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于人類文明演進的宏闊視野,著力于構建人與自然之間平等和諧的關系。如何尋找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點,既能保證生態環境良好發展,又能保證經濟社會向好運轉,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提出的,破解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矛盾問題的最優解決方案。
關鍵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諧共生;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D64;X2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3.02.004
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一書中指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1]。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寫到“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他進一步指出“自然界一方面在這樣的意義上給勞動提供生活資料,另一方面,也在更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生活資料,即維持工人本身的肉體生存的手段”[2]。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的生存、社會歷史的發展以及文明的延續都離不開自然界。但是進入工業文明以后,隨著人類不斷追求物質文明,人與自然的邊界不斷被打破。人類通過探索征服自然迅速累積資本,但同時也導致了一系列的生態問題。這些生態問題已經嚴重地損害到了人類的發展,甚至已經引發了全球危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回答了全球生態治理及我國社會文明發展實踐需求中的重大時代課題,以一系列重大創新理念和思想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涵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原則,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重申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3]。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一直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容,“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4]。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過:“我們應該堅持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理念,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自然心存敬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共同保護不可替代的地球家園,共同醫治生態環境的累累傷痕,共同營造和諧宜居的人類家園,讓自然生態休養生息,讓人人都享有綠水青山。”[5]
所謂“和諧共處”,就是指我們與自然界是息息相關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唇亡齒寒。馬克思曾指明自然界是人的無機體,人類通過勞動將自然界與人類生活的社會體系聯系到了一起,自此人與自然二者之間的關系便成了人們探討的基本課題。我們經歷了依附自然的農耕文明時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中自然界占據主導地位,人類完全順應自然的規律進行生產生活。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我們進入工業文明時代,開始了對自然的征服,將自然視為生產的工具,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變成了人類占據主導地位,人類認為自然界的存在是理所應當的“為我所有”,對生態環境開始肆意開采、破壞、污染,最終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變得不可調和的時候,人類開始反思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究竟應該是什么樣的?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命共同體”恰好回答了這一問題,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必要基礎,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生產生活資料,自然界又和人類社會形成有機整體,二者組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生態自然是一切物質生命存在的前提條件,只有承認自然第一性,人們才能夠順應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環境,而不是將生態自然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工具進行毫無節制的開采與使用。強調自然的首要性與重要性,不僅僅是因為物質生命的存在離不開自然,而且還因為人類的文明誕生和發展也離不開自然。我們所了解的比較發達的古文明,其誕生地都是生態環境比較優越的地方,就像恩格斯描寫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不毛之地”[6]。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陜西、甘肅、寧夏等地在歷史上都有過氣候溫和、降雨充沛、土地肥沃等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樣良好的生態環境讓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華夏古文明在此地誕生發展壯大,成為中華文明重要歷史源頭。但由于后來人口過快增長,森林、草地被開辟為田地,加之歷史上的幾次重大戰亂,導致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問題成為文明重心從西北地區向中原轉移的重要因素。習近平總書記就曾說過“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環境之危、民族存亡之危”。人類社會面臨的所有困境追蹤溯源都是生態危機所帶來的,比如說人類當下所面臨的能源危機、氣候危機,包括現在國際上日益緊張復雜的局勢都是由于生態環境惡劣、生態資源匱乏所造成的。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思辨的方法對人類社會和自然世界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思考,最終分析得出,資本主義所面臨的經濟危機與生態危機是無法避免的。生態問題就是人、自然、社會三者所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想要達成人的全面解放就離不開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和諧發展共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重大論斷,強調生態優劣與文明興衰之間的密切關系,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7]這些關于人與自然生態關系的論斷構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最為基礎也是最為核心的理論篇章。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兩山論”具體而形象地向大家揭示了在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社會發展所處的不同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人類用綠水青山來換金山銀山,人類對生態資源毫無節制地獲取,以此來獲取巨大的利潤。第二階段就是人類既想要金山銀山,又想保留綠水青山。因為第一階段的毫無節制地獲取,人類所處的生態環境已經遭到了破壞,生態自身的修復能力已經被打破,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是生態環境惡劣,生態資源匱乏,消極的負面問題已經影響了人類的正常社會生活,人類開始反思生態環境與生存之間的關系。第三個階段,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利用金山銀山保護好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再為人類帶來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將生態資源與經濟發展通過綠色環保的方式結合起來,以這種經濟生產方式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逐漸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推向和諧。
如何能夠將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更有效地結合在一起?首先就是要轉變現有的經濟發展結構,優化資源結構配置。增強各地之間的聯系,實現資源互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要利用好地區現有的資源,形成資源節約型經濟模式,推動產業優化,地區經濟發展能力不能超過本地生態系統的界限。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強調要摒棄過去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更多地通過科技創新手段實現高質量綠色發展,盡早地實現諸如低碳、循環經濟,從而能夠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想要真正實現這種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也在多種場合多次強調了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曾經用涸澤而漁和緣木求魚來比喻兩種經濟發展模式,既不能為了追求經濟發展過度透支生態資源,也不能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固步自封舍棄經濟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所提倡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保護生態環境,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也能夠開展經濟活動,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所謂的綠色發展理念,就是在生態環境可承受范圍內,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推動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之間相協調的高質量發展,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如果因小失大、顧此失彼,最終必然對生態環境造成系統性、長期性破壞。”[8]2021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又將“沙”納入到論述當中,強調了治沙問題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論述揭示了人與生態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的本質,在這個整體當中,山水林田湖草沙是協調共生、彼此之間緊密相連的。也就是指整個生態環境的治理不能是割裂的,在建設生態文明的時候要有一個統一協調的思想,將其看作一個整體。要有一個整體的全局意識,不能只進行局部的表面的治理,要從整體的戰略布局出發。
“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就是要讓我們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時候堅持標本兼治、統籌協調、區域合作、多措并舉等原則,能夠系統地、全面地看待生態文明保護問題,從整體上把握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這種整體協調的觀念也要求我們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時候,同時兼顧與其他社會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只有處理好生態文明建設與其他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才能有效地解決生態問題,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及生態附屬產品。
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價值
●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觀
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當中沒有明確地提出與生態文明相關的理論,但是他們二人在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批判研究的時候,深刻地認識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是極為重要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在這個理論基礎上,面對當下新問題、新形勢進行的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人通過實踐改造自然,反過來又受到自然的約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繼承并發展了這一思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旨,并且習近平總書記也針對這一主旨發表了許多論述。其中“生命共同體”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觀的一次升華,將人與自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深刻地表達了出來。
關于自然環境和生產理論。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然環境是一切物質生命存在的前提,人類通過自然環境獲取物質資料,一切生命活動和社會活動都離不開自然生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自然環境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但生產力的進步反過來會改變自然環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的“兩山理論”“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等重要論斷正是對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觀的重要創新發展。
關于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大膽地預測了人類社會必將由工業文明時代進入生態文明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6],并且有“曾經的文明之地變成了貧瘠的土壤”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二人生活的時代正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高速發展的早期工業文明時代,其惡劣影響還沒有顯現出來,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已經預料到了人類將要面對的生態問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了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思想,生態文明是揚棄和超越工業文明的更為高級的文明,也符合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對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認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深刻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時代精華。
關于人的主體性。馬克思、恩格斯十分注重人的主體性,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強調了人的主體地位。并且通過人的異化、勞動的異化等概念來論述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馬克思認為真正的共產主義、真正的共同體應該是消滅異化,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對于這個問題進行進一步的論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回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認為只有人正確地發揮主觀能動性,達成與自身的和解、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能真正地實現人的解放。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提出彰顯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落實了黨的宗旨和群眾路線。
●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指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體系,回答了我國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通過總結凝煉前人的思想精華,進一步升華得出切合當下的生態文明指導思想。這一思想既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容,同時也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更為充實。
首先,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在中國共產黨長期生態文明建設探索的基礎之上最終形成的理論體系。從保護環境的觀念到成為基本國策,從相關規定到國家法律法規,黨和國家越來越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基于此,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也在不斷地創新發展。其次,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涵蓋內容非常廣泛,不僅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而且進一步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體系。比如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關系,提出了綠色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理念等一系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理念、新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生態文明”納入到“五位一體”總布局當中,就是要統籌發展好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達成人類社會和生態自然和諧共處的雙贏局面。
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價值
●回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訴求
社會主義發展到了新階段,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尤其是經歷了新冠疫情之后,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需求標準變得越來越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是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核心理念,積極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訴求,并得到不斷豐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每個環節設定中也都體現了滿足人民需求是我們前進方向的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達成人們對美好生態的向往。
首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態發展理念。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以人民的環境需求、百姓的生態權益為出發點與落腳點,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存安全,保證社會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的發展空間。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可以讓整個社會充滿活力,從而能積極帶動經濟的發展與個人的進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旨在構建維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存安全的科學有效屏障,同時為社會經濟轉型尋找到了切入點和途徑,為人民群眾個人發展空間提供了重要方法與保障。其次,要聚焦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生態問題。面對嚴重的污染問題,黨和國家提出了藍天戰略;面對植被惡化問題,黨和國家提出了綠地戰略;面對嚴重的水污染問題,黨和國家提出了凈水戰略;為防止土地資源不合理開發,黨和國家提出了優化國土開發戰略布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一直聚焦人民關心的熱點問題,回應并解決生態問題對于人民群眾生活產生的困擾,甚至在問題發生前進行預判并給出解決方案。
●為全球生態治理作出了中國貢獻
中國在全球生態危機治理過程中,始終堅持平等相待的伙伴關系。因為每個國家的發展模式、發展程度都不盡相同,在全球生態危機治理的過程中訴求也不盡相同,所以世界各國在生態危機治理的過程中面臨著巨大的矛盾與分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伙伴關系”。在尊重各國差異的基礎上,追求維護各國利益最大化的平衡點,既能符合全球生態治理的趨勢,又能滿足人類社會對美好生態的追求。
中國在全球生態危機治理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公道正義的安全格局。全球化的進程下,生態危機已經不再是某個國家或地區單獨面對的問題,它已經超越了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危機。割裂的處理已經不能應對這一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安全相互聯系,彼此影響。我們要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思維,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新觀點”[9]。
中國在全球生態危機治理的過程中,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作為全人類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生態環境治理已經是維護人類安全的共同事業。因此,只有全球各國、各地區聯合起來,才能消除這個給全人類帶來安全威脅的全球危機。為了促進各國合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并蓄”[10]。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承擔起了屬于自己的大國責任與擔當。作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倡議的提出者、“南南合作”的支持者,中國正不遺余力地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中國方案。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
[3]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
[4]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1.
[5]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8.
[7]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7.
[8]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8.
[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23.
[1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25.
作者簡介
宋鴿,中共長春市委黨校(長春市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助教,哲學碩士。研究方向:哲學與社會發展。
責任編輯 解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