全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深化素質教育為改革目標,2001年6月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三維目標”的課程理念,以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教學目標。與“雙基”相比,“三維目標”更重視學生對化學學科的感受與體悟,重視學生化學學習過程的體驗,體現了“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化學教育宗旨,力求讓每一名學生都能輕松愉快地學習化學、體驗化學學科價值。
在新時代,國家競爭力逐漸加強,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及外來資本對教育的持續滲透,要求我們重新審視“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等一系列關于教育未來發展的核心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是與義務教育化學或科學課程相銜接的基礎教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弘揚科學精神、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化學課程對科學文化的傳承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課程標準》還提出重視開展“素養為本”的教學基本理念,倡導依據化學學業質量標準,評價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情況,積極倡導“教—學—評”一體化,使每名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二、“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內涵
(一)概念內涵
“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是指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教學設計上、課堂組織上,將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及教學的評價聚合為一個相互影響、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的整體,“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促使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的評價融合為一個整體。這一教學模式強調教學、學習、評價是三位一體的,評價不是孤立的,而是持續地貫穿在教學全過程之中,和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簡而言之,開展“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就是教師要依據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及學業質量標準,在教學過程中系統地思考“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而教”,關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了什么”“學生會學了嗎”“課前預設的學習目標是否達成”,對教學效果進行客觀真實的評價,進而調整后續教學,進一步提高教學實效。
(二)目標設定
“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重視教學目標的實現,強調通過評價來審視教學目標達成情況。那么如何設定好教學目標、組織好學習評價呢?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多級教學目標。比如在教學《有機化合物》一章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三級目標:一級目標設定為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結構決定性質”的內在含義,這也是《有機化合物》這一單元的總目標,符合從單元整體教學角度設計教學目標的理念;二級目標為課時目標,第一節“認識有機化合物”分為三個課時,其中第一課時目標為通過學習讓學生了解有機化合物數量繁多的原因;為實現課時目標,教學過程中又設定了三級目標,分別為碳原子的成鍵特點、碳原子之間的成鍵類型及碳原子之間構成的骨架。接下來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課堂活動表現及課堂評價了解學生是否達成課堂教學目標,其中課堂評價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師生評價、生生評價等。“教—學—評”一體化教學設計思路如圖1所示。
(三)課堂設計
為實現教學目標,需要對“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教學展開設計。教師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如下頁圖2所示)。
一是以真實情景作為素材,創設問題情境。比如,南寧市第四中學梁老師設計的“碳由你‘架”一課,以讓學生說出身邊常見的有機物并寫出它們的結構式作為導入,讓學生感受到知識來源于生活,我們學習的內容就是我們身邊實實在在的東西。
二是開展探究活動,利用實驗或實踐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比如,梁老師設計“碳由你‘架”一課教學時,為了讓學生順利達成課時教學目標,布置了三個實踐學習任務:第一個任務是拼出甲烷的模型,第二個任務是思考由一個碳增加到兩個碳時碳與碳之間的連接方式模型并將其拼出來,第三個任務是思考由兩個碳增加到四個碳時,碳與碳之間的連接方式,并結合任務一、任務二將所有的連接拼出來。通過這三項實踐活動,學生能夠快速且準確地理解有機物數量如此繁多的原因,從而實現了課時目標。
三是重視學習規律,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比如,梁老師設計的“碳由你‘架”一課,先是讓學生認識一個碳原子形成的碳氫化合物的結構式,了解碳原子的成鍵特點,然后增加到兩個碳原子,再增加到四個碳原子,從簡單到復雜,從容易到困難,重視教學內容的結構化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四是課堂教學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高、學習熱情高漲,說明這節課的設計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梁老師在“碳由你‘架”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引入環節是讓學生了解生活中常見的有機物,發動學生尋找并思考身邊有哪些常見的有機物,而后又在三個學習任務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建模體驗甲烷分子的構建、碳原子之間的成鍵類型及碳與碳之間可以形成的骨架,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是轉變教學方式,發揮學生主觀意識。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記,教師講什么學生背什么,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沒有發揮學生的主觀意識,沒有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主觀意識。比如,梁老師設計的“碳由你‘架”一課便完全打破了傳統的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這節課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開展課堂實踐,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習得了課本中的知識,轉變了學習方式。
六是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觸類旁通。比如,梁老師設計的“碳由你‘架”一課,先讓學生完成任務一與任務二,隨后開展任務三,很多學生便能結合在完成任務一、任務二的過程中學到的知識來完成任務三,拼出數量多且質量高的碳骨架,有的碳骨架還具有創新性,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獲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
自2021年廣西全面進入新課程改革以來,南寧市積極探索“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在高一課堂上的應用,提出了“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有效備課的南寧教學模式(如圖3所示)。“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南寧教學模式主要依據課程內容中各個主題的要求,精心編制或精選課前預習、課堂學習以及課后作業題目,使“教”“學”“評”活動有機結合、同步實施、形成合力,有效促進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其中在實踐中最為關鍵的是運用了課前活動預設、課中問題解決、課后評價拓展的“教—學—評”一體化設計理念。
(一)課前預設活動激發興趣
課前活動預設指的是教師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預設一項除了預習課本內容的學生活動;課前活動可以是與下一節課或下一單元學習內容有關聯的問題或社會實踐。比如,南寧市第二中學蘇老師在教學“氯及其化合物”時,首先布置學生走進市場了解含氯漂白劑以及它們的制法。通過課前預設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懂得了化學知識來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結合實踐來看,教師在課前預設過程中需重點把握以下兩點:一是轉變教學理念,在實施“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態度、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準備非常關鍵,它們決定了教學是否能夠順利推進;二是高度重視課前活動的預設,只有找到合理的、適當的活動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實踐順利開展,因此教師必須高屋建瓴、有的放矢做好課前活動預設。
(二)課中解決問題培養能力
課中解決問題指的是教師把學習目標設計為教學任務并以問題形式呈現,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進而共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梁老師在“碳由你‘架”教學設計中,為完成教學目標設計了三個學習任務,每個任務都是以問題為導向,其中任務一提出了“動一動:請結合化學鍵的特點搭建甲烷的結構模型”“想一想:1.你是如何選擇小球的?2.結合你搭建的模型說說碳原子的成鍵特點”。這些問題具有針對性、指向性和思考性,不僅讓學生動腦思考,而且提供球、棍等教具讓學生親自動手搭建模型,展示教學成果,并闡述搭建理由。這樣動腦、動手、動嘴的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還把教學評價滲透在課堂活動中,有效實現了“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筆者認為,教師要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能力,需重點把握以下兩點:一是修正不良的教學習慣,比如教師在拋出問題后沒有預留時間給學生思考討論,而是努力給學生各種暗示、引導、提醒等,打斷學生思考,導致該環節變成教師自問自答;二是提升掌控課堂的能力,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的時候,他們會有解決課上所有問題的沖動,但是每節課只有40分鐘,學生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完美地解決所有的問題顯然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教師需要“掌好舵”,帶領學生利用好課堂上的一分一秒。
(三)課后評價與強化拓展
課后評價指的是教師設計包含課外拓展、學習評價、課后反思等在內的課后學習活動,主要以培養學生的進階思維為目標,其中課外拓展是重點。比如,在教學“鐵及其化合物”時,很多教師在課堂上拋出“如何設計實驗從而可以長時間看到氫氧化亞鐵的白色沉淀”這一問題讓學生思考,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課上搜集的資料有限等原因,學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回答這一問題。如果教師把這個問題設計成課后拓展問題,就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時間,從而設計出更多不同類型的實驗裝置,強化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后評價過程中需重點把握以下兩點:一是增強學生的主動性進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二是落實“素養為本”的化學學習評價觀。教師要緊緊圍繞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和化學學業質量標準來確定化學學習評價目標,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有機結合,靈活運用活動表現、紙筆測驗和學習檔案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倡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充分發揮評價促進學生形成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功能。
總而言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運用“素養為本”的“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富有挑戰的研究課題。教師要以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的新時代精神主動探索,積極開展教學行動研究,不斷提煉和總結發展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以自身教學能力的提升促進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胡紅杏、王子君.我國中學化學課堂教學變革70年:歷程、特征與啟示[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0(12).
[2]王瀾.基于化學學科能力的高三教學評一體化設計[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2,43(16).
[3]黃莉.“教、學、評”一體化理念下的化學實驗復習:以“硫酸四氨合銅的制備和探究”的教學為例[J].化學教與學.2022(8).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廣西高考綜合改革專項課題“新高考背景下‘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探究”(2021ZJY1761)的研究成果。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