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輝 馬亞軍
新課標強調發展素質教育,聚焦核心素養,重視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倡導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學習。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新課標與新高考的實施,變更傳統授課方式的理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可。深度學習是基于學習者對知識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批判性地學習和認識新事物,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重新生成新知識,并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決策或解決問題。深度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創新力,同時能發展學生的協作能力,這種學習方式不僅符合新課標倡導的育人方式變革,還與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的理念相一致。
一、深度學習的優勢
深度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在深度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感受某一情境,或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模擬感知,從已有經驗入手深入問題本質,對概念內涵有深思熟慮的理解,把經驗轉化為知識,建立起知識概念與概念之間的聯系,將知識結構化、系統化,從而順利解決新問題。如果教師在課堂中,運用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的狀態,就能夠順利從教知識轉變為教素養、教能力,體現新課改的理念。
深度學習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只有當思考真實發生時,學生才能進入深度學習。思考源于自我對問題的探究,不同于直接接受教師或他人的意見。在深度學習過程中,教師有梯度地設計問題,學生的思維會變得有邏輯。
二、實現深度學習的課堂條件
1.開放的教學環境
“開放教育”是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可以自主進行探究。在開放的環境中,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問題,采用探究式、項目式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分配需要研究的任務和工具,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敢于動手實踐,在實驗或實踐活動中達到“做中學,學中思”。因此,開放的教學環境是深度學習的前提。
2.有價值的問題情境
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往往和生產、生活聯系緊密,教師只有創設學生感興趣、富有個性、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的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好的問題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思維,還能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因此,有價值的問題情境是深度學習的核心。
3.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新課標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組成員之間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領取不同任務、分工,或從不同的領域自主研究和分析問題,再經過交流與研討,得出小組成員共同認可的結論。探究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不斷進行自我反省,在交流中思維的碰撞會讓學生對問題的認識逐漸深入,對不同的觀點有客觀分析,使學習進入深度思考的狀態。因此,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深度學習的階梯。
4.有效的課堂組織
學生的深度學習對應著教師的深度教學。在課堂中,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興趣特點、思維習慣安排課堂內容,精心預設教學環節,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才能對課堂出現的突發狀況、生成性問題等靈活應對。有效的課堂組織,不僅包括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環節,還包括教師在課堂中的質疑、引導、點撥、鼓勵、評價,對生成性問題的處理,以及對干擾課堂事件、行為的及時干預和管理。課堂組織有效,才能讓每個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被情境所吸引,沉浸在實踐探究和對問題的思考中。因此,有效的課堂組織是深度學習的保障。
三、新課標下基于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實施路徑
1.把握學情,科學設置深度學習目標
深度學習不是一味追求知識的難度與深度,而是在學生現有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通過課堂學習,促進學生潛在發展水平的提升。課堂是深度學習發生的主陣地,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通過測試的方式了解學生現有知識結構、能力水平與思維方式,在與學生的談話交流中,觀察、判斷學生的“潛在發展區”。同時教師應結合新課標要求,將課程標準中的學業質量標準細化為具體的教學目標,科學設置學生可能達成的深度學習分層目標,并引導他們認識到目前的學習現狀與學習目標之間存在差距,通過深度的體驗、思考、建構、發現,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2.創設情境,精心研制高質量問題鏈
好的情境創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強烈興趣,觸發學生的生活體驗,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責任擔當。在創設情境時,教師要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素材和表達方式,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運用生動的情境描述、真實的視頻展示、典型的案例分析等,設置有邏輯性、關聯性的高質量問題鏈,激發學生的思辨,引導他們采用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思維、綜合思維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達到高階思維。要想創設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情境,教師要對新課標與新教材進行深度挖掘,《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內容中給出了部分教學案例,高中新教材的欄目如問題研究、自學窗、案例、思考、活動等極為豐富,為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提供了多樣素材,教師可利用教材中的“思考”,設置具有啟發性的系列問題鏈,從問題產生的錨點精準切入,由簡入難,既有與學習目標直接關聯的主問題,也有為解決主問題而設置的第一、第二層級的小問題,同時注意問題不應脫離生產、生活的背景,否則情境問題的價值就會消解。
3.強調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人的知識來源于動作。動手實踐能使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感性認知,幫助學生從事物的外部表象認識發展到內部抽象認識,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加深其理解的深度。深度學習是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的整體過程,需要調動學生手、眼、口、腦等全身感官,還要考慮其興趣、意志、情感等精神層面的因素。因此,深度學習絕不是學生只坐在教室里安靜聽課,而是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活動和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動”起來,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進而深度參與課堂。新課標提倡教師在課堂中采用探究式、問題式、項目式、論證式等教學方式,以課堂觀察、模擬實驗、動手制作、繪圖設計、競賽游戲等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行自主探究、深度合作,以此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發生。
4.整合內容,構建大單元知識體系
大單元教學是圍繞某個學科大概念進行的整體教學設計,有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學科思想。《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促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落實。深度學習重視從整體視角探究問題,而大概念就是學科教學整體的軸心或基石。教師應從課程標準、核心素養、育人價值、學習難點等方面提煉相應的大概念進行知識整合,構建大單元教學觀,將孤立的知識系統化,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縱向理解和橫向聯結,幫助學生長久記憶和深度認知。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時,要注意明確整體框架,形成任務序列,規劃具體課時,及時對學習效果進行評價。不同的教師對同一課程,應從不同視角出發提取大概念,單元教學內容也會有差異,但都能起到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提升核心素養的作用。
5.掌握技術,開展課程制作
課程制作是教師綜合考慮學科、學生經驗和教學方法的前提下,精選教學資源,創設能夠將各個學習單元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及學習活動有機整合的學習情境,進行課程制作形成課程產品,并利用課程產品進行教學的過程。課程制作為深度學習提供了支架,利用課程產品創設數字化學習環境是深度學習的有力支撐。在課程制作過程中,教學情境的呈現、素材的組織等都需要教師提升課程能力及信息技術水平。教師要利用智慧課堂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用豐富多樣的網絡共享資源和交流平臺,對圖片、視頻等媒體素材進行收集和處理,整合教學資源能幫助學生形成新的概念模型,達到加深學生理解、啟發學生思維、促進知識聯結的效果。
6.多元評價,重視學習過程性評價
深度學習更加注重學習發生的過程。在學生構建知識的過程中,及時給予學生過程性評價對學生建立信心、培養毅力、掌握狀態有很大幫助。教師可采用師生互評、生生互評、自我評定、小組評定等多種形式,以新課標倡導的表現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增值性評價等方式對深度學習的階段予以評定。教師要走到學生的活動中去,善于傾聽,及時給予關鍵性評價與指導。在成果展示環節,教師要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狀態,診斷學習進度,建立學習自信,使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成就與價值。在實施評價時,教師要注重溝通技巧,豐富評價內容,建立多方位、多層次的評價體系,促進深度學習走向素養和能力提升的學習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