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彩紅
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師開始探索如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閱讀和寫作是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感受文學作品的內在魅力。讀寫一體化教學方式重視將閱讀和寫作進行有機融合,教師可以通過融合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在深化學生閱讀認知的同時,促使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基于此,本文對小學語文讀寫融合教學的具體途徑進行了分析,以期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參考。
一、豐富寫作訓練形式,提高寫作能力
筆者認為,傳統語文教學中的寫作訓練形式較為單一,在無形之中削弱了學生對寫作學習的興趣,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此,教師應當重視并開發多種寫作訓練形式,結合閱讀教學內容拓展訓練,逐步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仿寫訓練
仿寫訓練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對閱讀的文章進行仿寫,加強學生對文章體裁的認識,讓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手法,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各類寫作技巧。仿寫訓練將學生放在寫作訓練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讓其通過某一種寫作技巧表達自己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仿寫訓練對于寫作主題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學生可以自行選擇寫作內容,這也提高了寫作訓練的靈活度。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角度出發,完成仿寫訓練,提高寫作水平。教師在組織仿寫訓練時,需要考慮到學生現階段的學習能力,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訓練形式。教師在引導小學低年級學生進行仿寫訓練時,應注重提高學生使用修辭手法組句的能力,指導學生將語句組成段落,讓學生從文章主題、寫作結構、文章體裁等角度出發分別進行仿寫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松鼠》這篇說明文為例,這篇文章講述了松鼠的特點和生活習性,對松鼠的客觀特性進行了闡釋,語言既嚴謹又有條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閱讀這篇文章后進行仿寫訓練。結合說明文進行仿寫訓練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學生對舉例子、打比方、下定義、分類別等寫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在仿寫訓練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選擇主題進行寫作,要求學生在文章中最少使用三種寫作方法,如在文章開頭可以利用描寫式、設問式或定義式等寫作方法,在文章結尾可以選擇反問法、號召法或總結法等寫作方法。通過仿寫訓練,可以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其掌握寫作要點,形成相應的寫作思維模式。
(二)擴寫訓練
擴寫訓練是指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現有的閱讀內容對文章留白之處進行補充寫作,是鍛煉學生想象力的重要方式。筆者認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可能會抑制學生的想象力,致使學生形成機械化的思維模式,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擴寫訓練可以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發散思維,充分考慮文章中每個人物的情緒變化,使故事情節合理發展。這一訓練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鍛煉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課文《落花生》講述了一家人在花生收獲時將花生做成不同的食品,舉辦收獲節,父親向“我”、哥哥、姐姐、媽媽介紹花生的特點,使大家認識到花生的優秀品質的故事。在文章中,作者只著重描寫了“我”對父親說話內容產生的想法,而哥哥、姐姐和母親都沒有說話。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組織學生進行擴寫訓練,讓學生接著寫出其他家庭成員分別說了什么、大家一起做了什么事。這次擴寫訓練需要學生了解每一個人物的語言特點,根據每個人的年齡和身份特點,設想他們會說出怎樣的話,這有利于強化學生對人物心理的揣摩能力。
(三)課后小練筆
小學語文教材中設有課后小練筆這一板塊,課后小練筆和對應的課文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系。在過去的教學中,部分教師會讓學生完成課后小練筆,但是對于學生的練筆內容沒有進行及時的評價和反饋,這影響了學生對自己寫作能力的認識,也無法讓學生在課后小練筆中深化對課文內容的認識。教師在讀寫融合教學中應當重視課后小練筆的作用,利用課后小練筆完成遷移練習,持續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教師可以將課后小練筆作為讀寫融合的關鍵點,借用這一板塊內容打造讀寫同步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將學到的語文知識融會貫通,運用于寫作過程中。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荷花》這篇課文的課后小練筆要求學生仿照課文第2段描寫自己喜歡的花。《荷花》這篇課文的第2段將荷葉比作碧綠的圓盤,寫荷花有的冒出了蓮蓬,有的是飽滿的花骨朵。作者通過細致的描寫使荷花的形象躍然紙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一種自己在生活中看到過的花進行寫作,讓學生仔細回憶花的形態、顏色等特點,并在此基礎上仿照課文將花描繪出來。在學生完成課后小練筆后,教師應當對學生的練筆情況進行點評,及時指出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鼓勵學生繼續完善自己的練筆,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組織課外閱讀活動,積累寫作素材
課外閱讀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拓寬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了解更多類型的文學作品。在小學階段,學生可以通過課外閱讀活動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選擇合適的閱讀內容,組織課外閱讀活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累、收集寫作素材,為后續的寫作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為學生選擇的課外閱讀書目可以是寓言故事、童話故事、生活常識科普等類型的書籍,這些書籍能夠加深學生對國內外經典文學著作的了解,逐漸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可以在教室里設置閱讀角,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放在閱讀角,同時,教師要在讀書角補充具有教育意義的書籍,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進行閱讀,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自己在閱讀中看到的好詞好句摘抄下來,這種方式可以增加學生的素材儲備量,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教師可以規定每個學生都要在一個月內讀完一本書,并寫下讀后感,通過這一方式持續強化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三、發揮習作單元優勢,組織專項訓練
(一)明確習作單元定位
從三年級開始,小學語文教材在每冊中都設置了一個習作單元,這是一種新的單元編排方式。通過對習作單元的學習,學生可以受到系統的寫作方法訓練,包括內容感知、架構梳理、嘗試寫作、借鑒和運用等多個環節。新教材中的習作單元改善了傳統教材中閱讀和寫作教學分離的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延伸閱讀體驗,在寫作時借鑒閱讀經驗。在讀寫融合教學中,教師必須明確習作單元板塊的定位,了解該板塊的具體教學要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寫作訓練。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教材中習作教學單元的閱讀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白作者是如何寫清楚一件事的,而寫作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將一件事情寫清楚。該單元閱讀和寫作教學目標聯系緊密,教師可以通過先讀后寫的教學方式,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在閱讀教學中逐步滲透寫作要素,讓學生在完成閱讀后寫下閱讀體驗。
(二)加強默讀訓練
默讀訓練是指讓學生以安靜的狀態進行閱讀,在默讀過程中,學生會逐漸進入思考狀態,這是促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重要方式。在讀寫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默讀的方式閱讀文章內容,分析文章所包含的要素,了解文章寫作主題,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表達方法。教師應根據閱讀內容對默讀訓練環節進行合理設計,指導學生梳理文章架構。為了讓學生的寫作思路更加清晰,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繪制思維導圖,讓學生在默讀中擁有更清晰的思考方向。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時,可以設計兩個默讀環節,讓學生在默讀第一遍時思考文章描述了一件什么事,厘清作者在寫這件事時寫作的先后順序是什么,讓學生在默讀第二遍時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寫爬山過程的、在爬山前“我”的心理活動是什么、爬山時“我”做了什么事、最后爬到山頂后又發生了什么等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細節,將復雜的段落語句一一劃分。在默讀環節結束后,教師要讓學生閱讀習作例文,結合教材中給出的文章事件提示,梳理文章脈絡。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選擇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進行寫作,在寫作前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繪制思維導圖,分析在這件事中出現的時間、地點、人物,并對各要素再次細化,形成完整的寫作脈絡,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
四、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寫作情境
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技術打造立體化的課堂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更加高效。在讀寫融合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向學生展示課堂內容,以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學生主動寫作的欲望。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利用微課視頻歸納閱讀重點,方便學生隨時回顧重點內容。
例如,統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的課文《草原》中展示了草原人民熱情好客的性格特點,描繪了獨特的草原景色,體現了作者對草原生活的熱愛。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將草原景色、馬群奔騰、節慶活動等描述得栩栩如生。但是多數學生沒有去過草原,不能真正地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與草原日常生活有關的視頻,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進行想象,將自己代入作者的視角感受草原熱鬧的氛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所見、所想寫出讀后感,說說自己最喜歡草原上的哪些活動,同時重點針對文章最后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進行描述,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說出感想。
結語
教師在讀寫融合教學中應堅持一體化教學原則,將閱讀和寫作進行深度融合,進一步深化學生的閱讀體驗,強化學生的寫作能力。讀寫融合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的只重視閱讀教學的理念,在讀寫融合教學中,教師應當創新寫作訓練的形式,積極組織各類課外閱讀活動,引導學生主動通過寫作抒發情感。在日常學習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收集素材的能力,發揮習作單元的優勢對學生進行有序的寫作訓練,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寫作水平。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勞動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