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剛
摘 要:在我國藝術事業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人們愈發認可、喜歡流行音樂和音樂劇,因此音樂界對流行唱法和音樂劇唱法的關注越來越多。分析流行唱法與音樂劇唱法的特征和關系,進而從聲音運用、音色運用、演唱方式、人物塑造等方面入手,重點探究流行演唱技巧在音樂劇作品中的應用。將流行演唱技巧融入音樂劇作品,可有效表達其中的人物角色形象,從而使音樂劇更具藝術感染力。
關鍵詞:流行歌曲;演唱技巧;音樂劇
音樂劇最早采用美聲唱法,隨著其不斷發展,才逐漸應用多元唱法,且慢慢呈現出多樣化表現形式和題材。在20世紀70年代,不少演唱家嘗試改變音樂劇的演唱方式,并將存在明顯差異的美聲與流行演唱方法融入同一部藝術作品,從而為觀眾帶來全新體驗。在音樂劇中運用流行唱法,演唱者可依據劇情內容對流行演唱技巧予以合理選擇,從而有效融合聲音和表演,使觀眾產生共鳴。
一、流行唱法與音樂劇唱法的特征
(一)流行唱法
與美聲不同,流行唱法演唱模式并不固定,題材也較為多樣,其演唱簡單,具有上口容易的特點,曲風深受大眾喜愛。演唱者即便未經過專業培訓,也可完成對這類歌曲的演唱。流行音樂可通過旋律曲風變化實現對情感的抒發,其多采用生活化、大眾化的主題,因而較易與聽眾產生共鳴。
流行唱法追求本質音色,需要表達真實情感,所以其不受固定模式限制,反而較為隨意,風格多樣,更為自然。流行唱法對氣息、發聲和吐字的要求較高。由于流行音樂節奏自由,風格隨意,所以演唱者在演唱中要控制氣息和呼吸的變化,不僅要保證氣息連貫,也要合理調節呼吸緩急。
流行唱法具有多種特點,包括生活化、大眾化、多樣性以及創造性等。演唱者需要在演唱中結合自身條件和聽眾特點把握情感表達,利用自身聲音和情感對歌曲進行二次創作,通過多種聲音表達方式吸引聽眾。
(二)音樂劇唱法
音樂劇作品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于一體,是20世紀出現的一種新興的藝術表演形式,其最早起源于歐美國家,而后逐漸傳入我國。我國與其他國家相比,音樂劇發展起步較晚。相較于其他音樂形式,大眾對音樂劇的接受度較低。大部分觀眾對音樂劇作品的認可度取決于演唱者演唱質量,因而在音樂劇演唱中要注重把握演唱風格和方法。音樂劇的演唱需要同時應用美聲和流行唱法,要求演唱者掌握美聲技巧、流行演唱技巧,并擁有較強的表演能力。在音樂劇表演中,為塑造人物形象、表達劇情故事,需要結合演唱與對白。隨著音樂劇的發展,其唱法越來越多,比如在音樂劇中引用流行唱法,既能使觀眾更為深切地感受人物情感,還能為音樂劇增添藝術魅力。音樂劇唱法與劇情關聯密切,其內容與生活實際接近。演唱者要結合劇情對情感色彩和語氣進行調節,使表演滿足劇情發展要求,以此提高表演張力。這也說明,音樂劇唱法同時具有兩大特點,即戲劇化與流行化,需要演唱者結合劇情內容對自身表現風格予以合理選擇。此外,音樂劇中部分片段對演唱的要求較高,可能需要演唱者在短時間內交代劇情背景和內容,使觀眾初步了解劇情,但這些片段往往生活氣息濃厚,所以唱法也要和生活貼近,可用點綴、修飾背景旋律的方式,提高觀眾體驗感[1]。
二、流行唱法和音樂劇唱法的關系
從專業性、藝術性、表現力等方面來看,流行唱法和音樂劇唱法的關系較為密切,但同時也存在明顯區別。
首先,在專業性上,流行唱法雖形式多樣,但總體要求尊重歌曲原本的旋律和節奏,并以此為前提有效組合旋律、節奏,從而彰顯不同演唱者的個性。而音樂劇更注重劇情表達,要求表演者通過演唱傳達人物情感,不僅要對節奏、旋律予以體現,還要應用美聲技巧和通俗唱法。這意味著流行唱法和音樂劇唱法都具備專業性。
其次,在藝術性上,相較于音樂劇唱法,流行唱法的受眾更廣泛,而相比于流行唱法,音樂劇唱法又需要大量理論和知識作為支持,二者在藝術性上不存在高低差異。流行唱法能將演唱者的優勢凸顯出來,不同演唱者即便在旋律相似、節奏相近的情況下也會由于演唱風格的不同而被聽眾清晰辨識。而音樂劇的演唱較為相似,即便不同演唱者由于自身表演能力和唱功基礎不同,產生不同舞臺效果,但總體來講,演唱風格與藝術效果相差不多。雖然在藝術性上,流行唱法和音樂劇唱法沒有高低之分,但流行唱法更能體現演唱者的優勢。
最后,在表現力上,流行唱法對個人特色較為講究,流行音樂作品往往結合演唱者演唱能力創作。而音樂劇作品的表現力雖與流行音樂相似,但其對演唱者的肢體表演更為注重,同時更強調劇情銜接。不過二者的表演形式相同,即突出演唱者演唱,以演唱者完成總體表演。
三、流行演唱技巧在音樂劇作品中的應用
(一)聲音運用
流行演唱方法在于應用演唱者的真聲,需要體現自然親切之感,與在聽眾耳邊說話無異,且要充分表達思想情感。在流行聲樂演唱中,真聲、假聲以及真假聲轉換、啞音、喉音、氣聲等都為常用演唱技巧。在運用這些技巧時,演唱者需要自然放松身心,進而利用豐富變化的嗓音進行表現,以發揮不同技巧的作用。由于流行聲樂演唱聲音與人正常說話相似,所以在音樂劇作品中應用流行演唱方法,也需要音樂劇演員以正常說話的形式完成樂句演唱,從中展現語言邏輯重音特點,以不同語氣感實現對故事的敘述。同時,音樂劇演員還要通過把控氣息強弱來調節聲音色彩,并通過靈活轉換共鳴腔體運用的方式,將劇中角色隨劇情變化出現的情緒波動表現出來。
(二)音色運用
流行演唱方法中的音色具有兩大類型:一為真聲為主,二為假聲為主。前者屬于自然音色,而后者屬于技巧性音色。真聲以正常說話為基礎,需要演唱者發出與正常說話相似的聲音,這種聲音不用太多的其他腔體共鳴。比如,針對元音a的發聲,直接打開口腔,讓聲音順暢通過發出即可。對于演唱者來講,可在音域范圍之內發出不同元音,并將喜悅、靦腆、悲傷、痛苦、絕望等不同情緒表達于發音過程中,以此在音樂劇表演中表現不同角色形象的聲音。真聲主要具備兩種表現方式:一為運用自然真聲,二為運用喉部肌肉發出聲音。以音樂劇作品《變身怪醫》為例,露西在劇中為主角人物,其出身貧寒,無依無靠,被迫淪為夜總會歌女,受盡折磨,但其個性強烈,始終渴望美好生活與愛情,所以在演唱No One Knows Who I am這段歌曲時,要充分利用共鳴腔體,且保持聲帶振動。一方面,情緒要激昂且要走在音樂之前,始終保持共鳴腔體放松;另一方面,需要結合強真聲和弱真聲。在音樂劇中,直接利用自然真聲演唱,可通過高昂激蕩的語調,向聽眾傳達人物角色情緒。這種方式相較于假聲和美聲來講,更能讓觀眾體會角色的心理情緒。運用喉部肌肉發聲在搖滾樂作品中較為常見,演唱者在演唱副歌部分時,可通過喉部肌肉發出真聲,來營造雄壯寬廣的意境,從而使觀眾對演唱者情感產生真切感受,以形成共鳴[2]。
相較于真聲,假聲張力不強,更為柔和,其發聲主要依靠聲帶邊緣振動,音色具有一定矯揉造作之感,有時可能出現尖銳效果。通常來講,在高音部分或對特定情緒予以表達時會使用假聲。以音樂劇作品《大教堂時代》為例,演唱者在較低聲區交替使用真聲和假聲進行演唱,對整個劇情進行演繹。在第一唱段,演唱者開始使用真音,而在副歌部分則隨著音域、音階的升高,開始運用美聲過渡,以搭橋真假聲。通常來講,這類音樂劇演唱要求表演者掌握高音技巧,并在表演時以半音升高的方式使音調逐漸向上轉換,直至劇情結束。在發聲過程中,對于低音,需要將小舌頭和軟腭抬起,進而通過鼻咽腔發出聲音;而對于高音,需要使聲帶振動并保持喉部放松,進而打開內部口腔,使聲音向上而氣息向下。
為使觀眾獲得刺激體驗,真切傳達人物情感,并提高演唱效果,需要表演者對真假聲轉換技巧予以合理運用。相較于真聲,假聲更為尖細,這使假聲在表現歇斯底里情緒時的效果更好,所以在真聲演唱時融合運用假聲技巧,可讓觀眾深刻領悟人物角色豐富的情感變化。以《新貴妃醉酒》為例,這部作品將京劇和流行音樂有機結合,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為營造震撼的意境,通過靈活轉換真假聲,以清澈空靈的嗓音、純情婉轉的腔調、深刻真摯的情感,帶領觀眾仿佛走進云頂天宮,使觀眾具有身臨其境之感。再如,經典音樂劇作品《音樂之聲》里的《孤獨的牧羊人》,其演唱方式采用八度大跳,在小快板節奏之下,演唱者通過真假聲的自由切換,營造明快活潑的意境氛圍。
(三)演唱方式運用
在時代發展進程中,流行音樂的風格得到逐漸分化,常見的有搖滾風格、說唱風格以及民謠風格等。而流行音樂的不同風格,又影響著音樂劇作品的演唱方式。音樂劇和流行音樂相互獨立存在,二者所運用的演唱方法也是如此。音樂劇作品主要采用美聲演唱,并運用流行演唱技巧予以輔助,從而使作品元素呈現豐富多變的特點。以《地下鄉愁藍調》為例,在演唱這部民謠作品時,演唱者需要通過民謠音樂節奏感對和聲部分進行表現。在音樂劇作品《唐璜》中,表演者則要注重音樂的舞蹈節奏,并將其表現出來。而《芝加哥》這部音樂劇作品選用爵士風格音樂,其節奏變化隨意,需要演唱者在掌握爵士音樂和聲技巧的基礎上,借助爵士音樂節奏感提高聲音表現力,以此通過特定音樂氛圍的營造,將人物內心難以利用語言表達的情緒和情感呈現出來。針對搖滾風格的音樂劇作品,為產生具有較強煽動力的音色,往往需要演唱者跟隨搖滾音樂節奏進行大聲吶喊,通過個性聲音來強烈感染觀眾。以《人鬼情未了》音樂劇作品為例,為實現對人物角色情感的真切表達,表演者需要對音樂節奏予以掌握,進而靈活運用真假聲轉換技巧,并適時調節音色。如果音樂劇作品為說唱風格,則要求表演者具備一定念白能力,以此完成說唱部分,同時,還要結合街頭說唱的方式完成其中唱段的演唱[3]。
(四)人物塑造
我國音樂劇作品發展趨于大眾化,這使得多數觀眾都能理解作品敘述的故事,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但在這一過程中,音樂劇作品需要具有較強的故事編排能力和人物塑造能力,從而保證演唱者在音樂劇演唱中有效表達故事情緒。
第一,演唱者要對流行音樂風格和人物塑造的關系進行合理把握。相較于古典歌劇,音樂劇更為通俗,其內容不涉及難于理解的長短句,且歌曲結構更為簡單。在表演音樂劇時,演唱者要在分析人物角色特點的基礎上,結合編曲開展二次創作,但這并不說明演唱者可直接采用流行音樂的演唱方式,而是要依據人物形象情感和情緒的變化,對演唱方式做出調整[4]。
第二,演唱者要正確認識音樂劇選曲演唱中人物塑造的重要作用。在音樂劇表演時,演唱者不可過于重視展現自身高超的演唱技巧,而要結合人物形象特征,對演唱技巧予以巧妙運用。同時,為強烈感染觀眾,使觀眾感受音樂劇講述的故事,演唱者應將自身帶入音樂劇故事劇情中,從而在深切感受劇中人物情感的基礎上,將其呈現給觀眾。通常來講,音樂劇故事劇情的逐漸推進,需要表演者豐富表達人物形象的情感變化,以此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展現出愈發強烈的人物情緒,進而帶領觀眾走入劇情,真切感受人物情感,產生共鳴。此外,演唱者在表演中要注重突出人物角色的人格魅力,從而使音樂劇充滿趣味,使其中人物情感得到豐富。以《變身怪醫》為例,演唱者在演唱這部音樂劇作品中的“Am I the face of the future? Am I the face of the past?”片段時,需要利用高音,以激昂的情緒表達人物情感。為使觀眾深刻記憶音樂劇中的人物角色,在演唱音樂劇時,演唱者要對人物情緒和情感進行透徹揣摩,通過了解作品時代背景,分析社會現狀,并對人物情緒予以真切感受,來準確把控演唱情緒。
四、結語
音樂劇的藝術形式豐富多樣,在作品中運用流行演唱技巧,可為其增添藝術魅力。本文重點探究流行演唱技巧在音樂劇作品中的應用,其中包括聲音運用、音色運用、演唱方式運用、人物塑造四方面內容。對音樂劇的表演人員而言,應對流行唱法和音樂劇唱法予以充分了解,掌握兩種唱法之間的聯系和差異,并將流行唱法合理運用到音樂劇作品中,結合音樂劇故事劇情應用不同流行演唱技巧,從而將人物形象情緒、情感更好地表達出來,以此增強觀眾體驗。
參考文獻:
[1]金希.流行聲樂演唱技巧在音樂劇作品中的運用策略[J].藝術大觀,2021(9):20-21.
[2]黃山.流行音樂的藝術特色在音樂劇作品中的解析[J].藝術研究,2022(4):83-85.
[3]趙媛媛.流行聲樂演唱技巧在音樂劇作品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21(6):88-89.
[4]王子茹,郭春蓉.流行聲樂演唱技巧在音樂劇作品中的運用[J].戲劇之家,2022(10):37-39.
作者單位:
太原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